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数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希望了解的一位数学家——陈省身

书名:《陈省身传》 张奠宙、王善平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还是蛮喜欢读人物传记的,通过阅读感知我们不能亲身去了解的人,很好的途径。

首先,想谈谈为什么选择了陈省身这位数学家,老实说,以前还真对其没什么了解,最多有听过这么一个名字而已。由于良乡校区一切都才开始运转,图书馆也只是在教学楼里临时辟出的一块区域,藏书实在有限,因而在那兜兜转转许久也实在找不出有关数学家的传记之类。差不多都是于我讳莫如深的高等代数什么的。终是好不容易翻出本相对挺沾边的《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2》,作者为笔名李学数的李信明教授,这是他为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撰写的数学科普读物。新华出版社出版了这一简化字版本。不看不知道,一看发现这本书挺有趣的,不愧为“数学普及读物中的佳作”,将一般人认为枯燥的数学问题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确实挺激发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这里也不能过多叙述了。书不厚,很快就翻完,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陈省身与沃尔夫奖》,篇幅不长,却让我有了去多多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的想法。于是,在网上搜索到了《陈省身传》一书开始阅读。

全书共分为二十章每章下有若干小节。并附录尾声,参考文献,陈省身年谱,人名索引及后记。并不习惯在电脑上读书,但只能先如此了。将全书通读后,的确对陈省身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一章的标题是:幼年时光,不做纸鸢儿。陈先生1911年出生在浙江嘉兴。哈,我的家乡便是浙江。他自己说“我从小没有吃多少苦”。他的人生道路却是“苦”攻数学,寓乐于苦。不过的确他的人生道路该算是一帆风顺。而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位中国的伟大数学家——华罗庚,他的道路却是坎坷而崎岖的。不过陈省身出世九天就被带着去逃难,他的老祖母便总是说:“这孩子是劳碌命。”陈先生确实是为数学劳碌了一生。这里看到,陈的父亲陈宝桢“幡然改计”和“投身政法”在陈省身的人生道路上留下印记。“不断选择”,“追求时尚”的谋生追求正成为日后陈省身数学人生的写照。

15岁的陈省身在天津扶轮中学的校刊上发表了这样一首新诗:

纸鸢啊纸鸢! 我羡你高举空中,

可是你为什么东吹西荡地不自在?

莫非是上受微风的吹动, 下受麻线的牵扯, 所以不能干青云而直上,

向平阳而直下。 但是可怜的你!

为什么这样的不自由呢? 原来你没有自动的能力, 才落得这样的苦恼。 所谓“诗言志”,小诗道出了陈省身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不愿受束缚,追求独立与自由。书上是这样评价的:七十多年前一位少年的小诗,至今仍然具有感人的力量,追求独立自由思考的精神是永远会不过时的。的确如此,我不禁想起了马克思也正是在17岁中学毕业时写作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展现出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我想,陈省身之所以能在数学上有那么大的成就,是与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密不可分的。陈不是纸鸢儿,他成了翱翔天空的雄鹰。

1926年,陈省身踏入南开大学校门。这还得说到钱宝琮先生对其不经意的指点,使得陈报考南开的事给定下来。想来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妙,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往往有着大效用。进入南大后,陈先进了理学院,而专业方向没有确定。中间还是有些小曲折的,终于陈省身选择了他所钟爱的数学。“他是幸运的,中国数学也是幸运的”。

1927年,姜立夫讲学回到南开数学系,陈省身选修他开设的“高等微积分”感觉有无穷的乐趣。姜立夫先生讲课水平极高,“独木成林”,一个人造就了一代数学人才。1930年,陈从南开毕业,他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缘,进入清华大学读研,选择几何。也正是在清华,陈省身与华罗庚相遇了,他们日后成为了中国数学界升起的两颗最耀眼的明星。

1943年,陈清华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接下来,他的志向是出国留学,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于是在一切手续办妥后,他去到了人生的下一站——德国汉堡,去攀登学术高峰。经过汉堡的两年,他获得博士学位,自己认为“已经懂得了一些数学”。

