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

发布时间:2020-03-01 19:55: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 第一篇 学而篇

第1讲。

各位研究儒学的学友,我们现在开始研读论语,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与他的弟子,讲学的一种言语,然后把孔子的言语纪录下来,成为这一部书。我们研究儒学,孔夫子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凡是求学的人,都尊重孔夫子为老师,一般都称呼孔夫子为至圣先师,他是圣人之中是至圣,没有那位圣人比他的地位更高,所以叫至圣。为什么呢?孔夫子把我们中华文化,从五帝三王,历代的那些在位的圣人,所传授的道,由孔夫子把它整理整理,集为大成,所以他在中国的古代圣人之中,他是至圣。这部论语就是他跟他的学生们,谈论求学之道,以及当时候各国的君臣,来向孔子问政、问道,这些都由孔夫子的弟子,有的说是孔夫子的再传的弟子,把它纪录下来的,就成为现在一部论语。 孔子把中国五帝以来,历代圣人所讲的道,经过他老人家整理,成为诗经、书经、易经、礼经,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一部春秋,另外还有一部乐经,现在乐经找不到了。一般称为五经诗 书、易、礼、春秋。他跟弟子们谈论学问的时候,往往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孔子就在谈论之中,非常扼要的把五经,谈到那一部经,就把那一部经重要的意义,就解释的非常透彻。这些都是记载在论语里面,所以我们学儒,尊孔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就先研读论语。在过去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的时候,一般读书人都是上私塾,上私塾的学生,先读那些儿童的读本,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一类的。读了以后,接着就读论语。而且从宋朝以后,论语读了以后,就读大学、中庸、孟子这叫四书,读四书的时候,先开始就读论语。我们今天大家都有兴趣来学,儒家的学术,也就是学孔子所讲的学术。 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论语这部书在古时候没有注解,到了汉朝,原来论语是什么呢?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孔子的再传的弟子,纪录之后,一般人读经文,论语的文字,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焚书,把儒家的经书都烧了论语也被烧了,烧是烧了,但是古时候读书人都是注重背诵,秦始皇可以把论语书本子烧掉,但是一般读书人背熟了,记在心里面,这个烧不掉的,所以到汉朝,论语又由那些读书人,把它背诵出来,再用汉朝当时的文字,又把它写出来成为一本书。 所以到汉朝论语本子,有古本子,有鲁论语,有很多人传下来,在前汉的时候还没有注解,在前汉的时候还没有注解,到了后汉才有注解。像马融、郑康成,就是郑玄,郑玄的注解到后来,完整的注解已经找不到了,到后来有何晏集解,把汉儒以至于到三国的时候,一本汉注把它搜集起来。从那以后历代都有,现在十三经注疏本子里面,有何晏集解、有邢昺疏,在邢昺疏以前又有皇侃的注解,叫皇疏。再到后来,到了南宋,宋朝有北宋,南宋,南宋的时候有朱子的论语集注,除了这几部重要的大家所了解的,这些著作以外,其余的从后汉到唐、宋、元、明、清,注解多得很。 一直到现代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他是山东济南人,在一九四九年由大陆到了台湾来,一到台湾就到了台中,就在台中几十年弘扬儒家的学术,把儒家的这些经书,尤其是论语教授得很多。到了晚年,雪庐老人又在台中,创办了论语讲习班。论语讲习班,他老人家在讲论语的时候,把历代的注解,凡是能搜集到的,他老人家都看过了。看了之后,那些注解把论语的本义,能够注解出来的话,雪庐老人就按照那种古人注解,用那注解讲,还有很多的注解,不能够把论语的原意讲得出来的话,雪庐老人就自己在五经之中找,找到根据,找到根据,然后用别的经里面所讲的,拿来注解论语。这个就是用古人的办法,以经注经,以经,他注的经,拿来注解此处的经,这是非常可靠。因此雪庐老人,我们一般作他学生的人,都不敢称呼他老人家的名字。现在在讲到有关他老人家,讲论语的时候,不能不先做个介绍,雪庐老人在家里的名字,一个字,叫作艳字,艳就是很艳丽的艳,颜色很美,很华丽的那个艳。我们作学生都不敢称呼老师的名,另外老师有个字,字有两个字,一个是炳字,炳是火字边,甲乙丙丁的丙字,再呢是南,南方的南,合起来炳南两个字,这是他老人家的字不是名。我们作学生的,连老师的字,我们也不敢称呼,老人家有一个号,叫雪庐,雪就天上下雪的雪,庐就是江西有个庐山,就是庐山那个庐,我们只敢称呼他老人家雪庐,加上一个老人,雪庐老人。在此在讲论语之前,对他老人家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雪公在开办论语讲习班的时候,是招收了各级学校的老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参加这个讲习班,两年一期,把论语上下论,两年的时间讲完。他老人家在论语讲习班里面,解释论语,当时只是解释,后来我们作学生的,在听雪公讲的时候,我们作了笔记,然后我们按照笔记记载下来,整理成为一本书,整理成为一本书,叫作论语讲要。这部论语讲要是他老人家,教授论语,很多地方古人没有讲得出来的,雪公都把经文原意彻底的讲出来,所以我们研究论语,将来看看条件许可不许可,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我想这部论语讲要可以把它印出来,现在事实上,在台中由台中莲社已经印出来,而且收在他老人家的全集里面,将来看看条件许可,就把这一部论语讲要,大量的增加印出来,可以供给研究论语的人,作一个重要的研究的参考。

现在我们就开始看论语了,我学人在讲论语的时候,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过去听雪公在论语讲习班里面,讲解论语后来整理成为论语讲要,这是一种,另外,再根据我学人过去自己作的笔记,等于跟各位介绍,把雪公过去讲的意思,转介绍出来。在讲论语之前,我特别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就看论语,论语一共有二十篇,二十篇里面,每一篇,一篇有一篇的名称,总的名称就是论语,每一篇的名称,就是按照每一篇开头的那一章,那一章经文开头的前面两个字,作为这一篇的名称,比如说第一篇,比如说第一篇,第一篇什么名字,学而是什么呢,学而就是开头第一章,第一章的经文开头两个字就是学而,就拿这两个字,当作论语第一篇的名称,现在我们就把第一篇,第一章的经文背诵,第一章的经文背诵,诵出来以后,再一句一句的跟各位介绍。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章经开头子曰这两个字,子在古时候,尊称人家,尊称人家原来是对于男子,尊称男子叫作子,到后来不问是男子女子,凡是尊称人家的,都叫作子。为什么呢?子这个字,现在楷书是这个子,在篆文,篆文这个象形字,上面开头一笔那个一横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小孩子,是个头,中间那个一横,在篆字是两头向上一个半圆形,两头向上表示小孩子两只手往上,往上撑上面来,那个一直代表小孩子的身体,这小孩子撑出两个手出来,希望他的父母来抱他。这个字在儿童年纪甚至在婴孩的时候,不分男性女性,都叫这个子,这个子很天真,代表他是一团天真之气。所以到后来男子尊称叫作子,后来女子尊称她也是叫子,在论语开头子曰这个子。就称呼孔夫子,孔夫子,为什么不要孔子呢,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的弟子,比如说曾子的弟子,有子的弟子,他们的弟子就是孔子再传的弟子。由他们记载出来,不论是孔子弟子也好,再传弟子也好,记载论语称呼孔夫子,不能加上一个姓字,加上姓字比较没有那么亲切感,这就疏远了。因此学生称呼老师,或是再传的学生称呼老师,只能够称呼他子。因此在这里子曰就是孔子,往下凡是子曰,我们知道都是指的孔子。子曰就是孔子曰,曰字是什么呢?曰字是象形字的话,外面画成像人的一个口,里面那一横如果照象形字,照篆文写出来的话,里面是人的一个舌,人的口加上一个舌,而且这个曰字,在左上方缺一个口,为什么呢?,一个人张口开来说话的时候,口气就出来了,曰字就是这个意思。曰字就是表示一个人,要来开口说话了,是表示那个意思。因此子曰,就是孔子在说了,孔子说什么呢? 这一章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二句是一段,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是一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第三段,这一章经就有三段,先把经文解释出来,然后再讲章法,分段就是讲章法,古人作文章,都要讲究章法,先解释经文。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呢?学这个字,中国古时候有一本字典,是汉朝许慎作的,叫作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这个学字,当什么字讲呢?学就是觉悟,觉悟这个意思。觉,比如说我们睡觉,睡觉什么都不知,睡觉醒了,就觉了。必须人在清醒的时候,看世间任何事情才看得明白。没有清醒,在那睡眠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学是叫觉 觉还不算要悟,这个觉就是把事情看明白了,看明白是不错,世间万事万物,你看它,那个事件它又代表很多含义在那里,只看清楚那个事物,比如说看清这个人,认识他是这个人,看见这一棵树,你知道这是一棵树,看见河流里面流着水,你看明白了。但是人,个人有个人的心理,个人有个人的品德修养,个人有个人的学问,树木花草它有它的本义。同样的流水,流水有流水的含义。悟,就是把一切人事万物,借着它现出来的状况,能够悟到他本有的含义。所以学,就是觉悟这两个字的意思,学而时习之,而这个字是连系字,它没有别的意思,学用而字,就联系下面这个意思,时习之,我们求学,这个学是什么呢?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觉悟万事万物它的本来的含义,那么,本来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就拿我们人来讲,我们人不管是中国人是、外国人,都是人的形状,长的有头,有面目,有手、有脚、有身体。都是一样的,颜色虽然有不同,人的身体形状是一样的,但是除了认识人的身体形状不够,还要觉悟,觉悟人人都有共同的一个性质,人有人的性质,这个性质是本有的。 这个本有的叫做天性,四书里面其中之一叫作中庸,中庸里面有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就是天性,这个天性就是本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性。这个本性它是没有改变的,不能够因为人的面貌不同,人的命运不同,寿命不同,甚至于人的有生有死,有的身体有病,没有病。这些人人都有,有生有死有病,有其它种种的问题,人与人间的来往,这些种种,这个都是现象,这是人人不同的,我们处在人类社会环境,也各不相同。但是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本性没有生没有死,没有生病,没有一切在人世间遇到,种种的苦恼的问题,这个本性上都没有。我们讲这学,学觉悟,悟最重要的就是要悟到,我们人人本有的这个性,本性,悟到了本性,下面就要习了。

学习,学就是觉悟,悟了之后,就是要把我们的本性,把它显示出来,开发出来,开发出来怎么开发呢?就在习,习是练习,怎么个练习呢?我们每一个人,不问那一个国家的人,就是拿我们中国自己来讲,你是南方人也好,北方人也好,海内海外的人也好,都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人人都有自私心。有这个自私心,我们本性就被这个自私,把它遮盖起来,本性被自私心遮盖了以后,我们在人世间,才有生老病死。在社会人羣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遇到人事上很多麻烦的问题,互相防范对方是不是陷害我自己,我时时刻刻的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防范人家害我自,同时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也陷害了别人,自己往往不知不觉,有这些个自私心理,那好了,我们的本性就被遮盖起来。习这个字,就是练习,练习什么呢?就是把我们人人都有的自私心,时时刻刻的要自己提醒自己,把这个自私自利的心,逐渐逐渐的减少,减少减少到后来,完全没有了,本性就开发出来。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我们学论语的目的在那里?孔夫子教我们求学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学成为圣人,我们把自私心完全破除干干净净的,让自己本有的本性,开发出来。我们成为圣人了,成为圣人,我们就跟孔夫子一样,是个圣人了。所以这是学论语,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因此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习就是练习练习把我们私心,把它由浅入深的先一分一分的减少,减少一分自私心,就是显示一分自己的本性,减少到最后,可以把自已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这个不是说学就学成功的,必须时时在练习,这个时字,中间不要间断,时时刻刻都在那里练习,时时刻刻都要想到,我们在人世间没有安全感,本身有时候有生病,本身在人世间有时候有天灾,有时候有人祸,有战争。这个时候人的生命不安全的,所以人在世间没有安全感,因此我们在学论语的时候,开头第一章第一句,是要觉悟,觉悟自己有本性的时候我们要练习,怎么样练习呢?时时刻刻就想到,我们在人世间,所遭遇的种种的困难问题,这些困难问题,世间的一切学术,比如说,今日之下学科学的,学艺术的,学哲学的,文学的等等,都可以解决一部份问题。但是不彻底,必须学论语,讲到这个觉悟,这才能够彻底,因此我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要开发自己本性,不要忘记自己,没有生老病死的这个本性,要它发生作用。这叫时,而时习之,之,是指的练习要开发自己的本性。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2讲。

