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8: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为了大地的丰收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

编者按: 省校衷心感谢大家对“农广情怀”演讲比赛的关注和支持!现将部分演讲文章选登,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农业教育:在实践中闪光

—— 镇雄县农广校 李清彩 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年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校25周年,为了祝贺这一隆重的校庆,我带来了一瓶猕猴桃酒(向听众展示),让我们为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的辉煌,举杯!

虽然这瓶散装酒很不起眼,但它却凝结着镇雄农广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是农业实用技术和“三农”工作的结晶,也是农业教育在实践中的一个闪光点。

镇雄,是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穷,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要实施科技兴县,作为农业教育的农广校,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从领导到职工,从教师到学员,每个人都在思考:我们能为镇雄农业的发展做点什么? 镇雄农广校自1985年建校以来,共培养中专学员1698人;举办短期实用技术培训51683人次;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4868人;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培训1512人;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3765人,先后输往昆明、四川、广东等地从事非农职业;在镇雄电视台开设“农业实用技术讲座”38期。还采取多种形式,与云南农大、昆明旅游学校等联合举办专、本科及中专班,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科教兴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的领导并不满足于现状。

八年前,校长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一个哲学家要过河,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一半。”船到中流,起了同风浪,眼看就要翻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生命的全部。”

寓言告诉我们,只有使农民既学会思考,又掌握生存技能,才可能发家致富。于是我们校长提出:让农技从书中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农村。把碗长乡孔坝村作为试点,也作为实习基地,送一至二门农业使用技术,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到过孔坝村的人都知道,那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当时多数农民穷得叮当响,一年人均有粮不到300斤,纯收入不到200元。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使这里开花结果,科学技术在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生产工具被称为“1079”部队:“1”是一根扁担,“0”是一个背箩,“7”是一把锄头,“9”是一个舀子。有的人家整个家当不值500元,住的是杈杈房,睡的是杈杈床,真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屋不遮风雨啊!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质,我们决定帮助农民发展魔芋和人工种植猕猴桃。项

1 目确定了,农民愿意了。但钱从哪里来?校长说,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就总会有办法。当时,因工作需要,准备从联合办学的收入和上级给予的经费中拿出10万元买一辆双环越野车,后来只用了2万元买了一辆被人们戏称为“翻帮皮鞋”的二手吉普。“翻帮皮鞋”怎么了?二手吉普又怎么了?这不就为咱们省下了8万元吗?加上到县扶贫办争取的1万元,教职工省吃俭用捐助的1600元,带着这来之不易的9万多元,带着猕猴桃和魔芋的种苗,带着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农广校派老师去指导,农技站具体负责,到碗厂乡组织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学员实习,对农民进行逐家户、心连心、手把手地教啊!

善耕者必有收获,有劳者必有成果,一年后,魔芋丰收,客商不断;三年后,猕猴桃挂果,看着个头硕大的累累果实,我们笑了,农民笑了,谁也没想到销路却成了问题。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碗厂乡的一位叫申杰的学员提出了一个好建议:办一个猕猴桃酒厂,对猕猴桃进行深加工。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农广校经过市场调查,多方求证,担保贷款5万元,动员农民集资5万元,办起了一个年产60吨的集体性猕猴桃酒厂。投资不久,所产猕猴桃酒便成为宾馆酒楼宴请宾客、部门接待的佳酿,在昆交会上也倍受青睐,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由此,我想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农业科技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难怪门捷列夫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如今的孔坝村已旧貌换新颜:茅草房、杈杈房,变成了水泥房;补丁衣服变成了靓丽时尚的新装;以土豆、荞麦为主食换成了白米饭加炒菜;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这里还办起了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文化室和合作医疗。2004年,人均收入已达2014元,农民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农技走出书本,走向农村,在这里找到了正确答案。由此,什么是“三农”问题,我懂得了;什么是现实生产力,我看到了;什么是利为民所谋,我理解了。

在中央农广校建校25年庆典之际,我想,行动是作为纪念的最好礼物,让我们用行动为“三农”服务,用行动为农广校增辉,像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给金子再镀上一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 爆竹庆典,铁肩担就发展任;农业教育,善将科学化神威。

我相信,有我,有你,有我们大家,有我们农广人的共同努力,农广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三进小山村

——镇雄农广校 杨 春

山,这是镇雄最突出的特点!

是山,造就了镇雄千岩重叠;万壑争流的奇特自然景观;是山,造就了镇雄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 也是山,导致了镇雄复杂的气候,使镇雄“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也是山,导致镇雄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过去镇雄山区贫穷落后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镇雄一些偏僻落后的山区,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落后的

2 生产技术,“一根夺撬,一把镰刀,一块围腰”,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打一箩箩”。

长此以往,山区人民何日才能脱贫?何日才能致富?何日才能走上小康之路? 山区人民盼望科技,如严寒之望春风,如大旱之望甘霖。 1985年,镇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运而生了!

