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9: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

帮助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其充分认清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及特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基本是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一、什么是公共生活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社会公共生活的三个主要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的表现。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成员无论职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以不断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作为保障。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应当看到,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已成为新加坡人自觉的行为。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合不吸烟、不乱丢纸屑等等行为在新加坡人视为是有教养的行为。不应随便用食指指人;在打哈欠时,要用手掩住口„„尊敬长辈是新加坡人恪守的东方美德,政府甚至规定,不赡养父母者不得购买住房。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节社会公德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恩格斯说过,社会公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列宁也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集中反映着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

概括地说,文明礼貌就是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

3、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爱护公物就是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4、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具体地讲,就是要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就是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就是要节煤、节电、节水;就是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就是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5、遵纪守法

公民自觉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遵纪守法,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法、知法、用法,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就是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就是要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大学生群体的形象。

2、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我国的互联网,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的作用,树立崇尚法律的理念,在公共生活中做守法的模范。

1、指引作用。法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它明确规定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这种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

2、评价作用。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作用。

3、预测作用。由于法律规范的存在,人们就可以预见到国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会持什么态度,也就是说人们事前可以预见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4、强制作用。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法律规范的专有属性。

5、教育作用。指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制宣传、制裁违法、惩罚犯罪等环节进行的。

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简介

1、《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立法目的: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本法。 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原则。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3、《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立法目的: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4、《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立法目的: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 基本原则主要有:依法管理原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5、《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我国的互联网,在国家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如何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立法目的:为了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基本原则: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课后复习及作业或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五章__遵守社会公德_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践行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思修)

遵守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秩序___教案

第五章 公共秩序管理

法制教育遵守公共秩序.doc

遵守公共秩序班会教案

《遵守公共秩序》听课感想

公共秩序维护管理制度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