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名词解释:

1.新音乐: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2.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4.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其代表剧目有《邓霞姑》,《洛神》,《宇宙锋》以及由他编演的《木兰从军》等爱国戏。他发展、创造了新腔,与青衣的“花衫”行当相融合。这种新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同时他对京剧的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加入了二胡和月琴)。他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可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西特相媲美的表演艺术体系。抗战八年蓄须辍演,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5.周信芳:浙江人。曾编演了《宋教仁》和《四进士》等爱国剧目。他的表演风靡南方,世称“麒派”。

6.富连成班:由萧长华,叶春善等人在北京主持。其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培养出了大批经过传统京剧艺术教育的演员。为京剧艺术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7.评剧: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河流而成。1935年定名为评剧。其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

8.越剧: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的嵊县一带,故名。起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后入上海发展改称绍兴文戏。1936年后,女班盛行,时称女子文戏,约在此时开始以“越剧”为名。近代以来的代表剧目有“雪声剧团”的《祥林嫂》。

9.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三弦书”等合流而成的。是歌唱性较强的说唱曲种。以乔清秀的“乔派”和董桂芝的“董派”为代表。

10.江南丝竹:是中国的传统器乐丝竹类的重要乐种。原先主要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11.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在近代获得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乐种。最初流行于广州。20年代,开始采用粤胡(后称高胡)主奏,辅以扬琴,秦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代表作有吕文成的《平湖秋月》,颜老烈的《旱天雷》等等。

12.二泉映月:由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所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曲采用江苏民间音乐材料写成,运用多种二胡弓法和不同的力度变化,细致地表现了饱尝生活艰辛的社会底层人民悲怆的心情和倔强的性格。此曲采用两个基本曲调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具有古代唱赚的近代双主题变奏的特色,在近代新生的民间器乐曲中是极富创造性的。

13.新民歌:近代新民歌的音乐大多采用群众熟悉的本民族音乐(如传统民歌、戏曲、说唱、器乐和部分古典歌曲)填词或编配而成。这些新民歌以传统民歌音乐填词者为多,其填词歌曲有曲调不变或基本不变一类,也有曲调根据歌词需要作部分改变的。前者如《盼红军》,后者如《打南沟岔》。近代民歌还有用学堂乐歌或近代创作歌曲音乐填词者,这类歌曲成为一种具有新的音乐风格的民歌。

14.群众歌曲:群众歌曲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的歌曲。其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群众歌曲的音乐结构简单,小型者多,音域不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具体可分为填词、改编和创作的三类。

15.独唱歌曲:是代表近代歌曲创作艺术水平的主要部类。这类歌曲,在“五四”前后开始其初创阶段。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6.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曲,光未然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该曲有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各乐章的顺序依次为:《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其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的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的特点,同时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 17.牧童短笛:贺绿汀所作。获得了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头奖。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

18.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流行于我国的北方。代表作马可的《夫妻识字》。秧歌剧的发展与探索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19.沈心工: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代表作有《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革命军》等,在国内广为流传。是最早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李叔同:学名文涛,字叔同。随着思想及环境变化而启用的名号甚多,如哀公,息霜、弘一等等。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代表作有《春游》、《送别》、《早秋》等。还谱写了《厦门第一届运动会歌》。

21.音乐研究会:成立于1919年1月。由蔡元培兼任会长。并创刊《音乐杂志》。在介绍音乐理论知识、鼓吹音乐教育和推动音乐活动方面有重要的社会影响。1922年后改为传习所。

22.中华美育会:是1919年由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非、刘质平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心事音乐社团。组成“美育杂志社”刊行《美育》。以宣传美感教育、艺术民主化以及探讨有关艺术教育问题为宗旨。

23.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年夏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共同筹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艺术师资的中级师范学校,内分高等师范和普通师范两科。

