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闲话干部任用考核机制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1: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闲话干部任用考核机制

一,贪官两面性对干部考核任用机制提出的考验和挑战

原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国健的贪污受贿丑闻东窗事发后,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人们深感意外的是,一向低调谨慎的人怎么也会‚出事‛呢?接触过徐国健的人大都认为他是一位行事低调、做事谨慎的人,很讲‚规矩‛。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各种场合教育下属或新干部,告诫他们不该要的财物一律不能碰。甚至在饭桌上,徐国健也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用他的话就是‚毛毛雨常下、小木鱼长敲是对干部的关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秀‛的。据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介绍,跟‚徐部长‛下基层调研,他从来不收礼品,有时候实在推脱不掉,一回到部里,立即吩咐司机把东西登记并上缴。这位知情人士说,至今省委组织部的仓库里还有数十件‚徐部长‛主动上缴的礼品。不仅如此,为了给人以清正廉洁的假象,徐国健还在江苏大力推行的一系列干部制度改革中乔装打扮,充当了一个积极推动者的角色,并使省委组织部成为全国组织系统的‚一面旗臶‛。

无独有偶,日前,河南省纪委、监察厅严肃来自了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党组书记石发亮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这位贪官也是大打廉政牌,不论大会小会,言必谈廉政。有时候讲到动情处竟然眼眶湿润,令许多在场的干部深受感动。

类似的报导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贪官们大都表现出两面性,一面是清政廉洁、无私奉献的好干部;一面是利令智昏、中饱私囊的丑恶嘴脸。

贪官的两面性一来是说明他们做贼心虚,千方百计为自己进行伪装;二来也是自我保护,想方设法瞒过组织和群体。并且,贪官的这种虚伪性、欺骗性越来越带有普遍性,成为贪官一族的共同特点,使人们越来越难辨真伪。贪官的两面性越大,其隐蔽性就越强,危害性也就越大。这不仅为反腐工作增加了难度,更为组织部门考核和任用干部提出了挑战。贪官为什么能得到提拔重用?贪官为什么能够长期得手?这从客观上看反映出我们在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中的问题和弊端。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是选人不准,管人不严。如何寻找两面性贪官的言行规律,掌握动向,明辨真伪,切实在干部考核和任用过程中加以甄别,从而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及时发现贪官、防止错用贪官,这不仅是防腐的重要环节,更是反腐的基础性工作。这就给各级组织部门和党委主要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两面性的贪官们无论如何伪装,总会露出马脚,也总有一定的规律。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组织部门及相关领导对这些情况也并不都是一无所知。但问题在于,一方面,我们的组织部门和有关领导是不是能够坚持原则,是不是敢于坚持原则;另一方面,我们的用人机制是不是能够保证把贪官们拒之门外。

能不能明察贪官的真伪,这的确是对我们干部考核任用机制提出的考验和挑战。 二,‚小圈子里选干部‛遗患无穷

透过瓮安事件这起许多因素遇合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央党校蔡霞教授指出:‚它折射出一些地方的权力运行严重偏离了执政为民的轨道‛。当前决定干部‚升迁去留‛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仍缺乏群众的参与,干部评价‚内循环‛,政绩考核‚向上看‛,加重了干群脱离现象。瓮安县委党校原校长童德莹说:‚好干部提拔不上来,得不到重用,阿谀奉承、为领导提包的干部却青云直上,何以服众?在‘6•28’事件中,一些干部隔岸观火、不愿站出来,其中也掺杂着这种情绪。‛

在什么位臵说什么话,这些人的观点明显带有个性。比如,党校教授的话有理论高度,已经赋闲的当地党校原校长快人快语,无所顾忌,而已在瓮安工作6年的县委组织部部长莫涛所说的‚除了公选以外,民主推荐的人选都在原单位范围内产生,这就会发生‘小圈子里选干部’的情况‛。这番话,则显得四平八稳,官味很浓,听上去不那么刺耳。

虽然这些人士对‚瓮安事件‛的反思在语言的表述上有所差异,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 1

出了酿成‚瓮安事件‛的深层原因———决定干部‚升迁去留‛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由于至今仍缺乏群众的参与,仍在‚小圈子里‛转悠、画圈,缺少了群众把关,由此导致干部评价‚内循环‛,政绩考核‚向上看‛,加重了干群脱离现象,因此,‚瓮安事件‛只是或迟或早爆发的问题,而几乎无法避免。

