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2:01: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巧妙构思,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特色,并学习其留白的写作方法。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的文章主题,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3.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留白的写作方法。 2.理解小说中表现的人性之美,树立爱的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诵、质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并初步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书籍或网络查找阅读关于欧·亨利的生平简介及其其他经典短篇小说。

第一课时:情节分析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同学们知道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是谁吗? 提示: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二、整体把握

1.在暑假期间同学们已经读过了欧·亨利的作品,所以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重温这篇小说,标记好段落,并概述故事情节。 提示:故事情节要包含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寒冬时节,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生命。

2.我们知道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尾。现在请大家根据这四部分划分文章的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提示:开端(1-11):琼珊染病,生命垂危;发展(12-36):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37-50):藤叶不落,琼珊重燃希望;结尾(51-55):贝尔曼病逝,藤叶不落谜底揭开

3.由小说的故事情节可知,文章始终以常春藤叶为线索。常春藤叶将小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承载了小说的主题。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要做一道加法。请围绕小说的主题,填出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语。 最后一片叶子是

的叶子。

提示:(1)挽救生命;体现爱心;顽强而有沧桑;给人希望;凸显人类高尚灵魂等。(2)最后一片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希望,也是老贝尔曼生命中最后的杰作。这片叶子承载着琼珊、苏艾与贝尔曼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品味文章结构之妙

1.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点,便是它的结尾。因为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总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所以被成为“欧·亨利式的结尾”。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

例文1:贝尔曼迈着沉重的步伐从家中搬出梯子,带上自己常用的画笔和调色板,狂风怒吼着,似乎要阻止他,可他丝毫没有受影响。他站在常春藤下,看了看即将要落下的叶子,身体不由颤了颤,然后他拖着沉重双腿爬上了梯子。只见他双眉紧锁,雨点打在他的脸上,挡住了他的视线。此时的他已全身湿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他仍然坚持着,拯救琼珊的意念支撑着他。他艰难地握住画笔,一笔一笔地蘸着颜料在墙上涂抹着,勾勒着„„终于这片寄托着这位老者希望的叶子刻在了墙上,他的任务完成了,他的心愿了结了!

例文2:回到家里,老贝尔曼心里总像装着什么似的,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一幅忧心忡忡的样子。窗外,夜色渐浓,寒风夹着雪花下个不停,拼命的拍打着常春藤那最后一片叶子。 老贝尔曼望着窗外,脑子里不断重复着苏艾的话。他眉头紧皱,时时摇动着他那萨蒂尔似的脑袋,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他为琼珊而伤心,而惋惜。他不甘心眼睁睁看着琼珊因此而离去。老贝尔曼似有所悟,他郑重的点点头,起身朝门口走去。

打开门,迎着深冬刺骨的寒风,老贝尔曼艰难的一步步移向仓库——一间已经颓废的瓦房。 老贝尔曼从仓库中扛一把梯子,又迎着寒风,忍受着冰凉的雪花拍打在脸上的疼痛,他更加艰难的一步步移向那棵邪恶的常春藤。他要为琼珊的生命添上一笔。 老贝尔曼那充血的眼睛早已被寒风吹得红肿,充满泪水。他那似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也早已僵硬。浑身上下,都因融化的雪花而湿淋淋的往外渗水。老贝尔曼半眯着眼睛,用冻得发青的像松树皮般粗糙的双手将梯子靠在墙上,像一个蜗牛般慢慢爬上了梯子。老贝尔曼要用自己的行动,拯救这肃冬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个鲜活的生命。贝尔曼爬上梯子,在灰暗的灯光下,双手瑟缩着画出了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

老贝尔曼瑟缩着,又如蜗牛般从梯子上爬了下来。顾不得揉一揉红肿的眼睛,顾不得暖一暖冻得麻木的双手,他又一步步艰难的回到了居所。

屋外,寒风夹杂着雪花更加肆无忌惮乱舞。老贝尔曼站在窗前,他吃力得尽量睁大自己充血的,红肿的双眼,奋力望向那棵邪恶的常春藤。树上,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终没有拗过寒风,悄无声息的飘落了。但是,另一片新生的叶子又悄然而生,继续着他未完成的使命——做生命的守望者。

贝尔曼铁青的脸上绽开了似火的笑容„„

2.交流各自的想象、描写片段,小组讨论推荐,老师点评。 提示: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如湿透的鞋子和衣服、燃着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散落的画笔以及调色板上剩下的颜料;整合材料,注意前文说的“年级六十开外”、“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萨蒂尔似的脑袋”、“小鬼般的身体”等;合理想象,补充事件的细节,重现当时的场景。

3.把你描写的场景放到原文中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不好。原作把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隐藏在了故事的背后,在通过别人的口述补充交代,不仅叙事简洁,而且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惊奇感;不直接描写画叶子的场景,而只写屋内散乱的东西,形成“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所讴歌和颂扬的人情美、人性美。

四、情理之中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在发展到主要矛盾冲突之前,必定有一个准备过程,如果缺少了之前的铺垫,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那么欧·亨利是如何使他的小说结尾在情理之中的呢? 提示:(1)藤叶生长依附于墙壁上,为老贝尔曼画藤叶提供了条件(2)墙壁离窗子20英尺,为琼珊与苏艾为发觉藤叶是画上去的铺垫(3)老贝尔曼一直关心着两位女孩

五、作业

1.思考: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2.阅读《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

第二课时:人物分析、主题分析

一、导入

1.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谁是小说的主人公?现在,有同学可以给出答案和理由吗?

