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汽车修理》教案_4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6: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8――2 变速器的维修

一.对变速器的主要要求:

1.具有合适的档数和适当的传动比。 2.具有倒档和空档。

3.工作可靠,传动效率高,操作轻便。 二.变速器的维护:

1.一级维护时,油面应在变速器检视口下沿不低于15 mm,通气塞保持畅通。 2.二级维护时,变速器第二轴突缘的螺母力矩≯196 N.M;运转异响否,已发生小修,判定是否磨损、断裂;拆检变速器。 三.变速器主要零件的检修:

(一)变速器壳体的检修:

1.壳体裂纹的检修:

①.检查:利用放大检视或敲击的方法。

②.修理:若有未延伸到轴承座孔的裂纹,可用环养数脂胶粘法、螺钉填补法或焊修法修复;若裂纹已延伸到轴承座孔或安装固定孔时,应更换新件。

2.壳体和盖结合平面的平面度检修:

把变速器壳体的上工作平面倒扣在平板上,用塞尺检查其平面度误差不得超过0.15 mm,使用极限为0.30 mm。亦可将变速器盖(不装衬垫)扣在壳体上,用塞尺测量接合面,如超差可用锉、刨、磨等方法修复。

(二)变速器齿轮损伤的检修:P169 可用检视法、测量法或用专用齿轮样板对照进行检验。

(三)变速器轴的检修:

1.变速器轴裂纹检修:可用敲击检视或磁粉探伤法来检查。

变速器轴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裂纹存在。若有则应更换新件。

2.变速器轴花键齿磨损检修:

用齿厚游标卡尺或百分表检测花键齿磨损量,磨损量超过0.25 mm时应更换新件。

3.变速器轴其他部位磨损的检修:

变速器轴接合突缘和结合套与键齿轴配合间隙不应 >0.30 mm,各半月键与轴颈键槽间隙不应 >0.080 mm。若超差应更换新件。

4.变速器轴径向跳动量检查:

用V型块支承两端轴颈。用百分表测量轴中间部位的径向跳动量。中间轴第二轴径向跳动量应不超过0.20 mm,若超过规定值应采用压力校正后继续使用或更换新件。

5.变速器螺纹损伤情况检修:

变速器上所有螺纹孔的螺纹损伤不应超过2牙,否则应扩孔攻丝加大螺拴修复。

(四)变速器同步器的检修:

1.锁销式惯性同步器的检修:

①.二档同步器锥环锥面应无明显擦痕,否则同步器啮合失效。允许将锥环端面车削修复后继续使用,但其积累车削不得大于1.0 mm,否则更换新件。螺纹油槽的深度不小于0.10 mm,否则更换新件。 ②.锁销式惯性同步器的后备行程A应不小于2.0 mm,否则更换新件。

③.同步器锁销应不松动,各铆钉头均不得突出锥环端面,否则更换。

2.锁环式惯性同步器的检修:

①.检查锁环式同步器同步环和齿套,特别是其上的螺纹和锁止角,两者若存在较大的磨损或损伤,应更换新件。

②.检查同步器定位销与滑动齿套配合情况、变速叉槽与变速叉配合情况;若发现有松旷或严重磨损现象,能修复的应修复后使用,损伤过于严重者应更换。

③.同步环内锥面与同步锥外锥面间的接触面积若少于80%,应更换。

(五)变速器操作机构的检修:

1.变速拨叉检修:

①.变速拨叉应无裂纹、缺口、严重磨损和显著变形,否则应焊修裂纹、缺口、堆焊和修磨磨损处,必要时可更换拨叉。

②.变速拨叉的弯曲、扭曲变形检验:敲击或冷压方法校正。 2.拨叉轴的检修:

①.把变速叉轴支承于工作台上的V型铁上,用百分表测量拨叉中间部位的径向圆跳动,其误差≯0.02 mm,否则应予校正。

②.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拨叉轴磨损量,超过0.15 mm时应更换新件。

3.变速器盖上各轴孔与轴、销与销孔间的配合间隙,均应在0.10-0.15 mm。当间隙超过0.40 mm时应更换新件。 四.变速器的装配与调整:

1.装配时注意事项:

①.所有零件应清洗,并吹干或擦干。

②.轴承与键槽应涂齿轮油或机油,总成修理时,应更换所有的滚针轴承。

③.在壳体上安装螺栓及轴承时应涂密封膏防漏油。

④.不要直接敲打零件表面,以防打毛或断裂。

⑤.装配密封衬垫时,应在密封衬垫的两侧涂以密封胶,确保密封效果。

⑥.安装变速器盖时,各齿轮和拨叉应处于空档位置。

2.装配顺序:

①.装配惰轮及倒档轴→中间轴总成→第二轴总成→第一轴总成→手制动器总成→变速器盖

②.装配后检查调整各轴轴向间隙、齿轮间隙:P170 五.变速器的磨合与试验:

1.磨合目的:改善各运动副的工作表面状况,检查变速器修理与装配的质量。 2.磨合试验:在专用试验台上进行。

①.磨合前,加注清洁润滑油。

②.磨合时,启动电动机(或发动机)进行空载磨合,每个档位空档磨合时间不得少于10-15 min,各档磨合时间总和不得少于1h,试验时输入转速(第一轴)为1000-2000 r/min范围内。

③.有负荷试验时,负荷为最大传递扭矩的30%,使变速器承受瞬间负荷,查看在有负荷情况下变速器有无发响、脱档等不良现象。 3.磨合后的技术要求:P170 (磨合试验后应清洗、加注润滑油)。

小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变速器的检修、装配的基本操作技能,为提高动手能力打下基础。

作业:P186――

3、

4、5

§18――3 万向传动装置的维修

一.万向传动装置技术状况的变化:

1.传动管的弯曲与扭曲:十字轴式万向节是不等速的,高速时引起传动轴的断裂。

2.万向叉扭转:影响传动轴的平衡性,冲击载荷↑,加速零件的磨损。 3.零件的磨损:

①.配合松旷,导致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

②.由于故障引起的低振幅、高频率的震动和异响,易造成驾驶员的疲劳,成为交通事故的隐患。 二.万向传动装置的维护:

1.一级维护:润滑(锂基2号润滑脂)、紧固。

2.二级维护:检查转动轴十字轴轴承的间隙;做好装配记号。 三.万向传动装置的检修:

1.传动轴、伸缩管的检修:

①.检视传动轴管表面,不得有明显的凹陷和任何性质的裂纹,否则应更换新轴管。

②.用V型铁、百分表检测轴管外圆的径向圆跳动量,轴管全长一般≯0.80 mm,使用极限为1.40 mm。当传动轴管弯曲量超过规定,且弯曲变形在5 mm以内时,可用压床进行冷压校正。超过5 mm时,应更换新件。

2.十字轴的检修:

①.检视十字轴各轴颈,表面应无金属剥落或划痕、凹痕和裂纹。十字轴轴承,套筒及滚针不得有破损,否则应更换新件。

②.用百分表、台钳检测十字轴轴承径向间隙:一般规定不得超过0.15 mm,其使用极限为0.25 mm。

③.万向节叉、凸缘叉的轴承座孔与十字轴轴承外径的配合为过渡配合,一般要求孔径的磨损量≯0.04 mm,超过时,应更换新件,必要时也可以堆焊后经机加工修复后使用。

3.传动轴中间支承轴承的检测:

①.检视轴承滚珠、滚柱、内外滚道,若有烧蚀、刻痕、裂纹、金属剥落、碎裂或保持架损伤等情况之一,均应更换新件。

②.将洗净后的轴承拿在手上作空载试验,观察其转动情况,转动时应无噪音、停滞、卡住现象,并且转动平稳,否则应更换新件。

4.传动轴管焊接组合件:动平衡试验。

①.传动轴两端任一端的动不平衡量 :轿车应≯10 g.cm;其他参照 P177-表18-3 。

②.轴管两端加焊平衡片,每端最多不得多余3片。 四.万向传动装置的装配:

1.装配顺序:装配传动轴前端(组装万向节)→装中间传动轴与中间支承→装后传动轴及套管叉总成。

2.装配注意事项:

①.装配时应严格按拆卸时做的标记进行。

②.装配好后的传动轴,其上的油嘴应在同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③.装配好的传动轴其第一主动叉、第二主动叉、第三主动叉应在同一平面内。