然后,陈省身做出了他人生的第四次选择,去巴黎追随几何学大师E.嘉当。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陈省身和嘉当结下了终身的友谊,在战火纷飞的二战期间,他们之间的通讯仍未断,嘉当为陈寄去抽印本成为陈苦读精思的绝好材料。而陈也不只一次地为老师寄去食品包裹以解他们一家人的困境。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令人感动,我深为他们所展现出的的独特人格魅力折服。杨振宁曾是陈的学生,其父亲与陈是熟识的。1975年他发现自己研究的规范场理论竟与陈省身构建的纤维丛理论很完美地契合,感叹之余,他写了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 分别表示了历史上伟大的五位几何学家。这里的嘉便指的是嘉当,而陈就是陈省身了。足可见两人的情谊之于数学是多大的幸运了。

学成回国后,陈辗转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并继续自己的数学生活。可以这样说,陈是不懈追求的,因此他又一次选择了世界,选择去到普林斯顿,在那里奏出数学的最强音。如果不是自身的实力,如果不是维布伦,外尔,韦伊的鼎力相助,真的,我们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战乱年代该如何才能去到一个纯粹的数学世界。在普林斯顿,陈度过了一段十分有意义的时光。也就是在这儿,他结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像是冯 诺依曼,爱因斯坦。

接下来也不多做赘述,引用章题作一概括:上海三年 代理所长,芝加哥十年 美国几何学的复兴,伯克利年代 几何学的辉煌,重回中国 家和万事兴,故园情节 最后的事业在中国,南开数学所 艰难起步,跨入21世纪,几何之家 劳碌的晚年,新的坐标:南开国际学术研究中心。

下面就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国籍问题。

书上是这样讲到的“吴建雄,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等先后加入美国国籍。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后,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众所周知巨大的贡献。他们仍是真诚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中美关系解冻,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返回故园,实现报效桑梓的宿愿。”从一些事上便能看出陈的一颗赤心。比如虽然陈省身和日本数学家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但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却永远不能忘怀。在觉得日本海关对他这样的华人还有偏见,于是坚持不肯开箱子,并把文省部的邀请信放在桌上说如果你们要打开我的箱子,那么我就不进关了,请你把邀请信退回文部省,我立刻回美国去了。结果当然是海关方面让步,而且礼貌地送陈省身进关。小事上如此,在涉及中国和日本关系的重大问题上,陈省身更加注意坚持中华民族的正义立场。1971年,他组织华人著名学者在美国纽约时报刊登广告,抗议日本政府占领历来属于中国的领土钓鱼岛。

是啊,“世界正在变小,移民越来越多,国籍的转换,也不像以前那样沉重。要紧的还是一颗火热的心”,以前我总是很狭隘地认为加入其它国籍就是不爱国的表现,对此有强烈的反感,可是我知道了有的国籍的转换是为了学术研究能更好的进行,而且,拥有别国国籍并不就代表不再爱国,其实这些外在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重要的就看你的心的归属。“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唱出了多少华人的心声!所以,我的确很有必要改变自己狭隘的偏见。

讲到爱国,陈省身真的是不遗余力地奉献于自己的祖国。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建设“21世纪数学大国”,并为此殚精竭虑身体力行,重新走上了年轻时已开始的报效祖国的奋斗历程。他深情地说:“我最后的事业在和中国。”

在中美关系缓和后,他开始帮助中国在自己的本土建立培养高级人才的机制,并展开一系列提升中国数学水平的努力:举行“双微”会议,在中国召开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国际讨论会——由他出面邀请世界上一流的数学家到会演讲,暑期数学研究生讲习班,陈省身留学项目,开设现代微分几何课程。

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建立南开数学所,以南开为基础,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对数学所的精心照料,有如自己的孩子一般。1987年,为南开数学所学术年建造的招待所“谊园”正在施工。在知道谊园工期拖后,怕是赶不上学术年的使用后,陈省身拄着拐杖到工地找工人师傅聊天,看能否提前竣工。工人们看老先生的面子,说尽量努力。当晚陈就请工人师傅们吃饭,并为他们敬酒。工人们加班加点,谊园终于按期交付使用。

这位老者,真的是把数学所当成了自己的孩子那般去照料啊! 他立的遗嘱是遗产一分为三,其一赠给南开数学所,他深切地寄情于数学所,寄情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由于陈的为人,他能很快和他人熟识起来,也交了许多很棒的朋友,结下深情厚谊。广泛的合作是陈省身学术研究的一个特点。按理说他与华罗庚两人是很自然的竞争对手,可是他们彼此都保持着一种尊重,各自在不同的情势下发挥着自己的光芒,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交往持续终生。这实在是中国数学之美谈,之幸事。

