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跨文化交际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2:14: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跨文化交际论文

从电影《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电影《刮痧》赤裸裸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寂

寞,反映了文化与文化相顾无言的寂寞。本文将根据这部电影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和气文化根源 。

关键词:刮痧中西文化差异现象渊源

引言: 《刮痧》是上学期上英语课讲道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老师所强力推荐的一部片子,并且在课堂上老师还放了一遍。看了以后真的是感触颇深,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真是太大了,但也这是这样的差异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吸纳并且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正文: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一位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的菁英,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的官司将他推入了旋涡。一天,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初来美国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尽管这样,在中国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刮痧在西方的医学界是不曾提及的,西方世界一直秉承着“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他们认为,科学的依据就是由实验证明的真理,他们相信眼睛,相信的是实践,所以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的七筋八脉之说,通气之说在法官看来是多么的荒唐和玄乎。法官更愿相信的是儿童福利院提供的所谓许大同虐待儿子的令人发指的图片。他们认为,法院、福利院、医院,有责任有义务来拯救这个处在危险环境下的丹尼斯,因为他有着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亲,而且此推测又有了佐证:许大同设计的游戏过于血腥,许大同还当着老板的面打过自己的孩子。而关于这些佐证,许大同的辩词恰恰又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上来。

也许没有涉足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认为孙悟空抡起金箍棒是暴力或是打着正义旗号的暴力,但是许大同只是将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概念带到游戏中,为的是帮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是非观,培养正义感。其实西方也崇尚英雄主义,超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其与中国的孙悟空作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永远站在正义这边。前者(超人)被赋予了超能力,聪明、幽默、身手不凡的银幕形象是所有西方孩童心目中永远的偶像,而后者(孙悟空)顽皮、机灵、百般武艺的正义形象完美阐释了“侠义”之道,他们形象的差异归结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西方的科技一直比较发达,这亦是他们民族某一层面上超强征服欲的反映,所以他们渴望有超能力去做拯救者引领者。中庸之道,古而有之,孙悟空虽有时“高调”,却无争强好胜之心,他只为伸张正义,保护师父,最终亦有归依佛门的决心,所以说,他还是典型的东方虔诚的西行者。所以,我们对这两者的评价不使用“对”或“错”。再者,关于许大同打孩子一说。这完全是因为两国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礼节,严于管教,许认为,在公众场合,儿子不礼貌和不听劝告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再者,对象是老板的儿子,许认为,我出于对上司的尊重,更应该教训儿子以给足你面子。这让老板很诧异,“你打孩子是为了给我面子?”,在西方,父母的姿态要放得比东方要低很多,他们更多地去关心孩子,鼓励孩子,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多沟通,少发威。

尽管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在寒冷的圣诞夜,故事还是有了温暖的结局。这一温暖的结局离不开许大同老板的帮助,更离不开许大同一直对作一位好父亲的坚持。我们坦承,看此电影时,流泪了,是被许大同感人的父爱和举动感动的,而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我,抱有积极的心态。万物有统一性亦有差异性,所以中西方文化碰撞时才有火花,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以开放者的姿态去探究,去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

因为有差异,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首先是在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倒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是常见,也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二是法律观念的不同,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这让许大同及广大的中国观众既惶恐又无奈。三是对爱,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最初,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的心里,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团圆。三世同堂,其乐融融,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爱就是付出和负责任,可能会表现为严厉,表现为分居,甚至表现为欺骗,表现为劫持„„正是这种爱把孩子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和二为一体,这种爱更多的超越了个体的尊严,平等,自由和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

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才是文化的希望。《刮痧》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寄寓了这种希望,也阐明了这种道理。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

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3.3 中西方文化

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结论: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同,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才是文化的希望。《刮痧》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寄寓了这种希望,也阐明了这种道理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科学的不同命运》

《现代化•西方化•本土化》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论文 郭晶

跨文化交际 英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跨文化交际教案

跨文化交际讲稿

跨文化交际分析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