24.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最早设立并具有代表性的当首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是在原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基础上建立的。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25.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抗战初期由毛泽东、林伯渠、周恩来等发起、1938年正式成立于延安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校。 26.台湾舞曲:是江文也的成名曲。实际上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曲式,音乐构思有两部分曲式的特色。乐曲主题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末段是大大压缩了的再现段,仅重现程式部的第一段,实际上是如歌段落的较长的补充部分。 27.春游:由李叔同所做。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混声三部合唱曲。

28.卿云歌:萧友梅所做。表现了作曲家的爱国之心。该曲曾被定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国歌。 29.开路先锋:影片《大路》的插曲。由聂耳作曲。 30.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作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 31.抗敌歌:黄自在“九一八”之后所作。韦瀚章词。 32.冲锋号:陈洪所作。 33.上前线:陈洪所作。

34.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吕骥所作。 35.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所作。 36.马儿真正好:麦新所作。 37.歌唱二小放牛郎:劫夫曲。 38.也是微云:赵元任曲,胡适词。 39.湘累:陈啸空曲,郭沫若词。

40.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之仪词(宋)。 41.思想曲:夏之秋曲。

42.嘉陵江上:贺绿汀曲,端木蕻良词。 43.茶馆小调:费克曲。 44.海韵:赵元任曲。

45.旗正飘飘:黄自曲,韦瀚章词。 46.垦春泥:贺绿汀曲,田汉词。

47.长恨歌:黄自作曲,瀚章作词。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48.月光光:任光为电影《迷途的羔羊》所写。 49.夜半歌声:冼星海作曲,田汉作词。 50.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 51.何日君再来:刘雪庵所作。 52.八路军进行曲:郑律成(原籍朝鲜)。

53.安波:毕业于鲁艺,并留校工作。代表作表演唱《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七月里在边区》。他还收集、整理、改编了不少民歌。

54.刘雪庵: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师从黄自,专攻作曲。其著名的代表作有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独唱歌曲《红豆词》等。他曾为20余部电影写过插曲,其中进步影片《十字街头》、《中华儿女》等。他也写过一些商业影片的歌曲,如《何日君再来》等。

55.吕骥:曾在国立音专学习,30年代是左翼音乐的早期参加者和重要领导人,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自由神》等。延安时期的代表作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和大合唱《凤凰涅磐》。他的歌曲创作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他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东北大学鲁艺校长,“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会长。在中国近现代革命音乐活动,音乐理论建树、群众歌曲创作、民间音乐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56.空山鸟语:模拟自然音响的二胡独奏曲。刘天华所作。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是采用了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的中国传统器因素。 57.小小画家:黎锦晖所作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最成功的一部。

58.秋子:由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制曲,是一部索性歌剧的代表作。 59.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青主从事音乐的时期,先后为《乐艺》《音》等刊物撰写了大量音乐理论文章,并出版了《乐话》和《音乐通论》两本音乐专著,还有声乐作品。他的音乐思想是以音乐“上界的语言”为基本点的,强调音乐艺术的精神性。 60.乐话:青主的音乐美学理论文集。认为音乐是“最深的宗教的情感表现”。他祈望以此“革除中国人内界的种种病根,使他因此重新得到人生的真意义。”

61.杨荫浏:中华民族音学家,中国音乐史学家。著有名作《中国音乐使纲》(上、下两卷)。 62.丰子恺:浙江人。师从李叔同。他翻译、编译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音乐入门》一书。

6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简答、论述题

1.概述新音乐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

中国近现代新音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此阶段上可追朔到“康、梁”等维新派上书要求开办新式学堂开始,直至“五四”爆发前。由于学堂乐歌的普及,使新音乐文化的发展获得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出现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批从事现代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家。

2) 2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大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20年代末。“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和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特别是新型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这十年中还出现了第一代专业音乐家,他们大多都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如萧友梅、刘天华等,因此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直接影响后代的音乐家。

