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编制考试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7: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B.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C.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2.我们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时关于飞瀑的想象属于( )。 A.不随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3.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 )。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潜在课程 4.“一题多解、一事多写”是( )。

A.集中思维 B.再现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5.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6.某同学很想为班级做好事,但又担心被其他同学误解。这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7.某学生易冲动、急躁,待人热情、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头

脑灵活,对学习内容理解快,但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是( )。

A.感觉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0.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 A.劳动任务 B.工作性质

C.劳动对象的特点 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11.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紧张性和集中性D.紧张性和选择性 12.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特性。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13.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人不知而不愠 14.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分为( )。

A.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B.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15.关于教育法规知识,下列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学校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

责任

B.直接由学校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C.如果学校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

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或教师不负有责任

D.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

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2.班主任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

3.遗忘有何规律?为防止不应有的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4.-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5.与传统观念相比,现代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案例分析题(共37分)

1.-项调查资料显示: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个嘉纳塞•爱德华家族,这个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爱德华一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学家、哲学家、道德家。他的八代子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做了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和专科学校,60多人当了医生,100多人当了牧师,75人是军官,80多人成了文学家,等等。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于是,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这种观点对吗?请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13分)

2某一位心理学家曾对74个班级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其中每个班的学生都分为三组,对于第一组学生的作文,成绩评定仅有“甲、乙、丙、丁”等级,无相关评语;对于第二组学生的作文,成绩评定除“甲、乙、丙、丁”等级外,每个等级都有相同的评语,如成绩为“甲”的评语都是“很好,坚持下去!”成绩为“乙”的评语都为“较好,继续努力!”

而对于第三组学生的作文,成绩评定除“甲、乙、丙、丁”等级之外,老师还会对每篇作文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语。结果,一学期下来,第三组学生的作文成绩明显提高,第一组学生的作文进步最慢。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到何种结论及启示?(12分)

3.某教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

在学习了一段描写瓜果丰收、赞美美丽秋色的小短文后,我要求学生背诵这段课文。第二天上课前,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故意在擦已经擦得很干净的黑板。只见他一边擦一 边用眼睛瞟着我,好像是有什么事要对我讲又难以启齿。于是我走过去亲切地问:“什么事使你这么高兴啊?”他不好意思地伏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宋老师,昨天您布置背诵的短文,我背过了„„”我明白了,对于一个很少主动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来说,此时,他多么需要老师和同学能了解他的劳动成果啊!

上课了,我让他到讲台前背诵。他成功了,对于他的背诵老师和同学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这使他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由此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反过来促使他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发展,鼓起了他奋进的勇气。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学生又在校门口等着我,告诉我,他主动背熟了刚学完的课文——《在炮兵阵地上》。就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竟使这个学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他由后进生变成了班级中的“背诵大王”,成绩进步很大。如果我对他有偏见,对他的心理需要漠然置之,或厌恶地说:“你嬉皮笑脸地干什么!”那么,后来他可贵的良性转化也就会无影无踪了。

上面这个案例对你有何启示?试阐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要点,并结合此案例说明该理论对于教育工作的参考价值。(12分)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事业编制考试试题3

编制考试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模拟一

学前教育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

音乐教师编制考试试题总结3

山东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

南通市崇川区教育局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幼儿园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

编制考试试题
《编制考试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