提示:老贝尔曼;对小说主题起了决定性作用

2.琼珊感染了肺炎,危在旦夕,情况令人堪忧。但庆幸的是她最终获救了。是哪些人救了她? 提示:琼珊病愈靠的是她自己坚定的信念,医生精湛的艺术,苏艾精心的呵护,老贝尔曼用生命画出的藤叶的精神支持。正是由于这么多人的无私帮助,琼珊战胜了死神,顽强地活了下来。

3.在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为什么?

提示:因为老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了一片藤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所贝尔曼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正是因此,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虽然贝尔曼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中才登场,而且描写贝尔曼的文字也不多,但衡量是不是小说主人公的标准不是以所占篇幅的多寡来决定的,而是要看这个人物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二、主人公形象分析

1.那么,小说的主人公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讨论,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提示:(1)暴躁、酗酒、爱唠叨、不得志。善良、有同情心、关爱他人、能够舍己为人的老画家。作者在刻画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时,进行了内外两方面的描写。外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经历等,内则包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等。并且,有正面的描写,也有通过医生与苏艾的话进行的侧面描写。

2.小说中有许多细节非常感人,可以体现出老贝尔曼金子般的善良心灵,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分析。 提示:(1)两个“嚷道”,请同学们以对话式朗读,对照上文的“暴躁”和“讽刺的咆哮了一阵子”,一方面可以看出老贝尔曼暴躁的脾气,另一方面他的生气恰恰表现出他对琼珊的关心,体现出他人性中美好的一面(2)“我们”,老贝尔曼最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老贝尔曼与琼珊苏艾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想着等以后画一幅杰作后,带着琼珊与苏艾离开这个贫困之地,可见老贝尔曼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人。 (3)老贝尔曼的矛盾话语:老贝尔曼“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去一起。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这两个矛盾处,看似矛盾,却互为补充,体现的恰恰是老贝尔曼对琼珊和苏艾的关心,人性中最闪耀的善良就在这矛盾之处体现出来。

作者先抑后扬,使贝尔曼的形象由平凡变的伟大。

三、幽默:含泪的笑 1.上节课我们提到过,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那么通过以上对贝尔曼形象的分析,我们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欧·亨利小说的另一特点,即语言的幽默。小说中哪些语句具体体现出了欧·亨利的幽默呢? 提示:(1)首段: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的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拐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商人碰到了他自己,是为了说明这个地方的街巷纵横交错、拐弯抹角的特点。这个“仿佛发了狂似的”街巷本不适合人居住,但艺术家却说他发现了它的“可贵之处”,即可以用来躲帐。看似幽默的语言背后却透着辛酸与无奈。(2)第二段: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朝北的窗户”、“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都是人们不愿意住的地方——冬冷夏热,但这些“搞艺术的人”却选择住在这里。可以想见格林威治村的环境——破旧不堪,古老颓败。而这样的村庄却被作者形容为“古色古香”,用幽默的笔触写出了生活的贫困与无奈。这两段的描写形成了典型的欧·亨利式背景素描,简约含蓄的勾勒出大都市底层社会的轮廓,觉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象征性。(3)第十一段: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对袖子式样发生兴趣就是热爱生活的明证。但医生并没有直接说出,而使用了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医生的幽默,也是我们看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4)第三十段: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在调侃中带着对贝尔曼的同情。

2.由以上语句可知,欧·亨利的幽默并不是可以使我们开怀大笑的幽默,而是令人感到心酸无奈的微笑。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夸张、嘲讽、双关等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忍俊不禁。“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里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寓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四、个人身世

阅读了欧·亨利的小说,如这篇课文,以及《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等,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大多都有着美好的、充满温情的结尾,这与欧·亨利的个人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提示:欧·亨利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美国虽然标榜着自由、民主,但实际上美国并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欧·亨利是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辛。他在幼年便饱尝母亲早逝,父亲堕落,婶婶嫌弃的酸辛,性格比较孤僻;人到中年,他未享受婚姻的快乐便因莫须有的“盗用公款”的罪名过早的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正因为欧·亨利丰富曲折的人生,使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就比他人更深刻一些。也正是因为他不不幸的遭遇,是他将他对生活的憧憬与人情的渴望反映在作品中。他寄寓了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唯美温情,并让这种温情滋润自己也滋润他人,给他们些许希望和安慰。

五、主题总结

问题:为什么是贝尔曼而不是苏艾画了那片叶子?

提示:苏艾本就是琼珊的好友,而贝尔曼平和与琼珊的关系并不亲密,因此由贝尔曼去画那片叶子,塑造了一个耶稣式人物,对读者更具冲击力,更能够体现文章的人情美主题。使读者更加为贫穷的底层画家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而动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