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交流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1: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交流问题研究

——以选派挂职干部、选聘生为例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还是在人才。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素质需要提高。最根本的就是基层特别是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这几年,中央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选派优秀干部去基层挂职锻炼;再比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深入农村当村官。总的来看,选派优秀挂职干部和选聘生政策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优秀挂职干部和大学生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挂职干部 选聘生 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还是在人才。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素质需要提高。最根本的就是基层特别是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这几年,中央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选派优秀干部去基层挂职锻炼;再比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深入农村当村官。总的来看,选派优秀挂职干部和选聘生政策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优秀挂职干部和大学生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试从青年人才下乡对农村各方面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意义入手,以选派挂职干部和选聘生为例,探讨青年人才下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青年人才下乡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它的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而要改变农村这些现状,要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关键靠人才的智力支持。但是我国农村骨干人才匮乏,不但未引入人才,而且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人才流失严重,这就需要引进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青年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优秀挂职干部和选聘生就能及时地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他们进村后,不仅能给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发挥桥梁作用,能成为农村与外界的桥梁,遇到农业技术难题,能向外界求助,并把专家、教授和项目引进农村,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还能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培育出更为优质的农产品,引导农民对其加工,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并能建立网页,运用网络扩大范围地进行农产品销售。

向农村输入人才对新农村的政治也有巨大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增强农村的民主法制意识。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所以封建意识仍然对人们有很深的影响,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压抑和束缚了个性发展,且形成了严重的特权思想,再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需要接触的外界机会少,这就使我国直到今天仍缺乏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而优秀挂职干部和选聘生整体素质比较高,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法律知识了解更为深刻,能帮助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从而促进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另一方面,表现在能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目前我国

农村干部存在着队伍日益老化、后备来源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培养一支真正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成了发展农村的迫切需要。如果仅仅从农村青年中培养选拔,受文化知识的限制,农村青年具备接班人的条件并不多,至少不能作为村干部的培养首选人选。比较而言,选聘生有知识、有文化、头脑灵活、思想解放,培养为村干部后,能增强基层组织建设,能改变管理方式,与村干部交流学习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村干部队伍向知识型和职业型转变,这对现有村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优化整体素质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青年人才下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人才下乡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工作理念与工作作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制度的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挂职干部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1、“挂职”成“挂空”

一位挂职干部在结束挂职工作时说:“挂职几年,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你啥意思,走了没啥意思。”这一番话,虽语带调侃,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挂职干部在基层工作不适应、难扎根、被“边缘化”的情况。

有的挂职干部存在“做客”思想,认为自己迟早是要走的,思想上自我懈怠,放任自流,工作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挂职干部存在“镀金”思想,认为自己是组织上精心挑选的,只要工作不出问题,到基层混一两年就走,工作没有积极性,没有动力,得过且过,更没想过要扎下根来服务基层;有的挂职干部存在“临时”思想。认为“挂职”是临时性、过渡性差事,不深入基层,不联系群众,对基层工作不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其中既包含着对基层群众语言、风俗习惯的不适应的问题,也包含着对基层工作环境和氛围不适应的问题;还有的挂职干部存在“居高”思想。认为自己学历高,而且是从“上边”来的,就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时刻以上级机关代言人自居,办事居高临下,待人颐指气使,坐而论道。

如此等等,致使一些挂职干部唯有“基层工作经历”,而无挂职锻炼的效果,枉费了组织的初衷。

2、挂职锻炼工作中存在有一些不正之风

一些被选派干部,在走上“锻炼”之路后,由于处于干部管理的真空地带,上不怕天,下不怕地,于是“眼界大开,思想放松,置组织的重托于不顾,玩三陪女,花贿赂钱,办荒唐事,签糊涂字,不择手段地大把捞钱。锻炼,使这些人打开了思想深处的潘多拉盒子,成了搅和这些人思想,激活这些人灵魂深处欲魔的催化剂”。①“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本是干部培养工作诸环节中的一环。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产生镀金思想,认为挂职锻炼是为下一步的提拔重用作铺垫,工作中往往就会挑挑拣拣,善于作最后一道工序,喜欢干一些锦上添花、借花献佛的事情,而不敢碰硬,不愿意解决棘手问题。有了功劳往自己身上拉,有了失误往别人身上推。同时,由于目前实行的挂职锻炼大多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或者一年,或者两年,时间相对较短,也可能使得有 ①王景平.给挂职锻炼定个谱[J].法制日报.2002.(09).

