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艺术鉴赏(选修课)

发布时间:2020-03-03 03:10: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的研究性教学

【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利用图书馆资料,查清一组古典诗歌作品: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李白《独坐敬亭山》、刘禹锡《陋室铭》。

2.搜集以上几首诗歌作品的赏析文章并作摘记,写出心得体会,制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卡片。

3.分组制作配乐幻灯片。一组以文中描写为依据,加进自己的想像,制作电脑图画《空中楼阁图》,或描绘晨光,或勾勒夜景,或细绘近景,或摄取远景。二组以搜集的资料为依据加进自己的理解制作《隐居图》。

4.上网查询《我的空中楼阁》的赏析文章

二、课上活动 1.第一小节学生活动

(1)互相交流课前相关材料的搜集成果以及鉴赏心得。 (2)整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情景幽雅、恬适,“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涵其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王维的《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清莲、浣女以及渔舟,无不代表着自然的至洁至美,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美。这样的环境可以使作者远离官场,洁身自好。 浓郁的乡土味道、质朴的劳动气息展示着人性的淳厚,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描绘了这样一幅田园风光图。在这里,作者忘记了名利,忘记了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一颗抑郁已久的心终于浸润在快乐里。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所做。长期的漂泊使作者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在孤独寂寞中投入敬亭山的怀抱。人世不能给的安慰自然中可以找到,山成了李白孤寂中的知己,漂泊后的家园。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第二小节学生活动

(1)一组学生展示幻灯片,配乐朗诵课文相关语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二组学生展示幻灯片,配乐朗诵课下搜集的诗歌作品。(端正对课外理解内容的把握) 3.第三小节学生活动 讨论问题:

(1)《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反映出的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一组古典诗歌中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理想的生活环境又是什么样的? 作者:自然环境是在山的怀抱里,在树的掩映下,在花的簇拥中,轻灵飘逸富于灵性的小屋;社会环境是独立的、自由的、安静的、远离了世俗尘嚣的、能获得幸福快乐的地方。

古人:自然环境是民间乡野,深山古刹;社会环境是远离世俗官场、能保持自身高洁的操守、可以让心灵获得安宁的地方。

(2)如果把作者看成当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代表,请对比与古今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异同。

同:对自然美的喜爱,同时有对人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对独立、自尊、自由、心灵安宁的向往。 不同:古代知识分子在更多的时候把自然当做疗伤避难之所,隐居中带几分消极意味。而作者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追求自己选择的生活。

(3)作者对古代士大夫阶层精神精髓的继承,对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弘扬,在当代社会有什么进步意义? 进步意义:在物欲膨胀的今天,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同时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又表示着当代知识分子在不与现实妥协的同时对改变社会生活现状作出的努力。

三、研究性实践 1.我心中的陶渊明 2.我看隐居

3.以《我理想的生活环境》为题,勾画你自己的“空中楼阁”。 以上三个题目任选其一,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

二、郑愁予的诗作《错误》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写于 1954年

赏析:

郑愁予《错误》一诗可说是近五十年来最被人们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的现代诗。诗中精确地运用许多古典意象表现思妇愁绪及浪子情怀。本文将以章法学角度浅析《错误》。全文以了解郑愁予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选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进而分析其章法结构,以期对这首诗的风格主题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诗人余光中以“浪子”称呼郑愁予。而《错误》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识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描写的是“闺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旧主题,但作者却别具新意,透过浪子的角度来叙写女子闺怨的期待及落寞,从另一方面展现体贴的关怀。诗中并运用许多古典诗歌的语汇,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向晚、马蹄等意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镕铸。

古典诗词中对郑愁予影响最深的是古诗十九首,他认为诗中表现人生的无常,其实就是最大的流浪。何其芳和废名(冯文炳)的诗作,在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对郑愁予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郑愁予前期诗风婉约动人,继承传统诗词的音韵感,且能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情境中,且往往带几分哀愁,以及漂泊的离别愁绪。这时期的着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

作家常常因为某些生命经验的触发而产生作品,曾经有人问过郑愁予,这首诗是否为诗人的经验之作。诗人答说:

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但却有一种美感。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我说过自己因为逃避敌人,走过许多地方,看见许多不同的情景,如等待中的妇人,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候我父亲在前线作战,她便跟我相依为命,成了这首诗最根本的因素。

所以在赏析《错误》时,了解其篇旨与内容结构的关系就更加重要。

一、篇旨安置于篇末:

文章主旨出现在篇末可以一笔收束全文,也可深化主题,达画龙点睛之效。这首作品在诗题已揭示主旨“错误”,在诗序又引出线索“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末点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反衬”技巧来表达反常合道的启发性。可见本诗一直围绕着“错误”这个主题作取材布局,思想脉络也一脉相通。

