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业务考试课改理论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2 10:07: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师业务考试课改理论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阐述的课改总目标是什么?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民族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改革之后的课程结构是怎样的?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4、什么是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什么?

答:国家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遥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

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过程有哪些要求? 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 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6、新课程背景下,要建立怎样的评价体系?

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进入学的办法。鼓励自行组织中小学的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为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挂钩。

7、课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是什么?如何进行管理?

答:课程改革后,课程体系变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批准,升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8、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答: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着,由 “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的首席”。

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的合作,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9、课程改革后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答: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要有对课程的整合能力,要有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为迎接挑战,教师必须学会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会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10、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什么变化?

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11、什么是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

答: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就是一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由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推进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环境(在自然的教育教学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研究)(2)研究主体(中小学教师)(3)、研究基地(是中小学校,并且校长是第一责任人)(4)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自我反思等)(5)、总结经验和提升理论的方式(主要通过材料的归纳,在资料的基础

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6)、理解的视角(研究者对自己与被教研者之间的互动理解极其行为和意义解释)(7)、研究关系(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是互动关系,要考虑这种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12、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2)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3)教师是主体(4)同伴互助是重要形式(5)中小学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成功的保障(6)新课程校本教研是整个教究中的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7)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13、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4、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答: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特点含义和应用范畴,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典型应用。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2)现代教育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3)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如辅导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教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4)现代教育技术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利于它既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向外发布各种信息,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应该具有教学、教研、管理和沟通的功能。

15、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怎样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答: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景,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甚至的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景,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高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很多,目前各地探索实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于信息技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伤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仅仅有一个设计得很好的教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执行教学计划。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随时根据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16、校长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答:(1)工人认真负责(2)教学成绩突出(3)关心热爱学生(4)教学业务熟练(5)善于与学生交流(6)敬业精神强(7)尊重学生(8)作业适量,备课认真。(9)语言规范、生动、幽默(10)衣着得体

17、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什么样的?

答:(1)尊重学生(2)理解信任学生(3)知识渊博(4)善于与学生交流(5)教学业务熟练(6)工作认真负责(7)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8)心胸豁达(9)关系热爱学生(10)平易近人

18、目前引领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十大模式是什么?

答:(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2)山东兖州一中的“双高效”模式(35+10模式):学习前置,预习前置,改变学习态,海量阅读。(3)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先试后导”(4)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6)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模式”,有六个环节: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7)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教学模式”(8)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9)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法”(10)河南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模式。

19、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十大能力是什么?

答:(1)自我学习能力(2)敢作敢为能力(3)感知知识能力(4)整理笔记能力(5)联想拓展能力(6)作品呈现能力(7)交流合作能力(8)善于表达能力(9)寻找科学方法能力(10)自我铸就人格能力。 20、高效课堂的十种因素是什么?

答:(1)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的主体作用(3)教材的示范作用(4)学生间的互补作用(5)间的情意作用(6)知识的迁移作用(7)生活感受的直觉作用(8)实验、标本、图标的直观作用(9)创作发明的实践作用(10)教学手段的辅导作用

21、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十大转轨是什么?

答: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策划者(2)一言堂变为百家争鸣(3)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4)唯答案标准变为多种解答(5)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6)精英式教育变为大众式教育(7)死记硬背变为体验感悟(8)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9)接收式变为探究式(10)对知识的“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22、课改形式下,教师应具备的十大素质是什么?

答:(1)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2)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3)小处着手,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4)善于反思,促优正劣的改革勇气(5)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的进步要求(6)努力学习,完善自我的探索态度(7)关心集体,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8)关注科研,总结规律的创新思想(9)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的主体理念

23、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的十大关系是什么?

答:(1)活与实的关系(2)动与静的关系(3)主导与主体的关系(4)教材与生活的关系(5)举一与反三的关系(6)知识与智力的关系(7)保底与提升的关系(8)理解与应用的关系(9)记忆与表达的关系(10)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4、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到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交流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式: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到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式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高。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习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 性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25、新中国建立以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的时间及主要文件是什么? 答:1949年12月23日——31日,在北京召开,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开门。

1985年5月15日——19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4年6月14日——17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三个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草案)》、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6、智能多元理论是由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目前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有何意义?

答:人的智能的多元的,至少有七项,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和自律智能。这一理论的提出,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因为它打破了仅以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由以往关注“你的智能有多高“转为”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这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具有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发现人才,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供了现代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依据。随着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在理论长有一种整合与突破,而智能多元理论会给我们的教育以新的启示。对于我们发现特长,培养优势,使学生人人成才,培养创建意思,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

27、人生“六商“是什么?“六商”之间的什么关系?

答:(1)“智商”——智力商数:指对某人智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试参数。“智商=智龄除以实龄乘以100

(1) 情商——情感商数:心理学上指人的一种社会智能,有人认为,智商在人生中只起10%的作用,其他的80%靠的是社会环境、机遇和情商。表现在能否与他人成功交流、交往并进行有效的合作,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是否保持稳定的乐观情绪,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几公关能力和亲和力的程度。

(3)“逆商”——逆境商数:指一个人应付逆境的能力。古之成大事业者无不屡遭厄运,饱经磨难;但却在逆境的能力中崛起,以百折不回的努力扣开成功大门。逆境典型地凸显了一个在面对困难、坎坷、挫折、厄运、失败时,表现出刚毅不拔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更能体现人生价值,昭示人格魅力。

(4)“财商”——之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包括财富智商和理财智商两个方面。 (5)“心商”——心理商数,之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具体指维护心理健康,调适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说其人心商高,指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全,并长期保持稳定的最佳状态——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情绪体验,以热爱生活、正视现实、人格完整、自强不息等等。如何以健全的心智和成熟的心态面对人生顺逆与机遇,如何提高个体的心商水平,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

(6)“德商”——道德商数: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道德素质。

人生“六商”之间的关系可以喻为一颗参天大树,德商是土、心商是根、智商是干、情商是叶、逆商是枝、财商是果。

28、为上高校课堂,怎样优化课堂教学?

答:(1)优化教学目标——适中、细化、明确(2)优化教学节奏——快节奏、高密度(3)优化教学活动——简到繁、易到难(4)优化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驾驭课堂要流畅(5)优化教学时间——科学调整时间分配(6)优化教学环境——创造主体的、多彩的、富有魔力的环境,使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7)优化教学设计——轻松、高效、精典

29、“三疑三探”教改模式的内容是什么?所体现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什么? 答:“三疑三探”是当前最前沿的课堂教学成果,是河南省西峡县原教研室主任杨文普提出并实践的,其主要内涵包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

“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

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解决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 解疑合探”是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对于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

“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质疑问题,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有选择地展示或补充后,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

“三疑三探”所体现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听讲、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想学、会学、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

30、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答:何谓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要引入的是生成性学习这个概念。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持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例如,可以成功地教会学生对所学材料提出问题、作总结和类比等等。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在生成性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演员,同时他也迫切着学生成为了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这样的预设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准备。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我

们预设下现象,另一种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旗帜,学科教学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预设。相反,我们的预设应更为充分,更为饱满。因为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考试试题

小学音乐教师理论业务考试试题

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初中政治教师理论业务考试试题卷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初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音乐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中学化学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中学历史教师业务考试试题

教师业务考试课改理论试题
《教师业务考试课改理论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