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7: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略阳县是山区县,是陕西省欠发达县,也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1年至今,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精神,扎实开展农村扶贫工作,使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但该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群众文化素质又普遍较低,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需要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本文就近七年来略阳县农村扶贫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措施和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200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为目标,积极实施“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培育产业、强化责任”的工作方略,大力推行“三捆绑”、“四结合”、“五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社会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等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七年来,共解决了2.5万户,10.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10.8万下降至2007年底的9万;7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10.6万人下降至2007年底的1.65万人。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扶贫重点村建设中累计新修、改造和硬化村主干道265公里、村组路和入户路373公里、修桥42座、修涵洞158座、修堰渠36公里;新建、维修人饮工程139处,解决了4390户20920人的饮水问题;新架、延伸高低压输电线路233.9公里;新增基本农田3129亩。新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166所、乡镇卫生院21个,新建和改造乡镇文化站18个,建立农民技术文化学校18所。

3、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262户5540人,代赈生态移民472户2175人。建成10户以上集中移民点15个,整村搬迁一个村,整组搬迁一个组;5588户贫困户实施了“一建三改”工程,硬化庭院79276平方米,建沼气池659口,农户安装电话13608部,安装电视“村村通”68套,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救助贫困学生1087名;涌现出“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和十星级文明户439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三文明协调发展。

4、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杜仲5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8,年栽培天麻180万窝、猪苓120万窝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1/4和1/3,新发展经济园林34746亩,年养蚕2.2万张,发展优质食用菌220万筒以上,年发展猪牛羊14.6万只,实施世行分项目4个、资项目29个;扶持矿山企业14个,年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

二、存在问题

1、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还不够灵活。略阳县地处秦巴山区。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25度以上陡坡地占总面积的75.4%使中药材发展的天然适应区,95%以上的农户都有种植中药材的技术和一定量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至2007年底,全县种植中药材达到68万亩,其中杜仲58万亩,银杏4.5万亩,天麻、猪苓、柴胡、黄精、丹参、黄姜等共6.92万亩,这些中药材由于市场开发不够的问题,因此变现程度低,2007年农民依靠中药材实现的现金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25.3%,没有体现出主导产业的效益,因此在做好常规扶贫的同时,应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2、村级组织比较薄弱。我县183个行政村,75%属于贫困村,这些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平均年龄为43.8岁,高中文化91人,其余都是小学文化。他们大局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安于现状,引领发展的能力较弱。

3、技能培训规模太小,不能满足群众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我县农村还有9万贫困人口,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这有助于他们早日脱贫。可是2007年全县累计培训群众不到2500人。这不论是与9万人的培训任务相比、与每年近2万人的劳务输出的需要相比还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都是杯水车薪!照这样的速度要想把9万贫困群众培训一遍,短期内是完成不了的。若要把14.46万农村人口都培训一遍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4、部分困难群众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他们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困难,懒惰思想,等、靠、要依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5、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略阳全县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20.2万,其中农村人口14.46万。至2007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还有9万,占农村总人数62.3%。目前国家拟将贫困线标准提至1300元,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略阳县的贫困人口数量将会更大,扶贫任务将会更加艰巨。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步伐比较缓慢。部分已脱贫的群众由于所处村社生产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返贫率也较高。通过对已建成的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投入情况调查表明,建设一个重点村平均投入达269万元至500万元以上,而上级拨付的专项扶贫资金仅有25—30万元,加之尚未启动建设的重点村均属高寒边远的特困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要更多一些,因此资金问题非常突出。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

农村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联系在一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扶贫开发工作也提出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和“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要求,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借着十七大的东风拓展工作思路,努力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大力开发中药材产业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做好扶贫工作的法宝。我县有着“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杜仲之乡”的美誉,有着“全国天麻种植基地”和“猪苓种子繁育基地”的招牌,但是中药材产业市场却很萧条。因此在做好常规扶贫的同时,必须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第一要务。

