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旅游景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8: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泾源县旅游文化局

二○○五年一月十七日

项 目 名 称: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生态旅游

景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 泾源县旅游文化局

研究报告主持人:

研究报告编制人:

任立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咸国英(县旅游文化局局长) 马今胜(县旅游文化局干部)

杨贵荣(县计经局干部)

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概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区位于泾源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起沙南峡口,西至响龙河,全长10公里。该区域是泾河主干流区,两岸区域宽广,泾水流经量大,风光秀美,历史传说较多,《西游记》、《柳毅传书》等传说典故多源于此,清人胡纪谟著有:《泾水真源记》,并题诗“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历代诗人、画家都对这里有精彩的描述。1935年10月2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由甘肃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穿沙南峡,沿泾河西行,把尾随追击的敌军甩掉,夜宿泾河农家,革命的种子撒向了泾河两岸。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泾河源命名为爱国教育基地。

2、泾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周围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泾源县(含泾河生态旅游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以六盘山南段部分山体、水域为主。地理位置为东径 106°13′~106°29′,北纬39°33′25″~35°16′58″,总面积为751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甘肃的平凉、华亭、庄浪为邻,北与宁夏固原、隆德两县毗邻,与西安、兰州、银川几乎以300—400公里等距。该旅游景区西部有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景区,东部

2 有沙南峡,胭脂峡景区,北靠泾华公路。 2.2 地质地貌

六盘山脉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狭长石质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西高东低的强烈切割的中山地貌,山地海拔约在2000—2500米,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相对高度800—1000米。山顶浑圆山坡陡峻呈阶状,地表受流水切割十分破碎,红土层大部分裸露,河谷纵横多成V谷。由于受白垩纪的剧烈下沉,堆积了3000多米厚的六盘山群碎屑岩,晚期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喜马拉雅山运动再次将其抬升,自东向西山顶面构成三个海拔2000米、2300—2400米、2800—2900米的阶梯。由于在白垩时接受了巨厚的河湖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构成了六盘山的主体。地层主要以泥岩、泥灰岩、质粉沙岩、灰岩等为主,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中山地和侵蚀构造低山地,是典型的地质公园。 2.3 气候

泾源县属中温湿润气候区,季节特征春寒、夏旱、秋短、冬长,年平均气温5.7℃,最热(七月)平均17.4℃,最冷(一月)平均气候-7.0℃。极端最高温度32.6℃,极端最低温度-27.4℃,≥10℃的积温1846.6℃。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无霜期9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48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0—70%,黄土高原上的一块“湿岛”。泾源的这种气候特别适合于避暑旅游,是与毗邻景区

3 的特殊区别之处。 2.4 资源

2.4.1 水资源与土壤

六盘山水资源是宁夏区内最丰富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0.5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2.1亿立方米,其中项目所在的泾河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92万立方米,占泾河流域总径流量的30%。六盘山土壤类型分为: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新积土、红土和粗骨土,其中以灰褐土面积最大,是山地造林的良好基础。 2.4.2 植物资源

六盘山属国家的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13科382属78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植物有15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桃儿

七、黄芪两种。主要造林树种及经济植物65种,主要药用植物39种,花卉观赏植物17种。六盘山特有植物三种,即六盘山棘豆、四花早熟禾和紫穗鹅观草。森林是六盘山生态系统的主体,历史上六盘山曾经以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优势的古森林。由于宁夏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类型已不存在,现存的天然林均属次生类型,且以杨桦的比重最大。泾源县境内天然草场占全县面积的23.2%,天然林和人工林占全区的30.8%,森林覆盖度为30%,现胭脂峡景区内树木繁茂、物种丰富,绿地率在95%以上。 2.5 社会经济

泾源县辖4乡3镇,114个行政村和一个国营六盘山林业局及

4 所属6个林场,2004年底总人口为12.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其中回族人口8.8万人,占总人口的72%。由于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地方优势未能发挥,使其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到2004年底,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工业总产值6900万元,第三产业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5万元,增长27.3%;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0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91元,增长1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22%。1983年被国家列为“三西”地区特困地区之,2000年又被列为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 2.6