些人产生临时思想,工作中便有了短期行为。”①

(二)选聘生政策在实施中的困境

1、部分选聘生不对口,对农村现实情况不了解,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学以及种植、畜牧、养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选聘生中所占比例却比较少。目前,选聘生中具有农学背景的仅占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占22%,哲学、历史学占18%。因此,大多数选聘生没有农业、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经历。②此外,部分乡镇领导和村干部在工作安排中,往往并没有给选聘生安排适合所学专业的工作,造成资源浪费。此外,部分选聘生对农村现实情况不了解,农业法规政策掌握明显不足,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2、选聘生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很多选聘生来到农村后首要关心的问题

“大学生出于各种目的来到农村做村官,绝大部分实践期满后,都会选择不同的出路。如何建立一定的村官选拔机制,如何保证村官任职满后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保障选聘生制度有序进行下去的重要问题”。③很多大学生来到农村后,会感到非常渺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几年村官后,能够给自己日后的工作带来什么优势?这样的想法本身无可厚非,毕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日后生活的质量。因为农村没有给大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也造成了很多选聘生期满后大面积离开的现象。当前大学生的出路问题,各个地方出台的政策不同。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选聘生享受的政策支持各不相同。

三、创新制度、完善政策,让青年人才踏踏实实下乡工作

选派挂职干部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要将政策更好地实施下去,必须分类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政策。

在青年干部挂职方面。一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派挂职干部,不能为挂职而挂职。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明确挂职干部的责、权、利,保证挂职干部能够分配到实职,有与岗位相匹配的权力、责任,能得到挂职基层组织的支持、配合等等,不让挂职干部边缘化。挂职干部要准确定位,将过去的职务和工作、成绩和光环放在一边,认清自己的位置,主动拜基层干部为师,在学习的同时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挂职干部自身的思想认识,端正挂职动机。干部挂职时要克服“镀金”思想和“短期行为”,迅速进入角色,融入集体之中,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

对于挂职锻炼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正之风,首先是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同不正当行为做斗争。但最重要的则是要以严谨的制度安排来最大限度地限制这些不正当行为的发生,把这些不正当行为排除在体制之外。一经发现,两级政府要通力合作来查处这些不正当行为,严惩不贷,给那些不法分子以强大的制度威慑。国家应尽早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做依托,对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基本达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可以有效地克服挂职锻炼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和出现的种 ①赵效为.挂职锻炼话‘四忌’.[J].求是.2002.(1).②赵化冲.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16).③签学伟.成本收益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现象[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05).

种不正之风,才能使这项工作始终得以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推进。

在选聘生方面。针对选聘生中存在的问题,要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创新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机制。

1、构建科学的选聘机制

首先,选聘工作要按照确定的选聘计划和选聘条件,经自愿报名、组织推荐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根据考试综合成绩择优确定人选。选聘过程中,要及时发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度。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以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应安排就业辅导员定期给有意向报考农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专门开班上课,讲解我国农村基层情况以及到农村任职的各种优待措施,培养其“服务社区”的信念。还应利用舆论宣传,转变家长的就业观、择业观,让家长认识到农村也有广阔的舞台,到农村工作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再次,“选聘工作还应当贴近农村公共需求,充分听取基层社区的意见,根据农村所需要的具体岗位,对报考毕业生的专业做一些限定,”①确保选聘生下得去。

2、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国家为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当村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有关选聘生工作生活补贴的规定、交纳社会保险的规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的规定等。各省市结合本地区实际,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措施,如考研享受加分,设置专门公务员岗位用于招收选聘生;任期届满考核合格者可以被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三年任期结束不想续聘村官的,自主创业享受税收、行政收费减免等。这些政策对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干事创业、解除其后顾之忧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情况看,还应进一步强化:一是对县乡的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打破其工作人员铁饭碗的局面,实行末位淘汰制,为优秀选聘生腾位置。二是出台一项全国性选聘生考研优惠政策。每年应拿出一部分研究生招考名额定向招考选聘生,并根据村官的工作年限和业绩确定不同的加分标准。对多年在农村工作,且连续多年考核合格、表现优秀的选聘生,可直接保送到国家重点大学读研。设立选聘生创业基金,为选聘生创业提供支持。三是选聘生任期届满选择自主择业的,政府部门应在档案人事代理、就业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等方面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选聘生,政府应出台配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农村实现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的因素在各项工作中仍然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文明建设中,人才交流问题特别是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情况不可忽视。

①朱建文.选聘大学生“村官”要贴近农村需要[J].中国改革报.2009.(7).

参考文献:

[1]王景平.给挂职锻炼定个谱[J].法制日报.200220.(09).[2]赵效为.挂职锻炼话‘四忌’.[J].求是.2002.(1).[3]赵化冲.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16).[4]签学伟.成本收益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现象[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22(05).[5]朱建文.选聘大学生‚村官‛要贴近农村需要[J].中国改革报.200914.(7).

Young Talents In The Countrysid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elect some cadres, hiring born for example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young talents in various aspects of rura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o select some cadres and hiring bor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es the countryside talented youth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Some cadres Hiring born countermeasures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贵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问题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行动探析

浅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档案工作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交流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交流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