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弟子规》学习课程013信之二

发布时间:2020-03-01 23:07: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信之二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谈吐得体的人一定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不仅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还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过类似不得体的话?在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接下来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规范的言语。

在上一讲里边我们讲到《弟子规》在开始的“信”这个部分的时候,就是人要讲信用要讲信誉这个部分的时候,首先就是从言语语词开始的。

言语高雅、风趣幽默的人到哪里都是很受欢迎的人,相反言语鄙俗、油滑闪烁的人到那里都会遭到别人的白眼,遭到反感。

那么如何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上,在和朋友的交往当中受欢迎呢?所以《弟子规》首先要求大家或者孩子们做到如何别让大家反感,如何别让大家讨厌,所以《弟子规》先告诉你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哪些语气绝对不能用,要避免。

《弟子规》接下来讲;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要切切注意一定要警惕一定要戒除三种情况,哪三种情况?奸巧语,非常奸佞(ning)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语、这个东西你先得戒除。从小养成这个习惯不能说奸巧的话,这是一。秽污词,很肮脏的、很下流的、很鄙(bi)俗的、这些词不要从嘴里蹦出来,不要说脏话。市井气,非常庸俗的、张家长李家短的、我们讲搬来搬去零零碎碎的话你也别说,这三样你是要戒除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怎么都不是一个好字眼,在我们汉语当中有好多字眼你是可以正面理解、反面理解,“奸”这个词你怎么都只能从反面理解,如果“奸”这个词再加上花巧那就是放大了的“奸”,那是更坏的一个词。语言是内心的反映,就算你再掩饰你总有露出来的一天,一个说话非常奸巧的人非常奸猾,但是又非常会耍花巧的人,在中国传统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当中绝对认为你不是一个好人。

《诗经-小雅》里边有这么一首题目就叫《巧言》,非常善于说话,说话非常花巧,下面什么话大家知道吗?“巧言如簧”大家记住了这个成语巧言如簧,没记住后面还有四个字,诗经叫“颜之厚矣”,脸皮够厚的,就是如果你把一个事花言巧语说得像美妙的音乐一般动听这个人脸皮够厚的,贬义的,所以“巧言如簧”不是一个褒义词。

我们讲到这里要特别注意,奸巧语,我们这一讲开始讲的,上面那一讲接着奸巧语的是什么?是勿佞巧。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两个“巧”字连在一起,这个绝对不是巧合,像《弟子规》这样的能够有那么大影响的书它的编排结构都是有道理的。两个巧连在一起对我们是一种加倍的提醒,中国传统是讲究语言技巧的,对语言怎么说是有讲究的,我们中国人很讲究语言要得体,对长辈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对小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关起门来夫妻之间在家里说什么语言,打开门到广场上对大众说什么语言,这个是有讲究的。但是有一个“度”这个度不能过的,如果过了这个“度”你就变成奸巧,这就变成了一个很坏的事情,所以在中国传统教育孩子的时候一般要求孩子什么?“宁拙勿巧”宁愿慢一点,笨拙一点,不要搞的很轻巧,很花哨,这个是不可以的。

奸巧也好,佞巧也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奸巧和佞巧就两钟大类型,表现形式很多啊!但是是两种大类型,我总结了一下,我分别用两个成语来命名这两大类型。

第一个成语“溜须拍马”溜须拍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有一种内心的自卑感,顺着别人说话去讨好别人,而最终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的目的。”这叫溜须拍马。但是我们如果不真正懂得这个成语我们就不知道溜须拍马到底有多佞巧,有多奸巧。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知不知道溜须拍马这个成语的出处?

