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0-03-03 19:26: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章生命意识

一、生命意识的涵义

生命意识,是上升到哲学层次的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它源于对生命有限性及其价值的深刻体认。

是无休止的好奇心?不知前路的漫漫旅途?层出不穷的意外惊喜?独自面对风浪时的英勇无畏?与美丽的时时约会?是与机遇擦肩而过的失落?凌空的自由翱翔?为了衣食而勤劳奋斗?投入家庭温暖的怀抱?冬季里盼望春天?夏日里回忆寒冷?轻快的跳跃奔跑?是甜蜜的相依相偎?你心中的生命是什么? 生命的长度?------宇宙年龄约有多大?约137亿年

地球的年龄约有多大?约46亿年

人类历史约有多久? 约300万年

人的寿命约有多长?约 80

生命来之不易要珍惜 生命的结构

人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物性、心理性(精神)和社会性。 生命的特点(1)生命的不可逆性

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以迄衰亡。它绝不会“倒行逆施”,养老还童也决非现实。 (2)生命的不可再性

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世间常说,“人死不得复生”,便道出了这个真理。 (3)生命的不可互换性

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第一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它给人只有一次,生命没有彩排

认识生命,感恩回报

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以舍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 (马家爵)……

自杀已成为15-40岁人群的首位死因。研究发现,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超过10万分之20以上,为高自杀率国家,我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对该市杨浦区3所普通全日制高校的3000名大一新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1.5%的大学生曾有自杀倾向.其中单亲家庭学生高于双亲家庭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面对这些如此轻视生命的同龄人,你想说什么?

08年北京残奥会上,9月12日,在男子三级跳远F11级决赛中,李端以13米71的成绩夺冠,9月15日上午,他又以6米61的成绩成功卫冕跳远冠军。李端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失去了光明,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看不见道路,脚步不能停滞不前”。

生命的真谛是人格尊严;生命教育的真谛是唤起同情、培育仁性。一个懂得保护生命、尊重他人生或死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才有可能人性向善,社会才有可能多添一份和谐。所以,生命教育,就先从尊重生命开始吧。

在中国先秦至今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都对“生命”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的生命观。儒家认为,宇宙本质是“生生”,“天地”有“好生之德”,即创生万物,亦长养万物。人应该有“生生不息”之精神,珍惜生命,注重人事,修养心性,以配天德。

所以,儒家重视生命,对死亡避而不谈,孔子告诫人们“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曾子所作

冯友兰先生说过“道家的出发点就是舍生避害” 即保全生命,排除威胁生命的各种力量。“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吕氏春秋·重己》) 由此可见,儒道两家都追求精神生命的“不朽”。但儒家主张积极人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即通过建功立业的实际活动来达到“不朽”。而道家却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心齐”、“坐忘”,在精神境界上摒弃生死的区分,与大道合一,达到“死而不忘”,从而派生出纯精神养炼不问世事的人生态度。

所以,“生命观教育”,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当今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思想来源。

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个体只有首先保持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 讨论: 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你认为“个性”和自我意识是一回事儿吗?

文学先是强烈地呼吁社会对个性的尊重,从而发展到对人的心里世界的关注,然后再发展到生命意识的生成

二、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1、悲剧意识---悲悯情怀

宦游之悲

(《世说新语》、《乌夜啼》、《八声甘州》)

2、超越意识-独立真率

旷达超然

(《世说新语》、《定**》)

二、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3、情爱意识

(《凤凰台上忆吹箫》)

4、自由意识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特立独行的猪》)

讨论:

1、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2、你有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吗?

