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5: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过风楼镇初级中学 余 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1.黄土高原的录像(VCD)剪辑;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四.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五.教学实施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 1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8.4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参考P72延安降水量图)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6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 34 -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版]

黄土高原延安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一)教学设计[1]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