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登高》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5: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题:《登高》

课型:比较、探究

授课时间:2013年9月29日

执教人:李强

单位:滕州木石中学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登高》(1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2、熟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3、找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试着写

一、两句批注。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比较诗歌,探究诗人笔下秋景异同。 评价任务:

1、了解诗人杜甫的成就、经历以及诗歌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作者的悲苦情怀

3、品味诗中关键词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4、比较《秋词》《采桑子》《登高》,探究三首诗歌的相同点、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杜牧笔下的秋天生机勃勃;马致远笔下的秋天令游子肝肠寸断;刘禹锡笔下的秋天让人奋发向上;毛主席笔下的秋天也让人精神振奋;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登高》。

(二)朗读诗歌,品味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1、两位学生范读诗歌,教师强调字音 渚 zhǔ 潦liáo 萧 xiāo 鬓bìn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步:学生回顾《秋词》《采桑子》应该怎样去朗读? 小结:这两首是颂秋之作要读出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师指导:朗读时声音要高亢,节奏稍快。

第二步:学生体会《登高》的朗读技巧 A、知其人(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个人仕途的失意,遭遇的坎坷和亲身感受到的深重的时代苦难,他能够深刻体会到百姓的疾苦。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沉郁顿挫”为其诗歌的主要风格,他的诗歌也有“诗史”的美誉。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疾病缠身,最终在一条破船上死去,几天之后才被人发现。

B、知其文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旅居夔州之时,当时正值重阳节。老年漂泊,贫病交加,时局又动荡不安,诗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写下这首诗。

学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用怎样的基调朗读诗歌? 小结:这首悲秋之作应读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教师指导: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节奏稍慢。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范读、教师评价、指导

“急”“高”“哀”“无边”“不尽”“萧萧”“滚滚”“悲”“独”注意重读,节奏缓慢一些。

第四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第五步:学生范读,学生齐读

3、本首诗歌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诗歌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抒发诗人年老多病,长期流落他乡,终生潦倒的愁苦情怀。

(三)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1、诗歌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第一步:学生齐声朗读诗歌,边读边勾画、圈点词语。

第二步:学生小组内品读、交流关键词语。教师评价,进一步朗读指导。 首联:风——急 猿——哀,透露出诗人心境的悲凉。“渚清沙白”“鸟儿回旋”,这种暮秋的江景,也恰是诗人悲凉心境的表现。

颔联:“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很自然会勾起身世飘零之感,以“无边”“不尽”做强调,把秋天写得既空旷深远又肃穆萧杀。

颈联:“作客”即漂泊不定,客居他乡的意思,此时登高自然勾起作者“悲秋”情怀。“百年”即一生之意,“独”即孤独,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形单影支的老者形象。

尾联:“艰难苦恨”指社会动荡,个人悲惨遭遇。“繁霜鬓”于悲秋之情融入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写出了诗人对国家的忧思。“新停浊酒杯”本想借酒消愁,无奈因病连酒也不得不戒,一个白发苍苍、多病多愁、忧愤深广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歩:学生带着对诗歌新的理解,对诗人进一步认知再次朗读诗歌。

(四)比较诗歌,探究诗人笔下秋景的异同

第一步:教师展示问题后,学生朗读三首诗歌,勾画相关诗句。 第二步;学生品读关键诗句(特别是加黑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后交流,教师精讲点拨。

1、刘禹锡、毛泽东的颂秋诗词在赞美秋天上有何共同之处? 刘诗:“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毛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相同点:都赞美秋天胜过春天,都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2、毛泽东、杜甫的诗词都写着重阳节,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同:毛词颂秋,抒写奋发向上的情怀;杜诗悲秋,表达悲凉、忧愤的心情。 相同:两首诗都气象博大。毛词中“寥廓江天万里霜”,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能体现这一点。

(五)课堂检测

1、当堂背诵诗歌

2、赏析下列诗句

(1)有人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压缩为“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六)作业设计

课下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诗人内心的悲苦和忧国忧民情怀。 要求:分别找出能体现诗人悲苦和忧国忧民的词语或句子。 附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á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板书设计

课程资源:

《语文助学》《语文教学用书》《教材全解》 教学反思:

诗歌的教学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难点。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遇到讲诗歌我就头疼。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有时自己都感觉索然无味。于是我努力在教学中求变,我越来越感受到越是诗歌越应该体现“语文味”。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品味、思考。朗读的过程也离不开去了解作者的

人生经历以及抓住诗歌中一些关键词语、句子。《登高》就是基于以上理念设计完成,我自认为有以下优点:

1、朗读教学贯穿整堂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意,在朗读中感知诗情。课堂上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让我兴奋不已,更加坚定了我勇于实践诗歌教学的信念。

2、关于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介绍安排得恰到好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先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个整体认知,下面的具体指导就容易的多。

3、根据北师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比较阅读。在初一学生具备了一定比较分析能力后,这次的比较阅读加大了难度。首先,在朗读指导之初就让学生与已经学习过的《秋词》《采桑子》比较;其次,这次不仅教学生用比较法去异中求同,而且还同中求异。虽然难度提高,但是课堂效果很好,从而说明朗读指导是成功的。

4、在预习环节让初一的学生大胆尝试写阅读批注,交给他们赏析诗句的方法。

不足:课堂检测环节让学生赏析诗句时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师理论指导偏多,孩子们一时难以接受。这让我感觉到这方面的指导应该渗透到平时的每节课教学中,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 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