这个成语分成两件事,一件事叫溜须,一件事叫拍马,溜须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的时候有个宰相,非常有名的,叫寇准。他有个学生叫丁谓,那么有一次这个寇准贵为宰相就请自己这个学生一起吃饭,同桌进餐,那么我们知道古人嘛?成年的男子往往什么?胡子都很长,有很漂亮的胡子,吃着吃着一不小心这胡子须上沾上了一颗饭粒,这个寇准也不知道,旁边他的门生丁谓一看,呦,他看见了,老师的胡子上有颗饭粒,赶紧跑过去把这个饭粒拿下来,然后把老师的胡须一根根给捋(lv)一遍,捋的特别整齐,这个就叫溜须。

过了!你跟老师说,老师您看看您这沾了一个东西,这是一个,第二个上去替老师拿下去,你拿下来,你跟老师溜须干嘛啊?这叫溜须,这是很佞巧的,我们古人是不赞成的。

什么叫拍马呢?这个拍马的典故从元朝开始,大家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我们知道蒙古民族是草原民族,非常喜欢骏马,所以元朝当官的一般都骑一匹好马,不像别的时候中国好多官员坐骄子,他不会骑马,很文弱。那个时候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你去夸这个主人你一定要顺手夸夸他的马,哎呀,你这匹马真漂亮,马长的好,英俊,骏马,一般拍马的时候不能拍马头的,你只能拍马屁股,啪啪,所以在元朝的时候马路上见面就看见你啪一声拍这马,哎呦,您这马真好,您这马怎么这么好,像天上的龙子一样,这个就叫拍马。

溜须、拍马凑在一起就是阿谀(e yu)奉承,就是一种奸巧的代名词,像这种溜须拍马的人在我们的历史上基本都传为笑柄,离我们近的从清朝里面找两人,有名的说话奸巧,说话佞巧,花言巧语的高手,一个是和珅,和珅贵为国家大员,但是只要乾隆一咳嗽,贵为大员的和珅马上捧着一个痰盂就给他接着,这就是佞巧,他说话也佞巧,但是终有被人揭露的一天,引起别人反感的一天,所以当乾隆爷一驾崩,嘉庆皇帝一上台,和珅不就完了吗?

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清朝溜须拍马的高手,他的水准一点都不亚于和珅的,但是我们大家不太熟悉,叫高士奇。高士奇原来家境贫寒,流落到北京城,靠卖字为生,但是靠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明珠,大学士明珠,一个权臣,所以就被推荐到宫内去工作,这个人很有心机,他进宫的时候这边揣一个小口袋,我们讲一个荷包,荷包里放什么?放一把豆子,这个豆子都是金豆子,一颗颗都是黄金做的,他见了太监就给一颗,就问皇上在看什么书啊?皇上在考虑什么问题啊?好,他马上回去补课,第二天皇上一问,哎,他都有准备了,皇上就觉得他学问太大了,所以这个人就越混越好、越混越好、这个人就是出名的奸巧油滑。

有一次皇帝出去打猎,因为这个高士奇皇上已经很赏识他了,离不开啊!所以叫他也骑着马跟着大队人马一起去打猎。那一天皇帝骑着一匹新马,比较烈,这只马廖蹶子,啪啪啪!结果泥浆水溅到了皇帝的身上,皇帝脸上一块泥,龙袍上一块泥,弄得皇帝很狼狈,皇帝心里不爽当时的脸色就很难看,大家都很尴尬啊!不知道怎么办,皇帝很不高兴,我们知道清朝的皇帝是要求骑射的水平很高的,清朝的皇帝都是骑马骑得很好的,射箭射的很好的,这皇帝不是很狼狈吗?大家知道高士奇弄了一个什么招吗?他起那匹马没事,很好,浑身很光鲜一点泥都没有,高士奇跑到一个泥塘里面就地打了一身滚,把衣服弄的全是泥巴,颠颠颠颠跑到皇帝面前,皇帝就说,哎,爱卿,你怎么弄成这样啊?高士奇说;皇上啊!您真是龙马精神,骑术高超啊!你看我,微臣骑的,被马给摔倒地上,摔我泥坑里弄我一身泥,看皇上您,您还稳稳骑在马上啊!皇帝一想,是,我这匹马这么不听话我还骑着,我龙袍上只有两点泥,哪像你弄一身泥啊!就这么一个人,说话极其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弟子规》中的奸巧语就是指“奸邪巧辩”的言语,往往说这种话的人有两种,一类是溜须拍马的高手,还有一类就是他们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不惜去攻击别人,甚至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垫脚石,这种人的座右铭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我也给这类人总结了四个字。