历史沿革

泾源县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为戍狄部落游牧人和乌氏、焉支氏居住地。宋乾德二年(964年)始置安化县,属秦凤路仪州(今平凉市),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为化平县属风翔路平凉府(今平凉市)。元初废,分属华亭等县。清同治元年(1862年)一场回民起义相继从陕西的渭南、大荔发起,涉及甘肃平凉,至泾河源镇惨遭失败,陕甘总督左宗棠奉清廷之命,以“安民”的名义采取“涣其群、孤其势”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办法强迫回族人民向指定地点迁徙。同治十年(1871年)划华亭、平凉、固原、隆德四州县地,设化平川直隶厅,左宗棠派兵驱赶当地汉民,空出其地,将陕甘起义失败的9480余名回族群众强行安插于此,自此这方土地换了主人,成为一个回族聚居区。民国二年

(1913年)改为化平县,1949年7月29日化平县解放,1950年

5 9月,因泾河发源于此,改名泾源县,延续至今。

泾源县城位于县城偏北部的香水镇,地理坐标东径106°20′,北纬35°31′,背山面河,山环水抱,海拔在1901—1920米之间,县城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400公里,东距西安306公里,南距兰州284公里,县城向西5公里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东北方向30公里处是甘肃省崆峒山风景旅游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提督喻胜荣、通判左寿昆于化平督修土城一座(今县城),周长2.3公里,城门4道,垛墙554个,门楼4座。民国时期县城有东西向的中山街1条,长300米,宽18米,建有县政府、县党部、警察局、教育馆、戒烟所、学堂、粮仓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香水镇成为泾源县及行政机关驻地,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构成城市布局的雏形。2001年末县城城镇人口107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52人,农业人口2965人,暂住人口137人,城市建筑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县城规模在固原市最小,各种设施比较完善。县城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皮革、建材、机械等。工业企业以国有、股份、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私营制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极少。

3、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机遇

3.1 国家西部大开发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倾斜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沿边的东部、南部省份经济在改革的大潮中已快速的发展壮大,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在很

6 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部省区的发展。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资源性产业开发”、“大力投资建设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事业”等。

在这跨世纪的西部开发热潮中,泾河湿地旅游景区所在的泾源县以其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具有十分有利的政策倾斜条件。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为主的倾斜政策对于泾源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3.2 开发旅游资源已有切实的实施规划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六盘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已分别先后上报,部分项目的实施工作已在进行中,泾源县城市总体规划也已修订完成。

泾源县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组成,迥然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珍贵的自然历史遗迹,独特浓郁的回乡风情,构成了泾源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模式。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对胭脂峡景区的建设及深入发掘泾源的各类景观资源将为泾源县乃至宁夏的旅游产业腾飞,带动地方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南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注入不可估量的活力。

3.3 自治区对“南有泾源,北有沙湖”的旅游开发设想

在全国的旅游地域中,泾源正处在中国的中心位置和西北地

7 区的前沿,它将为我国旅游热点向西辐射与转移产生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其景观特点既具北国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它将是21世纪中国西部独具特色、品味极高的重要风景旅游区。对宁夏而言,泾源是其南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窗口,是“六盘山消夏游”项目的实施地。而开发老龙潭景区则是泾源旅游的起步项目。

3.4 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的机遇

县域北部“欧亚大陆桥”,宝中铁路的运行通车;“十五”期间西部八大通道之一的“银川—武汉”高速公路过境并与“兰州—平凉”的高速公路交汇于县城北部胭脂川;固原“什字—宝鸡”的过境二级公路(原为什字—华亭公路)已经建成;固原地区级机场建设已列入国家投资建设计划。这些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泾源乃至宁夏旅游业的外部交通条件和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成为其经济发展和旅游业迅速获得效益的有利条件。

4、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建设独具特色区域性旅游服务线路的需要

依据2000—2020年《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泾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泾源要以县城为中心,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回乡风情为特色,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为基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内涵,增设新景点,通过产业化综合开发,逐步形成大旅游格局和体系,即以泾平、泾华公路为主轴,

8 以西南、东北区主要旅游景区为重点,适度超前,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塑造“雄宏、古朴、秀雅”的旅游县形象,要表现出泾源的“回乡风情”特色,并将泾源县建设成为具“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生态优美、古朴自然、典雅清秀、设施完善”的风景旅游服务中心。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源县城15公里处,泾华公路从中央穿过,南临泾河源镇。泾河源镇市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外部生态环境优良,是该镇农村经济的交流中心。在泾华路沿线有二龙河、凉殿峡景区,是泾源县西南区重要的一条旅游线路,对这条线路进行重点开发建设,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对于构筑泾源县大旅游体系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泾源县建成区面积为3.4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狭小,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与其作为区域性旅游服务城的高标准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建设加强(县城现在有中低档旅游床位1340张,饮食服务也较为落后,休闲娱乐场所定位低而不足,按照县旅游局规划,2005年后其旅游接待床位应达到2000张以上,且高、中档床位要占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开发建设与县城交融为一体,且地域较大的泾河湿地旅游景区是创建泾华公路旅游服务线路,满足其旅游服务功能是较为可行与必要的办法。