不少事实证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缺少了群众参与把关的‚小圈子里选干部‛遗患无穷。接下来,能否以遗患无穷的‚瓮安事件‛为镜鉴,彻底打破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彻底改变一些地方的干部长期不在群众中生活,对群众谈不上感情,既不对上负责,也不对下负责,只对自己负责、只对自己的乌纱帽负责的怪现象,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如何真正引进民意,加大民众参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考核、把关权重,把领导干部的前途和命运真正交由当地老百姓来决定,就不仅仅只是贵州省探索干部考核评价长效机制的问题了,而俨然成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全国范围里干部考核评价长效机制的探索,和‚群众的评价至少要占一半权重‛这一新制度、新规则的尽快确立、架构与大胆实践的重大命题了。

三,对症施治 防止、杜绝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

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随着《干部任用条例》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引进竞争和考核机制,这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建立一支富有朝气、奋发有为的领导队伍;保证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前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乱纪的形势依然严峻。据《半月谈》杂志披露,2004年1月-8月,被‚双规‛、隔离审查和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省部级干部达到36人。1月-7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22913人,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767人,厅局级以上干部109人。不少腐败案件在查处后,都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同一个问题:少数党政领导干部出了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处理,反而继续‚带病上岗‛或‚带病提职‛,‚买官卖官‛现象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究其原因关键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这一中心环节上未能把好关、守好门。

一、病症表现认定

有些人在任命上岗或被提拔前就存在作风不良、违法违纪等问题,但我们在考察干部时却未能及时发现,结果导致其中一些人仍继续得到提拔和重用,这种现象被称为‚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 由此产生‚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封官许愿、任人唯亲、跑风漏气、弄虚作假、有案不查等综合症状。具体表现为:走门子、拉关系,托人打招呼、递条子;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或索取对方财物;在民主推荐和选举等工作中请客拉票或者搞其它小动作;大力提拔本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泄露内部讨论的干部任免情况;伪造或者私自更改本人档案材料,使用假身份、假学历;对本地、本单位违规选人用人问题有案不查或者查处不力。‚带病‛官员高升,不仅搅乱了干部队伍的正常秩序,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更造成了政府的诚信危机,影响极坏,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二、治病先求病因

应该说,出现‚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在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还不完善,有些管用的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

从客观上看,干部人事制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的难点问题。干部的提拔任用,按正常程序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党委集体讨论后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上级组织部门进一步考察,然后提请党委讨论审批等多个环节。但现实情况是,这一流程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干部的提拔任用实际上并未摆脱‚伯乐相马‛的模式,在一些地方,民主推荐成了领导推荐,组织考察成了‚走过场‛,集体决定成了‚一把手‛

个人决定,层层‚把关‛成了层层摆设。

从主观方面分析,从有关部门查处的诸多买官卖官案件中可以发现,带病上的‚岗‛和带病提的‚职‛,往往都是跑来的,要来的。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选拔干部时‚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立马重用‛的现象。对又跑又送的,往往就会有意地拿着放大镜看优点,蒙上眼睛看缺点,用顺风耳听好话,聋子耳朵听坏话;有的干部连续几年考核优秀,仍然得不到提升使用;有些干部考核一般甚至较差,却照样重用。已有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约束。‚少数人选人‛的权力未受到根本性制约,少数人说了算的‚以官选官‛模式依然存在。

三、治病讲究良方

为政之道,重在得人。要防止和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在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程监督上下功夫。

1、在干部推荐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公论。对拟提拔的干部,可将组织考察改为实行‚考任分离‛,即后备干部必须经过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然后才能对其进行任命或提拔。以前先任命,后考核的做法会带来许多诟病,因为,后备干部一旦被任命或提拔,职务已经明确,再考核时,许多人会碍于情面帮其掩盖问题,所以,监察部门很难准确了解考察对象的具体情况,导致‚带病上岗‛和‚带病上任‛。而‚考任分离‛制度,将使监察部门有更多的机会对取得任命资格还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进行考察。

2、在干部考察工作中,要完善考察方法,全面了解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的情况。既要听上级领导的意见,又要听一般干部、群众的意见;既要听正面意见,又要听反面意见;既要重视多数人的意见,又要重视少数人的意见;既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圈,又要考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防止考察失真失实。

在此,我还想着重强调一下考察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简称‚两圈‛)的重要性。现行的干部考察方法延续了多年,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考察方法单一,仅限于个别谈话、民意测验、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等,缺少科学的考察手段;考察范围局部化,缺少全面性,领导人数较多,一般干部群众较少,还普遍存在重领导意见、轻群众意见的倾向;考察干部的范围狭小,往往局限于工作单位和八小时以内的表现,而忽视了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等。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生活圈、社交圈的状况,是干部思想境界高低的‚标尺‛。深入考察干部的‚两圈‛是全面了解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考察‚生活圈‛,应着眼于‚五看‛:看生活作风是否正派;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经济状况是否正常;邻里关系是否融洽;业余爱好是否健康。考察‚社交圈‛,应着眼于‚三看‛:看其交友择友中表现出的社会观念;看其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看其社交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公德。