3) 30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演出和蓬勃的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此时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这个时期还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如黄自,青主,贺绿汀,刘雪庵,聂耳,冼星海,吕骥,任光等,并出现了象《黄河大合唱》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这十年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

4) 40年代以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由于40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三种不同政权统治并存的局面,因此也就决定了三个地区音乐生活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色彩的现象。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仍以声乐作品为主,但器乐创作在形式多样化和作品艺术水平上都比30年代的创作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在解放区的音乐创作中,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可谓是中国歌剧创作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2.简述沈心工、李叔同在音乐启蒙方面的贡献。

新音乐的启蒙阶段以学堂乐歌为中心。具体体现在乐歌的译配、编创和社会音乐活动等方面。沈心工、李叔同对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晚清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沈心工的一生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心工十分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他是最早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材的音乐家。他的乐歌大多反映了当时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和追求;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唱歌要求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体验,他选、编的乐歌教材,大多为青少年儿童所乐于接受。沈心工歌曲的题材广泛,接触到中小学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丰富的歌曲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是他创作思想中的可贵之处;在艺术手法上,他写的歌词简明易懂。代表性的作品有《体操---兵操》、《竹马》、《铁匠》、《黄河》等等。沈心工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编印了大量的歌集,如《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等。 李叔同本来多才多艺,曾在上海发起成立“沪学会”,开设平民补习班。1906年在日本编印出版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为音乐教学编创了许多歌曲。早在1905年,李叔同就编印了一册供学校教学的《国学歌唱集》。他对音乐能“促进社会之健全”、“感精神之粹美”的教育功能,有精辟的见解。他的歌曲忧国忧民,具有代表性的有《祖国歌》、《大中华》等等。这些歌曲对当时的青少年都曾产生过一定的教育鼓舞作用。借景抒情是他编创歌曲的主要手法。如《春游》、《送别》等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陶冶人之品性的佳作。这类歌曲的曲调,除少部分是由作者自己谱写外,大部分选自当时欧美流行歌调。如《送别》等广受欢迎,传唱至今。“五四”运动前艺术学科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是不被重视的,而李叔同在浙江两极师范教学时,其教学,治学态度却十分严谨。使一部分特别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在他的启迪下,艺术才能获得长足进步并在后来的艺术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传统音乐发展的两种不同类型。

一种是吸收新文化、新音乐的成分,对传统音乐形式,构成有较多改进、创新,从而有较大发展者,如越剧、评剧等;一种是保持传统音乐原貌而没有(或基本没有)改革者,如古琴音乐和一些传统器乐合奏音乐、宗教祭祀音乐等。 4.简述阿饼的音乐贡献。

阿炳,原名华彦钧,幼年丧母,25岁双目失明,以卖唱、奏乐为生。他的二胡、琵琶演奏都有深湛的技巧,深受群众的喜爱。他还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5.简述近代中国声乐发展的主要历史进程。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的文化主体。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中国的新式学校从民国建立以来,就成为国民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全国学校都开展乐歌课,集体唱歌成为社会时尚。学校歌曲需求量也由此大增,大大促进了以填词为主的歌曲创作。它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历史进展有着至为深远的意义。

抗日救亡歌咏是近代音乐史的又一音乐潮流。歌声成为了反映抗敌救国,保卫民族的时代主题的主要形式。其数量之多,创作速度之快,流传之广,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与学校新音乐潮流的影响主要在学校和青少年中的情况不同,抗日救亡歌咏在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6.简述聂耳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征。

聂耳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篇作歌词。 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 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 2) 丰富多变的句式。

3) 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火力和战斗精神。 4) 巧用休止。

这一切都交好得与其所选的歌词相配合,相发挥,真切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唤,呐喊,冲锋,拼搏的时代气质。