各位学友我们现在继续研读论语,前面学而时习之,我们也研究过了。后面这一句 不亦说(月)乎,说(月)这个字,我们一般学的是这个说(说),说话的说,但是在论语里面,这个说(说)不读说(说),读说(月),悦是什么呢?左边一个竖心边是心字部,心字部写成一个竖的叫竖心边,右边是一个兑字,就跟说字右边兑字是一个字,在论语里面,说、悦这两个字通用,而且在这里读音,不读说(说),读说(月)说(月)是欢喜,叫做说(月)喜悦,一个人的心理很喜悦。后面有好几个地方,这个字跟悦字是通用,这两句就说学就是要觉悟,我们人人都有本性,要把本性开发出来。就要练习,而且这个练习,要时时刻刻都在练习,不能间断,能够这样的学,学而习之 不亦说乎。这就是心理愈练习心理愈欢喜,愈是喜悦。

这两句话,我们学论语,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以后,接着就自己在练习了。练习到了一定的时期,效果怎么显示出来呢?我们在家里,在社会上,我们处处学着把自私自利的心,把它压低下去,不让自私心起作用,处处要让人家,处处要尊重人家,尊重人家的权利,尊重人家的意见,这样去练习。比如说,我们家庭里面,现在很多家里人相处不好,意见很多,发生家庭问题,果然我们学论语的人,放弃自己的私心,处处替对方来设想,处处尊重对方,那家里一团和气。这个家庭里就是非常喜悦了,人人都喜悦,自己更不必说,是喜悦。我们在社会上,不问你是从事那个行业,教书的,在各级学校教书的,你当老师。你能够替人家着想,当老师的处处替学生着想,怎么着想呢?你教的这个书,你想到学生听得明白还是听不明白。你讲这个书,你心理不是表现我自己我书讲得好,学生来尊敬我,不是,不要这样想,你只想到你教的这个书,都要让所有的学生他们都要从你所讲的书里面,得到好处,学生得到受用,你是替学生这样设想。久而久之,你心理没有想到学生要尊敬你,但是自自然然的,你的学生会尊敬你这老师。

各行各业的你能够对待同业之间,处处待人,你工厂里生产产品,处处替消费的人来设想。那你自己对于,你这工厂里面生产的产品,自己要检验得非常严格,久而久之,你这个工厂的产品,自然这个品牌,让人家自动的来买你的产品,这个效果就显示出来。所以不亦说乎,你自己也喜悦人家也喜悦,大家皆喜悦皆大欢喜。这是第一段讲的,不亦说乎。第二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面是讲自己在学习。第二段呢?你学习了,有了成果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减少,待人接物,办事情,你教书,逐渐逐渐开始为人家着想,到最后全部为人家着想,到后来你有了成就了。有成就的时候,不要像现在一般的,自己有一点学问,就到处宣传。自己宣传,古人不是如此。孔子在这里讲,教我们怎么样呢?自己学了有成就,不用自己宣传,远方的人,自然的有人,他自动的来向你学习。所以有朋自远方来。朋,我们普通讲朋友,在这里讲朋,如果朋友这两个字要解释的话,古人共同在一位老师教学之下,来同学,共同的从一位老师,求学的话叫作同学,古人叫作同门。在同一个老师门下求学的,就叫同门。同门,同门叫什么?叫作朋,同门为朋,友是什么呢?先决条件是同门,在一个老师门下同学,同学之中还要有同志,志是志同道合。比如说第一段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讲觉悟的,觉悟之后,就要练习开发自己本性,虽然是同门,学要觉悟。觉悟之后,再加以练习的话,那就有志向了。同样的有志向叫同志,同志叫作友。友,现在这个楷书写的这一横一撇,右边加上又字。古时候那个篆字是两只手,友啊这个手,两手合在一起。左右手,左右手是互相帮忙的,在求学的时候互相勉励,这叫作友。所以古人解释朋友这两个字,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里讲第二句就是说,你求学,求学就是求得学圣人,学了有一些成就了。远方友人,有朋自远方来,从远地方来,不但近处除了你的近处以外,还有远方人都知道,远方人知道为什么叫朋呢?远方人既然他从远地那个地方来,向你求学。有这个志愿来求学的话,那就是朋了。而且同门为朋,同门就是我在前面也讲过,我们学儒共同的老师,就是孔夫子,因此从远方来求学,都是在孔门之中,大家都是同门。这个叫作朋。 既然你在第一段,自己学习有了成果了。远方人自然就知道,知道从远方来向你学习,你原来自己学习,学得有了成就的话,有了心得就不亦说乎?你感到喜悦。到了第二段所讲的,有远方人来向你求学,你感到快乐。不亦乐乎?乐的是什么呢?我们求学孔子也曾经告诉他的弟子,你求学要学作君子,学儒要学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所以孔子说女(ㄖㄨˇ)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只是自己学,自己有了受用就好了。别人来求学,不是他的本意。君子儒就不是如此,君子儒他自己学了有心得,有了成就的时候就要把这门学术,这门学术就是学作圣人,要能把它转,怎么转呢?转过来教化别人。把孔夫子所教导我们的这个学术,我们学了之后再转过来教化他人。这就是君子儒。前面一段是讲自己学,第二段有朋自远来方,是有人来向你求学,你要去教化别人了,所以有人来向你就学,你能够教化别人,把孔夫子所讲学作圣人的这种学术,能够推广出去。这是一大乐事。第三段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什么呢?愠,根据说文解字讲,讲怒,发怒了。另外古时候有个字典,叫做恨字,怨恨的恨字。无论是讲发怒也好,讲怨恨也好。指的这个愠字,都含有这个意思,含有什么意思呢?你学而时习之,自己有成就,能够远方的人都知道来向你求学,当然是有乐了,自己又喜悦。又有人来学,自己又很乐,很快乐。

但是世间事情能够如你这样的理想,不尽然,不尽然就是未必是人人都是如此。所以第三段讲,你学了自己有成就了,能够有远方人来向你求学,当然你是乐了。如果没有远方人来,甚至于在你的近处,也没有人来向你求学。这就表明人家不知道你,你的学问再多你修到修得怎么好,人家不知道。普通人来讲,自己有学问又有道德。学孔夫子讲的学圣人大道,人家不了解,心里难免要发牢骚了。发牢骚就是愠,愠就是闷在心里面,有种怨恨,没有发出来,一般人总是向外发,一般人讲俗话叫发牢骚,孔夫子在这里讲不要发牢骚,甚至心里也不要怨恨,所以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算得上君子,不如此,自己有某种学问,有某种能力,人家不知道,自己往往就是怨天尤人。怎么呢?我有这样的才能,我想用出去,用不出去,没有人了解我,就到处发牢骚了。这样,在孔子看起来就不能算是君子,君子啊!没有愠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怨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怨恨的时候呢。君子,学儒最高的目的是学作圣人,学圣人就把本性完全开发出来,那就成就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没学到圣人的时候,学到贤人,像孔子门中七十二位贤人,他的境界都是了不得。一般人学儒学到贤人,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必须要学到贤人之后,再进一步才能学到圣人,贤人并不是说,一开始学就成为贤人,也不那么容易,先学为君子,君子学到了,然后进一步自然就能够学成为贤人,贤人然后再进一步学成为圣人,他有步骤的。 成为这样的君子,有一个先决条件,什么条件?孔子在论语,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是论语有两本,有上论有下论。在下论里面,最后一章,孔子就说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学作君子,必须要知道命。命就是天命,就儒家讲这个命,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因果是前因后果。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办事情,都有因果。我们就拿医师,医师跟人家医病来讲吧!你不能说病人一去,他就给你开药方子, 这个不是啊!病人去看病的话,医生先要给他诊断,西医用种种的仪器来诊断,中医他用望 闻 问 切这些方法。切是切脉,把脉。用这些方法,这就是诊断,诊断什么呢?就诊断病人为什么得了这个病,他什么原因,找出得病的原因出来,病是果,从这个果找出原来的因,找出因来之后,然后治这个果,治这个病所以就是因果。

再说司法来讲,法官法官问案子,也要先找出来这些犯法的人,他犯法的原因,然后才能他判决。这就是世间任何事情不离因果。就人生来讲我们人在世间,这一生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寿命不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同,心理也不同,对于外界给我们的刺激,我们的反应,心理的感受,个人不相同。外加的这些痛苦,有的人能够忍受,有的不能够忍受,这是个人的心理不同。这个不同个人有个人过去生种的因,今生得了这个果。今生得了这个果,一般人再从这个果上面,又种未来的因。这是佛家所讲的人生万事都有因果,这是佛家所讲的人生万事都有因果。儒家讲这个命,天命,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君子,孔子就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学儒的人,先要学个君子,但是你不知道命的话,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因果的这种事实。这种道理。君子成不了,不足以为君子。

因此,在这里讲。人不知而不愠,自己有了学问,有了品德,没有人知道你。你想把这个道能推行出去,行不通。行不通,你是个君子知道这个天命,知道天命行不通,不是专门在自己。你是个君子你了解这个天命,你能够把这个道推行出去,那是在你这个时代,一般人都很幸运。他们能够接受圣人这个学术,你才能够道行得通,行不通呢? 固然自己要反省,最重要的是,为什为行不通?是在这个时代,你所处的这个环境,一般人没有那个福,学圣人之道。要有他的福, 福就是福报,幸福那个福。一般人没有这个福气,所以不能够感应。你想推行这个圣人之道。因为你了解天命,圣人之道行得通行不通,不是专门在自己这一边讲的,这个环境,社会人羣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有关系。了解这个关系你是个君子,道行得出去,固然是乐。行不出去,自己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你懂得天命。懂得天命,虽然是行不出去,不能教化别人自己在受用,自受用,还是一样的照应前面讲的,不亦说乎?还是喜悦。

这个一章三段,三段,各位分析分析,看看这个三段的章法,第一章是自学有成就。第二段由别人来接受你的教化。第三段是没有人来向你求学,你不愠。你自己在那里自受用,照样的是不亦说乎?就照着这个不亦说乎?学圣人之道你不受一切影响,还是时时刻刻在那里学习,有了第三段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学习我自己有学问,有品德,没有人来学了,我自己学了有什么好处,用不出去有什么意思,干脆不学好了,好了,这一个念头一起来,自己学圣人学不成了。就退转下来,有了这个第三段,你开始在学君子,君子知道天命。知道天命的时候,就不受一切外来环境的影响。自己都不动喜怒哀乐,喜怒哀乐都不会起的。这样的话,学道一定能够学成功。有了第三段,孔子就是这样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家知道我,来向我求学,我能用得出去,就用出去就行,舍之就人不知,人不知就没有人来求学,就为人所舍弃。舍弃,没什么不好,我就把这个学问,这个道德我就收藏起来,收藏自己,自己在享受。