只有这样才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干部的实际情况,防止考察失真失实,遏制‚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现象的发生。

3、在干部任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对在考察、巡视和受理举报中反映较多的干部,使用上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听取纪检机关的意见,对反映的一些线索具体、情节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涉及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谋取私利、重大项目和大额度资金审批个人说了算、生活作风奢靡等方面的问题,要深入调查核实。问题没有查清之前,不要急于作出任用决定;在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发现有严重问题线索、不宜继续从事现岗位工作的,要先从该岗位上调整下来。特别是对‚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的干部,更要对其选拔任用过程进行调查,确实存在用人失察失误的,还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在干部监督工作中,要积极推进工作方式制度的创新。一要创新干部教育方式,引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系统的实绩考核标准,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二要探索加强对双重管理干部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三要疏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形成干部正常退出的机制,从制度层面上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四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部门与纪检机关、以及内部各工作机构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合力。五要健全干部监督信息工作机制,尽快建立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馈及时、信息共享的干部监督网络,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包括 ‚5+1‛的文件,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为了解决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问题。可见,中央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病症对干部队伍的侵蚀和破坏,下决心把防止和杜绝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并力求抓出实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于那些不事张扬、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的干部,将给以褒奖和重用;对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政绩平平的,将果断予以调整;对投机取巧、好大喜功、制造虚假政绩的,将坚决查处。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完善考察方法,严格坚持程序,认真核实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彻底根除‚带病上岗‛、‚带病提职‛问题。

四,当前干部任用考核机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方向

当前在个别地方,买官卖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严重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毒化了社会风气。甚至在个别部门、个别职位上,连续出现‚前腐后继‛和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失灵的危局,例如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对当地一些领导干部工作态度和作风提出了严厉批评:‚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群众拿刀砍,干部当到这份上,不如跳河算了!‛可是,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当前的这些社会乱象与干部任用考核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存在的弊端

一、以绩效为主的任用标准导致干部品质整体性滑坡

科级单位是干部任用考核机制最基本的适用对象,科级单位的一把手一般直接掌管人事,而一把手由于事务繁忙,对干部的观察和了解根本无法做到细致和全面,在德、能、勤、绩、廉五个层面中,往往只对表面化的‚绩‛产生直观印象。其实无论是科级单位还是县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无法摆脱这种以绩效为优先考虑对象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造成了干部任用标准的片面化:只看成绩,却对被考核对象的社交圈和真实的思想品质缺乏了解,一旦起用则后患无穷。1991年到2001年,许超凡、许国俊、余振东涉嫌在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行长任职期间,先后以企业名义办理假贷款套用资金,侵吞资金超过4.82亿美元。与其说对这三个行长任职期间的惊人贪污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还不如说是干部任用考核机制出现了漏洞,让一些视权力为摇钱树的腐败分子不幸得到了权力。

二、‚一言堂‛的官僚作风导致‚少数人任用少数人‛局面生成

当前在干部队伍中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早点进步,就得与领导搞好关系。‛所谓搞好关系,指的就是感情投资。即使工作做得再出色,没有领导赏识或不被领导了解,那就永无出头之日。现在实施的一把手异地交流和领导有限任期制度,无疑对这种感情投资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把手对新环境的不熟悉,迫使其不得不重新铺排人际关系,以有利于工作及时开展,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每一次班子换届都成为投机分子攫取权力的机会,与领导班子成员的亲疏关系决定着干部选拔候补成员名单。同时,一把手为开拓工作新局面,也必然首先考虑使用自己信任的人,很可惜,在这种时刻往往投机分子最能表现自己,借助一把手为稳定局势搞‚一言堂‛的时机,上下其手,使干部任用考核制度最终流于形式。某县仅信访局一家单位就突击提拔三名副科级干部,名曰‚新时期新气魄‛,实际上与县主