1、壮大中药材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整合和改制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单位为技术依托,政府宏观引导扶持的新型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广大经营规模,尽可能地消化本地中药材原料。二是加快企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招商引资,完善企业资本构成,促进已建成项目提高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化开发;促进企业抓好产品开发,突出杜仲、天麻等重要资源的研发和新技术成果转化。不断给目前处于弱势的中药材企业注入发展动力,争取在3—5年内培育出2—3个真正能够引领中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快企业市场开拓步伐,鼓励企业由重生产向重市场转变,在2—3年内努力使中药企业培育出知名品牌,并支持企业与发达地区广泛合作,利用现有产品销售网络,培育强有力的市场支撑体系,使中药材发展真正建立在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在市场中培育产品,在用户中培育名牌。四是加大中药材生产加工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功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化工原料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

2、发展中介组织,拓宽销售渠道。一是坚持在中药材发展具有优势的乡镇和产业区,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组建中药材产销各环节的中介组织,为群众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药材销售等服务。二是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组织农户、企业、运销大户、技术部

门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健全壮大中药材产业链,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生产方式生产不稳定和效益不高的弊端,形成组织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化发展格局,提高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三是要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县乡村信息服务网站,确定专人搜集国内外中药材信息,办好中药材信息网站,让农民随时掌握中药材动态和药市行情并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切实解决中药材销售问题,确保中药材购销畅通,解除药农生产的后顾之忧。

3、加大行政推动力,促进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还要靠行政推动这只有形的手。一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学习中药材生产管理技术,通过规范化栽培,无公害管理,生产优质放心药材。二是要以本县地道中药材为重点,组织策划对外宣传,提高略阳中药材及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做好中药材的基础工作,在天麻认证公示的基础上加快猪苓、杜仲的认证,为建立略阳中药材品牌打好基础,使我县中药材优势得到确认。四是要完善中药材协会服务网络。我县中药材协会虽已成立但体制不顺,作用发挥不好,群众的品牌意识不强。建议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二)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是动员和领导群众做好扶贫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一定要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党建工作的底子较为薄弱,突出表现为村级班子“懒、散、软、老”与后继缺人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将难以发挥好。解决这个问题,应以促发展、带队伍、育后干为目标,以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措施,一方面选派优秀党员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力争通过

二、三年时间,真正实现“强基固本”目标。另一方面强化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并每年择优重奖一批先进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切实增强基层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紧紧围绕建设“班子好、机制好、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2、改进乡镇服务方式。在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突破发展的过程中,乡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呢?我县大部分乡镇村落分布比较分散,边远农户距乡政府最远距离达10公里以上,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为民服务的难度,因此要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一是健全服务制度。完善干部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业绩考核制等核心制度,印制和公开站所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事。二是完善服务机制。精心组织和深化“五进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四到户(技术提供到户、示范指导到户、物资扶持到户、问题解决到户)活动,丰富拓展“协理制”的内涵,力求实效。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为方便群众办事,实行乡机关站所守侯式、村两委集中办公制和干部上门服务制,前移服务窗口,深化党建工作。

(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群众是扶贫工作的受益者,也是扶贫工作的主体,群众投资建设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首先应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变政府的“要我干”为群众的“我要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参与选择扶贫开发的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其次,在帮扶中要着重扶项目、送科技、帮就业,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能力。要做好特困户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和帮助其在发展生产中找出路。鼓励和帮助其抓住我县雨水充足、餐饮业发达、购买力强劲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早日发家致富。

(四)努力提高群众素质。积极发挥党校、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校的作用,加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拓展培训种类,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除了技能培训还

必须加强文化、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素质,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知识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对群众的培训才能增强其发展生产的能力;只有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才能增强其就业优势,提高其工资收入。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妇联和民政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二是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以及各界人士等参与扶贫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并把他们的好做法、好典型,宣传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扶贫工作做贡献。三是要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逐渐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风气,使农村扶贫工作的道路更宽广。

(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为加快扶贫重点村建设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议中央和省市加大对重点村建设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对非扶贫重点村的特困村也安排一定的扶贫资金进行扶持建设;并适当加大扶贫移民投入。

农村扶贫工作思考

农村扶贫调研报告

扶贫工作思考

农村养老问题调研与思考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农村扶贫调研报告(共)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思考

做好扶贫工作思考

对山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