实际上跟各位讲,孔夫子是这么说的,收藏不了,孔夫子那个时候周游列国,各国的君臣都不知道孔夫子,孔夫子在那个时候,都是人不知,孔夫子决不会发脾气。决不会怨天尤人,他回来 怎么样呢?整理诗书礼乐,把古代圣人传下来这个道,整理成为五经。加上他老人家自己写的一部春秋,叫六经。就集其大成 这不得了,除了这种成就,他教了学生教了好多啊!三千徒弟子,有七十二位贤人。孔子在那个时候各国君臣不知道,但是孔子门中那些学生知道他,后来他的道行通了。不但在当时有那些人跟他学,而且孔子整理五经,加上自己作的春秋,这是中国文化的遗产。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研究儒学基本的经典就是五经,他教的学生,一代一代传授下来。使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虽然有亡国的时候,有外族来把中国灭了,最显著的,在南北朝的时候,北朝有异族在北方建立国家。到后来元朝从蒙古来的,灭了中国。清朝从东北来的,灭了中国。但是,后来怎么样呢?南北朝的北朝同化了,元朝连同他自己的本土,外蒙古内蒙古 并成一个大中国。清朝从东三省,东北那些广大地区,到了中国来作了天子,大清皇帝,到后来他连同东北那广大地区,井成一个大中国。

凭什么呢?就是凭中国孔圣人把五帝三王以来,这种圣人之道,这个文化,这个文化教人都学作圣人,基本的叫做学作君子。有这个心思学君子,进一步学贤人学圣人。他出来办政治,就与众不同的,他这个政治就跟古代尧舜一样的,尧帝、舜帝,孔子最尊敬的这两位皇帝,为什么呢?他是禅让政治,尧帝把天下让给舜帝,舜帝把天下让给禹 禹王。像他这样把自己的天下都能让给他人了,什么事不可以让。我们要学儒,学圣人,第一步学为君子,学为君子要知道天命。处处要学尧舜之道,你办政治,就是为天下人办政治,不为自己私人的权利来办政治。就是为天下人来办事的,完全是舍己为人,这是孔夫子的政治学。所以学为君子,办政治是圣人办的仁政,仁政是一切为他人,从事各行各业的时候,也是学仁,学君子。知道因果,处处要替他人来设想。 这章经在论语开头。所以我在这里多花一点时间,讲得比较详细一点。让我们了解孔夫子的学术,根本的就在这里。往后我们学论语其它每一篇每一章,把握了这个根本,然后就容易了。根本的,知道这是圣人之学。你在了解那一章的时候,有从每一个角度来研究,你都能够处处向根本上来研究,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

第3讲。 各位研究儒学的朋友,我们现在继续研读论语,现在我用的论语本子,是论语讲要。请各位现在看,论语讲要的本子第二页,经文,我先把这一章念一遍。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夫子的弟子,名字叫有若,这里称呼他有子。他说什么呢?其为人也孝弟,其为人也,这个其字,是个指称辞。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他能够孝道,能够做到弟道。孝是对于父母孝顺,弟是对于兄长,他的哥哥能够尊敬,这样的人就是在家庭里面,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而这个字是个联系字,联系这两句之间,把下面这一句,引出来一种相反的意思。上面这一句,是讲孝弟,下面是犯上。犯上是什么呢?就是使自己的长辈,在自己之上的。古人也有注解,在家庭里指的父母、哥哥;在外面从事政治的话,那就是君主,也有这么注解的。如果要是广泛的讲,上,凡是在自己的地位,辈分在自己的上面,这叫做上。犯上呢?就是冒犯在自己的地位之上的人,这个地位包括年龄、学术、品德,都在自己的地位之上。一个人他在家庭里,能够孝弟。而好犯上呢?到外面犯上的话,所谓犯上就是到社会上,上面的人很多。你要是从事政治,在古时候包括君主,自己做小臣子,在朝廷里面事君的话,有大臣有小臣,这个大臣也是小臣之上的,这含的很多。社会上年龄比自己长,这都是上,犯上就是冒犯在上面的人。者是上者,就是指的在你上面的人。鲜矣,鲜当少字讲。一个人他能够在家庭孝弟,而到外面来好犯上,好犯上这个好字,是动不动就好,对于在他上面的人,包括长辈,去冒犯他们,这个很少。 下面这两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这是跟上面这一段接着说下来的。既然不好犯上,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一个不好犯上的人,然而你说他是好作乱。这个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未当无字讲,是无有的,是没有这回事情,也没有这样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开头这一句,孝弟就很重要,在社会上,你要看这个人,他是不是好作乱的,就看他是不是平常犯上。你看他是不是犯上,就要看他在家里是不是孝弟。假使一个人是孝弟的话,他犯上的很少。不好犯上的呢?你说他作乱,这就没有。前面是讲鲜矣是少矣,也就是说,孝弟之人,到外面,不能完全说没有犯上的,也许有,有虽是有但是非常少。就是有,那是很特殊的,才有那种犯上的行为。

下面这一段,不好犯上,假使一个人不好犯上,你说他作乱,作乱与犯上这是不同的。一个作乱的人,他从小处来讲,一切都是一种叛逆的行为。所谓叛逆,就拿这个伦常来讲,伦常,道德的一个规范,他不能遵守,就叛逆。讲到严重的程度,就是叛乱。像春秋时代,乱臣贼子,弒父弒君,那都是叛乱,作乱。,不好犯上,平常就不好犯上的人,他绝对不会作乱的。这两段讲的就是,教我们认识孝弟是很重要。有子把这个讲完了以后,下面这四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四句话,根据古人注解,这四句话是孔子讲的话。有子把前面这两段话讲完了以后,就引用孔子曾经讲的四句话,来作为印证。印证他讲的这两段话,是合乎圣人所讲的道理。这四句话之中,古人也讲,比如说清朝刘宝楠,他注解就说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两句也是古时候的成语。在孔子以前,一般人常常讲到的一种成语。孔子在跟弟子们说话的时候,就把君子务本这两句成语引用出来,然后下面两句是孔子的话。孝弟呢?这是仁之本与,是仁,这个仁义道德的仁,是仁的根本。 其为仁之本与,其就是接着上面讲,孝弟也者,一个人行孝弟,就拿孝弟这两个字来讲,其,这个其字就是指的孝弟。它呢?就是仁的根本。与这个字,在这里是个活动的语气,我们现在学这个欤字,就是在这个与字右边,再加上一个欠字,欠是欠缺那个欠字,但是在论语经本里面不用那个字,就是用这个与字,这个与字跟那个字是一个意思,表示这个语气不那么肯定的说出来,一种活动的语气在活动的语气之中,代表一种有些欵问的意思在当中,在别处一般这个与是代表一种疑问的话。但是在这里,这个与字不必说它是代表,有一种疑问的语气,而是只能说是一个活动的语气。圣人讲话,不把一句话讲得那么决定,说得那么坚定的说得那么决定性,这是活动的那么讲。

在一般注解,认为这一章经最重要的,讲的是孝弟之道。不过就论语从开头,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那一章,第二章就接着前面那一章来的,按照论语编的次第来讲,论语编辑的次第,虽然都是每一章独立的。虽然是独立的,我们从经文编的次第来讲,也可以找到一些相连贯的一个意义,可以找得出来。这种找的法子,就是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雪庐老人他老人家是山东济南人,号叫做雪庐,姓李,李就是李太白那个李,他老人家在台中论语班,讲课的时候,讲到这一章,就特别写讲义,特别说出来。在雪庐老人的讲义里面就讲,这一章经,是要从孔夫子学术,孔夫子学术一个体系的。要从孔夫子学术的体系里面去研究,就知道这一章跟前面一章,有相关的意思在其中。

孔夫子学术思想的体系,就是前面讲,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学而那一章。学习的是什么一种学问呢?这时雪庐老人就讲了,学而,孔子教我们学的,全部的内容来讲,有内学有外学。内学是什么呢?外学又是什么呢?这可以拿礼记里面有一篇大学篇,大学篇本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到了宋朝朱子,就把大学这一篇特别提出来,单独的把它印为一本书。礼记里面又有一篇中庸,大学一篇,加上中庸一篇,再加上孔子这一部论语,另外又加上孟子,叫作四书。四书之中的一篇,大学。大学是谁作的呢?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子著作的。曾子著作大学,开头就讲大学之道,大学,那是大学问,大学之道是研究大学问的之道,是大学问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两句话,在明明德,在亲民。明明德这是内学,亲民是外学。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光明的德性。这个光明的德性,性就是子思作的,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作的中庸。中庸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就是天性,简单讲就是天性,天性是天然而有的这个性,也就是本有的性,这个本有的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明德就是性德,就是我们人人本有的这个德,这个德是一片光明的,这个明德,在这里讲内学。就是我们自己要把,我们内在本有的明德把它发明出来。发明的明就是大学所讲明明德,上面一个明字就是发明,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这个就叫作内学,内是我们内在本有的学问。

外学呢?大学讲亲民,亲民就是在外面,替国家,替一切人办事情。大学里内学与外学,内学,后面有几个条目,条目一般讲有八个条目。八个条目在内学这一方面,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内学。外学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开头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他的学术就指的内学、外学通通都有。内学,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自古以来讲到这两条的话,都是讲不到那么透彻。格物、致知讲不透彻的话,后来只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虽然从汉儒,一直到唐、宋、元、明,一直到清朝,都讲不透彻。我们研究大学怎么研究法子呢?雪庐老人他讲大学的时候,就能讲得清楚,这个将来我们在讲大学的时候,再详细的讲。在这里只能把意思介绍出来,讲这个诚意、正心这比较容易懂。但是这还是内在的学问,讲到外学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什么呢?内学、外学了解这两个体系之后。必须了解另外一个字,就是仁义道德的仁字,仁字就是这里所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讲仁之本与这个仁字,仁这个字,就内学来讲,也必须讲这个仁。从外学来讲,也必须用这个仁。就内学来讲,仁是从那来的,仁是从明德来的。所以说是,内学的人是从明明德,这个明德发出来的,发出来这个明德要用这个仁,用这个仁。在什么呢?在家庭里面,在社会上,就是待人接物,就是实行这个仁。所以仁字,它就从内在的明德发出来的。发出来以后,就要待人接物,办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仁来作出发点,以仁做根本。

因此这里就说了,有子把前面他说两段话的意思,说完了以后,就举出孔子讲的这四句话,孔子讲的这四句话,前面两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古时候的成语。君子务本,务本这个务字,务当事务来讲,或者是直接就当事情的事字来讲。我们做任何事,你办政治就是政事,办各行各业都是在做事情,务本是什么呢?你做任何事情,要先找到一个根本。务在这里讲,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就是全部的力量,就用在这桩事情上面。就这个意思,我们引申的来讲,说起来好明白,那就当求字讲,当追求来讲,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一个根本。为什么呢?根本一建立起来了,本立,在根本上能够立得住。然后这个道就生了,道生,就是本建立起来,道就能够生。在这里生字,也是用发生的发字来讲,根本建立起来以后,道就能够发出来,发现出来。 这是古人的成语,孔子对这两句成语,他解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前面讲君子务本,这个本没有指的什么,你务的是什么本你求的是什么根本。孔子在这里讲,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务本那个本,从孔子解释这两句话,就可以说就是在这个仁。君子求学,必须要学这个仁,务本就是学仁,仁学好了,学到了,道自然就有了。这怎么说呢?在论语后面有讲,孔子自己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是一个有次序的。孔子教人家求学,求学一个次第。道德仁艺,讲道,这个道就是人人本有的这个本性,就是中庸所讲的天性。天性的性,要起作用的时候,就要起现象。那就是明德,明德就发出光来,那就是有现象了,就明德。这两种我们一般人求学,学儒,一开始学都不知道,你必得学到相当的程度了,一边学,一边自己努力去学习学而时习之,去练习,然后才明了。开始学,怎么学呢?学个仁,道德仁的仁,仁就是从明德里面发生出来。所以前面讲君子务本,根据孔子所解的,本就是仁,要学仁,仁学好了的话,仁就是从明德起来的,仁学好了,这个仁既是从明德来的,他就知道德,德知道了之后,他就明了这个本性,也就明了这个道。