要领导人的好恶有直接关系,在‚一言堂‛的大气候下,干部任用成为一把手培植个人势力的重要法宝。

三、考核过程的暗箱操作导致真实民意的消沉

因为存在社会大环境和官僚作风对干部任用考核程序的不良影响,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对干部考核程序持消极应对的态度。对后备干部公示到领导干部测评,这些都给人以‚内定‛的假象,凡是公示必然是已经确定人选,凡是测评必然是领导班子优秀,久而久之,所有的考核程序都成为程式化。上级机关找干部职工谈话时,一般很难听到反对意见,因为既然是领导内定的人,自然不能畅所欲言,既得罪同事又得罪领导,还不如做个‚老好人‛,在将来的职权重新分配中捞点实惠。如此这般,下情不能上达,便使个别人因为拉帮结派等等原因设臵的‚暗箱操作‛顺利得逞,也使上级机关对所谓的民主选情失去了正确的判断。而在一般情况下,为了维护安定团结的现状,对下级机关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也往往直接遵从下级领导班子的意见,使一把手对某位干部的错误信任得以通过干部任用考核的形式确定下来。

改革的方向

一、建立干部任用异地考察制度

既然处、科级干部实行异地交流制度,那么在干部任用考核程序中为什么不能实行异地考察制度呢?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异地考察人员对后备干部进行考察,与群众进行谈话,将会很容易地摸清干部的真实情况。这样一来,一可以识破所谓‚绩效‛的烟幕,二可以收集后备干部最全面的信息,三可以打乱原有的人情网络,迫使原来只知走上层路线、作风漂浮的个别干部重新回到扎实工作、打好群众基础的正确态度上来。某县一名行政单位干部有生活作风问题,因为与一把手关系融洽,并未受到党纪处分且步步高升,使该单位形象一落千丈。只有采用异地考察制度,才可能真正完善对干部‚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综合衡量,将不合格的干部挡在品德考察之外。

二、干部考察队伍实施独立建制

南北朝时,殷景仁曾提出‚百官荐材,以所荐之能否黜陟‛,指的是当官员举荐人不当甚至被举荐人犯罪时,应该接受连坐的处罚。照此推定,现在我们实行的干部考核机制甚至比封建社会的官员选拔制度还要宽松,即使考察失误也不会追究考察人员的责任。同时,干部考察人员受制于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意志,不能真实反映考察情况,而且有时想反映也反映不了。在一定意义上说,干部考核程序只不过是领导‚内定‛之后的工具而已。因此,干部考察队伍实施独立建制,并对考察人员的考察结果记录在案,由考察人员签字负责。待被考察对象任期届满后,再次对其进行考察。干部任用考察工作与考察人员的责任相挂钩,这样就可降低买官卖官现象的发生概率。

三、干部任前公示脱离部门化窠臼

从目前试行考察预告制度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的情况看,干部职工对领导干部的任命使用的关心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扩大了干部群众对干部考察、使用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但是,干部任前公示往往只面对本部门,尤其是采用垂直管理体制的行政单位,这使本单位干部职工对个别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反映面临被暴露、被清算的危险。而且,这种民意反映在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往往因种种原因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对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应该摆脱当前的部门限制,越是垂直管理部门的干部考核越要向上级纪检部门、干部考察机关进行任前公示,从而有效遏制某些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人事独断局面。

五,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程序是关键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体现的主要精神是充分的党内民主、严密的程序主线和完备的制度监督。选任干部的原则和标准确定之后,程序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真正做到用好的制度选人,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关键是要按照《条

例》规定的程序办事。正是基于此,《条例》做出的程序性规定,全方位贯穿于干部选任工作始终,形成了严密的制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条例》的程序性规定及其丰富内涵,严格执行程序规定与要求,尽快着力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一、准确把握《条例》的程序性规定及其内涵,奠定严格执行程序的基础

《条例》以程序为主线,通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环节,对干部选任工作做出了全方位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使干部选任工作制度体系更趋完备,制度措施更加有力,程序方法更具操作性。《条例》的程序性规定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六项‚基本程序‛,即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它突出了民主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三个‚关键程序‛;第二个层次是有关基本程序中的‚具体程序‛,包括民主推荐环节的四项具体程序、干部考察环节的六项具体程序、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环节的三项具体程序、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五项具体程序。

《条例》所规定的一系列程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针对性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依据宪法、党章和有关法律,结合党的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新的实践做出的,体现了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三方面要求。一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各个环节必须始终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管干部原则在严格的民主程序中运行。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干部选任的民主化,使党对各级干部选任的全过程都能真正体现全体党员的意志,为党管干部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选拔任用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的统一。在干部的培养、选拔、考核、任免、奖惩等各个环节,必须切实制定并认真执行严格的民主程序,积极推行扩大民主的多种方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注重社会公论,使干部选任工作的各项决策真正体现群众的意见和愿望。三是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将党管干部原则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细化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规范和法规,实现维护党的领导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高度统一,使党对干部的管理从政策性管理逐渐转向法制化管理。

