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秋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9: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8 哪吒闹海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会读、会写、会组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学习课文,体会哪吒所具有的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和与恶势力英勇斗争的精神。

3.边读课文边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练习讲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主人公的勇敢和强烈的正义感。 2.分析重点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起因,体会哪吒的勇敢。 一、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混:“混”在“混天绫”中的读音是“hún”,另一个读音是“hùn”,组词为“混合”。

“兴”在文中“兴风作浪”的读音是“xīng”,另一个读音是“xìng”,组词是“高兴”。

即:读音是“jí”,不是“jì”。

另外读准平舌音“澡、罪”,翘舌音“称、治、扔”等。 (2)注意字形

霸:注意上面是个“⻗”,不是“雨”。

晃: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下面是个“儿”,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扔:“扔”字右边是“乃”,不是“及”,最后一笔是撇。 2.查词典,解释词语。

随即:表示紧接着前一动作或情况之后立即发生,相当于“随后就”。 火焰:火苗。

胡作非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兴风作浪:刮起大风,掀起波浪。

机灵:聪明伶俐;机智。 摇晃:摇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4)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写出每一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自然段:哪吒决心治治龙王父子,为老百姓出气。 第二自然段:哪吒带着法宝跳到海里,龙王派夜叉查看。 第三自然段:哪吒打死了夜叉。 第四自然段:哪吒打败了三太子。 第五自然段:老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起因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2.组织学生研读。

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 (1)用“因为……所以……”表达句子。

(2)想象“兴风作浪”的情景,东海龙王父子是怎样进行破坏活动的? 如掀大浪打翻小船等。

(3)哪吒要治龙王父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哪吒有很强的正义感,同情关爱老百姓。他是一个很善良、很勇敢的孩子。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小主人公的精神。 2.分析句子。

一 复习生字、新词 二 导入新课

解题:《哪吒闹海》

题目中有一个描写动作的词语,是“闹”字,围绕这个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1)为什么闹?(上节课已解决) (2)怎么闹? (3)闹的结果是什么? 三 复习上节课学的内容 为什么闹? 东海龙王父子做坏事祸害老百姓,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这是他闹东海的原因。

四 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一闹”。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哪吒做了什么?画出表示他的动作的词语。(跳进、取下、摆、掀起) (4)东海龙王是怎么做的?巡海夜叉是海里的小鬼,他出去查看会怎么样?请看书上的插图。

2.学习第三自然段“二闹”。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哪吒做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理解“身子一闪”“躲”“随即”“取下”“扔”。

(4)什么是机灵?哪吒的机灵体现在哪儿? 哪吒很勇敢,夜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下子就被哪吒打死了。 (5)得知这一切后龙王是怎么做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三闹”。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你能把他们交战的情景讲出来吗? (4)画出关键词语。

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

“一纵身”“趁势”说明哪吒的反应很快,身手矫健灵活,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小英雄。

4.小结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描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掀起滔天巨浪,打死夜叉,打败了三太子,收拾了龙王父子,为百姓出了气。 5.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写的是“闹”的结果。

龙王:不敢胡作非为,不敢做坏事了。 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结合上下文理解“胡作非为”“太平”的意思。 六 总结全文

9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则、揠”等10个生字,会写“寓、宋”等10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点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词语的意思。

3.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在活动中体会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一 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读准平舌音“宋、咱、则”,前鼻音“筋”。 (2)注意字形

拔:与“拨”区别开来,“拔”右边是个“友”加一点。 寓: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最后三笔是:竖、提、点。 2.查词典,解释词语。

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巴望:希望、盼望的意思,“巴”有急切、迫切的意思。

焦急:非常着急。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4)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三、读故事 1.思考

(1)农夫种了禾苗后心情怎么样?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自愿交流,反馈

要求:用书上的句子来说一说,找出重点词语。

3.模仿农夫焦急的样子(请同学上台模仿,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要求:神态、动作(揣摩一下心理,想象农夫会自言自语嘀咕一些什么)