20年来,镇雄农广校为山区培养了大专学员627人,中专学员1698人,一年制绿色证书培训4868人,农村短期实用技术培训5.2万人次,外出务工农民培训3765人。

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数据,这是我们农广校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成果,这是我们撒播到镇雄5200多个小山村推广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火种。

山村处处学科技,不信小康唤不来。

镇雄农广校的学员成为了山村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芒部镇关口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6年深秋,镇雄96级绿色证培训班结束,来自大山深处的李法德要求我们学校派出技术员去他的家乡考察,帮助山村确定发展项目。李法德家住在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关口村,为了帮助山民脱贫,我们顺着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关口村。

关口村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小山村,一眼看去,四面是一座座荒凉的大山,山间是一块块贫瘠的黄土地,村里是一间间破旧的土墙茅草房,茅屋里住着一个个鹑衣百结的山民。看着几个光着屁股、挺着肚子、目光呆滞的小孩在山风中瑟瑟发抖,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的眼泪。李法德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家休息,我们走进他家那破旧矮小而又阴暗潮湿的茅屋,过了好一会才看清屋子里简陋的陈设。

当天,我们走遍了小山村的每一户人家,没有看到一件价值50元钱的家具。这个小山村人均年收入仅274元,每人每天的收入只等于一包低档香烟,两块雪糕,三颗香口胶,四根棒棒糖,这是什么?这是贫穷!

靠山吃山,李法德原来在房屋四周种植了不少的果树,此时,他决心在大山深处兴建果园,闯出科技致富的路子。 为了在小山村树立科技致富的榜样,消除山民们对科技致富的疑虑,农广校领导听了我们的汇报后果断做出决定,免费为李法德提供几亩地的树苗;农广校的教职工听了我们的介绍后慷慨解囊,为他捐资二千多元作为生产垫本。次年春,李法德在山坡上建起了10亩果园。在农广校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栽培、修枝、整形、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园里花香鸟语,生意盎然。

2000年秋,我第二次来到小山村。李法德家变了,低矮阴暗的破茅草房变成了四立三间两层的砖混结构房。见到我们到来,他十分高兴,带我们去看山坡上的果园,果树飘香,硕果累累。他笑得合不拢嘴。他粗略地算了一下,今年单果园的收入就在万元以上。他向我们介绍说,当年春又在山坡上种了水冬瓜5000株,桃树500株,梨树200株,过两年果园年收入就可以达到两万元以上。由于参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他不但种植有方,还成了养殖能手。建起果园后,又买来电平恒温箱孵化家禽,就近销售到附近的八个乡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法德通过科技劳动致富,让山里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索取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向我们咨询有关的作物栽培知识。一花独放不是春,看着山民们渴求科技知识的心情,我们与李法德商量后,在这个小山村办起了培训班,让他担任乡里的科技辅导员,把自己学到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

3 2004年秋,我又来到小山村。此时,整个小山村也变了。

山,还是那些山,但往昔荒凉的山坡上建起了一片片核桃园、板栗园、梨子园、花椒园、木漆园„„往昔光秃秃的山头上种植了一片片杉木林、花楸林、泡桐林„„

村,还是那个村,但往昔破旧的茅草房变成了一幢幢新建的水泥屋面房。

人,还是那些人,但,补巴衣服不见了,光屁股小孩也不见了,一个个小孩的脸上,绽放出了天真活泼的笑容。

看到我们的到来,山民们也象当年的李法德那样笑得合不拢嘴。他们说,在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中,李法德和农广校的老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科技知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见效。由于普及了农村实用技术,增加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了多种经营,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山民开始富起来了。

山里人笑了,我们也笑了。

李法德过上了小康生活,我笑着问他何时才向城市“进军”。他想了想对我说:“大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大山里,山里的人民需要我。”

在我们对农广校学员的跟踪调查中,像李法德这样的带头人还很多,他们将自己学得的科技知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与乡亲一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大山宣战,向大山讨宝,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将大山的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迈进!

二○○五年八月二日

高举农民科技培训的旗帜

——宾川县农

广校校长 刘洪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我所在的宾川农广校,位于佛教圣地鸡足山脚下,全县人口32.6万人,虽然各级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千方百计,努力抓好培训,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仍有占人口总数93%的宾川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权有5.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年。宾川是个农业县,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要想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10万亩优质米、10万亩优质水果、10万亩特色蔬菜、10万亩亚麻、10万亩烤烟和白肋烟、10万亩干果、3万亩香叶及畜牧业八大基地的奋斗目标,都因广大农民科技文化偏低而直接影响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个不争的事实。宾川县委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要求全县有关单位把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广科技成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县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农民科技培育的重担挑起来;我们农广校抓住机遇,责无旁贷努力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就想方设法开展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同志们!生活的规律就是这样:只要一心为民,勤奋工作,善于动脑,办法总是会有的,良机总是会来的。1996年我校向省农业厅申报了“绿色证书”示范县,项目在当年就批下来了,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绿色证书”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我