4.2 开发建设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是泾源县生态建设的必需

根据2000—2020年《泾源县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泾源县要

9 建立“山环水绕、山清水秀、林草繁茂、鸟语花香”、“山、水、林、野生动物”交融而清新优美的生态型水源涵养区。《总规》要求达到的建设指标是森林覆盖率达到90%,每年退耕还林5万亩,5年内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生产防护绿地5万亩,人均绿地面积0.5平方公里。要求全县生态系统规划建设采取“集中连片、分布实施”的办法,即以15度以上山地为重点,集中连片退耕还林,每年划定区域和范围,逐年分春秋两季实施。在退耕还林中,注重农民居住区与生态农业、绿化走廊、山林绿化相融合,来建设泾源生态型山水旅游县环境。而泾河湿地旅游景区内自然形成的山水相依、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和大片的山林、奇峰怪石,独特的地理地貌、古文化遗存等都使得景区自然景观生动、活泼,层次丰富,呼应了山水相依。再在泾河大桥东侧处筑坝挖湖扩大湖面,湖面周围和附近的山坡地造林绿化,更能使景区因地制宜、随势生机,让“景区第一景观吸引人”,从而达到“山因水活,天人合一”的境地。

另外,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地处泾源县城主导风的东西风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茂密的森林、果园、草地,还能为游人带来极为宝贵的气候资源和清爽的空气条件。因此,保护、建设好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为泾源县保留好一块十分珍贵的生态资源保护地是一件极为重要、极为紧迫的任务。

4.3 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需要以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为先导

10 泾源县人多地少,发展农业自然条件差,工业发展落后,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极少,私营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宁夏乃至全国的最贫困县之一。其旅游业自1999年初步开发建设以来,迅速升温,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年客流量已达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0万元,但人均消费额仅为175元,与自治区旅游人均消费325元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固原市、泾源县政府先后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把旅游业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龙头项目。泾源县县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是:“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战略,精心打造“泾河清真牛肉,绿色生态旅游,泾水源头文化”品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泾源县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改善泾源县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促进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4.4 依托泾源至华亭公路优先开发泾河生态旅游景区,将会事半功倍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华公路两侧,其道路交汇处是泾河源镇。在这段路内,居民居住集中,清真寺较多,回乡风情浓厚,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工程设施建设依托于泾河源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5、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依据

11 5.1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2 泾源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5.3 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

5.4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6、规划原则

6.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全面保护景区的林草植被和历史遗迹,充分利用景区内的各类景源,以开展生态保护、风景旅游服务为宗旨,促进景区景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2 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应以泾源县域内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进行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建设规模必须同游客规模及市场相适应。 6.3 功能与特色相结合原则

以特有的回乡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特色为主体,强化其作为宁夏南部贫困山区旅游服务的区域性功能,完善和优化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及旅游服务体系。 6.4 旅游与扶贫结合的原则

景区作为六盘山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项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先导作用。

在公路沿线和景区道路沿线,动员农民开展餐饮、住宿、购

12 物、娱乐等旅游服务,销售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野生果菜等;让游客参观实践农家生活,体验乡土气息,增强爱国意识。通过多种旅游服务,开扩农民眼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帮助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特别为泾河源镇农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致富门路,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泾河源镇农民已尝到了甜头,认为旅游开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办法。老龙潭的旅游扶贫模式,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创造了经验。 6.5 景区建设与民俗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河源镇泾光村、街西村、河北村和马家村中部,通过景区开发,带动该村农民以回族特色为主体,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以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景区内的主要道路建设与村庄道路相互利用,完善水、电、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景区的辐射功能,达到服务设施和功能互补、综合效益显著、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

7、景区范围

根据《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泾源县旅游业发展规划》,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东以沙南峡为界,西以响龙河为界,南北以自然山体为界。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

8、性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充分合理利用范围内

13 的山体、植被、遗址、水体,建成依托山水之源,具备完善的特色旅游服务系统,集避暑、度假、休闲、保健、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生态质量优良,景观特色突出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综合性景区。

9、结构与布局

景区以泾河两岸最高点为制高点呈带状辐射结构。景区布局分为四大景观区域,在景区东部区域设水上游乐区、旅游商贸区。中部区域设民俗风情展示区,西部设旅游度假区。景区外围划定为生态景观控制区域。景区设主入口一处,停车场二处,景区建设侧重于体现民族特色,服务对象为外来游客。