④.中间支承与中间梁上的固定螺拴、中间支承轴承盖的螺拴先不要完全扭紧,待整车装复后,经短距离路试后,再按规定力矩扭紧,以确保轴承处于支承的中心。

⑤.最后加注锂基2号或二硫化钼锂基脂。

小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万向传动装置的维修、装配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

作业:P186――7 补充题:万向传动装置的装配及装配注意事项。

§18――4 驱动桥的维修

一.驱动桥的维护:

1.一级维护:P178 2.二级维护:P179 二.驱动桥主要零件的检修:

(一)后桥壳检验:

1.变形检修:

先将轮毂外端面修平,消除其端面平面度误差,然后将两端轮毂装到后桥壳上,并按规定调好轮毂轴承预紧度,将两跟标准半轴分别装上,从桥壳中部用直尺测量两半轴的同轴度,大修允许值为0.75 mm,极限值为1.00 mm。

2.裂纹检验:

①.当发现裂纹不再关键部位时,可用低温焊条焊补。

②.在受力部位时,可采用直流反极性手工电弧焊焊接后加加强板修复,一般板厚为4-6 mm。

③.焊补后的桥壳,要重新检验其直线度误差,壳盖平面和主减速器凸缘平面的平面度误差并校正和修磨至符合标准为止。

3.其它部位损伤;

①.螺纹孔损伤,可视情况用镶螺纹套或其它方法修复。

②.后桥壳上钢板弹簧座中心定位孔磨损偏移超过规定时,应先堆焊,然后重新加工钻孔,修整平面,以恢复原定位的位置和尺寸。

③.桥壳装配半轴套管的承孔磨损,或同轴度误差大于规定时,可将半轴套管座孔镗削至修理尺寸并配换相应尺寸的半轴套管使用。

4.半轴套管的检修:

①.半轴套管的弯曲变形:用百分表检测,弯曲变形量≯0.25 mm,超差可用冷压校正法校直,或换新件。

②.套管上螺纹损坏不得超过两牙,否则应套丝修理,重新配轴头螺母或换新件。

③.油封轴颈严重磨损可用镶配油封颈套的方法修理,轴承轴颈严重磨损时,可采用镀铬或振动堆焊后,机加工修复。

(二)半轴的检修:

1.半轴的变形:用百分表检测中断未加工圆柱面、花键外圆柱面的径向圆跳动量误差分别是(≯1.8 mm、≯0.30 mm);半轴突缘内侧端面圆跳动量误差≯0.15 mm。

2.半轴与半轴齿轮花键的配合间隙≯0.40 mm,使用极限≯0.75 mm。否则应更换新件。

3.半轴花键的扭曲量圆跳动≯1.00 mm,否则应更换新件。

(三)主减速器壳体检修:

1.检视壳体上螺纹损伤不得多于两牙,壳体不允许有任何性质裂纹存在。

2.检测减速器壳体各工作平面度及轴线的平行度。

①.用内径千分尺测量主动齿轮轴承座孔磨损量,应≯0.025 mm,超出时可焊修或镶套修复。

②.用内径千分尺测量侧盖轴承座孔的磨损量,若该值在0.025 -0.05 mm之间,可将轴承外圆镀铬。

(四)差速器的检修:(略) P180

(五)主减速器锥齿轮副:(略) P180 三.差速器的装配与调整:

1.装配顺序及注意事项:

①.装差速器轴承:装轴承内圈时,应用压力机平稳地压入,不得用手锤敲击。

②.装齿轮:涂以机油。

装垫片、半轴齿轮→装行星齿轮及垫片的十字轴→装行星齿轮上另一侧半轴齿轮及垫片,并扣上另一侧的差速器壳→装另一侧壳体。

注:应使两侧壳体上的位置标记对正,以免破坏齿轮副的正常啮合。

③.装从动齿轮和差速器的装合:

将从动齿轮装在差速器壳体上→装差速器轴承盖和轴承外圈→装锁片和螺母,拧上调整环。以 >167N.m力矩拧紧螺母,再两边对称地拧紧差速器轴承调整环。 四.主减速器的装配与调整:

(一) 主减速器的调整规定:P181

(二)轴承预紧度的调整:

1.目的:加强主动圆锥齿轮的刚度,提高齿轮在工作中的自动定心能力,抑制齿轮的径向抖动和轴向窜动,保护油膜,提高齿轮副的啮合精度,保证啮合间隙,延长圆锥齿轮副的使用寿命。

2.主动圆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的调整:

⑴.在前轴承内圈下加减调整垫片,当按196-294N.m力矩拧紧时,用弹簧称测量主动圆锥齿轮轴承的预紧度,应为1.47-3.43N.m。

若力矩大于标准值,说明轴承的预紧度过大,应增加调整垫片的厚度。

⑵.在前后轴承内圈之间放置一个可压缩的弹性薄壁隔套。(适用于轿车)

3.从动圆锥齿轮轴承预紧度的调整:(差速器轴承的调整)

⑴.单级主减速器:调整时,按78.4-88.2 N.m力矩拧紧,用弹簧称检测轴承应有1.47―3.43 N.m的预紧力矩,若力矩过大,则应增加调整垫片,反之应减少。

⑵.双级主减速器:调整与单级主减速器相同。

⑶.对于分开式后桥:可通过轴承与差速器壳之间的垫片厚度来进行。增加垫片的厚度,轴承预紧度增加。

4.主、从动圆锥齿轮啮合印痕和齿侧间隙的检查与调整:

⑴.主、从动圆锥齿轮啮合印痕检查:

在从动锥齿轮沿圆周上大致等距分布的三个轮齿凸面上,均匀涂上一薄层红丹油。再用手转动主动锥齿轮突缘使其啮合然后其啮合印痕,其轮齿凸面啮合印痕如图3-123所示。

⑵.主、从动圆锥齿轮齿侧间隙的检查:

在从动锥齿轮沿圆周上大致等距分布的三个轮齿且垂直于轮齿大端凸面的方向上,用百分表分别检查其齿侧间隙,此间隙应为0.15 mm-0.40 mm。 ⑶.调整:主要调整主、从动圆锥齿轮的轴承预紧度。(略)P184 五.驱动桥的磨合试验:

1.磨合目的:在于改善零件相互配合表面的接触状况和检查修理装配的质量。 2.磨合试验:按规定加注润滑油。

⑴.磨合转速为1400-1500 r/min,在此转速下进行正、反转试验,各项试验的时间不得少于10 min。

⑵.在试验过程中,各轴承区温升不得超过25℃,齿轮的啮合不允许有敲击声和高低变化的响声,各结合部位不允许有滴油现象。

⑶.试验后,应进行清洗并换装规定的润滑油。 六.轮毂轴承的润滑与调整:

1.轮毂轴承的润滑:采用空毂的润滑方式。(锂基润滑脂2号) 2.轮毂轴承的调整:(略) P185

小结:学完本章使学生掌握驱动桥主要零件的检修和调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

作业:P186――

8、

9、10

第十九章 汽车前桥、转向系的维修

教学目的:本章系统地介绍前桥、转向系的维修和调整,使学生掌握前桥、转向系主要零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进一步提高技能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前桥、转向系主要零件的维修。 教学难点;前桥、转向系主要零件的调整项目。 教学内容:

导入:引导学生说出“前桥、转向系主要零件有那些?”,如汽车出现故障――转向沉重、前轮摆动等,哪是谁要修理或更换?

引出:(启发)使学生说出修理工艺――引出前桥的修理。

§19――1 前桥、转向系技术状况的变化

主要评价:

1.汽车测滑量:采用测滑仪,汽车的横向测滑量应

2.施加于转向盘外周缘的最大圆周力:施加于转向盘外周缘的最大切向力≯245 N。否则,汽车操纵的轻便性变差。

3.转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从中间位置向左或向右转角)

最大设计车速≥100 km/h的汽车为10º,最大设计车速

若过大,前桥、转向系配合松旷,会引起前轮摆动、跑偏、转向盘沉重(振抖)。

§19――2 前桥主要零件的检修

一. 前轴的检修: (一)前轴的变形检修:

1.前轴变形的检验基准:P183 2.前轴变形的检验设备:

⑴.用试棒角尺法:如图3-128 ①.将专用角尺贴靠试棒,观察角尺边缘与试棒贴靠间隙。

如上端有间隙,则前轴向下弯曲。

如下端有间隙,则前轴向上弯曲。

②.观察角尺与试棒、角尺与垫铁中心刻线重合情况。

如角尺与试棒中心线重合,而角尺与垫铁中心线不重合,则前轴有前后弯曲。

如角尺与垫铁中心线重合,而角尺与试棒中心线不重合,则弯曲出现在前轴拳形部位。

③.若角尺为可调式,可直接测出前轴此时的内倾角。

⑵.用拉线法:在两主销孔上平面中心间拉出一条细线。如图3-129 ①.用直尺分别测量两个钢板座与细线之间的距离h1和h2。

如h1=h2 ,则该轴无上下弯曲。反之有弯曲变化。 如与同一车型新轴对比,哪端高度大于新轴,则该端拳形部位向上弯曲。反之说明向下弯曲。

②.观察细线是否通过两个钢板座的中心线,可以判断前轴有无前后弯曲。

⑶.用专用仪器检测前轴变形: 3.前轴变形的校正:

①.热校正:将前轴变形部位局部加热至500-600℃后,由锻工凭经验手工操作进行校正。若前轴为铸铁件,不宜使用此法。

②.冷校正:是在专用液压校正机床上,同时进行前轴的检测和冷压校正,应由专职锻工操作。

注意:前轴的冷压校正次数不宜超过2-3次。

(二)前轴的磨损检修:

1.前轴主销承孔的磨损:承孔与主销的配合间隙――轿车≯0.10 mm,货车≯0.20 mm。若超过,采用镶套法或修理尺寸法。

2.前轴其余部位的检修:

①.拳形部位上、下端平面磨损不大时,可锉平。

②.钢板座平面磨损不大时,可修平,当厚度减少量 >1 mm时,或定位孔 >1 mm时,应酌情修复。

③.裂纹不大,且深度≯断面1/4时,可电焊修复,裂纹过大,原则上应更换新前轴。 二.转向节的检修:

(一)转向节的检验:

1.用磁粉探伤法或油浸敲击法检测转向节轴颈根部,不得有裂纹。 2.轴头螺纹损伤不得超过两牙。

3.将转向节臂装入节臂锥形孔时,节臂的端面应低于孔的平面1-2 mm,键槽磨损≯0.12 mm。

(二)转向节的修理:

1.转向节轴颈根部出现裂纹,一般应更换新转向节。

2.当内、外轴颈磨损超过使用极限尺寸后,可用电镀修复。 3.轴头螺纹损坏2牙上,应车去全部螺纹,堆焊后重新车制。 4.转向节臂锥形孔磨损过渡,一般更换新转向节。 5.转向节主销直径磨损超过1 mm时应更换新件,新主销与衬套的间隙过大,应压出旧衬套,换上新衬套,并用长刃铰刀铰销至配合尺寸。 三.轮毂的检修:

1.轮毂轴承承孔磨损的检修:其配合过盈≮0.009 mm。

修理:若超过,应刷镀、喷焊修理。

2.轮毂变形的修理:变形导致车轮的不平衡,影响汽车的操纵性能和制动效能。

修理:以两轮毂轴承外座圈的锥面为基准,车削接合凸缘,凸缘的圆跳动公差为0.15 mm。 四.轮辋的检修:

1.轮辋变形的检验:

①.平式轮辋边缘20 mm内的圆跳动公差为2.5 mm,轿车深式轮辋中线上的圆跳动公差为2.00 mm。

修理:变形后,更换。

②.平式轮辋的锁圈在自由状态下,对口重叠长度≮45 mm。

修理:否则,锁圈的收缩弹性衰退,在气压下有崩脱的隐患,应更换。

小结:使学生重点掌握前轴的维修和轮毂、轮辋的检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业:P209――2 补充题:1.转向节的修理?

