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05:13: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文化和谐”到“和谐文化”再到“和谐社会”的思考

姚常红思想战线2008年 第S1期

文化和谐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王桂兰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 第06期

文化和谐与跨文化管理模式研究

刘可武汉理工大学发表时间:2008-12-0

1文化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张发钦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 第10期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和谐

曲凯音 禹江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 第02期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和谐的必由之路

曲凯音 禹江宁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 第03期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建设

赵堂高传承2008年 第02期

文化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张继良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 第06期

构建西部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和对策

焦垣生 胡友笋人文杂志2006年 第01期

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

马存芳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立项课题(QH0804)西宁市低收入群体身心症状及心理自助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本研究对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在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凸显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健康状况一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中学及中学以下且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低。由于受到社会资本限制,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通过教育完成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从而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较低,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有限;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关键词: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 生存状况 身心健康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低收入群体的数目不断攀升,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近3000万,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大概在7%-8%”。在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变化的转型时期,低收入群体长期处在经济窘困、政治地位低下、被社会排挤及社会边缘化中,他们的心理冲突明显,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城市青年的收入普遍偏低,低收入青年群体逐渐成为城市贫困人群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后的下岗失业人员,又有人口自然供给的劳动力以及就业难导致的大批高校毕业生,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人群,他们受过系统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由于非自身能力而导致的相对贫困,使他们对收入分配机制、社会公平产生质疑。由于社会权利的长期被剥夺,容易造成青年低收入群体被社会排斥感的积蓄,从而埋下影响城市稳定和社会震荡的隐患。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这是青年研究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重点考察青海省西宁市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纳入本研究的低收入人群年龄主要限于20岁-40岁。我们界定的城镇低收入群体限定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人均收入比较接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上,参照青海省2010年2月平均低保标准223元,本着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上升时,贫困线也倾向于上升的原则,根据本研究对贫困家庭实际生活水平的访谈,将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居民定为低收入群体。问卷调查由在西宁市韵家口、南关街、东关、解放路、七一路西等社区实习的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社区活动时当堂完成,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率为92.5 %,经过筛选低收入者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中高收入者(月收入2500元)有效问卷为268份,其中男性占53.7%,女性占46.3% 。本研究所选被试平均年龄为37.36岁,众数为36岁,均值标准差为0.082。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两部分。SCL-90量表是一公认的评定身心健康的量表,有较高且稳定的信、效度。问卷调查的前后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访谈。 [3][2][1]

二、结果分析

(一)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

本研究立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感受,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和获取社会支持等维度展开统计分析。

1.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健康状况

在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中,有10.5%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不好,64.7%的人觉得自己健康状况一般,而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只有24.8%。有近七成的低收入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信心。研究对照组(中高收入者)中只有4.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有34.6%的人自评身体健康,这与低收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济收入的差异决定了生活水平的不同,由于经济的拮据,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低收入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水平。另外还与低收入者一般没有医疗保险等医疗条件差是有关系的。低收入者中间只有28.5%的人在两年之内接受过健康体检,而71.5%的人没有接受过体检;对照组中接受过体检的是60.4%,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低收入者。访谈中有一宾馆服务员说“我没有医疗保

险,工资又低,每个月精打细算还完房贷留点生活费就没剩多少了,哪有钱看病啊!好在自己还年轻,有病能扛则扛,不能扛就买点药吃,很少去医院,更别说体检了”。

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还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中只有22.5%的人有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77.5%则极少或从来不锻炼身体。这可能与低收入者大多从事毫无保障的短期工作如服务、建筑等职业有关,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作息缺乏规律使他们极少有时间锻炼身体。对照组中39.8%的人有锻炼习惯,比低收入组高出17个百分点。婚姻关系是生活中的重要造成部分。婚姻及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关系处于完好状态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本调查数据表明在婚姻状况方面低收入组中未婚占

9.4%,已婚占78%,离婚占8.4%,丧偶3.5%,分居0.7%,对照组中的未婚者占2.6%,已婚者89.6%,离婚者6.3%,丧偶2.6%。低收入者比中高收入者已婚率低11.6,离婚率高2.1。可以看出低收入者正常的家庭生活方面与对照组是有差距的。 [4]

2.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状况

本研究对高低收入者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在接受调查的青年低收入者中文盲占

表1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受教育程度频度分析

文化程度低收入组中高收入组

频度百分比频度百分比

文 盲155.251.9

小 学5719.94115.