所以这里说本立而道生,本立而道生,先学这个本,学仁。仁怎么学法子呢?孔子在这里讲,孝弟,孝弟就是仁的根本,你要学仁从那学,就是学孝弟,孝弟学好了,仁就学好了。孝弟这两个字就是仁的根本,把握了这根本去学仁,仁就学得到。从这样一个解释,雪庐老人讲了,这一章就是从前面学而那一章来的,学而那一章是孔子教我们求学,求学就包含内学与外学。内学就是教我们自己学为圣人,学为圣人就是把自己明德,自己的天性能够开发出来,开发这个天性,这个明德。从那里学,仁,学这个仁。仁呢?,从那里学呢?从孝弟来学。这样看起来这章书就是接着前面讲,孔子的教育,以教人家学仁,是个最重要的一个学习之道。因为仁学好了,就可以明了这个明德,明了自己的天性。所以这章经书,可以把这个章法,有子讲的这章经书,这个章法,可以我们自己看一看。

其为人也孝弟,这讲修身。修身是什么呢?我们一个人在家里,对父母要孝顺,对于自己的哥哥要尊敬,就是孝弟之道,孝弟之道在家里就是要修身。修身之后,自自然然就不会犯上了,在家里固然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到外面也不会犯上,所以犯上者鲜矣。犯上这一句,在家庭里面讲,其为人也孝弟是自己修身,不好犯上,就是而好犯上者鲜矣,在家庭里讲,就是齐家。修身、齐家。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既不好犯上,你到外面要作乱,那就没有了。由齐家、治国,不好犯上,就不会有作乱的,那就是治国。所以这一章把大学里面,孔子讲的内学、外学这么一对照,从修身、齐家、治国都包含在内。大学里面讲的有平天下,平天下不必讲,治国把自己国家治好了,天下都得到你的这种好的治国,治得这样好,人家自自然然的向你来学习。天下人都来向你学习,来归向于你。就现代来讲,只要把自己国家治理得好,天下那一国家,都到你的国家来观摩,这就能够做得到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在古时讲就是平天下,天下太平。

这章经书我们从这方面来看,就是包含孔子的内学外学,内学外学为什么只讲修身呢?因为内学在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学。大学在后面有讲,从天子到普通的一般人,皆是以修身为本。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就包含了诚意、正心,就是包含这个仁。这样看起来,这章经书接着前面学而那一章来讲,孔子讲这个学术内学、外学,内学、外学最重要就是一个仁字,仁根本就是个孝弟。我们稍微再分析一下,为什么孝弟是仁的根本呢?我们想想看,我们到人世间来,凭什么到人世间来。孔子写易经的系辞传里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物,指的父母两种缘分。游魂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们到人世间来,有父母,我们能够来得了人间吗?我们到人世间来,是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的身体就是父母给的。这还不算,我们生下来,一切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完全要父母养我们教我们。这种恩德,我们做一个人,最根本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最重要就是孝顺父母。兄长是我们同胞兄弟,必须要尊敬,这是仁的根本。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4讲。

各位学友,我们继续研读论语。现在请看论语讲要第四页,这章经两句话,我先念一遍。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在这里讲,一个是巧言,一种是令色。巧言是一个人言语很会说话,令色呢?用自己的态度取悦于人,用自己的容貌,来讨人家的欢喜。这样的人,巧言就说话说得很好听,人家一听起来觉得很高兴。令色就是见着人,就表现一种,让人感觉很欢喜的那种容貌。这在孔子看起来,鲜矣仁,鲜当少,少这个仁。仁是什么意思呢?前面那一章讲孝弟也者,其为仁知本与。那个仁,仁这个字,我们看,就从这个造字本身的意思,我们稍微研究一下看看。这个字左边是个人字,右边是个二字。说文解字里面就讲,仁从二人,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呢?仁就是跟人相处,就从二人。这两人的关系很亲切,有种给人家亲切感,亲切感就是很亲近。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厚的意思,加厚。二这个意思,就表示两个人很接近,很亲切。互相以厚道来相处,你对他厚道,他以厚道来对待妳。是一个亲字一个厚字,就是可以解释这个仁字的意义。

巧言令色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为什么不太容易了解呢?我们研究论语到后面就知道。孔子弟子跟孔子学,孔子教弟子有四门学科,四门学科第一个叫做德行讲究品德,第二呢?就是言语,第三学政治叫政事,第四就是文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在这四门学科之中言语列在第二位。而且孔子的弟子宰我子贡,都是言语这一科之中,首要的一位弟子。也就是宰我子贡在孔门之中,对于言语这一科学习得最好。言语学习得最好就是会说话,会说话在这里就是巧言。跟巧言这两个字,一般人就很难以分别清楚。令色,令色这个令字普通也讲到,当善字讲,对人用很和善的颜色,那就是很好的意思。但是在这里讲巧言令色,令色就不是好的意思。如何辨别,宰我子贡他们的言语,跟这里巧言怎么分别。一般讲的和颜悦色,以善意表现出来的容貌对待人,与这里的令色怎么辨别,这一般人感觉不容易。

雪庐老人在这里写的讲义里面,告诉我们一种辨别的方法。雪庐老人从下论里面提出了,孔子也讲到君子有九思。君子,一个求学求道的人,说话办事情,应该从九方面去思考,就是九思。九思之中有四种,关乎这里面巧言令色的。这个四种是什么呢?九思之中就讲,色思温,色,我们跟人家来往,跟人家见面的时候,我们这个颜色,面貌。我们要考虑自己跟人家见面,有一种温和的温字,不要让人家看起来,你面貌很冷酷。冷酷的话那就不是温,一个温的容貌,人家一见面就感觉,你人很和气,待人很温暖,色思温。貌思恭,貌是面貌,温然很温和,但是面貌要恭敬。恭敬就是对人要尊重人家,自己也不能随便跟人家开玩笑,不能见着人就嘻笑,那是失了恭敬。言思忠,言语,跟人家说话的时候,要想到自己话说出去,一定是要守住一个忠字。忠是什么意思,忠心,心要摆在当中,这话说出来要负责任,说话要算数,言思忠。事思敬,跟人家一同办事情,或者自己做事情,都要守住一个敬字,敬就是办事情不能随便要办得彻底。这是君子有九思,有关于巧言令色里面提出来,正面的意义。从正面的意义,可以推想巧言令色,不是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巧言里面就没有忠在里面,令色里面就没有恭,没有真正的温和的温字在里面。

还有子夏也讲过,君子有三变。怎么三变呢?远远一望他俨然,俨然很庄严的。即之也温,跟他一见面,觉得这个人很温和。听其这也厉,你跟他一讲话,听他说话厉,厉这个字不是厉害的厉。虽然别处讲是讲厉害但是这里讲厉,君子一说出话来,这话说出来的话,它就代表一个真理。这个真理不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改变,也不能违背君子所讲的话,这就厉。所以他这言语,君子说的话清清楚楚的,就是很严正的,这叫厉。这就是与巧言令色,可以辨别的很清楚。

在礼记里面有讲过,学礼记的人,要知道礼不妄说人。妄是虚妄的,说呢?要取得人家的喜悦。我们学礼的人,不要虚假的,妄是虚假的,虚假的来取得人家的喜悦。那就是说,说得更白话一点,就是讨好人家,讨人家的欢喜。这在学礼的人,不能这么做。不辞费,辞是言辞,费呢?一般人讲说的是废话。不辞费,不要说那些废话。君子说话出来,为什么要说话呢?办正事情,跟人家说话说正经的话,不要说那些无用的话,无用的话就是费辞。

举出在下论里面讲九思之中有四种,在礼记里面,还有论语里面,子夏所讲的那几种,就是教我们认识辨别,辨别什么?一个人明了色,令色的色。色是什么呢?一个君子内在的与外表的是一致的,表里如一,表是外表,里是心里,表里如一。表里如一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心里面诚诚恳恳的意思,表现到外面就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不欺骗人家。从上面所举的这几种,来看巧言令色,无非拿这些花言巧语,装出善意的表情出来,这是一种虚假的外表,来讨人家的欢喜。为什么要讨人家的欢喜呢?他有他的目的,想取得对方给他某一种权利,给他某一种好处,所以他要作出巧言令色出来,来待人。

这样的人孔子说,鲜矣仁。鲜矣仁不能说他是,完全没有仁。为什么呢?仁,我们在前面讲,仁即是从我们自己明德,从自己本有的性德发出来的。这个仁也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品德,既是本有品德,不能说没有。所以古人注解也说,巧言令色这种人没有仁,那把这经的意思就注解错了,不合乎经义。孔子讲的话我们要了解,仁既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性德里面起来的,发出来的待人接物的一种作用,它的根本就在品德上面。巧言令色这种人,他这个仁作用,一旦用巧言令色来对待人,他这个仁厚之道就不发生作用了。不发生作用,这个仁的本体,你不能说他没有。如果说没有仁的话,就是对他仁的本体就否定了,仁的本体人人都有。所以在这里说鲜矣仁,仁的作用少了。

这一章经书根据雪庐老人的讲义,讲完了之后,老人家就下出结论了。他说这一章跟前面有子所讲的,其为人也孝弟。后面引用孔子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一章就是讲孔子讲学仁,注重学仁。那一章重点学仁,学仁,孝弟是仁的根本。是那一章经文主要的要点,要义,就是在那里。这一章接着那一章讲,与前面那一章互相照应,前面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讲孔子讲的学习,学习有内学、外学,内学、外学这个仁字很重要。所以有子讲的那一章就是学仁,这里讲孔子自己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就跟前面那一章,有子讲的那一章互相照应,有连带关系。

当然这里面是学仁也是学仁,学仁照孔子所讲的这两句话,我们学仁,不可以巧言令色来待人。我们在社会上跟任何人接触,对上对下对于平辈的朋友,跟人家说话,说话都是正正当当的说话,不要讲那些虚假的话。见着人用自己的本色,本色是什么呢?古人讲读书人,书生本色。书生本色怎么说呢?你看那个京戏,京戏脸谱,小丑的脸谱画得一看,他就是令色的脸谱,叫人一看很好笑。还有其它种种的,关公是关公的脸谱,张飞是张飞的脸谱。孔明呢?孔明演出来,他的脸上没有化妆,他是正常的颜色,孔明出来演,他的正常颜色就是书生本色。脸上化妆是比喻的话,我们跟人家相处,无论是对上对下对待平辈的朋友,我们都不要拿这个令色待人家。令色之人就是要讨好人家,装出那种令色样,就等于京戏里面,你要取得人家的好感,就特地,那个京戏是画出脸谱。我们要是令色,要讨人家欢心的话,就装出那种虚假的表情出来,那就是令色。我们作人之道,特别是要学仁,要去掉巧言令色。孔子讲这章经,就是教我们要学仁,就是不要巧言令色,这章就说到这里了。

下面这一章,论语讲要的第五页,这章经文是曾子讲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根据古人注解,他是姓曾,名字呢?叫曾参。参这个字,我们现在学的参考的那个参字,参加那个参字,名叫参。但是在这里读呢?读参,曾参。在这里,论语记载里面就称呼他曾子。称呼曾子,就是对他一种尊重,论语这部书是记载孔子的言语。记载孔子言语,又把孔子的言语,编辑为一本论语这部书。这是谁呢?古人注解有的说,就是曾子的学生以及有子的学生,有子就是前面有子曰那一章。为什么说记载论语的人,是曾子和有子的学生呢?因为在论语每一章记载的时候,凡是孔子所讲的就是子曰,子曰就是孔夫子,单提一个子曰。其余的孔子弟子的名字,都是说,比如说子夏、子贡、子张很多。先提一个子字下面提那一个人的姓,但是有子曾子不如此。有子就是冉有,把有这个字提在上面,子在下面,曾子呢?把曾这个姓提在上面,子在下面,特别对他们这两位尊敬。所以古人注解,有子的弟子对他的老师如此的尊敬,所以称呼有子。曾子的学生记载论语的时候,提到曾子的时候,不说子曾而说曾子,对于曾子,也就是他们的老师,一种尊敬。其余的不是如此,子游、子夏、子张。因此古人注解,这部论这是有子,曾子的学生们记载的。 现在我们就看这一章,曾子曰就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吾就是曾子自己称呼我,我呢日三省,日是每日每天,三呢?三是指的下面三桩事情。我每一天拿下面三桩事情,来省吾身。省是反省,反省就是,拿好懂的话,就是自己检查自己。检查自己什么呢?吾身,吾身就是自己。我每天拿下面三件事情来检查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省是省察,反过来省察自己。那三桩事情?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就是替人计划一桩事情,或是人家有什么疑问,来请你给他找出办法来,解决这个疑问,这叫作谋。为人谋,谋这个字是替人家来设想,设就是建设的设,想就是思想,或者是设想,或者是计划,或者是参谋。人家请你参加他,谋求、商量一椿事情。为人,替人家,替人家考虑一件事情,计划一件事情,那就谋。但是你要想到一桩事情,就是忠,既然有人来请你帮忙他,来计划一桩事情,设想一桩事情,那就是要拿出你的忠心出来。跟他研究,谋也可以作研究看,你要拿出一片忠心出来,替他研究。这是一桩事情为人谋,而不忠乎,乎是自己问自己,我替人家研究一桩事情,我是不是很忠实的替人家研究呢?