4 校,由我校组织实施和管理。我校因地制宜地开设了农学、果树、蔬菜、农机、畜牧兽医、植保六个专业,在全县开展了500多场次培训,共培训5169人,颁发>2887本,完成了每20户农民有一名持证学员的可喜指标。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为我县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巧经营、觉悟高的新型农民。如金牛镇龟山村葡萄种植户张莲,参加“绿证”培训后,1997年在自己承包地里种植1.1亩优质红提葡萄,经过三年辛勤劳动,现年均纯收入1.2万元,走上了富裕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34岁的农村妇女自己富了不忘乡里人,发动周围200户农民种植葡萄600多亩,使龟山村成了县内外闻名的葡萄村。又如金牛镇后坝田的柑桔种植户钟绍军,1997年参加培训后,在自己责任田里种植2.2亩柑桔,又向集体承包3.7亩老果园,经他苦心耕耘、精心改造,到1999年仅柑桔一项,全家纯收入4万元。再如江干村农副产品经贸公司总经理唐军参加培训后,以他家20多亩优质石榴园为示范,带动全县已发展优质石榴近3000亩。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我们宾川农广校借“绿色证书”工程成功经验的东风,又抓住了2003年被中央农业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列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县的大好形势,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县报、县电视台、各村镇集市街头开展宣传,让广大青年农民认识到农民科技培训是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近则发家致富,远则造福子孙,小而利家大而利国的大好事,青年农民们便踊跃报名,要求参加培训。如在金牛镇新坪村举办的葡萄专业教学班,原计划培训50名学员,结果报名88人,筛选后招收60名,但其他28人坚持旁听。彩凤柑桔专业教学班原计划招收50名学员,结果报名95人,筛选招收72名,其余23人也坚持旁听。更突出的是举办州城葡萄专业教学班,也是计划50人,头天开课,人数就达128人,由于教室座位有限,很多农民就在走廊上听课。近半个月的培训课堂,真是座无虚席,窗台上天天扒满了旁听的农民;如此感人的学习场景,使我们激动不已。我们的“跨青”培训处处开花,处处受欢迎,成绩是令人欣慰的。如州城镇山岗村委会芝麻庄陈冲家有5口人,两个劳动力,近年来共种植柑桔8.6亩,由于受病虫害影响,亩产值仅有1600多元;参加培训后,他以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管理,2004年柑桔大丰收,亩产值达到8000多元,终于实现他家建盖“小洋楼”的夙愿。提到培训,陈冲总是高兴地说:“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像陈冲这样在培训中学科技、靠科技致富的农民还很多。如金牛镇大辛村的禹志会和宾居镇杨官村委会的徐贵军。禹志会承包耕地2.7亩,按老套大春种稻、小春种麦,年收入才3500元。他参加培训后,调整作物品种结构,把2.7亩耕地改种茄子,嗨!年收入达2万元。徐贵军是养奶牛专业户,由于缺乏饲养技术,不能科学配料,不能科学挤奶,更不能防牛病治牛病,4大头奶牛不是生病就是奶量不高。他参加培训后,学会了打预防针、配饲料等知识,奶牛健康成长,奶量成倍增加,奶牛年纯收入从过去的2500元提高到6000元。我们农广校从2004年1月至同年年底,开展了15个专业45个班次的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共完成3466人的培训任务,颁发《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证书》3000本,平均每个村民小组有2至3人获得证书。获得“绿色”证书和“跨青”证书的农民总数为5887人,形成了一支以青年农民为主的科技队伍,他们活跃在全县14个乡、镇、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同志们,“绿色证书”工程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这两大工程在我县的顺利实施,让我们宾川农广校威风凛凛,大受欢迎。回想1990年建校之时,全校教职工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但我们在中央校、省

5 校、州校、主管局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农广人的多年努力,艰苦创业和大胆创新,学校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已是一所拥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4.4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和办公室,配有现代化的远程教学设备,集大中专学历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人员继续培育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职能鉴定等综合性的多功能学校。农广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农广人常常因此而自豪。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宾川县农广校将继续高举农民科技培训的旗帜,情系农民,利为农民,大踏步地胜利前进!我们热烈祝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周年校庆,在此,谨贺诗一首,以表庆贺之至诚:

中央广校校庆,农广人情怀深深,25年荧屏传教,赢得莘莘学子信任,学到真本领,拿到真文凭,大江南北弦歌声,颂扬中央广校美名;中央广校校庆,农广人情怀深深,宾川农广创业艰难,经风雨健壮成长受好评,十多年的创业历程,诚谢中央校指导谆谆,听吧,神州处处歌颂农广校功勋,自豪吧,农广人我们没有虚度年华,传播着发扬着中华文明。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二○○五年七月