3中 学18865.510238.

1大 学279.412044.8

Total287100.0268

100.0

5.2%,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9.9%,65.5%为中学文化程度,只有9.4%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在对照组中44.8%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在高学历上两组存在极大的差异。因为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低收入者只有13.6%的人有固定工作,而86.4%的人从事餐饮、美容、保安、建筑、商业、环保等流动性较大且技术含量较低的非固定职业。青年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59.4%的人依靠工资,10.8%的人靠父母或亲朋好友接济,7.1%的人依赖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生活,还有22.7%的人无任何经济来源。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这与有关研究结论是相吻合的。经合组织《关注教育》的报告指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成正比,接受过高等教育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相关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据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发布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结果[6][5]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一方面这可能与我国大学近年来过度扩招造成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找到与其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工作有关。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5%左右,而且呈下滑的趋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来自社会弱势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与来自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大学生相比,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 想要通过接受教育向上流动,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社会流动的潜规则是社会流动不仅取决于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就业中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出现了“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的局面,产生了持续的两极分化现象和社会极化过程。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转变的这条途径变得越来越狭窄,使社会底层向中间阶层流动的难度加大。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仍然不得不从事低收入的职业。受访者小张现在电脑城做销售,他对这一现象深有体会“我大学毕业三年来参加了多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每次都是在面试阶段被刷下来,后来我才知道我只是个陪考者,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我的智慧和才能在这样的考试中被贬值了,每次考完,看着父母[7]

期盼的眼神,我真的是又惭愧又无奈。”这样具有潜规则的选拔制度使老百姓一遍遍地质疑社会公平,积蓄着深深的被剥夺感。

3.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有57.3%的城市青年低收入者对生活的满意度评价选择了“说不上”,有20.3%的人选择“不满意”,有3.5%人对自己当前的生活很不满意,只有18.9%的人对生活还算满意。可见低收入的城市青年绝大多数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不满意的。对照组中对生活满意的人占36.9%,“说不上”56.3%,“不满意”的占6.3%,“很不满意”的只占0.5%。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价,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范畴。生活满意度是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健康、财富、教育以及快乐。通过对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生活满意度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组别对生活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2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生活满意度对比(SD)

因素低收入组 (n=287)中高收入组(n=268)t

生活满意度2.08±0.721.70±0.606.743**

** P

1[8]青年低收入者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这与他们困窘的经济状况有密切相关,有关研究显示:个人经济

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个人职业满意度、养老忧虑位居生活满意度影响力的前四位。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的指标,是制约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持不甚满意乃至很不满意的态度普遍存在。居民生活幸福的主要源泉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人们抱怨最多的是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买房上学。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毫无疑问,正是这些事关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幸福感。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低收入者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虽然与过去相比,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对此存在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在与周围的人相比时,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的持续增强,充满着对社会分配机制的不满,生活满意度普遍偏低也是在情理之中。[9]

4.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社会交往与获取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对城市青年低收入者的社会交往选取了社交乐群性、社交频率、社交网络和获取社会支持等四个维度。乐群性方面“你是否喜欢参加亲戚朋友或同学间的聚会?”一问,有63.5%的人选择“喜欢”,14.4%的人选择“不喜欢”,有22.1%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社交频率方面“你经常参加同学或同事朋友间的聚会吗?”选择“经常”的有41.3%,选择 “很少”的有35.7%,“几乎不参加”的人有23%。社会网络规模方面“与你经常来往的人主要是谁?”选择“同事”的是36.7%,选“同学”的人有28.3%,有23.5%的人选择“亲戚、朋友”,“比较广,不好锁定”的人有11.5%。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选择在生病或困难时能获得帮助的有46.9%(其中82.3%支持来自父母或亲朋好友和同事),根本无法获取各方面帮助的人占53.1%。