再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我们中国文化要讲究什么呢?讲五伦,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夫妇、父子、兄弟,这在家庭里面三种伦常。父子、兄弟是天伦,夫妇呢?初结婚的时候,一半是天伦一半是道义之交。有了儿女的时候,结婚有了儿女的时候,就是天伦了,家庭里面三种是天伦。外面呢?君臣、朋友,君臣是上下关系,朋友是平等的关系。这在朋友来讲,最重要的是信字,交朋友要守住信字。在这里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说,我今天跟朋友交往的时候,我对于朋友是不是失了信,不信就是不讲信用了,这个要自己反省。

第三桩事情,传,不习乎?传是什么呢?曾子跟孔子学,孔子把这个学术,怎么样求学问,怎么样来学道,传授给他。孔夫子传给他的时候,不能说孔子一讲他听了,听过之后回来就放下去了,不可以这样。听了之后回来要习,习是温习,温习什么?这个习字包含,在论语开头就是学而时习之,习就是练习,包括孔子跟他讲的学问,求道,听回来之后,自己就要实行,实行就是练习,回来就要练习。练习之中,包括研究孔子教给他的这个学问,他要来温习。求道在用工夫修行,他要练习,这就是习字。这是他从孔子学来的,孔子传给他的学问,他要习。另外呢?他自己有学生,他教学生的时候,当然要根据他从孔子学来的这个学问,来传给他自己的学生。他传给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不能说事先不准备,随时就教给学生。他去教学生的时候,也要把他从孔子学来的这个学问,讲这个道理,他也要拿来温习。温习自己,在自己心中很熟练了。熟练之后为什么还要温习呢?温故而知新。圣人的言语,不能说自己明白了,不算数。圣人的言语,你在年轻的时候,学了之后,懂得的意思。到了年岁增长的时候,你在社会上做事情,跟人家接触,经验阅历随时要增长。随时增长,你回过头来再看孔子的言语,圣人的言语,又能够深入,有更多的发现出来,这都是随时温习的。因此你在教自己学生的时候,必须温习。这个当中还包含,一方面对于孔子的言语,你温习温故而知新。另外,你要想到你跟你的学生,你的学生不只一个人,人人的心理不一样,人人学习的能力也不一样,你要想象你的学生,是那一种的学习能力,必须事先要温习要作准备,这个都是习。 因此这个第三种反省的事情,就是说传不习乎?对于孔子传给他的,他要温习,他教学生也要温习。曾子在每一天要休息之前,拿这三桩事情来反省。为人研究事情,我是不是很忠心呢?与朋友交,是不是守住信字呢?我听老师传给我的学问,以及我教学生,是不是温习呢?是不是都做到了。都做到了,这一天,曾子说我可以安心的休息。如果这三桩事情,有那一桩还没有做到,还有欠缺的时候,睡眠都睡不好,要赶快谋求怎么样补救。曾子他本来学习的能力并不好,他的工夫就从上面做,他就用这种工夫,每一天、每一天用这三桩事情,来反省自己,所以他的学术成就了。孔子这个道,就由曾子一以贯之,由他传授下来。这三桩事情,曾子所讲的,我们学儒学孔子的话,也必须拿这三桩事情来反省自己。今天时间到了,说到这里为止。

第5讲。

各位学友,我们现在继续研读论语。请看论语讲要的本子第六页,这一章经文我先念一遍。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讲治国家的事情,这是古时候,就拿周朝来说,周天子封了很多诸侯,一个诸侯是领导一个国家,是这个国家的国君,国君治国。国家有大国有小国,不问是大国是小国,治国这桩事情,都是不容易的。孔子在这里讲道千乘之国,千乘之国是大国。治理这个大国,要注意那些事情,这一章经书里面就讲到了。

我们看经文,道千乘之国,道这个字根汉儒包咸的注解,这道当治字讲,治国的治字,也就是现在讲政治的治字。千乘之国,千乘,乘是例如现在是一辆车,或是一部车。一乘车古时候就是,古人注解叫作革车。革就是皮革的革,也就是汤武革命的革。革车就是兵车,军事上用的,千乘就是一千辆兵车。比如说这个国家有了战争了,它能够出动一千辆的兵车,就等于现在国家讲战车。在那个时候讲,有一千辆的兵车,这个国家算是一个大国了。道千乘之国,治理这样一个大国,下面几椿事情,孔子讲的,必须要这样办。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共有几桩事情,敬事,作为一国的君主,包含这个君主朝廷里面,那些大小的臣子,都是一起在治国的。首要的呢?就是敬事,敬事,事是国家的事情,治国就是替全国办事情。办事情就是这个敬字,敬字一点都不能够马虎的,一点都不能苟且,必须诚心,诚心可以解释这个敬。敬事,比如说你替国家办事,也就是说替全国民众办事情,用上全副的心和智慧来办事情,不能够虚假,诚心诚意的为老百姓办事,这是敬事。敬事就是对于国家的事情,不能够随便,这是讲敬事。 而信,信是守信用,这个信用就是对于,国家治理之下的全部民众,也就是对于国民,对于国民一定要守信用。一个国家君主在朝廷里面,定出一个政策出来,对老百姓说了话,就等于对老百姓承诺一件事情,然后就要办得到,不能够失了信用,对国民一定要讲究信,不能欺骗老百姓。政府制定政策来,都是为着民众所需要,是为着民众一切的福利定出来的,旣是为着民众福利定出来的话,的确不能说假话,实实在在的就是替民众福利,定出政策出来。然后这个政策实行之后,果然对于老百姓都有种种的利益,这个政府的话说出来,就能有信用,能够兑现,就不会让民众觉得,对他说了以后不算数。在古时候不能对民众失了信,这叫做而信。 节用而爱人。节用呢?国君治理国家,国家朝廷里面有预算、有经费,这个预算经费的财源从那来的,都是向民众收来的,旣是由民间收来的,那你用的时候,要全部用在民众身上。也就是说你国家付出去的钱财,付出去钱财办的事情,完全是替民众办的事情,不能够有其它的浪费,必须要节用。所谓节用,节就是所节制的,节制是怎么说呢?比如说你政府里办一个工程,这个工程无论是水利工程、交通,或者是其它种种的事情,都是为民众。你钱财支出去,在办理工程的时候,钱就用在这上面,不能够用在工程以外的,其它的浪费,那就不算是节用了。一般不节用的,办一桩事情很铺张的,比如说工程的预算,本身要多少钱,本身以外不必要的那些经费,就可以把它节省了。如果不是工程所需要的,也把它计算在内,通通把它付出很多,不必要的那些费用,那就是不算节用,是浪费。

而爱人,爱人就是要爱护民众。做国君要知道,你这个国家,国家的主体就是民众,没有民众那里有国家呢?主体是在民众。在民众啊!你治国对于民众要爱护,爱护民众怎么爱护?要以诚心诚意的来爱护民众,民众所需要的事情,你就替民众办事情。说个比喻,比喻什么呢?你种花草你要想这个花草长得很好,能够培养出来,长得很好,你就要爱护它。怎么爱护它呢?你要时常的去灌溉,也就是浇水,施肥料,这是真正的爱护。你不能说你爱护花草,你把花草种在那里,既不浇水一切事情不管,你每天去看看它,只是去看看它,不实际上去灌溉。去看看那是假的,你真正要爱护它,你就想到,它所需要的是水分要肥料,它才能够长得好。对于民众也是如此,你真的爱护民众的话,你就要想到民众所需要的是什么。民众所需要的是基本的,就是衣食住行,民众这个衣食住行,他不需要靠你政府,这个衣食住行这些经费,让你政府去救济他发给他。民众自己他去谋生,他自己谋生,你政府对于民众怎么样爱护他呢?你就是教育民众,传授他一种谋生的技能。

再说,民众谋生除了种田以外,还有其它的工业、商业,你政府要为民众开创很多,他们需要就业的机会,你这个政府就是对于民众一种爱护,使民众衣食住行能够安定,有工作机会,这就是说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爱民。如果说不如此做,你这个国君经常到民间去,访问这个民间访问那个,你到民间去访问是访问,民间所需的就是安居乐业,都有自己能力,来谋求他们自己的衣食住行,你在这些方面忽略了不去做,只是到民间看看,就等于说你培种花草树木不去浇水,不去灌溉,只是去看看,表示你关心它,跟那个一样,那个有什么用处培种花草要施肥,浇水,你才实实在在的爱护它,你治国要爱护民众,你就要使得民众自己有能力谋生,让他们能够自求多福,能够让他有就业的机会,你才是爱民。如果你不是如此,你每天下乡去拜访老百姓,那个有什么用处,那是假的,爱人要出乎至诚,要在民众的立场上,想到民众所要的是什么东西,你国君就要在这方面,替老百姓去供应他所需求的,你这就是爱人。

使民以时。使民,国家有时候需要动用民间的力量,来替国家办事情。为什么国家有时候需要,动员民间的力量去办事呢?比如说要修建地方上,种种的公共建设,在古时候各地方的公共建设,修水利工程,建设桥梁,铺筑道路,还有其它的,都是关系地方上的事情。地方事情本来就是由地方人来办,需要政府来倡导,由政府倡导的事情,就是政府办的事情。政府办的事情需要各地方的民众,出他的力量。民众出这个力量,就是使民,叫老百姓出力量,来办这些事情,各地方是公共建设的事情。但是叫老百姓来办这些事情。 以时,就是注意到选择好时间,在古时候,中国以农立国的,农业是一个主要的民间的事情。农业呢?春天也很忙,夏天也很忙,秋天也很忙。因为古时候农业,就拿种稻来讲,一年只种一次,一次是什么呢?春天耕田、播种、插秧,夏天除草施肥权溉。到了秋天,水稻成熟了,熟了之后就要收割,叫秋收。冬天呢?农人春夏秋这三个时期都忙完了。冬天是农闲的时候,农闲的时候,各地方的农人自己也知道,比如说无论是南方北方,有很多水利设施,不像我们台湾,台湾有很多水库,在大陆上他们有河流,河流以外最多的是建筑池塘,池塘储存水可以用来灌溉。池塘水储满了,春夏都要使用,秋天以后到了冬天。水,池塘久了之后,泥沙都要清除,池塘要清除泥沙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在冬天,桥梁要损坏的时候要修补,也是在冬天。农村农业用的道路,也是在冬天来修补。这些事情需要由政府一边来指导,来召集各地方的农人自己来做。自己来做,就是你政府指导,把时间选好,就选在冬天。除了这个农业以外,其它的工业、商业等等,也都有他们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你政府要在使民的时候,也都要考虑到他们的时间,不要说他们正在忙的时候,你要集合他们来替国家办事。替国家办事,固然都是替民众自己办事,但是选择时间,你政府要注意的,这就是使民以时。

