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后一分钟》

发布时间:2020-03-02 22:51: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紫荆花的图片。

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花?你能想到什么? 2.用一个词来形容紫荆花。 3.揭示课题。

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时,所有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能够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1)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重点是读正确、读通顺 (2)随机引导关注字词

 认读带拼音的词:叩问

脊梁

刹那

硝烟

骨髓

铸进  强调多音字:悄然

2.听音频朗诵。边听边思考: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呢?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

三、研读“一分钟”场景 1.等待回归 午夜,最后一分钟,无数颗心都在等待香港的回归。(板书:等待回归)齐读第一小节,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 急切的(板书:急切)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1)什么叫“叩问”?(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2)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最想问候的是什么?  万众期盼的(板书:期盼)

“让我拉住你的手”、“所有中国人”、“万众”„„ (1) 这是什么句?

(2) 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3) 一百年的期盼,一个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急切?齐读。 2.升旗仪式

最后一分钟终于走到了尽头,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仪式)齐读第二小节。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 激动人心的(板书:激动)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1)“微微颤抖的嘴唇”,这可以看出什么?

(2)看到了万众欢腾的场面——是啊,举国欢庆。在升旗仪式现场却是(刹那的寂静)透过这表面的寂静,我们看到中国人内心的(泪水)——那是什么泪?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

——你来轻轻呼唤,谁再来轻轻呼唤?让我们一起来呼唤。  充满尊严的(板书:自豪)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1)这里的“脊梁”指什么?(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2)这句话明明在写旗杆,怎么突然想到了中国人的脊梁呢? (3)想像一下: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脊梁是怎样的?

(4)而如今,香港回归了,中国人的脊梁终于可以挺直了。这是怎样的一种骄傲啊!  充满希望的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难道在此之前,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不展开的?

这里的“展开”是不是我们理解当中的,把东西铺展开来?应该怎么理解? 3.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来,大家准备一起读。

四、研读“百年屈辱史”

1.眼望国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心潮澎湃,联想浮翩,情感复杂,第3小节中哪两个词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联想——痛苦欢乐)

自由读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思考:眼望国旗让作者回想起哪些痛苦的历史?今天又因什么而欢乐?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1)作者回想起痛苦的历史,你是从哪些短语中看出来的?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出示:虎门销烟 (2)一纸发黄的旧条约——出示:不平等条约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屈辱的历史——出示:

读了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的家今天被割让一点,明天被割让一点会怎样?

(3)“被撕碎的教科书”——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们在《难忘的一课》中已经明白,英国列强为什么要撕碎我们的教科书,为的是什么?(英国列强不准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 板书:百年屈辱史

3.正因为百年的痛苦之深,所以今天的欢乐更难以形容。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从“沸腾”这个词中你仅仅看到欢乐吗?是什么在沸腾?(指导学生说出无论是痛苦的回忆还是快乐,都化作了一个字,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那你能读出沸腾的气势吗?随着最后一分钟的临近,齐读。 4.我们一起来重温下香港交接仪式的激动场面。

五、研读“回归的意义”

1.光阴如梭,今年已是香港回归整十六年。请看今天的香港。(播放课件) 2.回顾了屈辱的历史,面对崭新的香港,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教师板书:未来——美好祝福)这是作者的祝福,也是我们的祝福,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祝福,愿香港越走越好!

六、小结

“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吗?它包含了什么意思?

对,它是屈辱的结束,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七:板书设计

24 最后一分钟

等待回归

急切 激动

升旗仪式

激动 自豪

屈辱的结束 联想

——痛苦 欢乐

崭新的开始 未来

——美好祝福

【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这是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诗歌,我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由读

这个环节是要解决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自己读过之后,我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时候,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解决生字词问题。

二、听读 我在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之后就放了《最后一分钟》的诵读视频,希望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染每一位同学。诵读者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都放在了读书之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对朗读的技巧也学习了一些,为后面的朗读打下了基础。

三、指导读

课文是否读懂,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特别是对于这样一篇诗歌,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的讲解已经变得乏味,远远不及把学生带进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还给学生补充了香港百年屈辱史等材料。给学生在感官上以刺激,激发学生深入诗歌,把感情投入到诗歌中,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有感情的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能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这一环节效果还不错,学生读得有模有样,读出了自豪感和人民心中涌出的爱国之情。

“三分诗,七分读”,说的真好,只要让学生充分读了,把感情投入进诗歌,学生就会不自觉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取代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但在课堂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对香港对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我忽视了这一学情及本单元对于课外资料收集整理的要求,没有让学生事先了解这方面知识,致使学生进入文本时有一定的难度。

二、在文本理解上,我的语言表达还欠明了清晰。如在“脊梁”一词的体会中,我的表达易使学生产生误解。

三、课堂上,我自己的语调过于平缓,没有给学生做很好的示范,影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

今后我要再这几方面更加努力,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最后一分钟免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