二、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程序,抓好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程序,既是保证执行《条例》不走样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关键所在。它要求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地既坚持关键程序和基本程序,又坚持具体程序。

首先,执行程序要以《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基本条件为前提。《条例》规定的选任干部应当遵循的六条原则,是党的干部路线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应当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与《党章》的规定相一致,体现了德才兼备的原则。各级党委必须深刻理解和不折不扣地遵循这些原则和条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现偏差,以保证干部工作的正确方向,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偏离或者脱离了这些原则和基本条件,执行程序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程序过程便异化为形式主义。

其次,组织(人事)干部要以坚强的党性严格按程序办事,以扎实的作风抓好各项程序环节的落实。组织(人事)干部是选人的人,是具体执行程序的人,责任十分重大。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照章办事。凡没有经过规定程序的,一律不考察、不研究、不呈报,使程序成为不正之风不可逾越的屏障。同时,由于干部工作程序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环环相扣的环节组成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缺漏或走样,都会导致‚链条‛的失效,它要求组织(人事)干部必须适应执行《条例》新的程序规定的需要,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练就过硬的本领,养成扎实的作风,在干部选任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履行程序环环紧扣、一步不缺、一步不错。

三、找准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江泽民同志指出,‚于部选拔工作要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上的突破是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重中之重。构建干部选任的科学机制,必须以此为着力点,

大力推进干部选任制度改革。

1.要致力于构建公平的干部选任竞争机制。竞争出入才、竞争出活力、竞争出正气。实现干部选任的良性竞争,是贯彻落实好《条例》,促进于部队伍在动态中实现竞争上岗、合理流动、优化配臵,创新用人制度的内在要求。一要完善选举制。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选举制,要坚持和完善差额选举制度,逐步做到凡由选举产生的领导职位,都实行差额选举,并不断扩大选举制的实行范围。二要强化考任制。要按照《条例》中‚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的要求,扩大公选范围,延伸公选层次,从制度上打造各类人才公平参与竞争的平台,形成一种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识人用人机制。三要扩大聘任制。对党政机关的中层干部等,在进行竞争上岗基础上逐步实行聘任制。四要改革任期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引咎辞职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现职领导干部等相关制度,完善配套措施,使那些安于现状的干部思想‚不安‛,四平八稳的干部位子‚不稳‛,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领导干部正常交替更新机制,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2.要致力于构建民主的干部选任运行机制。推进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四权‛。一要扩大干部推荐阶段的民主。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民意测验、民主推荐,使获取的干部信息更加接近客观实际,努力做到推荐职务、任职资格、职务标准和推荐结果‚四公开‛。二要扩大干部考察中的民主。要提高考察的透明度,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干部考察中来,扩大考察范围,提高考察的准确性,认真落实考察预告、差额考察、考察结果通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考察中的民主程度。三要扩大用人决策中的民主。建立健全党委内部讨论决定干部任用的议事和决策规则,认真研究《条例》中提出的‚无记名投票‛、全委会票决制度的运作和完善问题,试行干部任免差额上会制度。

3.要致力于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考核评价准确,任用才能得当;考核评价失真,任用必然失误。一要科学制定岗位分类、干部分类的职责规范,力求使干部的任期目标、年度目标和主要工作职责与其本身的岗位性质、能力水平相对应。二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尽量增强考核指标的可比性。三要拓宽考察渠道,既要考察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又要考察干部的社交圈。四要注意区别和把握考察对象的实绩与虚绩、真绩与假绩、现绩与前绩、显绩与潜绩之间的关系,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同时要研究试行领导干部政绩公示制,让广大群众帮助鉴别干部政绩的实与虚、真与假。

4.要致力于构建系统的干部选任监督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约束机制,是贯彻落实好《条例》的根本保障。一要研究制定加强对‚一把手‛用人进行监督的有效制度和措施,坚决制止个别地方和部门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决定干部任用的不良现象。二要抓好选人用人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健全干部任前监督的相关制度,及早发现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干部带‚病‛上岗。三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监督的相关制度,即推荐、考察、任用等环节的责任制。四要建立健全监督与查处的相关制度,包括选任工作检查制度、选任工作失误追究制度、选任监督责任制等。五要努力实现干部选任工作的‚阳光操作‛。在接受党内监督的同时,积极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努力使各个方面的监督制度互为条件、互相联合、相辅相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防范和纠错机制,真正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办法》

质监局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汉台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结亲干部考核奖惩机制

某区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交流材料

如何完善干部平时考核机制

江苏干部考核机制改革新动向

干部包保量化考核机制

闲话干部任用考核机制
《闲话干部任用考核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