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目录

发布时间:2020-03-03 18:53: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跨文化交际学课参考文献目录

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张向阳.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学刊 , 1992,(0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外语研究[J]1994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5,(05) .高永晨.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问题、视域与价值[J]学海 , 2001,(06)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董耐婷.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5).朱爱秀.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华东师范大学,硕论2004 第二讲 关于学科关于文化的界定及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张占一.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卢微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阐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 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体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李恕仁.寓文化教学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亓 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

第三讲

国际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养成

李 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增刊

刘晶晶.试论对外汉语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德州学院学报2006(2) 魏俊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J] 重庆大学学报 2000(6)11 高立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02(2) 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

邹明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第四讲

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与对比

卢晓静.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语篇章的影响[J].福州师专学报,2002(6) 李君文.东西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湖南财经学院,2000(1)四

胡冰霞.英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 魏家海.东西文化价值观的两重性与跨文化交际[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四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与教学出版社1989 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96 常敬宇.汉语词语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讲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

吕文华.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1) 41—44

李志荣.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2)

1 祁金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 20001)11 彭增安.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语用失误[J]. 1997(5) 王新谦.礼貌原则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 亓

华. 对称呼语“老外”的跨文化剖析[J] ,新华文摘,1999. 亓 华.美国名校生解读“脱了裤子放屁” ,语文建设,2001.5 (B) 仲洁.“老外”与心理距离[J].广西大学学报,2001增刊四

第六讲

非语言交际理论及应用

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陈良旋.体语符号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差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5) 马

文.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克服[J].山东社会科学,2000(6)四 梁蓉华.论课堂内外的非语言交际.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专辑。一 骆

洪.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取向.云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一

孙长彦.跨文化交际中身体语言差异及其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97(5)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第七讲

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研究

悦.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4)87-88 李树新.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规约[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2) 严东,韩仲谦.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浅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 李保贵.跨文化负迁移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1999(1)

皓.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6) 11 王建勤.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中介文化行为系统

世界汉语教学95 3 38-48 王魁京.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问题的多面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亓

华.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J]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汉学出版社,200

3、9 亓 华. 日军用语与中日跨文化交际问题[J]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亓 华.“AA制”的由来与跨文化交际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论集》2004.12

第八讲

跨文化适应理论与实践

陈 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6)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唐小松.跨文化教学的“文化适应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5) 王晓燕.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适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5)

乔秀楠、何晓静.简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 燕山大学学报 2006(1) 余伟、郑刚.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

5、13(6)11 狄斯马.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性.南京师范大学,2004 许

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 2000(3)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九讲

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文化态度问题

孟子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蔡

绿.文化依附矛盾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王宪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现象及其纠正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1997(6) 刘小兵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及其对策研究 硕论

2 胡启勇.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文化认同建构[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4) 都 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与交际移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增1期。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

第十讲

国际汉语教学中定型观念问题

范捷平.“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王

华.传播的培养理论与定型观念[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62-64八 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 外语教学, 2002(3)

左晓园.文化定型与归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2000(6) 梁

霞.日本人性格的若干特点对其汉语学习的影响

世界汉语教学 94 (2)

严丽明.中介语现象中文化定型的认识和超越[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5) 彭吉象.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的电影的历史与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第十一讲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论

车英、欧阳云玲.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J]武汉大学学报 2004(4)11 楚春霞.从“文化冲突”现象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济宁师专学报,2001(4)75-76 姚俊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 金之亮,刘孔庆.中国与英美交往中的文化碰撞现象[J].东方论坛,2002(5)82-84页

吴慧坚.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趋同现象[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亓 华.美国意识形态会汉语教学的渗透及我们的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00.1

第十二讲 汉语汉字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在

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顾英华.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汉语教学模式[J]语言与翻译,1997(3) 68-70 常燕荣.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3) 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5) 王路江.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学——全球化时代的汉语传播趋势[J].世汉2003(3) 简

艺.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对外传播 现代传播 2000(2) 易法万.从美国“妖魔化”中国看中西新闻传播的差异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

2、6 魏清华.文化传播障碍与文化误读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

1、2 吴振明.丑陋中国人——西方俗文化里的中国人形象〉

学术著作与论文集: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王宏印.跨文化传通[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顾嘉祖主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陈申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陈建民.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C]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1993年

3 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C].北语出版社1997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C].商务印书馆2006 黄锦章、刘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Larry A.Samovar&R.E.Porter.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Ron Scollon 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 姚德怀《必也正名乎》《语文建设通讯》(香港)06年第84期P21 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介绍中国文化,当然是好事,但是学院为何以“孔子”为名,朋友们有些议论。

 甲:歌德是公认的德意志,甚至是世界的大文学家。歌德学院以歌德命名,乃众望所归。但孔子是2500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孔子”为名推广现代汉语,似名实不符。  乙:儒家学说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包括抽象的普世价值(如“仁爱”)也包括实际的等级观念(如:“礼教”),两千年来,汉族人民“仁爱”等普世价值好像没有学到多少,即使有恐怕也只限于某些小圈子内,所谓亲疏有别。然而等级观念却深入人心,已形成基因,至今尚受其害。因此,以“孔子”为招牌,似颇有反讽意味。

 丙:这样也好,可以反其道而用之。在全世界开设孔子学院,让孔子见识见识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的世面。让孔子学学现代汉语,现代文明,现代礼仪,开开眼界,进而“学而时习之”,反馈国人,不是很好吗?

 丁: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汉语诞生于1919年的五四。如果是这样,是否应该选用五四时代或以后的人物命名呢?那么,我们不如搞一个全民投票,选出一位现代汉语的代表作家AAA,让“孔子学院”正名为“AAA学院”。这块金漆招牌,将比诺贝尔奖更加光辉夺目。选举如能采取世界杯的方式分为预赛、16强分组赛、8强淘汰赛、最后对决赛,势必轰动整个华人世界!

 朋友们讨论之后,就有以下的即席提名(拼音序)巴金学院、蔡元培学院、鲁迅学院、沈从文学院、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英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跨文化交际教案

跨文化交际讲稿

跨文化交际分析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心得

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目录
《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目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