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咬定青山不放松——关于高效课堂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3 07:5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咬定青山不放松

——关于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再思考

教科处 李若富

编者按:在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年中,经历了艰难起步(包括外出学习、触动内心,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模仿尝试、骨干先行)、确定模式(包括各学科在探索中研讨各自的模式、学校根据各学科的反馈明确统一的模式)、全面展开(制定实施方案、小教研——备课组听课评课、大教研——学科组公开课、期中期末反思总结、学年反思总结)几个阶段,应该说,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抹杀,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我校是一所封闭式管理的民办完全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各异,家庭教育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问题学生、留守孩子、单亲家庭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 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 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新世纪学校的教育教学如果不大刀阔斧的改革,新世纪学校将不会有未来,于是,从2010年起,陆续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全国教育名校江苏省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等教改名校的经验。它们严格有序的学校管理和“先学后教,当 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为此我校借鉴它们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我校教学实际,制定了《达州新世纪学校教学高效课堂改革实施方案》,教改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我们面临的问题,高效课堂改革究竟是要继续坚持还是放弃,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目前急需厘清的几个关于高效课堂的认知

1、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课堂教学阶段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生中心论,都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包括考试成绩。

2、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单是简单的号召,只能流于形式,于教学徒劳,于学生无益。只有真枪实刀地演练,让教师在探索中教学理念受到触动,在实践中教学方法得到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可能收到明显的成效。初中年级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的本来意义是“教”学生“学”。课堂不是讲堂,至少在中小学校是这样。教师的任务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把知识简单的倒给学生。我们的古人把学校称作“学堂”,直接的揭示了学校的本质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从根本上说要依靠每个学生的努力和进取。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源泉和根本。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他的理论旨在唤醒主体意识、提升生活经验、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教育实践中,总有很多常识被我们忽略,或者被我们弄得很复杂和深奥,所以有人说,所谓专家就是懂得常识的人。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这句话无疑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事实上,课堂上老师讲了 1 多少并不重要,学生学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改革课堂,首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志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我们总有老师认为,学生要睡觉,自己也无可奈何,甚至为了不影响自己“说”课,还巴不得他们睡觉。学生睡觉并不一定说明他不愿读书,除了少数因为生理的原因,或者没有休息好,或者身体出了问题,更多的是因为课堂乏味,了无生趣。严格的说,让学生不睡觉,还不是动的标志,让学生嘴动,多读,多问,手动,多写,多参与,也还只是动的表层,关键是要让学生脑动,多思考,积极思维。首先不要把学生当成听我们讲课的工具。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讲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学生就不可能会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就一定会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成绩也就会越来越差。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我们总会看到一种情况,学生上课好像听懂了,但作业不会做,或者稍难一点的稍作一点迁移的就不会做。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人可以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我努力的程度。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迷恋是提高其学业成就的内在动力。

5、课堂教学改革重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展示,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展示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仅限于此,展示很有可能是肤浅的,不能持久的。对高中学生来说,展示的意义更在于老师发现问题,同学互相启发。所以课堂上不应该有大面积的、经常的、价值不大的演板。从某种程度上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展示欲更重要,更有价值。一方面,求知欲针对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我们强调教学要针对问题,强调讲前要有预习,都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由于高中学生学习课程多,课时多,作业多,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进行预习,这是事实,但由此就否定预习也是违背教育常识的。你不能说,因为我砍柴的任务重,所以我就没时间磨刀。你是可以不磨刀,但你最后完成任务的情况是怎样的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预习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预习的环节都不可少。但在具体的教学中,预习可以灵活进行,譬如: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课前来不及预习,可以把预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实际,还可以把预习放在一堂课的末尾,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坚持预习的原则就是为了决不盲目的教学。