调查数据表明城市低收入青年的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是有限的,社会资本的建构方面是比较被动和消极的,很少或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人数近六成,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交退缩,这在访谈中找到了答案,从事家政服务的王先生说:“我们经常在一起的也就是几个谈得来的同事,现在的人交往时都很势力的,对自己有用的才交往,想我们这样的人没什么背景,人家也看不上和我们交往”。这说明社会支持是施者与受者两个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资源的交换。从事餐饮服务的马女士说“现在一出去就花钱,和朋友来往没钱是不行的,可我们工资就那么点,哪有钱做这些,没事一般都很少来往的,只是发发短信而已”。城市低收入青年的社会交往受到经济状况的限制,社会交往的趋利性意识使低收入者自卑心理增强。有研究

[10]显示收入对社会交往具有显著性影响,文化程度较低的网络规模较小。低收入青年在

社会交往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较少存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来往,他们的社交网络局限在同一社会阶层,有很强的同质性,而且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源也仅限于的亲缘与地缘性,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网络、工作和生活的支持系统。低收入群体无论从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的帮助都是有限的,更极少有来自社区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低收入群体的弱势地位,其密切的联系基本上局限于同一层级的范围之内,很难达到更广的层次,获取信息和机会的概率就低, 社会支持力有限,获取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很难。

(二)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心理健康

SCL-90的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P

表3低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SCL-90差异分析(SD)

因 素低收入组中高收入组t值低收入男性低收入女t值

(n=287)(n=268)(n=129)(n=158)

躯体化3.04±1.0492.79±1.0052.789**2.78±0.9923.25±1.0

51-3.815***

强 迫1.65±1.0441.57±0.8690.9891.60±0.9881.69±1.088-.750

人际敏感1.83±0.9581.61±0.7882.907**1.91±1.0611.76±0.86

31.367

忧郁1.65±0.9151.57±0.7341.1441.76±1.0521.56±0.778

1.875

焦虑2.23±1.1981.97±1.0742.648**2.09±1.1212.34±1.250-1.711

敌对1.60±0.9701.33±0.7173.670***1.54±0.9681.65±0.971-.89

4恐怖1.44±0.8541.40±0.7190.6471.38±0.8401.49±0.865-1.061

偏执1.57±0.9361.38±0.6802.629**1.57±0.8371.57±1.012-.034

精神病性1.46±0.8391.51±0.901-.6431.41±0.8631.50±0.820-.895

其他1.46±0.8961.37±0.6491.4081.40±0.8621.51±0.922-1.031

***P

从性别维度分析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性所反映的躯体不适感以及焦虑的躯体表现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所感受的焦虑多于男性,但没有形成显著差异。其他因子男女不存在差异。

三、结论

加强对处境不利群体的研究与关注,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从总体上来看,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在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方面凸显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一般,收入低、医疗无保障、劳动强度大且缺乏规律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第二,城市青年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中学及中学以下且大多从事非固定工作,收入低。由于受到社会资本限制,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能通过教育完成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成为城市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第三,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活满意度较低,主观幸福感普遍较差。社交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有限。第四,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在“躯体化”、“人际适应敏感”、“焦虑”、“偏执”等四项因子上与中高收入组存在显著差异(P

注:

[1]关兴平.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东南学术,2002,(6).

[2]午马人.2004年广西城市青年收入基本状况[EB/OL]

[3]36个中心城市低保标准一览表(2009,12)[EB/OL]http://2006.02.07 11:01

[9]彭兴庭,什么制约了生活满意度[EB/OL]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2:0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10]胡荣,胡康,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7,(4)

作者简介:马存芳,女,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 西宁 邮编810007

联系电话:13997489962联系方式: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810007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调研

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的思考

浅析基层公务员群体身心健康问题

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汇报

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态的调查报告

水城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证明

城市低收入证明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

当前低收入群体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当前低收入群体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
《城市低收入青年群体生存状况与身心健康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