4.交流“焦”字

从字形想一想,你能想到什么?(开拓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中国的汉字多么形象啊!(启发:怎样才能由“焦”变为“不焦”?要是你,怎样化解如此焦急的心理)(可指导读出本自然段的“焦急”) 5.焦急的农夫想到了什么主意?(自由读第2自然段,把农夫想出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1)指导朗读:急忙、一棵一棵、从中午一直到天黑、筋疲力尽。 (2)板书:筋疲力尽。指导“疲”的写法和意义。 (3)加上动作表演农夫拔禾苗的过程,体会他的心里语言。(“拔”的动作演示是重点,是小心翼翼地还是急匆匆地?做好预设,应属于前者)

(4)如果你是禾苗,你会怎么说?(让学生积极表现) 6.筋疲力尽的农夫回家后怎么样呢?

(1)板书:兴致勃勃。指导“勃”的写法和意义。

(2)指导朗读(加上动作或手势)(体会:累并快乐着) 7.他的儿子知道了,有什么反应?

(1)学习“纳闷”(纳闷些什么,心理语言) (2)禾苗的结果怎么样呢?

(3)说说禾苗枯死的原因。板书:规律、急于求成。(回到寓言题目,问学生“揠苗”真的能“助长”吗?然后给“助”字加上大大的双引号,这样能凝炼地总结主旨)(对照幻灯片11中的主题图引出趣味小诗来深化总结:揠苗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无粒白辛苦)

(4)举例说一说生活种类似的例子。(可选择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硬逼着孩子参加多种辅导班、特长班事例来叙说,近距离更有现实感)

四、故事延伸

1.合作演一演“禾苗枯死之后”(贴合故事,如果你就是那个农夫的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如何补救,续写故事) (1)同桌合作表演

(2)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表演这个故事,引出:如果对禾苗不管不问,行不行? 2.总结: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五、拓展,谈收获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有2000多年了,原文只有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同学们课下可以自己读一读。外国也有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找来读读。

2.谈谈收获,课下完成我的收获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课件

一、导入课文,出示课题

(一)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二)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

读准翘舌音“伸 示 弱 持”,前鼻音“禁”,后鼻音“蚌”。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神一伸”“来一夹”。

组词扩展:“表示 示弱 一齐 整齐 威胁 相持 坚持 不禁 禁止”。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品读课文第

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

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①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理解“威胁”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①指导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来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②出示词卡:毫不示弱

A.指导读准生字:弱

B.指导书写生字。

C.通过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五、作业

鹬蚌相争

鹬图

蚌图

威胁

毫不示弱

渔翁得利

10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楚 固”等10个生字,会写“矛 盾”等8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其中道理,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更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点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自 相 矛 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10成语故事。

2.引入《自相矛盾》。 二 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要读准平舌音“怎”,翘舌音“楚、锐”,前鼻音“盾”。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值一盾 买一卖 亏一夸 (3)注意字形

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 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 2.查词典,解释词语。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意为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

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

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围观:很多人围着观看。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自相矛盾》课文内容。

出示图片。矛与盾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矛盾)谁来介绍下?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两种兵器是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书) 2.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 3.卖矛与盾的人事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什么矛都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么语气说的?

4.竟有如此锐利的矛,如此坚固的盾!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5.文中的围观者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6.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国人的矛去戳他的盾会发生什么?

7.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他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课件出示) (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8.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课文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指名读)

9.通过学习课文,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故事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2.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课文,说说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坚固 矛不锋利 相互抵触 前后不一致

戳得穿————矛锋利 盾不坚固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2.朗读课文,学习成语故事,明白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成语吧,说说你学过哪些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成语。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 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腮”,翘舌音“数”,前鼻音“宣、演”,后鼻音“俸”,边音“滥、禄”。 (2)识记生字

形近字:夸一亏 桃一逃 组词扩展:“宣布 演出” (3)注意字形

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 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

逃:注意书写笔顺,先写“兆”,最后写“辶”。 2.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3.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4.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3句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4——6句

(1)轻声读4——6句,划出重点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4——6句。

a 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b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

宣王

许多人一起吹

缗王

单独吹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语文三年级下册)

秋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秋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