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共)

发布时间:2020-03-02 19:32: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篇1: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妈妈·老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鲜花爱雨露》。

2、听赏歌曲《我爱米兰》。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鲜花爱雨露》。

2、通过聆听歌曲《我爱米兰》,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3、培养和营造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养成尊师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唱歌《鲜花爱雨露》

1、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同时聆听歌曲《鲜花爱雨露》的范唱。

2、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以及歌词内容,然后复听一遍。

3、听赏后,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及歌曲内容。

4、教师可结合鲜花、雨露等知识向学生讲解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涵。

5、听伴奏,轻声学唱歌曲(用“啦”模唱或直接哼唱歌词均可)。

6、为使学生始终对学唱产生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学唱的熟练程度而改变学唱的方式。可以采用分小组、男女生接唱、单独演唱等形式。

7、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二)欣赏《我爱米兰》

1、教师展示歌曲《我爱米兰》的图片或课件,导入歌曲欣赏。

2、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注意歌曲表现的内容。

3、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和联想。

4、复听歌曲,学生可随歌曲哼唱,或根据歌曲情绪进行动作创编。

(三)综合复习

1、教师将两首歌曲进行对比,请学生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为歌曲《鲜花爱雨露》创编动作表演(也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表演较好的同学集中,其他同学拍手或用打击乐器伴奏)。

3、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在歌表演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鲜花爱雨露》;复习《我爱米兰》,感受音乐的情绪与色彩的关系。

2、音乐活动“音的高低”。

教学目标:

1、对音乐情绪的对比和颜色的对比有一定的认识。

2、能基本听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特点。

3、培养音乐兴趣,激发音乐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歌曲《鲜花爱雨露》,请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或歌表演。

2、复习听赏歌曲《我爱米兰》,请学生边听边随录音哼唱。

3、从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为《我爱米兰》选配一种适当的颜色,表示歌曲的情绪。

(二)音乐活动“音的高低”’

1、由教师或学生列举几个自然现象或生活中音的高低对比的事例。

2、教师播放高低对比比较明显的音乐片段,请学生分辨。注意让学生发现和归纳。

3、根据教科书第

六、七页的插图创设音乐游戏或音乐故事,通过模拟各种人物、动物的声音表演各种角色。

三个音乐小活动的题目和游戏形式:

①“小小配音演员”

根据插图编故事并表演,可以简单化装,表演与配音的同学可分开,也可以边表演边配音。

②“我编你唱”

唱、念童谣。节奏不变,音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创编,要求“叮”“当”必须一个高、一个低,就符合游戏规则。

③“看图、听音乐、找乐器”

通过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其他有关乐器的挂图(或课件),选择部分高低音高对比明显的乐器演奏片段,使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音乐活动感受声音的高低。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有创新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2、歌表演创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2、创编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我的好妈妈》(学生在幼儿园里已学过),导入本课教学。

2、启发学生谈谈对妈妈的了解或对妈妈的感情等:

①如“妈妈的职业”、“妈妈的爱好”、“妈妈最喜欢的东西”、“妈妈的生日”等。

②谈谈对妈妈的感情,如“喜欢妈妈的微笑”、“最爱听妈妈讲故事”、“我为妈妈做家务”、“我帮妈妈捶背”等。

3、教师用将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小乌鸦爱妈妈》。

4、聆听歌曲范唱《小乌鸦爱妈妈》,加入课件演示。

5、教师示范,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可分段、分小组进行)。

6、教师再次播放录音。

7、教师用听唱法教唱歌词。教师启发学生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应有提示或示范可以逐步加入拍手演唱。

8、在学生能较完整地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为歌曲创设歌表演(一个组表演一段歌词内容)。要求动作美观、表达准确。

9、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歌表演,其他同学伴唱。

10、教师要求学生背唱这首歌曲。

11、回家将这首歌曲唱给妈妈听。 教学反思:

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在表演过程中积极投人。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表演。

2、听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父母。

2、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并背唱歌曲。

2、利用教科书的插图或课件,引入歌曲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3、教师启发学生谈对“摇篮曲”的初步感受和体验(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摇篮曲》音乐作背景音乐。

①什么是“摇篮曲”?

②听赏歌曲时,感受到什么情绪?

③是谁为谁唱“摇篮曲”?

4、采用范唱或录音再次听赏歌曲。

5、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歌曲。

6、教师提示学生:

①听赏这首歌曲后,你想到了什么?

②听赏这首歌曲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7、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表演,可以分组或集体进行。

8、推选一位或几位同学,说说动作的创设意图。

9、歌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教学反思:

学生听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富有想象力。为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创编动作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2:小学音乐《出发》教学设计 《出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听辨和感受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能分辨乐曲两个不同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 3.在教师指导下,感受乐曲音乐形象,并能借助一定的手段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感受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欣赏教学的难点。 教材分析

《出发》 1949年10月,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释火》《行军》《归来》等。在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将文学(朗诵)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尔夏克形象生动的诗句,与音乐共同表达了作品的情节与内容,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与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第一乐章《出发》描写了一群儿童坐火车去郊外欢度假日的情景。乐曲主要利用乐队音色的变化,表现儿童心潮起伏的心情和车窗外快速变化的景色。该乐章为单二段结构。 引子:

乐曲的引子抽写了火车出站的情形。听,圆号吹响了坚定的引子.小号紧随其后。出发的号角吹响了定音豉均匀地敲击,小鼓哗啦啦响的倚音,弦乐奏出机械、固定的音型以及加弱音器的小号等.都勾勒出一幅车轮转动、汽笛长鸣,火车由慢到快、缓缓离开车站的画面。 第一部分:

在这活跃的背景上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奏出了一支兴高采烈的曲调,音色 明亮,引出乐曲的第一部分: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孩子们离开城市,坐在火车上观看辽阔的原野、欣赏祖国的山河,窗外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鲜,幼小的心灵和列车的飞轮一起跳动。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紧接着木音乐器组加入了小号.第二次奏响了该主题。

第二部分:

在弦乐组演奏的轻盈背景上,弦乐、木琴奏出乐曲的第二主题柔和而轻快。表现火车疾驰在祖国的旷野上,表达了孩子们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该主题在弦乐组演奏了一遍,音色亲切而甜美。

在钢片琴伴奏下.加弱音器的小号又演奏了该主题.加上钢管乐器长号强有力的衬托和弦乐组急促的上行音流,音色变得丰满而有气魄。表现火车一往无前地疾驶和儿童情憬向往的心情。

尾声:

乐曲结尾处,木琴、长笛再现第一主题。在全奏的恢弘音响中,火车拉响了汽笛.由快到慢徐徐靠站,到达孩子们的旅行地。

教学过程(一份供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复习歌曲

随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伴奏,学生进行演唱。

二、初步感受《出发》

1.聆听乐曲《出发》引子部分,学生感受火车行进的律动。

乐曲的引子描写了一群儿童坐火车的情形。听,圆号吹响了坚定的引子,小号紧随其后。 出发的号角吹响了,定音鼓均匀的敲击,小鼓哗啦啦的倚音,弦乐奏出机械、固定的音型以及加弱音器的小号等,都勾出一幅车轮转动、汽笛长鸣,火车由慢到快、缓缓离开车站的画面。

2.完整聆听乐曲《出发》音频,初步感受音乐形象。

请学生带着问题聆听:

(1)乐曲情绪是怎样的?(乐曲情绪是欢快的。)

(2)你听到了什么?(乐曲中有火车出站的声音、火车拉汽笛的声音、火车前进的声 音以及火车进站的声音。)

师:同学们怎么听出来有火车出站和火车进站的声音呢?(火车出站时,有火车喷气的声音,而且音乐的速度是由慢渐快的;火车进站时,音乐的速度是由快渐慢的。)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准确!这首乐曲就是表现火车出发、行进、进站的,曲名就叫《出发》。

3.教师简介乐曲背景。

1949年10月,乐曲《出发》是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创作的一首交响套曲《冬日的篝火》中的第一首。套曲《冬日的篝火》一共由8段组成,分别是《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少先队员的聚会》《冬日的黄昏》《行军》《归来》。套曲表现了一队少先队员冬天乘坐火车去郊外欢度假日的情景。

三、分段欣赏

1.再次聆听乐曲《出发》引子部分,请学生注意欣赏。

(1)音乐模拟火车启动到行进的音响,速度是怎样的?(速度渐快。)

(2)火车拉响汽笛的音响,是由什么乐器模拟的?(由小号模拟的。)

(3)火车前进的律动,是由什么乐器表现的?(弦乐器、定音鼓与小军鼓。)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1)跟着老师学唱主题a。

教师出示主题a旋律谱,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跟着老师用la模唱主题旋律。

(2)欣赏主题a音频,感受主题a的音乐形象。

师:主题a是由木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很欢快。请同学们注意主题a的伴奏,由定音鼓和小军鼓击出的节奏,模拟了火车前进时,车轮与铁轨的“哐哐”声;弦乐器演奏的伴奏音型,描绘了火车在祖国大地上风驰电掣般飞驰的形象。我们再听一遍主题a。

(3)再次欣赏主题a音频,学生感受主题a的音乐形象,并边听音乐边模仿火车行进 的动作。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1)跟着老师学唱主题b。

教师出示主题b旋律谱,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跟着老师用la模唱主题旋律。

(2)欣赏主题b音频,感受主题b的音乐形象。在聆听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 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

② 听到这段音乐,你有什么联想?(仿佛少先队员们坐在宽敞的列车车厢里,看着车窗外美丽的景色,心情无比欢畅。)

(3)再次欣赏主题b音频,感受主题b的音乐形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打击乐器为主题伴奏。

四、完整欣赏乐曲《出发》

教师在播放音乐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1)主题a和主题b分别在音乐中出现了几次?(主题a出现了三次,最后一次出现时稍有变化,主题 b也出现了三次。)

(2)主题a和主题b出现时,分别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这个问题对二年级学生可能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以由教师告诉学生。)

(主题a前两次出现时,都是由木管乐器演奏的;主题b三次出现时,分别是由弦乐器与木琴、木管乐器、弦乐与钢片琴演奏的;主题a最后一次出现时,是由木琴主奏的。)

五、表现音乐(《出发》表演欣赏)

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出发》,学生随音乐分别用模仿火车行进的动作表现主题a,用打击乐器为主题b伴奏。(教师提供几种打击乐器,视各学校情况而定。可教师设计节奏,也可请学生设计节奏,请学生自己选择乐器,教师提示乐器的音色特征。)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管弦乐曲《出发》,它是由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冬日的篝火》中的第一首。这首乐曲表达了去游玩的小朋友们高兴的心情,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够欣赏到他的其它作品。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共)

小骆驼音乐教学设计(共)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共)

音乐教学反思(共)

小学音乐 音乐实践 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 小蚂蚁 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共)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