车祸仅仅是威胁我们生命安全的一个方面。有时候,人类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是那样的不堪一击。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导致近7万人死亡,1万7千余人失踪。

日常生活中,疾病也是人类的重大杀手。癌症、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脑溢血等)、传染病(甲流、非典型性肺炎等)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快乐的生活。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

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 !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

• 《世说新语》和魏晋风度

• 出于《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 难兄难弟、拾人牙慧、望梅止渴、绝妙好辞、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往情深、一见钟情、口若悬河、咄咄逼人、咄咄怪事、登峰造极、鹤立鸡群、东山再起、应接不暇、楚囚相对、东床快婿

• 《世说新语》和魏晋风度 一群可爱的人,一些有趣的事

• 《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讲了一群什么样的人?说了一些什么样的事? • 鲁迅称《世说新语》 为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南朝刘义庆撰。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

鲁迅的“志人小说”概念更为准确、科学。 “人”是《世说新语》的审视对象。全书涉及人物达1500余人。《世说新语》的着眼点在对人物言行的审视上。具有突出的“以人为中心”的志人特质。总体上描绘魏晋时期士族社会精神风貌。

是“魏晋风度(风流)”的集中体现、是一部“名士教科书”。

所谓“魏晋风度”,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

一、讲究仪容仪表,举止风度不凡

• 美仪容是魏晋时代士人普遍的追求,《仪容》专记士人的容貌、仪表和举止风度。

• 《容止》2:“傅粉何郎”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 “人物品藻”之美学 品藻,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品鉴人物在《世说新语》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篇幅,如《识鉴》《赏誉》《品藻》等。 •

1、“清”的审美精神

•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赏誉》)

•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容止》) • 萧萧形容举止萧洒脱俗,肃肃形容清静凝定。 •

2、关注仪容之美

《容止》7:“群妪齐乱唾之,委顿而返。” •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容止》) • 史上最美的看杀事件《容止》19:“看杀卫玠” “观者如堵墙” • 《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3、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

•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夙惠》)

•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

•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赏誉》)(像这样可以自由穿梭在云中的白鹤,不是捕捉燕雀的网所能捉住的.) •

王戎说:“ 太尉(王衍)仪态高雅清醇,就像玉树琼林,天生就是超脱世俗的人物 •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仪容之美不仅在外表,更在内在的智慧、才华 和精神气质。 •

二、服药之风

• 何晏“首获神效”的“神明开朗”

• 特殊功效:生活的享受、美容。附加价值:身份的符号性象征。 • “冷服”和“散步”“宽衣博带”喜穿旧衣 扪虱而谈

五石散,亦称寒食散。其五味主药为白石英、紫石英、石钟乳、赤石脂、石硫黄而言。五石散是一种剧毒药,服用后伴随毒性发作,产生巨大的内热,因此需要一整套极其细微而繁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即所谓散发。如果散发得当,体内疾病会随毒热一起发出。如果散发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身残废。而散发的重要一点是,必须在服药后多吃冷饭,故称寒食散。

除了吃冷饭之外,还要注意多外出步行运动;称为散动或行散。还要注意多喝热酒、好酒,每天饮数次,使身体薰薰有酒势,即处于微醉状态。如果饮冷酒或劣质酒就可能会送命。 •

西晋的裴秀就是因服药后饮用冷酒而致命。另外,服药后还要用冷水浴来将药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并不能穿过多过暖的衣服。

不明就里者往往认为魏晋名士的穿着很飘逸,称其为魏晋风度。殊不知,晋人着轻裘、缓带、宽衣,是迫不得已———因为他们服食了五石散。服五石散是魏晋上流社会的流行风俗,不过当时的名士服用此药是有极大的代价的,一不小心,它就会要人命的。“„„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 ,当时竟传为美事。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三、饮酒之风:存在与虚无

• 酒和诗联系:创作的触媒、高雅游戏的道具。

• 精神上追求超越,肉体上放浪形骸。喝酒理由千千万,戒酒理由却没有一个! • 《任诞》12:阮咸的“人猪共饮”。

• 《任诞》24:王导劝孔群节制饮酒。一次,丞相王导劝他说,你这人为什么老是这样贪恋喝酒呢?你不去看看酒家盖酒坛的布,未经多久就糜烂了,可见酒这东西对于人体的损害,也同样厉害。孔群认为他老人家讲得没有道理,辩护说,假使将肉放在那里,不要几天就腐败了;但倘若将肉糟在酒里,那样才能历久不坏。可知酒对人只有保健的功效。 • 《任诞》28:周伯仁的“三日仆射” •