“长期以来,数学家被一些人形容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更多数学家则被描写为‘离群索居,不近人情,思想古板,缺乏人文涵养’的学者,剩下的只有‘干巴巴的逻辑’”,其实不然,这是严重的偏差与误解。相反“数学家们以赤子之情,忘我之境终生追求真理,他们是发现和讴歌自然秩序美的诗人,是寻找精神归程和营造精神家园的哲人。”陈省身便具有相当的修养。他是美食家,喜欢在饭店里招待客人和谈论学术;爱看武侠小说,是个金庸迷;喜欢老庄哲学,爱好陶渊明李商隐的诗,尤其是李的锦瑟。记者去他家拜访,看见书架上的书很杂,除了数学书,还可以看到《红楼梦》,古典诗词围棋金庸小说医学等等。而且作为一个数学大师,他还发表历史学论文,观点鲜明,视角独特。爱因斯坦家中也有德译本的老子的《道德经》。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很多学科该是有相通或是互相启发之处的。在新的时代,数学家不能只和“数字、符号、枯燥的公式”打交道,他们应该关注社会,体验生活,注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尤其需要人文思想的熏陶。“一个中国数学家不可以没有中华文化的涵养”,陈省身如是说。

是啊,就像一直争论的文理分科还是不分科,其实说到底就是在强调人要全面发展,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应并重。人文涵养和社会科学思考,都应具备。“数学家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既是一种陶冶性情的人文修养,也是宏观地观察数学发展的一个基点。”

陈是个长寿的人,至于他的长寿秘诀大概是这样三点:对脑子,不想不愉快的事,对身体,不做不舒服的活动;吃得下;精神的超脱。

有次他去了黄山,懒得爬那么多的石阶,上那些陡坡,他便在山下看了一场黄山风景的电影。很是随性而为,饮食方面,陈是蛮有追求的;而精神上,他看淡名与利,很有老庄的境界。他其实很向往闭门读书,故人谈往,怡然自适的生活。但是中国数学需要陈省身,他还不能闲下来。从其诗《七十五岁偶成》可以看出:

百年已过四分三,浪迹平生亦自欢。 何日闭门读书好,松风浓雾故人谈。

怎么说呢,想是用“淡泊宁静,志在高远”来形容先生风范应是最合适的了。克林根伯格这样回忆陈省身:像俗语所说的,他就是我仁慈的教父。我觉得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的品格。这种十分罕有的品格,只能来自于他的民族所特有的智慧和宽容的伟大的传统。如果不是具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又怎么会得带这样高的评价呢?“我的微薄贡献是帮助建立中国人的科学自信心”多么谦虚的老学者!

通书看完后,深深地被感动。我领悟到,所有新生事物建立之初都会有那么一段比较艰难的时光,所有的选择都要自己负责。数学家不再如以前印象中所想的严肃刻板,他们也有可爱亲切的一面。学术探究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但是要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敢于把握机遇,敢于做出合自己心意的真正选择,去发现探求世界之美,知识之美。还有,一个人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需要有其他方面广泛的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成才。要看轻看淡名利,或许用现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什么都是浮云”,真的,其实很多东西不是我们非得不可,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再是,认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追求下去,并为其尽可能献出自己的力量。 光说不练假把式,陈先生在表明自己愿为中国数学尽力后,真的是无条件地全身心投入,他老了,但是他依旧以无限的热情去引领着中国的数学事业。对他的故土投以深情的注视。是的,他的人生可说是一马平川式的平坦大道,可也正是他自己一次次做出的正确选择让上天选择了他成为伟大的数学家,不是吗? 我还需要多看几遍这书,我还需要更多地去感受。一个伟大的人,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与激励又岂只是一些些呢?

另一方面,在书中还提到很多令人敬佩的人,像姜立夫,像嘉当,像J.西蒙斯,像胡国定。“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这是电影里的对白,引用在这儿,就是想表达,是的,我们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带领这个世界获得新的发展。尤其是这些不仅在学术上有建树有成就的,且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精神气质的人。

我会记住你,说“为数学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会记住你,一生创伟业,更惜后来人;我会记住你,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去攀登那科学的高峰;我会记住你,绝不满足,永远向前;我会记住你,内心始终燃烧着的炽热的中国情;我会记住你,对真理的孜孜以求;我会记住你,伟哉,中国数学的泰斗!

虞静芸

1100300117

政法学院社会工作4班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数学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推荐)

数学读书笔记
《数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