“口蜜腹剑”口蜜腹剑也是有典故的,唐朝的权相李林甫,这个人特别会琢磨人,他主要的专业就是琢磨人,非常的阴险狡诈,他只要发现有一个人才华很高,皇帝已经很赏识他了,而且皇帝可能要重用他,他就开始琢磨你。然后呢?就把你给干掉,阴谋暗算,他暗算别人的时候嘴上很甜,心里边很毒辣,所以当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所以叫口蜜腹剑。嘴上涂了蜜一样,肚子里有把宝剑,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这个时候他发现唐玄宗欣赏一个人,叫李适之,一个大臣非常有学问,这个李适之也非常有才华,李林甫一看,呦!这个风头要超过我了,他就去找那个李适之。他说;你真有才华,我非常希望你赶快提拔上来,你是国家的栋梁啊!华山,那里有金矿啊!有很多黄金,只不过皇上一时间还没有注意到,这件好事你去做,你向皇上建议去开采华山的黄金,这样的话会增加国库的收入,皇帝会更加欣赏你啊!你将来前途无量啊!口有蜜吧!那么好的事他自己不干,他叫你去干,这个李适之没想到,没有想到李林甫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啊!对啊!皇上有黄金为什么不开采啊!国家也缺钱,哪有一个国家嫌黄金多的啊!那么这个李适之就去找唐玄宗,说皇上,华山有黄金,臣建议赶快开采,唐玄宗隔了一天问李林甫,李适之向我建议开采华山的黄金,李林甫说什么?皇上,华山有黄金臣早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不建议开采呢?因为华山在风水上是龙脉啊!不能动土去挖的啊!黄金和皇上的龙脉相比在臣的心目当中,皇上的龙脉重要,千万不能挖,这么一弄李适之倒霉了?从今往后李适之就被皇上撇一边,你为了点黄金把我们家龙脉给挖了,你想干嘛?这就是口蜜腹剑的典故。

当然这种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到了后来,李林甫一会儿挤掉一个人,一会儿挤掉一个人,慢慢独揽大权,使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是树敌太多,到了万年他生病了,他还渴望在见一眼皇帝,已经见不到了,为什么呢?旁边很多人把他也隔开了你知道吗?所以他只能由家人扶着站在城门口看着皇帝很远很远看见皇帝和他招招手,回去,給、死了。死了以后被人掘墓,尸体挖出来,把身上的官服剥掉,实际上最后的李林甫是让他的儿子以一介庶民的身份埋葬的,所以奸巧的人,无伦你是溜须拍马的,还是你口蜜腹剑的,基本都不会有好下场。 我们有哪个人会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没有一个会愿意的,所以我们要按照《弟子规》教孩子注意奸巧语不要说。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告诉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第一种不能说的就是“奸巧语”,第二种就是“秽污词”也就是骂人的脏话,那么当你第一次碰到孩子靠口骂人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至于说这个秽污词,当然是指一个人说话肮脏,下流,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嘴臭,或者这个人嘴肮脏得不得了,一般说的就是这个,这种人到哪里都让大家觉得缺乏教养,肮脏下流,不可接近,有谁会愿意跟一个满嘴脏话的人打交道,没有人愿意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人父母见到孩子第一次开口骂人的时候就必须严厉的制止,因为现在孩子啊!他接受咨询的渠道很多,有电视,有广播,有电影,有到外边跟别的孩子学到的东西,有电子游戏上的东西,孩子很容易就会学到这一两句,我们讲的这种脏话,或者说骂人的话,父母听到的时候,一定要禁止,我们现在有好多父母,特别是长辈,看到孩子有一句骂人的话,很多长辈不以为然,有的时候还认为孩子真可爱啊!哈哈,再骂他一句,再骂他一句,千万不可以,只可一,不可再,绝不可再三再四,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习惯,嘴里不要有脏词,不要有脏话,千万不能因为觉得好玩去纵容孩子。甚至还有的父母更无聊去教孩子骂人,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特别特别重要。

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大家看过钱钟书先生夫人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小说《洗澡》大家看过吗?里面描写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吵架,夫妻之间也会有点矛盾的,马上用英语,在家里吵架用英语,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听到,因为这是长辈之间的事,大人之间的事,孩子要隔离开,现在我们有的时候好多三口之家父母吵架的机会也很多,一吵架的时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气头上的话也出来了,不冷静的话也出来了,难保有一两句过头的话,甚至说是骂人的话出来了,那孩子从小就听进去了,所以吵架的时候对骂千万要不得,如果控制不住,你也得避开孩子,不要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语言的污流里面,要让孩子生活在语言的清流里面。

老百姓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为人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好榜样,所以《弟子规》中提到的秽污词、切戒之、绝不仅仅是约束孩子的。对于大人们也同样受用,接下来《弟子规》告诫孩子们说话时不能沾染市井气、那么什么叫做市井气呢?