7.简述萧友梅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

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是在萧友梅的努力与蔡元培的积极支持和倡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外,他还曾参与组建了其他的一些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的工作。他除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外,还组织演出,编写讲义进行创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经济紧张的情况下还不遗余力的罗致了一批有较高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家。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采用了西欧专业音乐教育较为发达国家单科音乐大学的体制,同时又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萧友梅所做的一切,使国立音专成为了当时具有相当规模与国际水准的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其本来也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8.简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与贡献。

他的音乐创作绝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他的创作具有革命倾向性,十分重视塑造工人、农民和革命群众的形象。他特别重视形象的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的通俗易懂,以及构思的清晰、严谨。他是位多产的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新型歌唱音乐、歌剧音乐、电影音乐、西洋独奏音乐、交响乐等近代初创的音乐领域都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由于他在各方面的突出成绩,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9.简述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风格特征。

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他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独唱与合唱曲(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代表着中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10.简述黄自的音乐贡献。

作为作曲家,他创造了许多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如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思想》等,以及《西风的话》、《天伦歌》等学生歌曲。另外他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这是他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曲。他的创作注意音乐形象的鲜明,曲调的流畅优美;注意歌词与曲调的紧密结合。在探索和声、复调手法的民族化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黄自在音乐史,音乐欣赏与和声学方面,均有相当数量的理论著述。

11.简述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流传最广的二胡音乐(共十首)。 1) 在演奏方面借鉴、吸收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

2) 在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既采用散板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等中国传统器乐因素,又成功吸收了夕阳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并用等因素。

3) 他的二胡音乐创作,给传统的胡琴音乐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 4) 他的二胡音乐还不限于演奏技术与艺术形式的进步,而且在表达思想、情感等方面给二胡音乐注入时代精神。

12.简述贺绿汀40年代管弦乐创作

贺绿汀40年代创作的小型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是这一时期国内有广泛影响的西洋器乐合奏曲。《晚会》用贺绿汀的同名钢琴曲改编而成,其乐曲结构是二部思维的多段体。乐曲表现了晚会的欢乐和喜庆。《森吉德玛》用同名内蒙民歌改编而成,全曲分为两段。乐曲的音乐逻辑思维性强,音乐发展手法简练,尤其是复调手法的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都很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 13.简论马思聪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贡献。

作为中国初期的小提琴音乐的卓越作曲家,马思聪的音乐创作经验对中国后世小提琴音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 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大多采用民歌音乐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他的小提琴音乐充满中国民间风味的旋律,富有歌唱性;音乐发展方面,自由变奏是其最常用的手法。 2) 马思聪努力从小提琴音乐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3) 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是与钢琴伴奏一起构思、创作的。 14.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创作。

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最早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导。他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受此思想的指导,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

锦晖能创造出儿童歌舞剧,与他广泛参与社会音乐生活是分不开的。并认识到中国的新音乐应该是“兼收并蓄”的。

他的创作之所以能被小朋友有接受、喜爱,与他深入接触儿童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此外,他有意识地结合民间音调创作出一种“歌舞表演曲”,同时由于作品题材富于儿童生活气息,旋律流畅、口语化,演出形式简单,在学校中极受欢迎。其中的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等。

黎锦晖的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15.简述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脉络。

歌剧这种综合型的艺术品种,在30年代以后,呈现出多途径探索和发展趋势。

(一) 对西洋歌剧形式的探索。包括《观音》、《荆轲》、《秋子》等剧。

(二) 对改良传统戏曲形式的尝试。如《岳飞》、《苏武》等剧。

(三) 小歌剧类型的探索。《扬子江的风暴》、《桃花源》,音乐剧《孟姜女》等。此外还有秧歌剧。

(四) 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6.简论歌剧《白毛女》的音乐特色。

该剧的音乐特色:在运用民间音调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在歌剧音乐中尝试了重唱与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方面,根据当时的条件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作曲家在《白毛女》的音乐创作中有意识地采用和吸收了许多种民间音调,并予以“音乐戏剧化”处理。如喜儿的音乐主题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随着剧情展开,将多种戏剧的表现手法和因素糅进其中,如秦腔、山西梆子等。但“所有曲调仍旧是根据《小白菜》的主题发展的”,这种处理方法既丰富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又保持了全剧民族风格色彩的和谐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剧中安排的对唱、重唱、合唱也都符合剧情表达的需要。 17.简论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 其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为音乐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二、通过乐歌展示出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的重视,逐步确立了音乐课的地位。