周是一名大酒徒,在西晋时就有酒名,南渡后,在东晋政权建立之初,他任尚书左仆射,终日饮酒,常常醉酒三日不醉,世称“三日仆射”。 •

四、清谈之风

• “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唐翼明《魏晋清谈》 • 清谈的内容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 “言家口实”:(1)本末有无之辨,(2)才性四本之论,(3)自然名教之辨, • (4)言意之辨,(5)圣人有情无情之辨,(6)名家伦理之学,(7)声无哀乐论 • (8)形神之辨(9)养生论(10)佛经佛理 清谈的程式:主客之分 • 清谈的道具:麈zhǔ尾(王导) •

五、汰侈之风

• 何曾“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 石崇和王恺斗富。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于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 王济“以人乳饮豚”、“金沟”。

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婢子百余人,皆绫罗绔,以手擎饮食。蒸豚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必,便去。

• 朝廷上下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终成不可遏止之势,石崇也终因此罹祸身亡。王君夫用麦芽糖和饭来擦锅,石季伦用蜡烛当柴火做饭。王君夫用紫丝布做步障,衬上绿缕里子,长达四十里;石季伦则用锦缎做成长达五十里的步障来和他抗衡。石季伦用花椒来刷墙,王君夫则用赤石脂来刷墙。

六、艺术之风 • 纯审美的“艺术”从“方术”中独立出来。 • 顾恺之的“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顾恺之三绝

•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

七、隐逸之风

• 汉末“隐居以求其志”。东晋的隐逸之风与安贫乐道无关,和全身保命无关,而是趋之若鹜的时尚。那些人 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於竹林,号为七贤。” 《三国志·魏志·嵇康传》

因为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绝人肠。——曹操《蒿里行》 •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魏晋:人的独立意识彻底觉醒的时期。 •

《晋书·阮籍传》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全者。\" • 在汉末大*、大杀戮的血腥历史进程中,旧有的社会体系土崩瓦解,旧有的价值体系、人生信仰也摇摇欲坠,苦难的人生环境却恰恰成为了“人的觉醒”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在死亡、颓败、毁灭等等令人恐惧战栗的力量面前,中国人前所未有的感觉到了人在宇宙的面前,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对人应该怎样的活着的思考,催生出了全新的人生观念,塑造着全新的人生形象。 •

(一)“任诞”:任达放诞。 • 暂住种竹:“何可一日无此君。”

• 入门赏竹:“乃留住,尽欢而去。”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 小结:真实的活出自我。 • 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逵。当时戴逵在浙江嵊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人生在世,自由在心。

二、恣情越礼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释弘论》(《嵇康集》卷六)中的一个著名论点。魏晋名士崇尚老庄自然哲学,主张超越虚伪的礼教而任其自然。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不拘礼法,内心纯朴。 •

(三)纵酒 《容止》13:“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任诞》6:“脱衣裸形在屋中”。 《任诞》3:妻子“捐酒毁器”,刘伶“通过戒酒喝酒”。 “无为之化”的对策,“无用”的散木。 小结:“大人先生”的宇宙观。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任建威参军期间,有一次刘伶忽然来了兴致,竟然在官邸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地饮酒。有几个客人来访,他也不赶紧把衣服穿上,还继续光着身子喝。客人见他如此不雅,就讥笑他。他却一本正经地反驳说:“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裤,你们进我的房子就是钻到我裤裆里来了,谁让你们钻进来的?” 我即为我,独立的人格和精神。 •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 魏晋风度的特色

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毁灭,使魏晋士人的人生慨叹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他们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由于藏存着人生的忧恐、惊惧,情感实际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装得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这些看似怪诞的行为,其实正是对生命的极度重视和珍爱。视看还有哪个时代的诗人有魏晋诗人这样荒诞而率真的行为?魏晋诗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思考和体验都是深刻、独特的。正由于他们独特的生命意识,才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魏晋以后的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探索从未停止过,但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都没有魏晋时期这样引人注目,也再没有出现过象魏晋诗人这样超脱、狂放的诗人群了。 • 魏晋风度于当代的启示