以上面这个五种,虽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治国的事情千头万绪,很多。有内政,有外交,有国防,有教育,司法,很多。可是呢?孔子讲这个五种,这五条是个总体的,总原则,你是这个国的国君,你要把你国家治好,这五种,照孔子讲的这么做,你的国家一定治得非常好。这是孔子讲道千乘之国,所以下面要注意五种事情,敬事,信用,信用是对于民众一定要讲究信用,失了信用就失了民心。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这五种。下面又是一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章经也是跟前面有关系的,连同前面那一章,也都是跟开头那一章,学而时习之,都有关系的。开头一章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呢?学的有内学有外学,外学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包括修身。前面讲道千乘之国就是治国,那就是学而所讲的学习治国。现在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与前面学而篇,学而篇里面所讲的,比如说后面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一章讲的是学仁,孔子的教育,学仁是非常重要。在这一章经里面,孔子讲有下面这几条,也就是在前面学而所讲的,要学的重要的内容。弟子入则孝,弟子就是求学的人,对老师讲的,老师称为师,学生称为弟子。在求学的时候,弟子作学生的时候。入则孝,入则孝就是在家庭里面,入就是讲在家庭里面,要对父母尽孝。怎么样对父母尽孝呢?现在在求学的时候,还没有能力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在什么时候呢?学成就了,自己成家了,自己有能力了,要供应父母衣食住行所需的。现在年纪还小,入则孝怎么孝法,要听父母的管教,父母的言语,父母的心理,处处要听从父母的教训,要使父母安心。比如说,在礼记里面就讲,小孩子出门,一定要禀告父母,你到那里去,不禀告父母,父母就以为小孩到那里去了,他心里就着急了,所以要禀告。回来的时候,又要禀告父母,让父母知道,我的小孩回来了他放心了。举这一个例子,其余很多,这是在家庭里面要尽到孝道,让父母的身心都能够安。到了成年以后,你就要供养父母了,比如说孔子弟子子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钱,他从百里之外,做一些事情,背了一袋米,从百里之外,背了一袋米,回家来养他的父母,这就是孝顺父母。 出则弟,弟也是在家庭里面,家里有兄弟,弟弟对于哥哥,一定要顺从哥哥的意思,要尊敬哥哥,在家庭里面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对于看起来比自己年龄长,比自己年龄长十岁以内,十岁以内无论是五岁六岁,三四岁,在十岁以内,你都拿他当家庭里的兄长看待,你要尊敬他。十岁以上,那是二十岁了,十岁以上,也可以当自己兄长。比自己长二十岁,那就当自己的父亲一辈来尊敬他。出则弟,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一到外面,在社会上,遇到比自己年龄长的你都要行弟道,拿他当做自己的兄长来恭敬他。

谨而信,自己的行为要谨慎,言语,说出的话,要有信用,跟任何人说话,都要有信用。说话有信用以后人家才能够信任你,说一句话就算数。泛爱众,这个泛字是广泛的,名词不同。泛爱就是博爱,基督教讲博爱,古时候墨子就是墨家,墨子讲兼爱,在这里讲泛爱就是博爱,就是兼爱。中国过去的读书人,他一听说兼爱这是墨家的,把他排斥出去了,在这里讲意思一样,泛爱众这是众人,普通人都要一律要爱护。

第6讲。

现在继续研读论语,在上一节的时候,研究那章经还有下面几句,我们继续说。这章经就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方才讲到泛爱众,下面继续讲而亲仁。亲仁,仁是有仁德的人,仁德的人。亲是要亲近他,这是有道德的人。我们求学的人,遇见有道德的人,我们就要亲近他,亲近他就可以跟他学习。作学生的当然要跟自己老师学,除了跟自己学,以外的凡是有道德的人,我们亲近他就从他那里,他的言语,他的行为,以及待人接物的那种品德,都是一个作学生的人值得向他学习,所以讲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什么呢?指的上面这几句,在家庭里面要孝顺父母,就是入则孝。出则弟,在社会上,对于比自己年龄长的人,就要拿他当做兄长一样,来尊敬他。谨而信,自己言语要谨慎,行为,特别是自己跟人家来往,办的事情都要谨慎。信呢?专门指的言语上来讲的,跟任何人说话,都不能欺骗人家,要讲究信用。泛爱众,对于ㄧ般人,跟任何人来往的时候,都要拿出善意,爱护的这种心理,来待对方。那就是说我们在社会上,跟任何人来往的时候,我们都要拿出善意来对待他,用爱心来待他,泛爱众。亲仁呢?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我们跟他亲近,只要跟他亲近,自自然然的受他的熏陶,我们就学好了。 以上这几点,一共五条,以上这五种,上面五句话都行了。行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就学文章,文章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现在研究论语研究论语,我们基本的学习就是把论语的文章,文字,要能够背诵,文字里面的意思,要能明了,这都是文学。论语是这样学,学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其它的五经,都是这个学法,都算是学文。在这里行有余力,我们要研究一下,古人的注解,有些注解误解经文的还不少。比如说宋朝的程子,程子就是朱子的老师,程子就说了,作弟子的作学生的时候,力有余学文。力有余就讲的这一章,把上面这五句经文所讲的事情,都做了还有余力,才能学文。他说不修其职,职就是职责的职,职业的职,他说弟子之职,作学生本分的职,作学生的本职。就如同一般人的职业一样,别人的职业,农人是做农,工人做工,学生的职业是什么,就是上面这五条。如果说是不修其职而先文,这是程子的讲法,不把孔子讲的这五桩事情,不先做这个而先学文,这是非为己之学也。不是为自己真正的好处,这是程子讲的,程子注解这一段,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好。 但是你研究起来,照程子所讲的,先弟子之职,他就专门做这五种,必须作五种,学文。学文什么时候学,他认为学就是学习孔子,讲的这五句话,就学这个,先把这个学好才学文,这个没学好就学文,这不是求学之道。按照这样的解释那好了,什么时候学文呢?就是先入则孝,出则弟以至于而亲仁,先做这个,这个什么时候才能作得完备?以上这五句经文,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到老年,都没有作得那么圆满,你说这五种都作圆满了再学文,那什么时候学文?你不研究不知道有问题,一研究之后就觉得,程子所讲的有问题。 行有余力应该怎么讲法,古人也有不赞成程子这个讲法的,有好几位,但是我们讲的固然是不错,他们都是用文言写的,写的文字很简单,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还是看不明白。雪庐老人特地为这一章写了讲义,雪庐老人讲义,我这里也不能够完全按照讲义来讲,按照讲义来讲,花的时间很多。把雪庐老人讲义重要的意思说出来,说出来什么呢?孔子讲的五句经文,这五句话是作学生的求学,学生要求学,求学你要知道,需要有根本。求根本的学问,就是孔子讲的这个五句话,这个五句话就是孔子教他的弟子,你求学这五桩是一个根本。但是这个五句话所讲的事情,与学文没有互相抵触的。那就是说,你在家里孝顺父母,跟你学文章没有抵触,你到外面遇见年龄比自己长的人,你对他恭敬,对于你学文也没有妨碍。泛爱众,而亲仁在前面还讲到谨而信,这个都是你求学,学问的根本,开发自己的品德。这五句经文所讲的这些事情,你同时都可以作得到,同时都可以学文。你不能说,我为了学文,我就孝顺父母,我把它暂时放下了,不是这个讲法。学习文章与前面那些事情,都没有抵触,所以这样,所谓行有余力,这个余力就是指的前面,这个五句话,不但可以同时都来作,而且同时都可以学文,随时有余力。行有余力,随时在行上面那五句经文的事情,随时都有余力来学文。

这个解释法子,那就是没有对于经文有误解了,没有对经文的误解,那好了,我们学文章,随时都可以在学文章。所以看古人注解,自己还要研究,研究就在这些地方去研究。古人的注解虽然那么多也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我们在研究论语,就研究这些事情。上面讲的这几桩事情同时要学文章,尤其在现在,我们要想学中华文化,要学儒家的学术,那我们不学文章怎么行呢?而且还要学古文字,学文言文。你不学文言文的话,论语也学不好,论语这就是文言文。论语是如此,大学、中庸、孟子,其它的五经无不如此,都是文言。所以今日之下,我们如果想把中华文化,一方面自己学,学有成就的时候,把这文化传播出去。不但让我们中国人,都能得到好处,都能得到古代圣人这种好的教育,而且要把这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人都能够得到,我们古圣先贤,美好的文化,美好的教育。这样传播出来以后,现在人所讲的,要求世界和平,真正说,要能够使世界和平能够实现的话,必须要把中华文化,向世界上传播,这才能办得到。把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出来以后,中华文化好处在那里呢?它能包含一切的文化一切的宗教,比如说前面讲泛爱众,泛爱众这个泛,雪庐老人就解释,跟基督教讲的博爱,没有两样。跟墨子讲的兼爱,没有两个意思。就是泛爱,泛爱众就是博爱众,就是兼爱。

所以就拿这一章经来讲,把孔子讲的这个道理传播开来之后,让世界都能够接受的话,那我们中华文化包含一切宗教,一切的学术思想,都能够把它融会贯通。使世界上人,人人都能够互相以善意待人家,这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世界和平。实现世界和平了,世界上永久没有战争,那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对于别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人,才是真正的对他们有利益,有好处,这是我们中华文化,最值得向世界宣扬,重要的意义就在这里。

下面这一章是子夏说的,这一章是在论语讲要的第八页。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必学矣。子夏是孔夫子的大弟子,孔门的大弟子很多,子夏是其中之一。这章经书是讲五伦的学术,五伦是什么呢?伦是伦常,伦常,常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的这种学术有五种,叫五伦。五种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人与人之间的组织,第一就是夫妇,也就是夫妻。有时说夫妻,有时说夫妇,夫妇、父子、兄弟是家庭里面三伦。外面社会上,有君臣,有朋友,一共有五伦。这章经里面就是讲五伦的学术,这五伦学术就是伦常,前面讲的。时候都要讲五伦的学术,历代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要这样讲,未来只要这个地球上,还有人类的话。这个人类,你要教化他,使他人人都有高尚的品德,人与人之间都有互相爱护,人人都拿善意来待人,也都必须讲五伦的学术。 现在我们就看经文了,子夏是孔子弟子,他姓是姓卜,卜是占卜,易经讲占卜,卜卦。名字叫商,商人作生意那个商,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他说了,贤贤易色,上面这个贤字当尊重讲,当贵重讲,当动词。下面这个贤字,有品德,是贤德,是个名词。易色,色是什么呢?色是美色。这一句话,古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很多,在这里按照雪庐老人讲的,他老人家也是把古人的注解,完全看了。看了以后,选择一种、两种最符合经的原意的,这样讲法。所以雪公在这一章也写了讲义,讲义除了采纳古人正确的讲法以外,他老人家再加上自己研究的意思,把它写出来一个讲义。我们在这里也不能够,把雪庐老人的讲义全部讲耽误时间,这里就把重要的意思说出来。

上面贤字是当重视讲,对于某一桩事情对于某人你重视他。下面易字,这个易字跟上面贤字相对来讲,上面第一个贤字是重视,重是看重了,视就是文言文用眼睛,视力的视,白话讲看,文言文讲重视,语体就是看重了他。易字呢?就是轻视了,不注重的意思。这个指的是什么呢?古时候男子求一个配偶,女子选择丈夫,都要有选择的。选择的条件是什么呢?子夏在这里说,这里就拿男子选择太太来讲吧,你男子要想选择一个太太,选择什么样的人呢?你看重的是对方,看重她家里有钱,还是她的家庭是不是作大官,是不是看重她家庭是富贵之家。子夏在这里说不是,贤贤,你要看她本人,你选的这个女子,做你的太太,你看重她本人是个贤者,她本人她的品德好,看重是这一点。