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农广情怀(楚雄州农广校 徐云兰)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一位从千里彝山走来的彝家女孩,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央农广校25周年校庆的喜悦,与大家一起倾心叙聊彝州“农广人”的光荣与梦想。因为,我和我的父亲都是执着的“农广人”。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沿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我的父亲徐芝杨,是一名农广校的“老教师”,他已于1998年退休。而我,是1992年加入农广校这支队伍的“小青年”。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贫穷,总是充斥着彝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那被艰难和困苦的狱炼中、在那对富足与强盛的渴望里,大山的子民们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归家,他们把勤奋的犁铧深深地扎进泥土,但贫穷和落后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面对如此状况,作为基层农科员的家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顶着烈日、淋着风雨,奔忙于田间地头。办农技培训班,搞实用知识讲座,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农民群众中间去,是他心里多么强烈的愿望啊!

随着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开办,在1982年的一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父亲牵头在广通镇招收了52名农学专业中专班学员,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1984年,父亲调到了县里,并被任命为禄丰县农广校首任专职副校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农广校一帮人,争取支持、协调关系、联合办学、乡镇办班,那时候,父子、夫妻、姐妹同上农广校的情形比比皆是,

6 那热闹劲,着实让人感动。随处可以听到的是“农广校的毕业学员×××用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了身手”;“农广校的辅导教师太缺乏,要是多有几个专职教师那该多好啊!”„„

1991年,我从师专毕业分到正规中学当老师。可不到一年,硬是被父亲拽入了他的旗下,成了禄丰县农广校的一名专职教师。从此,我踏着父亲的足迹,同全州“农广人”一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干,10多年过去了。在父亲及农广校一帮人的艰苦努力下,禄丰县农广校创造了“招生连年不断、毕业生人数占全州1/4”的骄人业绩。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彝州“农广人”更是利用现代媒体之泵、开远程教育之渠、引农业科技之水,在实施科教兴农、促进彝州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彝州农业职教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历经25个春秋,彝州农广校培养了6402名中专生、515名助学大专生,培训了13.5万人的绿证学员,使37620位农民朋友获得了《绿色证书》。涌现了“全国优秀村官”周开文、州人大代表张琼芝等优秀学员,他们成为了致富一方的“领头羊”、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在父亲的感召下,在其他“农广人”的关心、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我从一名不懂事的小女孩,成长为农业经济管理学士、从事农业教育的农艺师,社会给了我“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的崇高荣誉,我为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广人”而骄傲和自豪。

为了能让彝家的“阿老表”不再因贫穷而浸泡在浓浓的酒精里,为了能让彝家的“小表妹”绽放出马樱花般灿烂的笑容,为了能在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田播下绿色的希望,为了能使彝家儿女更多地接受教育的洗礼、沐浴科技的阳光、注入现代文明的基因,为了农广事业,不知有多少向我这样的青春少女、向家父那样的志气男儿,为之奋斗却终生无怨无悔。为什么?就因为农广校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和信赖,就因为农广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如今,我所在的楚雄州农广校,已经是一所“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全省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全省绿色证书工程先进集体”和“楚雄州窗口行业文明班组”。教职工队伍中有2位是“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有2位是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表彰的“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9人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我为身在这样的先进集体、为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而感到无比自豪。

为了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当你一踏上彝州这块神奇的土地,在领略了腊玛古猿、禄丰恐龙、元谋猿人的千古积淀之余,你还能一边品尝彝家人为你敬上的醇香米酒,一边从那豪放的山歌中感受到他们火一样的热情。亲爱的朋友!彝家寨欢迎你,彝家的阿老表、阿表妹等着你,彝州农广校欢迎你!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一定会红红火火、永不熄灭。这,就是我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就是我无限的农广情结!

谢谢大家!

农广人——我无悔的选择

7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洱分校 李 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一名来自农业战线上的农民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我感到万分的荣幸与自豪!我庆幸自己能够成为农广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自豪自己同千千万万的农广人一样,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的汗水,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构筑着共同的家园,谱写着新的未来!我演讲的题目是《农广人——我无悔的选择》

谁不愿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谁不愿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如今,我们有幸选择了农业教育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始终满怀着对广大农民的真挚感情,辛勤耕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肩负起提高农民素质的历史重任,铸就着不凡的成绩,为社会展现着我们农广教师们的弈弈风采!