三、乐歌成为把西欧音乐知识介绍到中国的媒介,提高了国人的音乐修养,丰富了生活。

四、乐歌活动中 出现的“集体唱歌”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展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8.论述中国音乐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辛亥革命后,为适应中小学普遍开设音乐课的师资需求,音乐师范教育开始受到较大的重视。1912年底,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和1913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及《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都将乐歌设为必修。这时少数师范学校已经开始设有专门培养音乐师资的机构。为我国音乐师范教育进行了最早的探索与实践。

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曾培养过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界的一批有影响力的音乐教师,如陈啸空等。北京也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专修科。

自民国初建至20年代末,中国音乐师范教育虽处于初创时期,但为当时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教师,改变了此前依靠外国音乐教习的局面,同时也为进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年代前后至抗战时期,随着中国师范教育体制的逐渐改进,音乐师范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首先,音乐(艺术)系、科在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相继增设。其次,有些中等师范学校也增设了专门培养小学音乐师资的科、组。值得注意的是,1943年6月教育部公布中等师范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中,对音乐课已经作出较为明确的师范性的要求。 19.试论“五四”前后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与启迪。 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有如下一些具体因素:

1.由于蔡元培的积极倡导,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被社会各界所接受,这是本时期音乐教育获得较大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2.这一时期开创的中等、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为普通音乐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师资力量。 3.音乐教材的建设得到很多音乐家的重视。如萧友梅、赵元任等等。 4.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以上所述不仅为这一时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呼吁各界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最好的社会舆论。 20.简述青主的音乐思想。

他的整个音乐思想是以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为基本点的,强调音乐艺术的精神。他认为,音乐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功用在于,当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压迫无可逃避的时候,便可以求助乐艺这个“伟大的神”,得到安宁。他有关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观,虽然在语言措辞方面有些偏颇,但就其本质而言,其强调演奏者对作品深层的理解,表演是全身心地投入以及体验艺术的真谛等方面的要求,却是显而易见的。 21.简述王光祈的音乐贡献

初学政治经济学,后转读音乐。他在德国期间写作、出版了大量音乐论文和专著,他所研究的范围包括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东方民族音乐以及东西方音乐的比较等。他还是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22.简述民国时期在中国音乐史研究方面著有贡献的音乐家与成就。

叶伯和出版了民国第一部《中国音乐史》(上、下卷)。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四册)。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上下册)。还有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上下卷)。 23.简述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交流的贡献。

(一)近代音乐留学活动及其历史特征。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以传播西洋近代音乐为主线,构成了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科学启蒙。

第二阶段:30年代以后,陆续归来的留学生以国立音专为基地,开始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全面地传播西洋音乐文化的时期。

他们的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专业面,而且把音乐文化的交流引向更深的层次。

(二) 中国留学生在世界乐坛上。

在经过广泛与深入的学习之后,近代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不少人将自己学习西方音乐的成果搬上了世界各国乐坛。这是振奋民族精神的盛事。作曲家群中有黄自的《怀旧》,冼星海的《风》,江文也的《台湾舞曲》等人。指挥方面有郑志声,钢琴有李翠贞等,声乐方面有喻宜萱,周小燕等人。

总结一下,中国留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贡献不仅包括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对西洋音乐文化的吸收学习,同时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证明了中华儿女能够掌握好西方的音乐知识、技术,并有所创造。表明了中国人是可以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最新整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音乐史复习提纲上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