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外隐士构造“世外桃源”的异曲同工之妙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7: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外隐士构造“世外桃源”的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饮酒》与《茵尼斯弗利岛》比较中外创作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文就中外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关于中外隐士构造“世外桃源”的异曲同工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中外不同的传统文化、观念阐述了诗人创作方式和体现的本质精神。

关键词: 世外桃源 隐逸精神 内心 傲骨 自我

绪论

爱尔兰现代诗人叶芝渴望在茵尼斯弗利岛中与精灵为伍,忘却人世的烦忧,或者在小岛上遁世寡居,享受内心的宁静;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追求与人为伍,躬耕田园,融入自然,或者幻想一个了无纷争的桃源世界。两人作品中描绘的隐逸世界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却也表现了他们共同的安逸永存倾向,折射出了人类心灵的共性,即追求幸福。

一、追求幸福的“同工”

1、追求世外桃源

陶渊明则在南山之下结茅庐,采菊花,种豆苗,在月下的露珠中荷锄而归,闲云野鹤,乐而忘言。而异国的叶芝在湖心岛畔编织着的安定的梦,建茅舍,听虫鸣,种九行云豆角,看斜阳中红雀的党羽,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瑶池,墨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旦夕与烟水相伴,浑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之中,总共烦恼尽付东流。安恬自足的田野生存融于纯美如画的意境中,“子夜闪着一片微光,正午染着一片紫光, 薄暮织满了红雀的党羽。”所展现的意境与“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里那怡情悦性的田野意趣何其相似?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灵是相同的,有谁恋于世俗纷争,利益纠葛?让人类共同向往的当然是那平静安然的幸福桃源生活。

2、内心的平静

叶芝与陶渊明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隐逸世界、憧憬的美好生活可以说是异工同曲,殊途同归。“岂论我站在马路上依旧在灰色人行道, 总听到湖水在连续地轻轻拍岸”的声音,同样可以在“心远地自偏”的佳境中找到答案。他们共同喜爱恬静的生活,向往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理想境界,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自我追求,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隐逸主题和风格,诠释了他们内心渴望一片净土,让平静、安逸永存。

二、中外隐逸精神的“异曲”

1、隐逸,是远离喧嚣还是结庐人境?

叶芝所憧憬的“世外桃源”远在茵尼斯弗利岛,他设计了一个较为实在的隐居之地:一个土篱茅屋和九畦豆角的简单,一个蜂巢和朝看日出、夕赏彩霞的惬意。但自然的美景在诗人笔下依旧显得似真亦幻,午间紫色的炫亮,傍晚充盈的红雀羽翼,又为世界遮上了一层华丽的面纱。像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设计过于具体而流于虚幻,但同样也有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强烈渴望并将之付诸于笔尖,叶芝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自由美丽的仙境,那里有他向往的自由和欢乐。掩藏与绚丽的梦幻之下的是叶芝那向往自由,希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觅得永久安逸与欢乐的灵魂。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语道破诗人愿将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虽有“车马喧”,但“心远地自偏”,这是心灵远离尘俗的人生志向和态度,心灵的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 隐逸,是远离喧嚣还是结庐人境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暗含\"举世皆浊唯我独醒\"之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相比之下,叶芝的世外桃源就像是一个梦幻的“紫光”仙境,是现实,还是梦境? 是理想寄托,还是心灵沉淀?叶芝在梦境之中仍受现实的牵绊:叶芝深受前拉斐尔诗派唯美主义的影响,沉浸于浪漫主义的志向之中,又正当爱尔兰再起职业企业前程未卜、个体恋情难以遂愿之际,无论祖国的再起职业企业或玉人之恋,都不是一帆风顺。前程茫茫,满怀忧郁,墨客遂把期盼寄于如仙似幻的茵尼斯弗里岛。正如伟格利所说,“梦境每是现实的反面”,越是渴望超脱现实,就越是受制于现实,叶芝描绘的景象越是虚幻美妙越是证明了现实的不尽人意和面对现实的无耐。诗人在这两种意识中矛盾着、寻找着,同时编织着自己心中那最美的世外桃源。显示了整个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特征: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所以即使在隐逸诗中也会基于现实的牵绊,在一个现实与梦想相脱节的形态意识中向往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

2、中外传统文化对于内心表达的影响

东西方存在着不同的思维和表达形式,陶氏在诗歌表达方面更突出的是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以穷为荣,以穷自傲,穷中作乐”己渐渐演变成中国古代文人的处世哲学。陶氏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人的傲骨,陶氏在诗歌表达上,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既然现实不如意就一洒而去,不理尘世的纷乱,独自安得其乐。一语“性本爱丘山”,将自己的内心澄清得毫无世俗杂念,这种神闲气定和傲立的风骨让人不禁感叹:“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 诚如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所评,“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 东方强调意象的塑造,选取典型的景物借景抒情;西方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的联想想象来达到抒情的目的。面对苍白的现实,叶芝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画面直抒胸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追求完美主义者,本心不追求与生俱来就归隐田园,叶芝的伟大也许就在于此:他不断地突破自己,并且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在美好、道德、信仰、希望、爱上面追求拯救之路。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西方价值观念注重自我的表达,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诗歌表达的是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向往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茵尼斯弗里岛那悄静幽美,烟水渺茫,宛如维吉尔的田野野趣、鲁滨逊的孤岛风景、沃尔登的湖山风景,是墨客浪漫主义志向田野的缩影,是洗净烦恼、忘却得失的乐园,和实现其浪漫主义情怀的志向佳境。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诗--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序》见《朱自清说诗》P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叶嘉莹《叶嘉莹说词》P1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朱子语类》转引自朱自清《陶诗的深度》 见《朱自清说诗》P231

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P146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版

5、叶维廉:《比较诗学》、《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1月初版。

世外桃源

隐士的别名

西陵峡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之我见

世外桃源导游词

另一种世外桃源

心中的世外桃源

心中的世外桃源

我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创业计划书

中外隐士构造“世外桃源”的异曲同工之妙
《中外隐士构造“世外桃源”的异曲同工之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巧构造妙解题 隐士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