什么叫市井气?古人相传八户人共用一口井,古人都是比较有规矩的,有八户人就要掏一口井,大家共用,所以慢慢就引申为人口聚集的地方,一口井一般都有好多户人家。

成语《背井离乡》就是这个道理,井就是乡,乡就是井,而慢慢井和井水就不一定有关系了,市井、市井是后来延伸出来的一个词,就是形容人口比较聚集的地方,后来就慢慢变成集市的意思了。

市井气就是什么?粗俗庸鄙,而且往往是什么?带有很强的买卖气,买卖口气的,这样的这种语气叫市井气。而在我们传统当中,这样的语气是要戒除的,不是好话,现在我们一般的奸巧语,一般大家都会注意的,说话的时候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秽污词现在一般都会注意的,也不大会开口骂人,谁都不会认为是件好事,谁都不会认为满嘴脏话是好事,但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最不小心的就是这个市井气,我举几个例子,这个大概我想很多朋友都碰到过,我也见过类似这样的例子。

在商场里边一个服务员在哪卖服装,进来一个人一看这件服装标价100块钱,那么进来的人觉得贵,我只愿意问你80块钱你可以卖给我吗?这个营业员讲85块钱,那么买的人当然还想争取一下,我就出80块钱,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一钟社会生活的讨价还价,但是我们往往会听到服务员说这样的话;哎呀,看你这个人,穿的跟公主一样,穿的跟皇太后一样,你还缺这5块钱啊?你要是缺这5块钱你还穿成这样干嘛?这就叫市井气。后面的就叫市井气。很庸俗,很鄙俗。

包括我看到过还有这么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去买鞋,正好也碰见一位老大妈也进来买鞋,老人家比较细心吗?多试了这么几双鞋,那么营业员过来了,一般来讲你应该欢迎,你好好说话就是了,但是营业员不好好说话,就说,你这个烦不烦啊,挑来捡去的,你到底买不买啊?那这个大妈也很有意思。说;小姑娘说你们这贴了一个标语,我一看什么标语呢?顾客就是上帝,那么这个大妈就跟这个服务员讲;不是说顾客就是上帝吗?我还不能挑几双鞋吗?这老人家说的一句都没错,这个很年轻的女孩子当时说的话就很过分,就完全是市井气,说是啊!顾客是上帝啊!但是您不知道啊?上帝是个老爷爷,上帝长胡子啊?您有胡子吗?您是老爷爷吗?您跑我这怎冒充上帝了?这种话就是市井气。缺德少教,是我们在传统当中一定要避免的。

这种市井气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为什么?因为在今天它已经侵入到我们的校园中间,现在在校园里研究生管自己的导师也叫老板,比如我的研究生有的时候会相互说,你去干嘛?我去查个资料,谁叫你查的啊?我们老板,那是说我,这就是叫市井气。是必须予以戒除的。

戒除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这三种语言,我们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可是不容易,这个习惯一定要孩子从小养起,要孩子在他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知道要远离这一类的言语,这一类的语气,这一类表述的方法,这样的话孩子才会从小养成一个比较好的,比较干净的比较清爽的一个语言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进去社会往往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的,往往会得到别人的欢迎,在传统中国特别是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是极其看重这一点的。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一个谈吐得体的人一定会受到周围人喜欢,那么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如果讲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大方,举止优雅的人,接下来有十句极富智慧的忠告也许会对您有所帮助,那么这是那十句话呢?我找出来十条这样的话,比如:

第一、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言迟。

解:这是我们挂在嘴边讲的,一条河如果它的水很深,那么它的流速一般是比较慢的,最起码看上去比较慢。贵人语言迟:贵人啊!开口说话都比较晚,或者说呢,说话的语速比较慢,现在我不知道怎么,像我们小时候我奶奶还健在的时候,有的时候有的邻居家抱着另外一个孩子,大家来比比孩子吗?中国人有这个爱好,把孩子比比,哎呦,你们家孩子已经说话了!我们家孩子能说很多话了,哎呦,我们家的孩子还不开口说话急死我了,那时候我奶奶一般怎么说?就会说“贵人语言迟”就是说你语言比较慎重,比较缓慢,是一种尊贵的表示,你不要油嘴滑舌,口舌非常便利,这是不行的。这个话也叫“语言宜少又宜迟”这是第一条我们平时讲的。 第

二、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绝。

解;这个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个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处事的智慧,叫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步天长地久,就别把话说的很极端,好像斩钉截铁,但是没有退路。 第

三、酒中不语。

解:现在我们不太注意,现在人喝酒的时候是话最多的时候,说话越来越高,酒越喝越高,这在过去传统当中是非常忌讳的,传统讲究的是“酒中不语真君子”“酒气冲头话多过”也是讲说话你要注意,你不要说出不恰当的话来,一喝酒,脑袋一大,什么都脱口而出,这个会闯祸的,古人也这么讲。 第

四、气头不语。

解:这个跟我们现在也不一样,现在有的时候去找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会告诉你,别生闷气,有什么不高兴你说出来,有不痛快你说出来,心里郁闷你叫出来,不行你骂出来,中国传统不行,因为中国传统没有咨询师,所以中国古代讲究“气头不语”你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因为你也许一生气,人们叫“XXX”的话就出来了,不妥当的话就出来了,所以生气的时候不能讲。 第

五、熟人不语。

解:大家听说过吗?这个话完全传统到现在已经不大一样了,我们今天说我们两个熟人是好朋友,很熟悉,哎呀,什么话都说,古人反而提醒我们,熟人说话你更要当心,为什么?太熟悉了啊!大家没有遮拦了,比如大家对我很熟悉,一见我就说,小田啊!你怎么这么瘦啊!怎又瘦了一圈,和麦秆一样了!你知道我爱不爱听,这叫熟人不语。对不对?过去古人讲“虎生犹可近,人孰不堪亲”就是老虎啊!你没有见过老虎当然是很陌生的,你上去拍拍它,哪天老虎吃饱了精神好,没准还舔你一下,但是人熟悉,你有的时候说话没遮拦不行的,要有一定的距离感,这个距离感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而且古人特别讲究要防一点,叫“交浅言深”。交情没有深到这个地步你言语倒说的很深,这个都不一个不稳妥的一个表示。 第

六、邪事不语。

解:不正当的事情或者擦边球的事情不要去说,现在我们好多人不注意,只要做的不是一件正当的事,就不要说。 第

七、戒秽污词。

解:这是《弟子规》的,秽污词你不好讲,脏话你不能讲。 第

八、戒轻诺。 解:你不要轻易去答应别人。 第

九、戒话扰。

解:就是人家很忙,比如我在忙着一件事突然来唠叨,说一件根本没有关系的事情,烦的不得了,你不要去打扰人家。 第

十、戒揭短。

解:这个话我们平时都会有时候会不注意的,比如有些朋友,还拿我举例子,说,哎,小田,你有120斤吗?这揭的就是我的短吗?所以这个话都不能说,比如碰见一个女孩子,哎呦,你怎胖成这样了?在今天这都叫“揭短”我们不要说这个,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语,《弟子规》也就是从这些智慧,包括经典当中的智慧结合起来,把它融汇起来,来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谨言慎语”的行为,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件小事。在这个言语的表达方面,在和别人的交谈交往方面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还应该有哪些方面要时刻注意,请大家听下一讲。

《弟子规_信》教案

《弟子规》学习课程008谨之一

弟子规课程总结

弟子规课程大纲

校本课程《弟子规》

弟子规信教学设计

《弟子规◆信》教案(四)

《弟子规——信》教学设计

《弟子规◆信》教案(三)

《弟子规》第四章信教案

《弟子规》学习课程013信之二
《《弟子规》学习课程013信之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