10、规划构思 10.1 景区东部区域 10.1.1 东部主入口区

10.1.1.1 东部主入口设在沙南桥头,入口设广场、停车场、服务管理设施等。

10.1.1.2 在入口处南侧修建水上乐园,东至沙南峡口,西至十里滩河口,总面积600亩。

10.2 景区中部区(东至十里滩,西至泾河大桥)

10.2.1 旅游商贸区:利用该景区与村庄相连部分进行旅游商贸、购物、参观农宅等活动布置,修建虹鳟鱼养殖池200个,每个长80米,宽45米(并列3池,每池15米)。

10.2.2 旅游市场 :在泾光村、河北村修建旅游市场两处,占地

14 面积40亩。

10.2.3 在泾光村十里滩修建矿泉水厂一座

10.2.4 在虹鳟鱼连接处修建生态人行道200条,每条两头修建凉亭,建立垂钓烧烤区。

10.2.5 将泾光村、河北村、马家村、街西村部分民宅改建,建立集住宿、观光、考察、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村。 10.3景区西部区域(东以泾河大桥,西至响龙河为界) 10.3.1 修建泾河北路 3.5 公里 ,路基宽9米.路面宽8米,设计为二级公路标准.10.3.2 在修建泾河北路中需架设桥梁一座,100延米/5孔双曲拱桥。

10.3.3 在泾河北侧取沙处,以现有地形修建水上乐园一处400亩。

10.3.4 对泾河两岸进行围地造田,栽植花卉、常青、阔叶树木,进行综合立体型生态治理。

10.3.5 在泾河北路北侧修建儿童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泾水文化展览馆、休闲度假别墅,将该区域建成休闲度假区。 10.3.6 对主景区南北山体进行绿化保护,南山以常青树种为主,北山以花卉、经果林为主。

11、建设规划和投资估算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分期建设规划以“先主后次、持续、稳定、滚动、发展”为原则,以《泾河源风景名胜区》和《泾源

15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六盘山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规划为依据,以投资状况和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为条件,以建立宁夏生态旅游第一县为目标。建设项目从2005年开始实施,2007年底完成,总投资1.3亿元,其中水利投资1300万元,交通道路投资540万元,绿化造林投资300万元,生态围田造地6500亩,投资1900万元,旅游设施投资8960万元。

12、资金来源

该项目基础设施投资404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占90%,3636万元,地方自筹占10%,404万元,旅游项目投资896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占40%,3584万元,招商引资5376万元。

13、风景区综合效益分析 13.1 经济效益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工程建设完成后,每年可接待游客33.28万人次,经济周期起算年以建设期第一年作为起算年,一个经济计划期为20年。

在经济计划周期内,经济效益稳定后该示范村每年可获利润1072.53万元,向国家上交税金684.4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3.4年,动态投资回收期3.6年,I=12 % 的财务累计净现值(税后)NPV=5142.12万元,税后的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I=97%,投资利润率为23.3%,投资利润率为34.8%;在政策性免税的情况下,建设当年就可收回当年的建设投资。贷款回收期为6年,经济效益十分乐观。

16 12.2 生态效益

通过景区设施的建设,景区范围及周边地区的植被得以保护,水土得以涵养,洪灾得以控制,尤其是通过对景区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和文化遗迹的恢复建设,不仅为泾河增添了靓丽的景观,而且为游人提供了便利。在为游人创造一个舒适的旅游空间的同时,还将对当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2.3 社会效益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可为当地农民提供打工搞副业增加收入的机会,景区项目建成后在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解决3000个就业岗位,此举不但减缓了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在减轻国家对县级财政补贴负担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整个泾源县区域内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及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搞旅游开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途径,是加速六盘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促进了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迅速传播,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以迅速推广及应用,不仅打破了当地信息闭塞的局面,而且还在获得外部信息的同时,对外宣传了自己,扩大了西部地区的影响。旅游业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也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加速西部地区开发及促进西部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

17 必由之路。

13、结论和建议

经过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开发建设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这对贫困地区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特殊的效应,是扶贫开发的好项目。该项目切实可行,建议尽早审批、尽早开工建设,以加速泾源县和南部山区经济建设及脱贫致富的步伐。

18

景区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旅游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大峡谷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

《铅山县葛仙山景区旅游公路开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和硕县旅游景区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分析

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旅游景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旅游景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