振兴国家靠教育,振兴教育靠教师!一提到教师,大家肯定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比喻:园丁、春雨、蜡烛、铺路石......,是啊!古往今来,伟人、学者、战将、豪杰,哪一个不是出自教师的熏陶?理论、学说、发明、创造,哪一件不包含着教师的辛劳?而农广校的教师们,我们又该怎样去比喻呢?记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的事业垂着绿荫的!”朋友们,我们所从事的农业教育不正是这叶的事业吗?农广校的教师不正是一片片绿色的枝叶吗?我们把每一线阳光、每一滴雨露、每一片绿色洒播在每一位农民的身上。多少个潮起潮落?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早出晚归?多少次田间地头?为了心中的一份挚爱,为了自己崇高的事业,不懈地努力奋进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时代的辉煌,用自己的心血培育着校园花草,用自己的才识和学智为千百万农民传输着新的技术。我们就是那么认真、那样执着,在这块清贫而又富有的园地上默默地耕耘着!

回顾建校25年的历史,农广校由艰苦创业到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如今中央已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民教育培训也随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使农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身为农广校的每位教师,都自觉肩负起新时期农民培训的新任务,发扬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紧紧围绕增粮增收目标,面向“三农”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信息服务。农广校自1980年创办以来,在服务“三农”中已成为拥有300万在校生,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学校。二十五来,近5万名农广校教职工辛勤奔波在条件还相对艰苦的农民教育培训第一线,千方百计把课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1.2亿农民在这所大学校里学到了致富技术,800万农村实用人才从这所大学校走向了广阔的农村。每天早上,是我们的“致富早班车”把广大农民朋友们送到了希望的田野;每天晚上,是我们的“农广天地”为广大农民朋友们送去了科技快餐。而农民朋友们所增收的每一个百分点后面都有我们的汗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后面都有我们的贡献!我们是一名值得自豪的人!可是,在现今的社会上有的人依然忽视我们的职业,从心里看不起我们!不,从我国创办农广校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看,开展农业教育势在必行,培养人才至关重要。农广校的诞生,顺应了农村深化改革的要求,顺应了科技兴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了广大城镇和农村中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回乡和待业青年,如今这批人已在社会主

8 义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各级政府的领导岗位上、科技战线上,还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或是农村致富典型领域,都有农广校学员的身影。实践证明,农广校的确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通过全国农广校办学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党的关怀下,涌现出了刘向东、邓凤英、王洪占等全国农广校系统的“十佳教师”和成千上万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这,难道不是农广校的教师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吗?这,难道还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欣慰吗?

亲爱的朋友们,在这鲜花遍野硕果累累的二十五年里,农广校用实际行动创造了辉煌,用工作成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拥护。正因如此,人生有了我们,才显得壮美和绚丽;生命有了我们,才能体现出火样的热情;农民有了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迈向小康社会!在此,我可以自豪地大声说:“农广人——我无悔的选择!”让我们携起手来,顺应时代的潮流,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契机,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中再创辉煌,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我们的巨大贡献!

为了最需要帮助的人

----江川县农广校 罗映秋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个故事,故事里一个小女孩遇到了一位天使,天使说可以满足她一个愿望。小女孩说,我希望快乐。于是,天使对小女孩耳语一番。果然,小女孩一生都充满了快乐。周围的人都很羡慕,纷纷向她寻问快乐的秘笈。其实,天使只对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的帮助。”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给别人帮助,自己得到快乐。”多么平凡朴实的理念!但它从此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以从容愉悦的心态,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平凡的岗位,尽心尽力向农民朋友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朋友提高素质勤劳致富奔小康,并从中体会到工作和人生的乐趣。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辛苦并快乐着!

记得那是1996年,我刚从江川县第一中学调到县农广校工作没几天,就和一名蔬菜老师一起到村里为农民做培训。晚上八点,村委会灯火通明的会议里,我的学生一个个走了进来。裤腿高一只低一只的,手里抱着大烟筒的,牵着孩子的、抱着孩子的,老的、少的——不一会儿,房间里便烟雾缭绕,小孩子跑出跑进。与校园里窗明几净的教室比起来,与充满童真、为着理想求知如渴的孩子们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一下子找没有了教学的感觉,匆匆忙忙就结束了课程。看到同行的老师用比我耐心十倍的语调向他们仔细讲解一个又一个技术要领,我的心里满是怀疑:他们听得进去吗?这样的培训管用吗?

第二天,我们被一名小组干部请到地头,为他家的一亩多蔬菜“看病”。他说,他的菜再过几天就可以卖了,这几天不知得了什么病,叶片出现了许多斑点。到地里仔细察看,我们奇怪地发现他的菜不是病害而是药害。经过询问才知道,因为地里蜗牛太多,几天前他才喷洒了农药。他买的本应该用来诱杀的农药,被他无知地喷洒在叶面上,他和家人两个多月的辛苦白白付出,即将到手的2000多元钱也打了水漂。

看着他沉痛的表情,我的心里充满了同情。我知道农民赚钱不容易,缺少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民,要赚钱过上好日子更是难上加难,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真切。这时,天使与女孩的耳语仿佛就在我耳边回荡:“你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的