易色,易是不注重,不看重,不注重什么呢?色,你不必计较这个女子,色是很美或是很丑,这都不计较。只要她的品德好,有品德与能力,与智慧就有关系,有好的品德,就有智慧,有好的品德,就有办事的能力,这是一定的。所以她品德好,外表是美是丑,不必注重,所以说选择配偶的时候,对于配偶,你要重视她贤慧的品德,不要重视她的外表,是美或是不美,就是易色易色是不必注重她的外表。古时候读书人都知道,最有名的,诸葛亮,诸葛亮本人又有品德,又有才能,那还得了但是,他的太太怎么呢?面貌是最丑的人,如果是拿现在来讲,以诸葛亮那样的品德,那样的学问,那样的能力,他要找一个很美的女子他找不到吗?他不,他选择是最丑陋的一个女子,最丑陋的女子,她的品德还最好,可见得子夏讲的话是真理。 这是一句,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奉父母就是对父母尽孝。能竭其力,竭是尽到自己能力了,尽到自己力量,让父母心安,最重要的,孝顺父母的心。有能力的话,能够供养父母,父母所需要的,要供养,能力不足,古时候贫寒的子弟,叫作菽水承欢,菽水是什么呢?没有粮食来供养父母,就拿些豆类、野菜等等,这些东西煮出菜汤,送给父母,做为饮食,父母吃得很欢喜,叫作菽水承欢。所以这是能够竭其力就好。事君能致其身,将来学问求到了,能够事君,事君能致其身就是尽忠,把自己全部的力量,都来替国君办事,一切是公事为先,自己私事是摆在后面,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结交朋友,说一句话就是一句话绝对不打折扣,至于欺骗的话更不可以用,言而有信。这样都做到了,虽曰未学,虽然说未学,虽曰这是谁说的,假设的话,就是以上这几椿事情都办到了,假设这个人,这个人他又贤贤易色,事父母又能够竭其力,事君又能够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都能办到。这个人他虽然说我没有什么学问,未学是我没有什么求学问。吾这是子夏讲的,他这个人上面这些事情都办到了,他还谦虚的说我没有学。子夏说,他虽然说是没有学,我必谓之学矣,我子夏,我必然说他是学,而且学得很踏实,实实在在的学到了。

这一章解释经文,就是这个解释法子,特别后面这两句,古人注解,有很多的注解,不是这个讲法。不是这个讲法的话,对于上面这几句话,就是很不容易了解。还有贤贤易色,贤贤易色这个色,指的一般人,贤那个贤字,也指的一般人,在这里特别讲,我一开始讲,这是讲五伦,讲伦常这个学问,既是伦常,贤贤易色指的夫妇这一伦。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在五经里面处处有,诗经里面开头就讲关雎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就是讲夫妇这一伦。周文王求得一个理想的夫人,那一篇写的就是周文王,求配偶的那一篇诗。易经,孔子写易经系辞传,开头就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讲伏羲氏画八卦,八卦是什么呢?乾坤两卦是代表父母,后面六子卦,六子卦比如说,震卦、坎卦、艮卦三个男子,后面巽卦、离卦、兑卦三个女子,三男三女加上父母,八口之家。父母怎么来的,父母就是易经里面讲,有天地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兄弟、君臣,所以夫妇这一伦是五伦的开端。

因此子夏在这里面讲,第一句贤贤易色,就讲夫妇这一伦,夫妇这一伦既是这么重要,所以在选择配偶的时候,男子选择太太,女子选择丈夫,都要注重品德,不要注重外表,这就是贤贤易色这句话。然后讲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父子这一伦,儿女对父母尽孝,事君能致其身,就是君臣这一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朋友这一伦。在这里讲的就是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兄弟虽然没讲到,包含在内,这个五伦都做到了,就是真学问。所以子夏说,这五伦都做到的人,他虽然谦虚说没有学问。子夏说我必然说他有学问,他还有大学问,真学问。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7讲

各位学友,我们现在开始研究论语,现在请各位看论语讲要第九页,这章经我先念一遍。子曰,君子不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忠信无有不己者,过则勿惮改。这章经汉儒注解是一种讲法,另外又有一种讲法。先说汉儒注解的,君子不重君子就是求学、学道,这在那个时候叫作君子。既是求学、修道的君子要讲究重,重是稳重。如果不稳重则不威,威是一种威德,学道的人不稳重,就没有一种威德。没有一种威德什么呢?人家对于你往往有一种不尊重,很轻视你。你想办事也好,跟人家来往的话,人家不把你当作一个值得尊重的人。所以君子要学的时候,学稳重,表现在外面有一种威仪,不重就不会有威仪。 下面这一句学则不固,就必须要求学了,求学学什么呢?学了以后就不固。固这个字,汉儒注解是当固蔽讲,蔽是一种蔽塞,蔽塞不通是这个固的意思。求学是明了道理事情也看得清楚,就不会固蔽,就不会有蔽塞的缺点,学了之后就能通达,这两层。下面讲了,你必须要学,学的是什么呢?这两条,一个是主忠信,忠信很重要。前面几章讲的都是,比如说曾子吾日三省,讲的就是忠信。主忠信这个主字,在汉儒的解释,像郑康成的解释,主当亲字讲,郑康成就是郑玄,它当亲字讲。亲是亲近,主忠信就是亲近忠信的人,亲近忠信的人,就以忠信这样的人作为老师。因为拜一位老师,一方面是要跟他求学问,最重要的呢?是要跟他学怎么样开发自己的品德,因此老师他是忠信的人,你跟他学一定能学得好。

无友不如己者,不如这个如字,在这里当相似的似字讲,或是当像字讲,就是像自己,跟自己相似的。这个怎么说呢?比如说我们去结交一位朋友,这朋友我们看他是不是讲忠信,是不是在品德方面这样去追求。他的志向,要追求自己好的品德,讲究作人之道。这个就跟我们自己相似,就是如,如我就是像我,像我也是这样求学修道,这叫志同道合,所以这个如己就是如同自己,跟自己一样,志同道合。我们交朋友就要交,跟我们自己志向相同的人,这是讲无友不如己者,不如己者就是跟自己志向不相同。比如说,我们是无论在学校里求学,或是在学校毕业之后,到社会上做事情,我们还是喜欢读书,喜欢求学。假使这个人,他不是如此,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志向是将来读了书以后,要求生官发财,讲求这个,平常他的志趣就是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这个就跟我们不能够志同道合,这就是不如己。所以我们结交朋友,必得求得跟我们自己志趣相同的人,论语在后边也讲到交朋友是什么呢?以文会友,以文就是大家都有兴趣研就学问,来会合朋友,来交朋友。交朋友干什么呢?以友辅仁,交朋友的目的互相帮助。辅仁,互相帮助来把个人的品德修养得好。可见得交朋友,一定要跟自己志同道合。

第三句过则勿惮改。旣是有老师,那个主自就是亲近,我们选择好了忠信品德很好的人,当然他也有学问,我们就拜他做老师。有老师还是要有朋友,有老师有朋友,我们求学什么呢?求学重要的是,一方面学文求学问,一方面求学问,一方面就是要学道。学道那就注意了,道是怎么个学法子呢?自己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没有过失,这个过失,我们求学的时候,是不是懈怠了,我们待人接物的时候,是不是拿善意的待人家,是不是我们自己只注重自己,没有关心对方,或者我们跟人家来往,跟人家相处,有意的无意的给人家带来一些商伤害,这都是过,我们随时自己要反省。有了过以后勿惮改,勿惮就是不要害怕,这个惮字,古人注解当难字讲,郑康成就是这样解释,惮是什么呢,自己有过失很难以改,很难改过来,就是人家说他有过,他还想办法把他它掩饰起来,不愿意人家知道他有过,这就是惮改,不容易改。我们要求学,尤其是要学道,学道就是要改过。自己随时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过失,自己如果说是没有发现到,朋友他看见了,看见我有过失,告诉我了,这我们要感谢他,赶快就改,所以勿惮改。

一个学道的人,实实在在的讲,就是从改过开始,因为我们普通人,不学道自己不知道。一学道我们听到圣人讲的话,才明了我们普通人,随时也可以说时时刻刻都犯过失,犯了过失自己还不知道,把过失随时发现随时改,改到以后一点过都没有了,那我们这个人格就完美了。人格完美,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显露出来,我们为什么有本性,而自己用不出来,自己有本性,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在人世间,有很多苦恼的问题,我们跟人家相处,往往不受人家欢迎,我们从事政治,对于政治上种种问题,我们也没有能力想办法来解决。这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有本性用不出来,为什么用不出来?就是种种的过失,把我们的本性盖着,掩盖起来。为什么有这个过呢?一个基本的基理,我们要明了,我们所以犯过,基本的道理。就是我们自己私心太重了,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我们不起念头则已,起了念头都是为自己,想不到别人。我们学道的话,就要知道,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来着想,我们要把它改过来,起心动念就是为他人来着想。 看见社会人群,受了种种的痛苦,我们现在虽然衣食住行,工作都还是很安定,虽然如此,我们看到社会上还有很多贫穷的人,他们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屋住,甚至于亏欠了很多债务,生存不下去了。这些人,我们要反省自己,在我们自己生活得很优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想到这些人,我们能够起心动念不想到自己,而想到那些贫穷困苦的人。在今日之下这样的人,起心动念就想到他人,我们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了。我们学道的人,就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一起心动念发现只想到自己的问题,没有想到他人,这就是过失。这种过失自己发觉了,赶快就改。如果自己没有发觉,朋友发现了,朋友发现没有我讲的这么深,为什么呢?刚才讲的自己起心动念,自己知道。我们朋友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还不能够了解我们起的什么念头,他可能从我们的言语,待人接物这个行为上面,看出我们有些自私心表现得很显著,这时候他很善意的来劝告我们,这个我们就要接受,一接受之后,要自己赶快改。所以这句话,过则勿惮改,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这个汉儒的讲法,这种讲法就章法来分析一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不重则不威,这是指出毛病出来。学则不固,你求学这个固是蔽塞,这就不蔽塞,固就是不通达,你学了就通达,通达之后,你原来不重就稳重了。然后讲学,学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主忠信,以忠信为主,照汉儒讲法,是亲近忠信的人,以他为老师。有老师以后,再交朋友,要找志同道合的人,来交朋友。过则勿惮改,你拜老师结交朋友,最重要的是自己求学修道,就是要从改过开始。我们往往自己的过失自己不知道,老师告诉我们,朋友告诉我们,把道理告诉我们,我们自己明白了,自己可以知道用功,用功的方法就是要随时改过。就像前面讲的曾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发现自己有没有过。

后来有一种讲法,皇侃是南北朝的人,他的疏,疏就是解释古人注解的。他的疏,固当坚固来讲,固是坚固,不是当蔽字讲。既然固字当坚固来讲的话,上面讲法就不同了,君子不重则不威,这讲法是一样的,学则不固。因为君子不稳重,没有威仪,这样的话,求学不坚固,你所求的学,那个学问学得不实在。学则不固,这是上下两句,前面是讲的因,后面是讲的果。因为你不重不威,所以求学所求的学问,求不到真学问,不坚固。主忠信,这个主当主要讲,主要什么呢?以忠信为主,皇侃就是这么说的,忠信是一善行主要的一个重点,一切善行善事,都是以忠信为主。以忠信为主,所学的就是坚固了,学得坚固,这个人就能够庄重而有威仪,他有这种讲法。