二、篇旨显中有隐:

初看郑愁予一诗,表面上是在叙写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如果仔细探究全诗,诗中是以一个过客(我)的观点,来观察思妇(你)的心情变化。而思妇的心情之所以会产生剧烈的变化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女子思念归人之深,也可以说女子坚贞地期待良人归来,所以造成庞大的寂寞及失落。所谓“希望愈大,失望愈深”。所以作者表层是在写女子发现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其实深层的主旨是表达女子无比的坚贞和无尽的寂寞。这点与传统闺怨诗的主题是暗合的。

(一)事材: 1.浪子流浪——过

“浪子意识”一直是贯穿郑愁予作品的主题。如他的诗作中“孤飞的雁是爱情的陨星”《黄昏的来客》 。“别离的日子刻成标高,我的离愁已耸出云表了。”《雪线》。而浪子予人的形象是落拓不羁,充满漂泊之感。过客或许会为某些人事物停留,但通常是短暂的停留,甚至是“过而不留”。在本诗中作者明白点出“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诗中的“我”是抱着没有归宿心态的浪子。他的状态是匆匆而“过”。

2.思妇等待——归

“闺怨”题材是到处可见的,如台湾的民谣《望春风》:“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加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风骗不知”。就是在描写痴心女子期待落空的失望。 《错误》诗中的女子(你)处于漫长等待的状态。郑愁予的另一首诗《情妇》可与之作一对照。“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候鸟的来临,因为我不是常回家的那种人。”这是传统女子坚贞而寂寞的形象,这种思妇的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亦多常见,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诗中的女子“独倚望江楼”,一个人独自面对时空的寂寥,不断地盼望“良人的归来”。思念到最深的境界是“肠断白苹洲”。

又如李白的《菩萨蛮·闲情》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透过文字将女子的闺怨之愁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最末以“鸟归人不归”将全诗的愁绪逼到最高点。

在闺怨诗中常见作者安排“归”、及“不归”的脉络。在《错误》一诗中,“归”(思妇的盼望)是本诗的一条从线,与另一条主线“过“(浪子的不羁)形成主从错综的结构,也形成一种对比的美丽及反常的美感。

(二)物材: 1.思妇

思妇是中国“闺怨诗“的主要形象。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春日陌头的杨柳青青反衬少妇无人陪伴的悲愁,点出功名富贵的虚幻,只有两人能相守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又如李白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以夜深来暗示“幽独”之苦,以人伴月暗示无人相伴之孤单。

简单地说闺怨诗的模式可归纳为:别离──盼望──孤单。别离可能是因为良人出外经商,或许是为国征战,也有可能是良人另有所属而产生无情的离弃。盼望是因为坚真地相信良人一定会归来,而孤单是因为过高的希望所带来的失望孤独。 《错误》诗中运用以下意象来象征“思妇” ①莲花

诗词中常以“莲花”来比喻女子,如余光中的名篇《等你,在雨中》: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的,你走来

全诗以莲花代表女子,写主角在风雨中静候女子的心境变化。将女子袅娜娉婷的韵味刻画得非常巧妙动人。

而莲花也代表坚贞、高洁的义涵。如周敦颐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莲喻人清新、高洁而坚贞的气质。

另外,“莲”与“怜”同音,故“莲”即惹人怜爱之意。作者以莲花喻女子来暗示女子的柔弱及可怜的特质。

②柳絮

即柳棉,里面包蕴着柳树的种子 ,成熟时会随风飞扬而播种,如《世说新语》言语篇“未若柳絮因风起”,在此柳絮象征女子的心绪,随着良人的一举一动或沉寂或飞扬。此外,“柳”与“留”音近,如汉人远行,于灞桥上折柳送别,即有希望对方留下之意 。对照于女子的心思,应是希望良人能常相左右,永不分离。

③春帷

女子室内之帷幕。李白《春思》: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惟。

象征女心如石,坚贞自守之意,女子心中的帷幕除了自己真正的所爱,并不会为任何人揭开 。

2.归人

即“良人”,在古时由于传统礼教的约束,女子通常终身只依托于一人,而良人若远行或将女子遗弃,便产生“闺怨”的题材。诗中提到的“归人”意象如下: ①东风

春季吹拂的风。春天时东风一吹,大地由萧条转为荣盛。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东风之于百花,就像良人之于女子。只要良人一日不归,女子的春天就永不到来。

② 跫音

脚步声,行人之声。古代女子由于礼教之防,若家中男子不在,即使是等候归人,也不能门户洞开。所以诗中的女子必是门户重掩,以听觉代替视觉等候良人的归来,而“跫音”脚步声就是得知“良人”归来的先兆。读者可以透过想象,勾勒一个女子静坐屋中,侧耳倾听等待她最熟悉也最盼望的脚步声响起的一幅图画。