2.轮毂、轮辋的检验内容。

§19――3 机械转向系的维修

一.循环球机械转向器的维修:

(一)主要零件的检修:

1.转向器壳体及盖的检修:

①.壳体及盖若存在不重要的裂纹可用粘补法修复,若裂纹较严重应更换。

②.其结合面的平面度误差不应超过0.10 mm,否则,修复后继续使用。

③.螺杆两端轴承外径与壳体座孔配合间隙应为0-0.045 mm,若磨损使间隙超过0.10 mm时,可用镶套法修复。

2.转向螺杆、螺母检修:

①.转向螺杆、螺母若有裂纹存在应更换新件,钢球滚道应无剥落、脱层或能感觉到的压坑。

②.用百分表在V型铁上测量螺杆轴颈对中心的跳动量,该值≯0.08 mm,否则校正。

③.钢球的规格、数量应符合原厂规定,其直径差≯0.01 mm,与滚道配合间隙不应 >0.05 mm。若钢球磨损、剥落与滚道间隙达到0.10 mm以上,则应成组更换。

④.钢球导管如破裂、导管舌头部位损伤,应更换。

⑤.轴承轴颈磨损,可电镀修复,螺母齿条若有剥落和严重损伤应更换。

3.轴承检修:

①.轴承滚道表面有裂纹、压坑、剥落或保持架扭曲变形应更换新件。 ③.轮胎螺拴孔磨损 >0.20 mm――应进行修理或更换轮辋。

2.轮毂组件的平衡:

①.汽车大修或更换车轮总成中任一部位后均应重新进行动平衡检验。 ②.维护时粘补外胎后必须重新进行总成动平衡试验。 ③.拆装中原平衡块不得拆除或移位。 ②.钢球或滚针磨损、剥落或碎裂,应更换。

4.油封检修:转向臂轴油封和转向螺杆油封刃口若有损坏或油封橡胶老化应更换新件。

(二)循环球转向器的装配与调整:

1.装配:(提问――让学生回答)

2.调整:

①.转向螺母与齿扇啮合间隙的调整:在调整螺钉与摇臂上的承孔端面间加止推垫片调整。

②.转向螺杆的轴承预紧度的调整:通过增减下盖调整垫片或用下盖上的调整螺塞调整。

二.双销式转向器的维修:(略)――引导学生参照循环球式转向器的维修。

1.装配:(略) 2.调整:

①.转向螺杆的轴承预紧度调整:用下盖上的调整螺钉调整,轴承预紧度合格时,转向螺杆的转动力矩符合原厂规定。

②.双销的轴承预紧度调整:

③.转向螺杆与双销的啮合间隙:

§19――4 动力转向系的维修 (自学)

小结:学完本节学生掌握了转向器的维修和调整,结合汽车构造的实习,提高操作技能。

作业:P209――3

§19――5 前桥的装配与调整

一.前转向桥的装配与调整:

1.安装转向节。 2.安装主销。

3.安装转向节盖与转向节臂。 4.安装最大转向角调整螺拴。

5.安装车轮制动器的制动底板和其它静止类零件。 6.安装轮毂轴承油封。

7.安装轮毂轴承及轮毂组件。

注意:1.紧固锁止零件:在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中要认真检查、紧固,补给润滑脂,并细心检查调整轮毂轴承间隙。

2.二级维护:应拆检、调整轮毂轴承间隙,更换轮毂内的润滑脂。 二.前轮定位调整:(略)

三.前桥、转向系的故障分析:

(一).车轮的影响:

1.按照原厂规定和所装轮胎的层级检查调整轮胎的气压。轮胎气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前轮摆动或前轮跑偏,破坏汽车操纵的稳定性。

2.检验车轮的平衡性能。若平衡性变差,在高速时引起严重的角振动(共振)――前轮摆动。

(二).前桥、转向系配合松旷的影响:产生“前轮定位效应”(前轮摆动、前轮跑偏、转向沉重及转向盘抖动)。

1.转向盘的振动方式:

⑴.在某一车速范围内产生高频率振抖,配合松旷及转向传力机构刚度不足所产生的共振引起的。

⑵.车速越快振抖愈烈,有时会出现前轮在路面上滚动产生的有较明显节奏的拍击声。――关键因素时前轮平衡性能过差。

⑶.检查步骤:

①.若自由转动量过大,检查调整轮毂轴承间隙→拆下转向摇臂→固定摇臂轴→再检查转向器的自由转动量。

②.若自由转动量仍然↑,检查调整转向器转动副的啮合间隙→自由转动量符合规定→装好摇臂轴→检查转向盘的自由转动量。

③.若自由转动量仍然↑,说明转向传动机构的配合部位,或者其它零件配合松旷,应逐一检查调整。

(三)前轮定位的影响:二级维护时,检测完汽车的侧滑量后,检查前轮定位。

1.前轮定位与轮胎磨损的关系:(略) 2.前轮自动跑偏:

⑴.汽车中、高速行驶时放松方向盘之后,前轮急剧跑偏,驾驶员往往必须握紧转向盘约束前轮跑偏。

原因:主销后倾角大的一侧,路面反力形成的车轮回正能力过于强烈,使前轮急剧向主销后倾小的一侧偏转。

排除:按原厂规定检查调整主销后倾角→前轮外倾角→侧滑量。

⑵.车辆在低速、直线行驶中,放松转向盘,前轮逐渐跑偏。

原因;前轮外倾角大的前轮所产生的绕主销回转力矩大于外倾角小的前轮产生的回转力矩,使汽车方向向外倾角大的一侧跑偏。

排除:应在保持主销后倾角正确的前提下调整前轮外倾角。

⑶.车辆在平直路面直行时,稍打转向盘,前轮就会急剧跑偏,转向盘出现漂浮感――转向盘“发飘”。

原因:前轮外倾角和前束值都大。

排除:调整前轮定位时,先将前轮外倾角调整好→检查测滑量→调整前束值→检查测滑量合格。 3.前轮摆动:汽车行驶中,驾驶员未转动转向盘,但两前轮忽左忽右的摆动,使汽车忽左忽右地“蛇行”,并伴有转弯后转向回正能力很差,转向盘“发飘”感明显。

原因: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过小,前桥、转向系配合松旷而引起的前束值过大。

排除:独立悬架先消除配合松旷→检查调整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调整前束值。

1.转向沉重:驾驶员在转向时,转动转向盘的圆周力过大,转向

反应迟钝,而且转向回位性能差。

原因:各部位配合过紧或卡死、主销后倾角有关。

(四)前轴、车架变形的影响:非独立悬架的前轴的变形、独立悬架支撑架、摆臂、稳定杆与支承架的变形、车架的变形、杆件长度不符原厂规定――产生“前轮定位效应”,破坏汽车操纵的稳定性和轻便性。

排除:消除前桥、转向系配合松旷、配合过紧、调整前轮定位、调整轮胎气压、车轮平衡→汽车测滑量仍大,是前轴、车架等零部件变形,必要时进行拆检或修理。

小结:学完本节使学生掌握前桥的装配与调整及前桥的故障分析,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业:P209――

5、6

第二十章 汽车制动系的维修

教学目的:本章系统地介绍气压、液压制动系的维修和调整,使学生掌握气压、液压系主要零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的进一步提高技能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气压、液压制动系主要零件的维修。 教学难点:气压、液压制动系主要零件的调整项目。 教学内容:

复习内容:(提问)前桥变形修理的特点?前桥故障的原因? 汽车在行驶中刹车失效、反应迟钝等,该如何排除或修理?

引出:(学生说出)制动系的修理。

§20――1 车轮制动器的维修

一.车轮制动器的维护:

二级维护项目:P210 二.鼓式车轮制动器的修理: (一)主要零件的检修:

1.制动鼓的检修:

⑴.制动鼓不得有任何性质的裂纹,否则换新。

⑵.用带专用架的百分表或弓形内径规测量制动鼓内径工作表面磨损情况。

当圆度误差 >0.25 mm、圆柱度误差 >0.25 mm或工作表面上的拉槽深度 >0.50 mm时,进行镗削加工,镗削后的制动鼓内径尺寸应≯1 mm。

2.制动蹄的检修:

⑴.制动蹄摩擦衬片的检修:若摩擦衬片有裂纹、铆钉松动或表面严重烧蚀、磨损、铆钉头深度小于0.5 mm时,应更换新摩擦衬片。

《汽车修理》教案_5

《汽车修理》教案_2

《汽车修理》教案_3

《汽车修理》教案_1

汽车修理

汽车修理总结

汽车修理心得体会

汽车修理合同文本

汽车修理工作总结

汽车修理合同

《汽车修理》教案_4
《《汽车修理》教案_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