6、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排斥老师的“讲”。课堂教学改革从不否定老师的作用。老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体现在:学习目标定向、组织教学、解答疑难、检测反馈。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也就不排斥老师的“讲”。只是要求老师的讲必须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是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课堂教学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力戒废话。废话有许多种,重复罗嗦的话、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不需要老师讲的话、需要老师点拨但缠夹不清的话。老师的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或者将肤浅的引向深刻,将零散的归于系统。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和学科性质、任务,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洽,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和进行个性化解读。也就是说,教师的讲,或者针对问题,或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学生主体的确立未必要牺牲教师主体。按照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教师与学生不应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构成主体间性关系,即交互主体的关系。硬性规定一堂课上老师只能讲多少时间,也许是很僵化的做法,但老师一定要明确这个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面灵活运用,自主确定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7、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组织实施。教育界有很多漂亮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最典型,以此为办学追求的学校也有很多,但想想看,有谁真正做到了这点?这三句话其实说到底就是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可见,教育的关键是实践。现实中有那么多学校在不断的参观学习,但学习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成功者总是寥寥。蔡林森在河南焦作永威学校的成功再次启示我们:改革者必须要有百折不 2 挠的坚定信念,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理作保证。谁都知道,不研究学生、不针对问题、只管把教材讲完的教学,是最简单、最轻松也是最不负责任、最无效的教学,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校长都想改变这种教学,但对以个体劳动为主要形式的老师而言,这种改变又是最为艰难的,所以从洋思和杜郎口的身上我们看到,在其起步阶段,校长几乎都毫无例外的扮演了家长制的角色。

8、课堂内容容量大就是高效。高效的课堂当然要追求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关键是教师设计的大容量问题是不是被学生掌握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单纯看讲了多少知识点,显然是违背课堂教学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9、课堂提问密度大就是高效。显然,这是对高效课堂的一种曲解。提问不等于解决问题,关键是看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找到了学生的困惑点,是否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否则满堂开花式的提问,只能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完全背离了高效课堂的宗旨。

10、课堂进行讨论探究就是高效。这只不过是追求一种形式而已。自主、讨论、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但是,讨论探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如果讨论探究搞成了表演,那就不仅无效,而且有害了。

11、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高效。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但是,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形式而非内容。试想,语文课上失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的思考,那么,语文课还有审美吗?数学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定理、推导公式的过程被多媒体课件完整呈现,数学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体现在哪里?辅助,而非替代;高效,而非包办,更不是形式。

12、课堂进行当堂训练就是高效。知识讲授完毕进行必要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不是评判是否高效的依据。习题的设计、纠错的措施、教师的评价应该最能体现教学的整体设计,否则,随意的讲讲练练也不过是一种过场而已。

二、高效课堂的特征

1、还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课堂教学大一统的局面,老师教什么,学生必须学什么,不允许出现质疑,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学生看作了知识的容器和待加工的机器零部件。如此教学,教师成了课堂和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成为知识虔诚的接受者和教师的崇敬膜拜者,自然不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何谈学习的主动性。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才能有成效。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这里的“自我意识”就是美国学者齐默尔曼所说的“元认知”; “想学”就是齐默尔曼的“动机”; “会学”、“坚持学”就是齐默尔曼的“行为”;“内在学习动机”、“意志努力”与齐默尔曼的“积极的参与者”相对应。可见,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能学”、“想学”的自我意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泼有序。

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参与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 3 生的探究结果不强求一致,重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点拨重点也不在引向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在于从学生的探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必要的校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应对问题机敏智慧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是否灵活多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反映出教师的不求创新,思维僵化,教学倦怠,只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疲劳,效率的降低。因此,教学方法绝不单纯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有经验的教师在授课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反复使用一种方法,自己也感到了无兴趣,更何况是天天面对着老师的学生。如果不断改进方法,不仅学生感到新鲜,自己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常教常新的奥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法,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创新的意识,课堂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比如讲授《细胞的全能性》,如果把最新的科研成就克隆、骨髓移植等实例在讲课开始介绍给学生,激发兴趣,引出问题,进行探究,就比在讲完知识后作为引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学习语文课《谭嗣同》时,如果在课堂上引入“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坐等被抓,最后以死警醒世人是智是愚”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可能比教师侃侃而谈效果更好。在讲授《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如果把目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应对策略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生的感触会更深刻。