3.过客:

达达马蹄:马是古代男子常骑乘的工具。骑马与坐轿相较之下多了几分情采飞扬的潇洒之气。如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今朝看尽长安花。 在《错误》中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为女子带来了希望,却又由近而远,造成女子希望的落空。作者经营“达达马蹄”的意象,塑造过客的潇洒不羁,落拓不群的形象。但这与思妇期待的“归人”形象完全相反,于是便产生“美丽的错误”。

4.空间:江南→城→青石街道→窗扉 ① 江南

暮春的江南是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

可是这个个绚丽的时空却更反衬出“斯人独憔悴”。突显了女子的孤寂无伴。 ② 城

古代的城有护城河,是易守难攻的。在此作者以“小小的城”来比喻思妇“寂寞而坚贞的心”,表示思妇有自我约束的道德教条,除非良人来归,否则她是心如止水,不随意接纳其它男人。

③ 青石街道 “青石” 在此有浓浓的诗意及古意。又石头的坚硬恰能与思妇的坚贞作呼应。“向晚的青石街道”少有行人,寂寞可知。比较“青石的街道向晚”与“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有时间延续的寂寞感,彷佛由空间(青石的街道)延向时间(晚),寂寞随之无止尽地拉长。后者则只点出黄昏的青石街道,以一景喻一情而已。

④窗扉

窗扉意象常出现于女子闺房,用来叙写女子的生活,或是将窗扉当成是一个媒介,让读者藉由窗扉来观看女子的心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错误》诗中将女子的寂寞层层逼近,由“城”到“青石街道”到“窗扉紧掩”我们可见空间由大到小渐次缩小,而思妇的寂寞也随之愈来愈浓。“窗扉紧掩”其实是“心扉紧闭”。作者在此巧妙地以外在空间象征心灵空间,且一层层地将空间缩小,女子的寂寞也一步步地浓缩到最深最浓。

5.时间: ① 季节

指时间、岁月。春夏秋冬四季的递嬗转换。在此用“季节”,较 “时间”具体,也比“日子”来得长。寂寞也在春夏秋冬不断地递换中周而复始,绵绵不断。

② 三月

是指暮春三月,此时时序已经是晚春,眼见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即将消逝,即将进入夏天。可是女子所盼望的东风(良人)却迟迟未出现。思妇的“春天”也将随着岁月消失无踪。作者以“季节”、“三月”的时间意象,暗示女子所盼未归的寂寞。由此可见诗人在时间铺排上的用心。

章法结构分析

本诗的主要运用“点染点” 的方式来架构全文。第一小节的两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人萧萧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两句扮演着“自序”、“小序”的作用,具有总括全文、提示意旨的作用。交待全诗发展的脉络,并以“宾主” 结构叙写。诗中的“我”(过客-宾),在旅途中偶然经过江南的某个小城,“我”的马蹄声却造成“你”(思妇-主)的期待及失落进而造成美丽的错误,所以诗中写道“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将思妇由喜转悲的情景,以莲花的开落来譬喻,可说是非常精巧贴切。第二小节属于“染”的部分。诗人倾力铺染思妇的坚贞及寂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让画面由远及近移动,先写大景物而后缩至小景物,画面移进来,使视野愈来愈细小,诗中的空间也就像凝聚起来一般,最后选择一个空间的凝聚焦点,把精神集中在上面,给予特写,使这个焦点分外突出。

诗中连用了三个譬喻句,将思妇的心绪用空间来表现,设计了由大到小的空间,城→青石街道→窗扉,随着空间的缩小,层层地将思妇的寂寞浓缩到“小小的窗扉紧掩”一点,让读者对思妇的坚贞更加佩服,也对她的寂寞投注更多同情。

在诗末才告知读者那是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运用“立破法” 先破再立。而最后一句“是个过客”也与诗首的“我打江南走过”遥遥呼应,暗中带出“过”的这条“主线”,并与思妇的“归”的“从线”形成一种张力对比的美感,。读者读至此,幽幽的叹息已油然而生,也更能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经营的“美丽的错误”这种反常合道的美感。

小结

透过篇章分析,我们更能深入去了解郑愁予精采的情采,更经由义旨的的探究,诗中的“浪子意识”、“思妇情怀”更显得深刻动人。在过客达达的马蹄声渐行渐远之际,诗中无尽的情味也在读者的心中越烙越深,令人低回不已。

《美术鉴赏》选修课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喜剧小品鉴赏《选修课》

酒文化鉴赏选修课论文

陶瓷艺术选修课心得

花卉艺术选修课论文

艺术鉴赏(选修课)
《艺术鉴赏(选修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