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为我们所接受。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但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追求的缺失,如果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魏晋风度的追求精神,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现代中国处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工业化与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念,再加以官本位的体制,使人们蔑视精神的价值,陷于权势与金钱的压迫下而难以自拔。

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陶渊明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但今天却很少看到。 • 魏晋风度的一点反思

我们在精神趣味与生活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上,还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向上向善之中,我们的人生得到充实,我们的心理得到舒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得到提升。

梁启超在上世纪的20年代指出:“爱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与生活》)这些话对于我们一代人生是多么富有启发意味呵,我们应当经常想想。

• 玄学人生的渗透 理想人格:

• 无——超脱(自然、率真)——雅量、栖逸、任延、简傲(赏誉、言语、) • 有——执着(热爱生命)——伤逝 (拥抱生活) • 问题探讨

1、讨论“魏晋风度”背后是什么样的生命观?

2、魏晋名士中你喜欢谁?说一下理由。

• • • • •

• 王小波

一、生平简介

• 1952年5月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 •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商管理,84年至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 1992年起,辞去公职,做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因急性心脏病发作去世

• 王小波生前,先后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著作8本,其代表作小说集《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13届和第16届)的大陆作家,他与人合作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二、创作

• 王小波的小说叙事总是呈现出自由不羁、充满即兴意味的格调,机智而不做作,感性但不沉溺。王小波散文的特色:

• 1.严肃主题: 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 2.文章风格: 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

三、文本分析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 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 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王小波杂文的特色就是以故事的讲述展开讽喻性的比附, 把复杂的说理赋予到有趣的“ 故事”之中,本文就是这一典范。

自由: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是以*为背景。*在王小波的笔下,往往是一种“极端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的精神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形成了普遍性的孤独、封闭、愚昧,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极端世界中,对环境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反而造就了更加动人的力量。

人处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这不仅是*特有的状态,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常态。因此,虽然作者叙写的只是一个不满被压制的状态的特立独行的猪,但是我们却可藉由之体味到自由的可贵,从而对自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价值给予认同。 •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成为傲然于世的“英雄”。它“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 “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 “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最终它义无反顾地逃出了这种被设置的生活,成了一只野猪。

• 王小波用特立独行为我们刻画了一只“不像猪”的猪,猪应该有猪样,肥胖、慵懒、愚蠢,这是人类为其设置的生长方式,只遵守这种生活方式的猪才是正常的猪,而这位被王小波尊为“猪兄” 的猪,却从形貌到行为完全违背了固有的方式,它的“潇洒”正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 是生命本真形态, 是崇尚个性、体验独立、尊重主体的精神境界 。 •

四、讨论

1、《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表达了什么主题?

2、说一下你对“自由”的理解。

主题分析: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

• 有一种力量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浑然不觉。要敢于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

• 在崇尚设置人生自由的时代背景下,要突破整齐划一的粗暴设置。

• 形象分析

• 猪的一般形象分析:早被论定的猪的“本质”:胡吃闷睡、少心没肺、任人宰割、供人啖食。王小波笔下之猪: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

• 敢于狂奔,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

• 猪的境遇的喻义:象征大多数人的生存处境: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浑然不觉,安然处之。 • 作品特色 • 写作风格是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调侃是其突出的特色。行文跳荡活泼,毫不枯燥,批判犀利

• 结合个人经验,又超越个人经验结合个人经验:

• 从“我”经历的一只猪的遭遇和性情谈起;超越个人经验:体现了理性的力量

• 多数篇幅谈猪,临末曲终奏雅,揭出主题。说猪事,实讲人世——以鲜活平庸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事。

• 写作风格是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时,洗礼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主体与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行文却是跳踉活泼,批判犀利,一针见血对人群的热切

• 的关爱,人文关照。 • 语言风格——深沉的幽默 • 以滑稽突出深刻,严肃主题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加之反讽的修辞手法,运用口语,平实晓畅。特别是他深沉的幽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