9 帮助。”而眼前的这些农民朋友,不正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吗?当我以这样的心情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时,我竟一次次从中发现了感动,为自己,也为别人——白天,我们头顶烈日在田头地角为农民做现场示范培训的时候,他们不顾汗水汩汩而下,听得专心而认真;夜晚,我们不顾漆黑踏着泥泞的山路进村为贫困地区农民讲课的时候,他们收完工匆匆忙忙吃完晚饭就早早坐在破旧的教室里静静地等着我们——我发现,在这些求知若渴的队伍中,还有我在江川一中任教时教过的一名学生。因为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她成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他不相信在农村就过不上好日子,就会比别人差。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帮助他实现理想的翅膀,就是农业科技!所以,一听说农广校在自己的村里或周围的村里办蔬菜培训班,他每天早早起来把蔬菜送到集市里,让家里人去卖,自己就来参加培训,傍晚又到地头干农活。十天的培训他一天没缺。如今,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菜能手了,增收致富的理想也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与以前在学校平静有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我是辛苦的,特别是体力上、工作强度上;与以前天天有时间陪孩子、有时间做家务的从容相比,现在的我是繁忙的,特别当由于经常下乡、出差孩子和老人都照顾不好时,心里难免生出许多内疚。但是,只要一想到这些渴望农业知识、渴望科技致富的农民朋友,只要一看到他们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就觉得自己的这点点辛苦简直就微不足道,我的心中就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我为自己从事的这份在别人眼里平凡至极的工作,打心底里感到自豪!我不是后悔而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用科技武装农民的头脑,他们定会用勤劳的双手,在江川大地上奏响丰收的旋律,描绘美丽的画卷!

一转眼,我已在农广校这个平凡的岗位工作了10年。这10年里,我与同事们在对全县农民科技素质状况、科技培训状况、农民教育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摸索出了适合全县农民科技教育的路子。我们成功地在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的山区乡安化开办了彝族农民学员中专班,为彝族山区培养了一批中级农业技术人才。我们以撤村建委为契机,对全县村组干部进行了广泛的培训,我们把培训班办到的了军营、民兵集训班,办到了妇女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到了村委会、村民小组,办到了田间地头、大棚里、果园里,把新技术、新知识传播给了广大农民。

走进乡村农舍,在广阔的田野上、在大小的圈舍里,我们培养的六千多名“绿色证书”农民技术骨干正用学到的农业科技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带动周围的群众乡亲,我们培养的五百多名中专毕业学员在乡村管理和服务岗位尽显风采,一百多名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成百上千的农民工满怀信心地活跃在新的工作岗位上。

今天,当我从一名农广校的新兵成长为一名业务熟练的老兵的时候,我10年前的梦想,也在广大教师与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变成现实。我们的广大农民,因为学科技、用科技实现了增收致富,年收入4万多元的养猪能手何春芬,自主创业、勇于拼搏的残疾学员李跃聪„„这许许多多科技致富的笑脸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的江川,因为农广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美丽富饶——我们是全省最大的仔猪生产基地,我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蔬菜生产布局。走在江川的田野上,各具特色的蔬菜瓜果,将大地装点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一个又一个大棚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江城的蕃茄,龙街的甜椒,九溪的辣椒,雄关的萝卜,路居的大蒜,前卫的马铃薯和青花、西葫芦——每每看到这些美丽的景

10 象,感受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回想起农民感激的话语,我觉得自己比大地还富有,比春风还愉悦。我为能从事农民教育这一平凡而伟大的事业而备感骄傲,我为自己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农广人而深感自豪!我坚信通过我们一代代农广人的携手努力,我们的农民科技教育事业必将为农民朋友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的农民科技教育事业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必将走向更加灿烂的辉煌!

2005年8月

让青春在奉献中燃烧

——云县农校 罗显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能站到这里,和大家畅谈人生,畅谈理想,与你们分享“农广人”的“农广情怀”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

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青春,有的人青春美丽在雪山哨所,有的人青春美丽在青青校园,有的人青春美丽在无影灯下„„而我,一个平凡的“农广人”,将我青春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农科教育事业。

青春是什么?青春可以是携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于桃红柳绿之中;青春可以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青春可以是无休止地泡吧,疯狂地蹦迪,如果还嫌不够刺激的话,那就去蹦极,开飞机。难道,难道青春仅仅就只剩下这些了吗?青春也可以是潜心于科学研究,十年磨一剑;青春还可以是扎根于边疆,一心谋发展;青春更可以是手擎炸药包炸碉堡时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声。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绚丽的一站,最奇妙的一站,最灿烂的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诠释,乃至于实现,而青春正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时期。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我,作为一名在共和国太阳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普通干部,1997年至今在为云县的农业教育事业奋斗了8个春秋。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磨练,难以炼成钢铁,在农广校这个大熔炉里,使我深深地认识到,青春只有在奉献中才能燃烧。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每当我哼起这支歌,记忆之神总会将我带回那温馨的童年岁月,带回到我那懵懂幼稚的孩提时代。记得小时候,我总爱牵着妈妈的手,问一些不着边际、妈妈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每每这时,妈妈总是说:“孩子,快快长大吧,等上了学,老师会给你最满意的回答!”那时的我对老师是何等的心驰神往!当自己的角色一瞬间已经转变,切身的体会胜过言语万千。我第一次明白了教师的苦与累、平凡与无私。没有鲜花陪伴,没有掌声共鸣,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豪华的享受,有的只是生活的忙忙碌碌,有的只是满身沉甸甸的责任。

