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跨文化交际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3: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以“礼貌原则”诠释东西方跨文化交际 中的言语差异及语用失误

要:指出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一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一原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指出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高度注意风俗上的差异,顺利完成共同点较少的文化交际之间的转变。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研究;语用失误;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案分析

例1 一位美国客座教授在日本的一所大学讲学期间,建议一位学生在撰写他的硕士论文时应该再参阅一些专业文献,并表示可以和他就这个问题详谈一次。可是那位学生到了约定的谈话时间却没有到场,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在那位教授那里露面。

例2 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并被指定作大会发言。他按照中国的表达习惯,发言开头一番谦虚:“准备不充分”,“孤陋寡闻”,“抛砖引玉”,“不成熟的看法”,“献丑”„„发言结束又来一番抱歉:“浪费大家的时间”,“还做得很不够”,“惭愧”,“相形见绌”。在场的欧美人纷纷皱起眉头,满脸疑惑。原因何在呢? 例3 在刚刚改革开放时,一些“自学成才”的英语爱好者由于对英语的了解仅限于一点词汇和语法知识,因此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往中,闹出不少笑话。有位女士穿着旗袍参加一个有外国人在场的聚会,经人介绍与在场的一位美国男士交谈,此男士称赞道:“Your dre is so beautiful”(你的衣服真漂亮。)而这位女士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对赞扬的回答,说道“Where, where.Can \'t see, cant\' see.”(哪里,哪里,不见得,不见得。)这位美国男士一头雾水,心里直犯嘀咕:中国人真是奇怪,夸他们衣服好看,还得指出具体哪个地方好看。

上述个案充分体现了“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理解”[1]。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研究

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意义和语境。从广义上来说,语用学把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要研究一个词、一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交际价值。像“It\'s warm in here”这样的句子,除了陈述一个客观的气温情况外,说话人很可能是为了请听话人做点什么,比如打开窗、打开空调等。语用学要研究的正是这一种体现说话人意图的意义,是研究在一定语境中体现为行为的那一类意义。这就要求区分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句子是语法范畴的概念,而话语则是语言交际的一种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句子意义是抽象的、孤立于语境之外的;话语意义是具体的,是和一定的交际条件密切相关的。可以认为话语意义是句子意义和语境相结合的结果。比如,汉语中的“饭吃过了吗?”翻译成英语是“Have you eaten?”这两个句子虽然具有完全相同的句子意义,但话语意义却不一样。在汉语中这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说话人对于对方是否吃过饭并不真的感兴趣,但这句英语句子却不具有这样的话语意义。英美人如果在吃饭时间讲这句话倒可能具有“邀请”、“建议”这样的交际价值。这里有文化上的差异。

对跨文化交际当中的语用研究,目前以言语行为为单位进行的研究居多,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与“礼貌”有密切关系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恭维、拒绝等。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不同文化在实施同一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异,如祈使句、情态动词等等;②不同文化中能用于实现同一言语行为的不同语言形式中最常用形式的差异;③在实现某一言语行为时,常常与之配合使用的言语策略,如缓和语、礼貌词语、敬语等方面的差异;④同一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使用范围及频率的差异;⑤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理解的差异。另外,还有一些与社会文化有关的因素。尽管“礼貌原则”及有关面子的理论等语用原则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些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些原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跨文化语用学就是要对不同文化间的这些差异进行研究。

三、“礼貌原则”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

中的不同体现对于人们为什么说话时采用间接言语行为,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来解释; Brown和Levinson则提出了“面子”理论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2]。这两个有关“礼貌”的理论的共同点是旨在能对“礼貌”这一普遍现象做出解释。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具有的特殊性。Brown和Levinson认为他们理论中的核心——“面子”这一概念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的社会它又受到该文化规则的制约,如什么言语行为威胁面子?怎样的人有保护面子的特殊权利?以及怎样的个人风格受人喜欢等。Leech提出礼貌六准则,分别为①策略准则: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②慷慨准则:减少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③赞扬准则: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④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⑤赞同准则: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⑥同情准则: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在此基础上,Leech也指出,“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的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同。他举例说在日本文化中“谦虚准则”置于“赞同准则”之上。在前文列举的第一个例子中,那位美国教授迷惑不解,认为日本人,甚至亚洲人缺乏自信,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亚洲人对于失误或遭到反驳是那样的恐惧,所以他们对于这种接受考验的机会往往宁可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而欧美人对于亚洲人的这种行为方式毫无把握,同时按照他们自己的行为标准又感到无法理解和无法忍受。欧美人的标准基于行为举止的可预测性,遵循的是“公开摊牌”这样一条行为准则,其重要内容就是展示自己的“真实面孔”。如果以“要面子”准则为着眼点,把双方那些将对方文化特征类型化的观点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亚洲人看来,欧洲人要面子的做法是向他人展示并夸耀自己的脸面;而在欧洲人眼里,亚洲人则是通过掩饰自己的脸面来达到要面子的目的。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如Leech的“谦虚准则”,即“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却不同。

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扬,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而中国人常常以否定别人赞扬的真实性的方法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

因为自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表示礼貌的核心。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西方文化里还没有贬己尊人的现象。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表示的自谦,在西方人看来是对他们的话的直言否决,因此是不讲礼貌的。

前文提到中国人在国际会议上的开场白,就是这种礼貌方面差异的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是反对宣扬自我,做人要谦虚谨慎,言行自律发表见解的时候,约定俗成的套话不怕重复,只怕因为“口出狂言”、“出言不逊”而落得“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名声。国际会议通常使用英语作共同语,所以自然而然沿用了英语的会议发言习惯。即:发言开头表示愉悦,发言结束表示感谢。