• ……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 思想脉络

• 自由主义的立场/智慧的人生/参差多态的生活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相关评论

• “你必需按所想去生活,否则你只能按生活去想。” ——庞晓林:《王小波的“生活禅”》(《博览群书》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可以与《动物庄园》并称为最好的以猪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他的真正意图是呼唤自由、蔑视那些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以及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佚名:《我最喜欢的作家:王小波》

• 王小波的文字充满了幽默的调侃,有些犀利得近于尖刻。结合课文的学习,体会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 要点提示:

•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么?答: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

答:自由价值要义,实现起来,问题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

•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答: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 .王小波的文章间于文化随笔和杂文之间。严肃而幽默,平实而活泼,犀利而具温情和善意。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时时出之以幽默之语;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其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热切的剖析和关爱。王小波的尖刻并不只针对社会,其中也有对自我的深切剖析,因此,在尖锐的批判中又包含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李清照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其特有的纤细、敏感、细腻的女性心理在其诗词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诗词作品无处不充满着崇高的情爱意识、时间意识、爱国意识和一生颠簸不幸的人生经验,这些构成了她的生命意识。

一、爱的乐章--李清照诗词中的情爱意识

中国传统伦理存在着窒息人性的价值导向,把一切正常的生活欲望看成罪恶,对女性有更多灭绝人性的桎梏,驯良的女性都在三纲五常的禁锢中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心中的青春激情扼杀掉。而李清照却敢用自己的诗笔抒写心灵痛苦,倾吐对爱情的热烈欲望,把情感剖析给世人看。易安词的成就,历来被人们所看重和推崇,易安词中大多为表现心态的词作,处处着眼于表现词人特定时代、女性特有的心理特质,着眼于塑造真实可感的自我形象,使其词成为她一生心路历程的完整历史。唯其如此,凡读了易安词的人,都难免被清照的真情和深挚所打动。

李清照是一位超凡的女性,有着出众的才华和见识,更有极其深刻而敏锐的人生体验。不管是她远离尘俗,无月无虑的闺阁生活,还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其词都蕴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不懈的人生追求,这同样是她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李清照早期的词多反映悠闲闺阁生活,情调清新明朗,富有饱满的生活热情。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以回首竞渡、误入藕花深处,惊飞一滩鸥鹭等跳动性景色与富有音乐感的明快节奏,勾画出一位天真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我们从风雅潇洒、随情自适的盎然情趣中,仿佛体验了词人年轻的、生气勃勃的心境。而《点绛唇》则表现了词人少女时代真挚、清纯的思想感情,她将自己活泼、顽皮而又娇羞的少女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而笔端流露着对自己的自我欣赏。

新婚后的清照也写了不少情调明快、表现生活色彩的词作。如《怨王孙》词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对生活充溢着切切眷恋,“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词人对暮秋的湖光山色流露出极大的喜悦而迟迟不肯离去。她把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自然地注入于鸥鹭的身上,使欧鹭也动了幽情,似乎在怪怨人之无情,如此美景不细加欣赏反而急于离去。这种新颖独特的痴情专注进一步表现了对生命充满深刻眷恋的女词人鲜明的情爱意识。

即便在国亡家破、漂泊不定的晚年,清照依旧全心感受生活,拥抱生活。其笔下仍有美丽景致:“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永遇乐》),“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怨王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比之早期的词的清丽平实,更添一份雄奇的气韵。当然对爱情的专注和真挚,是易安词最优秀的部分,也是她全部心血的凝聚,充满了女性的忧怨与灵气。

李清照、赵明诚的夫妇之爱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少有的例外,他们志趣相投,互敬互爱,带近代爱情色彩。作为古代知识女性的清照对赵明诚的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是任何男性词人所不能及的。反映到词作中,就表现为对夫妇之爱的深情歌唱、倾诉和积极给予。词人这种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超前”意识,是她高度体认自我、肯定自我的表现。新婚的清照沉浸在爱的幸福与甜蜜之中。《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活脱脱一位妩媚娇憨、聪颖多情的少妇形象,怎能不叫我们读出他们融洽和谐的美满生活。