尽管,有时逢人我们都自嘲是“半路出家”的老师。但,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我深爱着教师这一行,我探究着,孜孜地寻觅着,用我的汗水,用我的智慧,

11 用我跳动着的这颗火热的心!不是吗?晨曦露时我已摊开了备课笔记,那是为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辉煌。面对一双双企盼的眼睛,我揣摩着,尝试着,与他们真诚地交流着,就在这样的轨迹中演绎出一片晴空灿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许,许多人不明白,我们这么苦苦地工作,图的又是什么?

由于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生源大多为乡村干部及一部分学科学、用科学的典型农户,他们在离城80—90公里外的偏僻山村工作和进行农业生产,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实现他们的求学梦,我校决定把教学点办到乡村上去(这在全区是首例),因而我每学期都不辞辛苦地带着教案、学习资料与考卷下到基层乡村办学点,对不同专业的学员进行面授辅导和考试。这样既解决了基层学员的“工学”矛盾,也为他们节约了每学期要到县农广校辅导考试期间来回的车旅费及生活住宿费。

提起苦与乐,使我想起99年的一件事。当时,记得是7月份雨季,我担任96级计生专业《应用文写作》的辅导工作,那是在距离县城近60公里的乡镇,下去的那天由于几天连绵阴雨,造成离乡有10公里的地方发生泥石流,导致公路中断,眼看雨越下越大,车越堵越多,不知何时才能通车。想到第二天要给从不同村、社赶来的学员上课时,我情急之下,就提起包、挽起裤腿、撑着伞步履艰难地、不顾山体滑坡的危险爬过了那段洪水急流、沙石满脚乱打的断面公路。那夜被雨淋湿了的我感冒了,第二天我还是强撑着带病的身体、拖着被沙石打破了的脚,步伐蹒跚地走到了教室上课,当看到学员们一双双企盼和求知的眼睛时,听到一声声关怀的话语“老师,您辛苦了!”。那时的我尽管很累、很辛苦,可我忘记了伤痛,忘记了疲惫,而从中欣慰地感到的只有教学的乐趣。

八年的农广校工作,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办教育就是要有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八年来,我每到一个教学点的教学都受到学员的好评。去年也被评为省“绿证”教育工作先进者。当然,一个人的贡献毕竟是微小的,但我不能因为这贡献的微小就拒绝做一名教育工作者。假如我也可以算做是农广教育园地中已经开放的一朵小花,那么我更加清楚,有更多的花比我开得更鲜艳,更妩媚,更迷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热心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农广人”,才使得我们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风雨飘摇,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是一个有八年教龄的老师了(尽管至今我们学校教职工还未能享受教师待遇)。八年中,我不知爬过多少座山,跨过多少条河。八个春秋,我从豆蔻年华步入了而立之年,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学校,献给了教育事业。农广校的发展是艰辛的,但对全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作用也是显著而不可抹灭的,这正是我作为一名农广人最引以自豪、倍感欣慰的地方。

每个人的人生之旅,总需要有人替他点燃知识和信念的灯盏。于是,我们“农广人”便以孜孜不倦、挑灯伏案的背影定格在每一个学员心中。教师是淡泊的,清贫的。也许,唯有这淡泊,清贫的人生才是最生动的富有,最灿烂辉煌的人生。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2005年8月20日

高尚的情操源于平凡的工作中

----文山州农广校 余朝龙 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

很多人都认为高尚和伟大离我们普通人太虚、太远,其实不然,任何一种正当职业都是伟大和高尚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做。

记得我刚到文山州农广校报到时,看到的是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仅有一名工作人员,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穷二白”了。那一瞬间,我深感茫然和沮丧。一连几天我都在苦苦的思索——我这个刚上任的校长该怎么办?面对困难是畏惧不前还是知难而进?既然组织上信任我,同志们相信我,自己还有什么权利和理由不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为开垦我州农广校这片处女地,这些年来我们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累。记得2001年6月间,我带领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到一些偏僻的村寨去做招生宣传,由于没有办公用车,加上交通不便,我们只有翻山越岭徒步行走。时逢6月,酷暑难挨,汗水湿透衣裳,脸上布满尘土,饿了就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溪水,夜晚就借宿在老乡家抬头就可以数星星的阁楼上,蚊虫的叮咬让人实在难挨,但为了开创我州农广校的一片蓝天,一个来月的时间,我们硬是挺过来了。也就在这一时期,我86岁的老父亲身患癌症到了晚期,家中几次电话催我回家,几次都因为工作繁忙抽不开身而未能前去尽一点点做儿子的孝心。当我匆忙赶回到父亲身边时,他已经永远的闭上了那一双慈祥的眼睛。每当看到一批批学员走进农广校课堂,我们感到自豪,因为人们对农广校的信任,就是对我们辛劳的最好回报,我也没有辜负父亲生前对我的谆谆教诲。