后来宋朝朱子就采用皇侃的这种讲法,但是皇侃这种讲法,到了清朝又有人认为皇侃,皇侃本来有两种讲法,一种就是跟汉儒的注解,跟前面讲法是一致的,他这个讲法是第二种讲法,他是两种讲法并存。但是到后来,有人认为皇侃这种讲法也不甚理想,所以我们现在还是依照汉儒的注解,比较好,再说呢?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惮改,不如己者这一句,如字,古人在宋朝有人注解,如字当胜讲,胜过自己,那就是说,你交朋友必得要交什么朋友,必得要比你好。比如说你求学,他的学问比你好你求了这样的朋友,你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很多的帮助。或者呢,学问以外还有其它各方面,他的条件都比你好,你要求这样的朋友。古人也有这种讲法,但是后来也有人批评,你说一定要交一个,处处都胜过你自己的话,那对方他的朋友,你想交的朋友,他那个人也跟你的想法一样,他也想求一个朋友,比他还要高明,还要胜过他自己,那他就不会交你这个朋友,你比不上他,他就不会交你这朋友。所以这样的讲法,这句话就很难讲得通,所以照前面一种讲法不如就是不像,不相似,不似自己,不像自己就不跟自己志同道合,这样的朋友我们不交他,这个很好讲得通。

比如说,他的学问再好,在学校里读书,学为比自己高他家里财富也比你多,他是富有之家,你是一个小康之家,他家里是作大官的,你家庭是个普通人这个都没有关系。或者他家里是穷的,家里的还比不上你,这个都不是考虑交朋友的条件。无论对方是贫穷是富贵,都不是你考虑的重要条件。考虑的是,他是富贵之家的子弟,是贫穷之家的子弟,不问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也不问他本人学问是不是比你高,或者学问是比不上你。只要他跟你一心都想学道,都想学学问,学学问的目的,就是将来拿这个学问来济人济世,替社会人羣去服务,有这样的志向,你就可以跟他交朋友。所以这样讲,如己是这样的考虑,比胜过自己,符合经意。

这章书讲到这里,讲到这里之后前面开头的这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不重的重字很重要。古人注解也举出了扬子法言里面,扬子就是扬雄,汉儒扬雄,他著作一本书叫做法言,法是国家法律的法,言就是言语的言。扬子法言里面他讲有一篇叫修身篇,他说人求学也好,讲就作人之道。学道的人更不必说了,应该要注重四种重字,重什么呢?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就是言语,重言语为什么呢?他说言语要重,说出话来都有法则,你这一句话说出来,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说出来随随便便的,讲那些没有意义的话,这叫言有则,重言。重行呢?行为怎么样重,行为表现出来都有品德,你的行为表现出来,一举一动都表现自己有品德有修养,这是行为很重。有品德的人怎么呢?行为绝不损害人,办事情也好,办任何事情,绝不对人有任何的损害这就有德了。再加上貌,貌是面貌,这个貌是代表我们的态度。貌重是什么呢?要有威仪,威仪就是自己要庄重,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威仪,我们面貌很重要。面貌比如说,一见人见到任何人就嘻皮笑脸的待人,就跟戏里面小丑一样,一开始就开玩笑,那种面貌就是轻浮,所以貌重不能随便的。不随便的跟人家开玩笑,书生本色,就是见着任何人,当然要和颜悦色,和颜悦色的时候,不要随便,面貌要温和,但是不要随便嘻笑,嘻笑人家一般讲就是嘻皮笑脸,这是不庄重。貌重就是温和而不嘻皮笑脸,这是貌重。重好,好就是嗜好,嗜好有庄重的,有不庄重的,庄重的嗜好。比如说我们读书人,学的琴棋书画,学琴,琴有很多种,有古琴有很多,古时候棋,下棋,学书法,画画,这都是很高尚的,很文雅的,这个嗜好很重,很好。还有呢?有些嗜好,打牌,虽然现在说是,桥牌这一种不算是坏事情,但是就我们中国传统的礼,习俗来讲,打牌是跟赌博很接近。这也不好,好打牌,好喝酒,严格的讲,这种嗜好对于一个人的品德是不好的。还有呢?没有到这种程度,吸烟,就是抽烟,抽烟你说他是犯罪吗?没有什么犯罪,就现在来讲,就医学来讲,抽烟的人对于自己身体不好,很多病就是因为抽烟引起来的,但是呢?对别人没什么损害,可是现在在公共场所里面,要抽烟的话,让人家接触你抽得的烟,叫二手烟,也不好,也害人家。再就威仪的仪表上来讲,抽烟这种嗜好也不庄重,普通人还看不出来,比如说一个从事政治的人,在政治的场合里,你在吸烟这就不雅观。或者是当警察的人,在执行勤务的时候在抽烟,这也是不雅观。所以嗜好要讲究,嗜好重,注重嗜好,好的这一方面,这个嗜好。就是琴棋书画,这个可以说是好的一个嗜好,这叫好重则有观,观是可观的。像抽烟、喝酒、打牌这一类的算是不重,这个嗜好没有什么可观。

古人讲的,拿扬子法言,我们学道求学,君子不重则不威,拿扬子法言讲的四种重,言语、行为、面貌、嗜好,在这四方面自己要注重,讲究庄重,因为这四种帮助我们求学。也可以说,这个学问就一步一步的帮助自己,学得很重。这章书重要的就是君子要学稳重,学得稳重的时候,自己行为,一切都重。我们就拿自己一个日常的生活来讲,一切的行动起居,处处庄重,年轻人还不知道,年纪老就感受到了,如果不庄重的时候很容易就跌跤了,一跌跤的话,自己那就不得了了,老年人跌了一跤,身体不是骨头折断了,就是其它的,身体就受了伤害了。养成庄重,走路是一切都庄重,坐有坐的庄重,言语一切都庄重,那你个人自己身体,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一切病态,什么毛病,自自然然的,很多不必要的病,就不会发生。再说我们做事情在社会上做事情,自己庄重,包括言语行为。守着这个庄重,你跟人家相处,就取得人家的信任,事情就能够办得成功,庄重做事情都有程序,有一定程序就不会乱,办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所以好处太多了。修道一定要讲定功,庄重就是自己有定功,所以这章书第一句非常重要,下面所学的就是学这个庄重。

第8讲。

各位学友我们继续研读论语,请看论语讲要第十一页,这章经我念一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是两句话,曾子,前面讲过了是孔子的大弟子。他求学,用功的方法,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这样的下功夫,后来他学问成就了。在这里讲,他说慎终追远,慎终是什么呢?就是父母过世的时候,就是终,一个人死了叫作终,生命就终了。父母死的时候要慎,慎终,慎是谨慎。就是父母寿命终的时候,怎么样谨慎呢?那就按照丧礼,丧就是父母之丧,按照丧礼来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照礼上面来讲,从寿命终了这个时候开始,到入殓。古时候都是土葬,到了理葬,这个整个过程都是终。按照礼来讲要谨慎,谨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哀戚,哀就是哀痛,戚就是很悲伤。这是父母命终遇到父母之丧的时候,以哀戚为主,这是慎终。

追远呢?在丧葬之后,丧葬之后也要按照这个礼,定时候去祭祀。古时候父母过世之后,孝子要守三年之丧,在三年之内,他如果是在外面作官的话,那就要暂时,官要辞职回来守丧三年。三年之内定期祭祀,三年之后,一直都要祭祀父母,父母也有父母,就是自己的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追到远祖,讲到始祖。这就是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文化讲到历史最久的,就是五帝,三皇五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神农氏叫炎帝,轩辕氏叫黄帝,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就是五帝。拿神农、黄帝做代表,所以我们常常讲,我们是炎黄子孙,那叫追远。就各姓,你是姓赵的,你是姓钱的,赵钱孙李,百家姓上面都有,每一家都有始祖,始祖一直追到最后都是五帝的后代,追远就是这样子。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追到始祖。就拿姓周的来讲,周家,孔子那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他的始祖就是后稷。他要定时祭祀的话,要祭他的始祖后稷,这是追远,追一直追到久远的祖宗。自己的父母,孝子自己死了之后,自己有儿女,儿女也是这样的,永久子子孙孙这样慎终追远。 这是什么呢?这是报本,本是根本,报答根本,我们作一个人之道我们到人世间来,有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这身体从那来的?父母,没有父母,我们没有到人间来之前,不知道前生是什么身分,就算是前生在人间,前生那一个人,寿命终了死的时候,死的是什么,身体死了,身体死了灵魂要再找,到人世间来找一个父母,没有父母,那个灵魂到处飘荡,怎么能够到人世间来,身体没有啊。所以就算前生是一个人,前生那个人的身体死了,那个灵魂要想再到人间来,那就要找到今生的父母。今生的父母是有缘分的,没有缘也找不到,找到今生父母,入了母胎,这个灵魂入了母胎,靠母亲她的身体里面的营养,供给这个灵魂,使他原本无形的,现在变成有形状的身体,这叫胎儿,胎身一天一天长成具体的人的形状了,然后再生出来,好不容易的。生出来以后,一下地就像牛一样的,过不得几分钟牠就能够站起来,牛是可以如此,野兽老虎狮子也是可以的,大象也是这样。我们人不是这样,人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什么自己都办不成,靠父母。

所以父母之恩,知道父母之恩天高地厚,要报答,报答是报答不尽的。报答不尽呢?所以在古时候,定出一个时候来,守孝三年,守孝三年之后,还要定时候的祭祀,祭祀连同自己父母一直追,追到始祖,这就是报答根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就在这里。讲到这一层,真正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国家的一切人,不管你是姓张、姓王、姓赵、姓钱,追究到最初的话,都是三皇五帝的后代子孙,都是共同的一个祖先。我们怎么能够伤害别人呢?这样说起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家人,必须互相来关心,每个人都用善意来待人家,所以我们中华文化,人人都了解,人人都这么做了。不但对于我们中国人如此,对于全世界人我们都是这样待人家,讲到究竟处,佛家也是这么讲,中华文化也是这么讲。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这个天性我们人人都有,而且人人是都相同的,同一个天性,我们中国人同一个天性,外国人也跟我们同一个天性,既是同一个天性,我们不能说,我们中国人,我们对他好,外国人我们可以对他不必好,可以伤害他,这个道理说不通。因此就中华文化来讲,我们对于一切人类,都要平等的来爱护他,来关心他。他们不懂得作人之道,不懂作人之道,这种人他对于社会人群都是有害。因为这样的人,他只追求自己私人的权利欲望,不惜来伤害别人。我们中华文化不是这样,我们中华文化是关心一切人,世界上无论那个地区的人,他有痛苦,他有天灾人祸,我们都要关心他,有能力我们就要帮助他。中华文化这样的特色,这样的特色,我们实实在在的,个人就这样去实行了,这就是修道。修到圆满的地步,自己就成就圣人。成圣人什么呢?成圣人,开始学圣人就要这么作,成为圣人以后,还是到世间来,一生一生,每一生每一世都是这么作。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到世间来,不是为自己享受,而全部是来教化他人,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所以这样的时候,曾子讲我们要慎终追远。能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民是一般民众。这一章书,主要就是让那个时候各国的君主,在位的人,各国君主之上,天子,无论是天子是诸侯,诸侯国内有卿大夫,他们都是在位的人,他们都能够以身作则,来慎终追远。这样的话,一般民众就跟着学,上行下效,在上位的这样行,下面的民众就效法,所以民德,一般民众的道德归厚。厚这个字重要,前面讲主忠信,这个忠信就是厚。君子不重则不威,讲一个重,讲这个威仪,这个都是厚,一个人学得很厚,他自然就重,就庄重,言语也庄重。绝不会像现在那些电视里面,那些娱乐节目,说那些引人学坏的那种。那绝对不是庄重,庄重是厚道才能表现出来,忠信、庄重、威仪都是厚。民德一归厚了,社会风俗就是厚道,人人都是厚道,我们这个人世间,生在这样的人世间,他就能够在这样一片厚道的风俗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学习圣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善意的,没有恶意的,这个人间多么美满。

第:尧曰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论语学而篇心得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论语学而篇教案

论语学而篇教案

《中庸》徐醒民老师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
《: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