Leech的“赞同准则”,即“尽量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量夸大对自身的贬损”也同样是这样。尽管在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各不相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 but„”这样的方式。这里的“Yes”是与“赞同准则”一致的,表面上的同意,是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更容易接受。其他文化中(或在英国的学术研讨场合)却更能容忍对方直接表示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美国人间接说法少于日本人和中国人。很多美国人不主张间接说法,他们更赞赏come to the point方式。一位美国人问一位日本同事是否要他刚看完的一份英文报。“Do you want this newspaper?”(你要这份报吗? )“Is this yours?”(这是你的吗? )“Yes, do you like to have it”(是啊,你要吗? )“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it”(你看完了吗? )“Yes, do you want it”(看完了,你到底要不要? ) 这个美国人很不耐烦,不过是一份报嘛,不要就算了,怎么这么多废话。这位日本同事虽然想要,又觉得马上回答要有些不好意思。先婉转地问一下,若对方已看完,又不想保留,自己再要(其实已知对方已看完,并不想保留),免得对方认为自己“来者不拒”,这是面子心理。中国人也避免直接回答问题,特别是涉及到被让做什么事而不想做试图拒绝时,被问及自己的意见、见解而不好表态时,或像上面的例子,被给什么东西时,总是先婉转地客气客气,陈述一下理由,再说到重要的具体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的反应与中国人相似,所不同之处是直到最后,很多日本人也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听者要根据讲话人的表情,态度及言语里外的各种因素、背景去揣测讲话人的真意。而日本人表示不同意别人的方式常常非常间接,他们常用像“Do you think so?”这样的文句来表示反对,以至于非日本本族文化的人难以辨认他们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自己的观点。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无论是在遵循会话准则还是人际交往准则时,常常会处于一种顾此失彼的境地,比如,很难同时做到既“真实”而又“策略”,或者既“真实”而又“谦虚”,或既遵循“数量准则”又遵循“慷慨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文化解决这种冲突的方式不尽相同。如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在“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往往是遵循“质量准则”,而不是“礼貌原则”,而在一些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人们采取的方式往往与西方人相反。在“数量准则”与“慷慨准则”发生冲突时,有的国家,如中国总是把“慷慨准则”置于“数量准则”之上,客人接受主人的茶水、饮料或食物之前,主人往往要问多次,而西方国家却相反。比如,西方人以直率为真,对当面的称赞喜形于色;东方人视谦虚为美德,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显露出羞怯的心理,有时甚至以自贬的方式迂回接受称赞。如中国人爱讲客气,请客吃饭明明是一大桌丰盛的宴席,嘴巴上却说:‘请吧、请吧,没什么好吃的。’西方人对此不理解,认为我们中国人太虚伪。日本人也有着和中国人类似的“虚伪”,有名的“京都茶泡饭”便是一例。说的是日本京都人在客人告辞的时候。总是很盛情地挽留客人吃了饭再走,说什么“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不过是茶泡饭,吃了饭再走吧。”客人谢绝,执意要走,最后主人用哀求的语气说道“就是一点茶泡饭,吃了饭再走不好吗?”这时如果客人说“好吧,那我只好从命了。”主人则会露出非常为难的神情,因为他没有准备招待客人吃饭,他说的都是客气话,知道这种客套的人是不会留下来的,那样双方都不会丢失脸面。

四、语用失误

按照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Jenny Thomas)的观点,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这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合操英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其二是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例如,一位中外合资公司的女秘书一天工作干得很出色,她的经理感到十分满意,对她说:“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秘书回答说:“Never mind.”她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用了英语的“Never mind.”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以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套语。这里,秘书显然用错了表达式,导致语用失误。而例3中那位女士的谦虚客套也正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将与中文字面对等的英语词生搬硬套到谦虚客套话中。

(2)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

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91第1期

廉运杰:以“礼貌原则”诠释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及语用失误关。例如,汉语“谢谢”的英语对等词是“Thank you.”这是任何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但如何在社交场合正确使用“Thank you.”却颇有学问。在受到别人祝贺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答语,但汉语则会说出“过奖,过奖”,“惭愧,惭愧”一类的客套话来应答。如果按汉语直译过去,来一句“You 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这里的语用失误在于,听者会认为这种答话暗示着说话者好坏不分,是在阿谀奉承[3]。

五、结

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通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模式与交际规则,人们的言语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霍尔指出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4]。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5]。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持“想当然”的态度,要克服那种“自然态度”倾向,加强对话意识。顺利完成共同点较少的强、弱语境交际之间的转变。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高度注意风俗上的差异,对自己出国时要入境从俗,而对外国客人这方面的语用错误要给予谅解。

参考文献: [1] Michael Argyl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ultures in Contact: Studies in Cro-Cultural Interac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 1982.[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 Hall E T.The Silent Language[M].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Pre/Doubleday, 1973.[5] Dean C Barnlund.Communicative Style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Images and Realities [M].Belmont, CA: Wadsworth, 1989.Explanation of Speech Differences and Pragmatic Failur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Maxims of Politene” LIAN Yunji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Leech’s “Maxims of Politene” are common in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 in abiding by the maxims and in explai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abidance.A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se differences,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 person with a good command of the language does not surely poe a strong 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and that a person with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does not certainly succe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refo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customs and achieve succe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which share few similarities.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study; inter-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 maxims of politene 【责任编辑 田懋秀】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英文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

跨文化交际教案

跨文化交际讲稿

跨文化交际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心得

跨文化交际分析
《跨文化交际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