农广校教师的职业平凡而又艰辛,因为他的肩上除了要扛起学历教育外,还要肩负许多社会工作。工作任务的繁重常常让我们很少享受到双休日与妻子儿女团聚的快乐。2003年6月正值我的孩子要参加高考,当时我已经有一个多月忙在乡下组织农业科技培训,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每次给我打电话,总是带着抱怨的口气说:“爸爸,你怎么不关心一下我,能不能抽一点时间回来陪陪我和妈妈!”是啊,在孩子最需要父亲的关爱和呵护的时候,我却不能在他的身边,我确实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职责,除了在电话里给孩子几句安慰我还能说什么呢?工作任务在身,身不由己啊!我校的万有莲老师,已经50多岁了,脖子上长了一个囊肿,经医院检查要求住院治疗,但是为了工作,她一次次拒绝了,眼看囊肿一天天长大,在组织的再三劝说下才住进医院做了切除手术,但没有几天,她又带着尚未愈合的伤口,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正是有了不少像万老师这样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农广人,才开创了我州农广教育的新局面。从原来没有机构建制,到各县农广校的相继成立;从办公条件一无所有,到目前的逐步完善;从中专起步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体系的形成,我州农广校全体办学人员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也承受过不少的讥讽和嘲笑,但我们始终没有半点沮丧和退却,因为我们做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伟大的!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13 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教师尤其是农广校的教师,一方面他肩负着塑造人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去培养学生的爱心,用言行去感召学生至善至美的灵魂;他要把农业希望的种子撒向广袤的农村大地,让广大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同时,在其中也升华了我们自己!

历年来,多少农广校职工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没有义薄云天的壮举,也没有豪迈的誓言,更没有显赫的功绩,他们只有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广校教育工作者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在日复一日,普通而又平凡的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一名普通的农广职工对平凡的超越,他们犹如一盏明灯时刻照亮在我的心里,有时我们也感到苦和累,却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常常把微笑印在脸上,将阴郁埋在心底,因为从选择农广校教师职业那天起,我就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如果把这些精神和品质凝结成一个闪光点,那就是爱和奉献精神。在上述具有这种精神的农广人中,有你,有我,其实就是我们大家!

同志们,农广校的职工就是这样辛勤地耕耘在农职业教育这块多情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形成了农广校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这就是爱岗敬业和奉献的最好证明,这是高尚情操自然的自我流露,这是一种于细微和平凡之处见精神的师者风范!

伟大、高尚和奉献,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对工作的激情、投入和竭尽全力的行动。每当想起农广校职工把平凡的工作做得那么忘我,那么真诚,我常常动情。我感慨,多少职工在两袖清风的氛围中守住了心灵的一片宁静,尽管岁月已无情地将蹒跚添在我们脚步里,往年骄傲的黑发已染上秋霜,但我们同时也收获了幸福,这幸福来自农广校学员斐然的成绩、来自广大农村丰收的喜悦、来自广大农民化去愁眉展开的笑脸、来自工作的辛苦变成付出后的欣慰、来自自己一次次心灵的超越,在浮躁的世界里寻找到精神的家园!走进农广校教职工的精神世界,不难发现:言行平凡朴素,但浸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物质生活虽然简朴,但饱含着精神的富有和高尚!

同志们,让我们干好身边的每一件事,为农广校跨越付诸行动吧!如果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以自己是普通人、小人物为借口,把自己该做的事都期待着道德英雄和精神典范来做,那么农广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不过是秋夜里一个遥远的童话罢了。一个人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能将最平凡的本职工作认真踏实并持续做好,这就是一种职业美德,那他不论做什么都至少不会偏离人生的航向。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感悟到:原来的一切伟大和高尚只源于它的最平凡,只有把对农广校那份深深的情怀装在心中,才会有干好农职业教育的力量源泉。

同志们,面对农广校的工作,让我们一次选择一生钟爱,在平凡工作中显出亮色,升华自己的情操,完美自己的人生! 谢谢大家。

情洒农广心无悔—农广情怀演讲稿

情洒农广心无悔—农广情怀演讲稿

学生工作经验交流文章选登

六五普法调研文章选登

建党88周年优秀文章选登

演讲文章

演讲文章

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选登(二)

农广校规章制度

农广校职责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
《云南省“农广情怀”演讲文章选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