不久,丈夫要远去求学、任职,这种暂时的小别仍给痴情的清照带来了哀愁。“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没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倚遍栏杆”、“望断归来路”(《点绛唇》)极尽描绘自己的相思之苦和寂寞怀人之情态。读她的闺情词,感觉不是一般男欢女爱的恋曲,而是词人内心若有所思、若有所求、若有所失极复杂的心态。

《醉花阴》中饱受相思之苦的词人自我形象更是一次次令人感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难怪几百年来,众多的读者,特别是女性都醉心于清照这种刻骨的相思之情而坚守真爱,“衣带渐宽终不悔”。易安词中无论是“终日凝眸”的痴情,“人比黄花瘦”的伤怀,“生怕离怀别苦”的凄情,“万千心事难寄”的怅然,“独抱浓愁无好梦”的孤寂,都表达出词人对爱情执着追求而不得的一种孤寂、失落心态。总之,她以女性特有的缠绵婉转、一往情深的语言,把自己埋藏在内心的情感,朴质自然、坦率真诚地表露了出来。 李清照深于情,专于情,勇于表露爱情,强烈地要求着爱情,在这种深沉、持久的坚贞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略到这位古代才女丰厚而凝重的情爱意识,也感受到了清照那一颗质地纯洁、晶莹温润、似石似玉的爱心。

二、光阴的痕迹--李清照的时间意识

伴随着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的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关于时间流失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入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美好感情。对这首小令,“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可见其影响之大。首起淡笔带出“昨夜”,令人联想到词人当时的情态。风雨之夕,她必有一番心事,以至借酒消愁,到天亮时仍“残酒”未消。那么,她醒后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作者通过主和仆间的一问一答,巧妙地暗示出女主人公所关心的是风雨后的海棠花。“试问”一句,显出女主人特有的认真、细心和关切,一种恋花惜春、惴惴不安的情态跃然纸上。“却道”句则活画出侍女漫不经心、天真无邪的神态。两相映衬,把素养、心境各异的主仆两人形象展现无余。末两句是女主人对待侍女的回答的反应。叠用“知否”,是加强语气、表示急促和肯定,对侍女的漫不经心略带责备。一个“肥”,把经过几番春雨滋润过的绿叶肥硕、色泽鲜明的形态凸现了出来;而一个“瘦”字,又十分传神地画出了春花几经风雨后日见萎缩和零落的容貌。女词人的心态也就在这一肥一瘦的对比中隐隐约约地透露了山来。那海棠的命运,不正与人生青春易逝、红颜难驻的伤感,有着某种极为相似相通的地方吗?

三、磨难的力量--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意识

李清照横跨北宋南宋两个朝代,面对政治上的险恶风浪和国家危亡之秋,李清照一扫闺阁之气,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而身为一个亡国之人,在精神上无所寄托的清照是以哀婉的语调来抒发自己的悲愤的痛和难斩的愁的,不管是《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还是《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局。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都能够明显地看出晚年的李清照之作品重点已经不放在别离之苦,而着重在国家的兴亡以及民族的命运身上,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情感也更苍凉浓郁了。

同时李清照后期写的词,除抒发个人身世之悲外,也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感情。如《蝶恋花》的上阕:“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在这里,长安代指北宋故都汴京。通过梦长安,表现了词人对北方沦陷区的怀念。 而李清照的诗,更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表现。

《乌江》短短二十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本来,李清照的词以轻柔婉丽、曲折缠绵而著称。而她的这首绝句,则是洗净了儿女之气的慷慨之音,是以诗的形式以古喻今、发抒悲愤的政治时事评论。威震一时的楚霸王的功过得失姑置不论,但他生为人杰、死作鬼雄的豪壮气概,是令人感动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溢于言表。李清照在诗歌中,锋芒毕露,壮怀激烈,慷慨陈词,爱国情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

珍爱生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珍爱生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关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无名氏)

《边城》人事哀乐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时间生命意识 意识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