当然,方法一活,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可能会生发出许多教师无法估计的问题,会给教师的讲授和时间把握带来许多困难。但是,正是教师无法事先预设的问题,才有可能带来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才能在课堂上闪现智慧碰撞的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足的智慧应对学生的“发难”,惟其如此,教学才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活动,教学的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的魅力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4、学生全员参与,关注个体差异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互学共生的课堂。学生在参与中,既能从同学那儿学到知识,也能在探讨中发现并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大胆发问。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尝试着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我参与,我进步,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三、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不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依据,而应该以学生是否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否都获得发展为标准。我认为,高效课堂至少应具备以下要素:

1、教学设计合乎学生需求。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为学生设计,而非供教师孤芳自赏的,因此,建立在对教材深入挖掘、对学情深入把握基础上的设计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句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同样,适合学生要求的教学设计才是有价值的,也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 4 识就不必再讲,学生掌握难度大的问题就要多讲;课本知识较简单的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拓展和联系实际的探究上;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可以从头到尾循序渐进的讲授,能不能采取“中间开花”或者“倒嚼甘蔗”的教学方式呢?只要教师肯钻研学情,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会在教学中不断求新,不断创造。当然,在常教常新的教学中,教师会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教与学互相配合,师与生相得益彰,想效率不高也很难。

2、课堂教学侧重学习策略培养。

学习方法的传授重于知识的传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即对人的行为基本上没什么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这就要靠自主学习。

高效的课堂必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的课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比如习以为常的讨论、探究,学生必须在预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讨论探究才有可能得到开展;讨论的方式方法、不同意见的取舍、探讨前的资料搜集和运用等等都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因此,高效的课堂决不会是一堂课就能建设完成的,它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培养才能逐步显现其效果。

3、学生学习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三个“等待时”。即: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读书、思考,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急着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完,不随便插言,但可以用眼神、提示语进行指导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回味、反思,等学生没有发言的了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提出下一个问题。

没有思考时间的课堂教学,反映了教师心中只有标准答案,无视学生的存在,是对学生自主性的不尊重,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表演性质。好的课堂教学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自主意识,适时把握学生思考的亮点,促成新的知识能力生长点。

4、师生互动促进和谐课堂建设。

高效的课堂有赖于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活动中建立的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融洽、和谐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教与学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才能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这要基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同学习、共发展的共同体,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回答,对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在这里,情商的培养可能会产生比单纯的智商培养更见成效,教师的良好素养也会在高效课堂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四、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须首先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评价方式等方面做起。

1、优化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师生感情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应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是一种互动的平等交流的关系。

要建立亲切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 5 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已有发展水平,从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出发,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活动,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此,师生之间才能营造出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置身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与压抑,相反,那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能够大大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增强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2、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学设计要遵循两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本,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非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体现创新性。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把教材作为中心,也不要拘泥于课程标准,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充实以及富于创造性的重新建构,其重点应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有赖于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着意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继耘认为:“考察课程改革是否落到实处的标准是看学与教的方式是否改变。” 这个改变就是指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使课改难以深入推进下去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这种教学方式,成为深入推进课改的一个“瓶颈”。如多给学生以自立学习的时间,适当采取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学中质疑,在合作中探究,在争论中解疑,从而有效地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融铸于课堂教学之中。上海育才中学“谈谈、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著名教师邱学华提出的“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习讨论—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结构,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等,无不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经验。

3、优化评价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评价的宽容性、激励性和灵活性。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体验,即使对同一事物,由于认识的角度、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关爱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位教育家曾明确指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因而,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面向学生个体,有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使优生更上一层楼,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某一方面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也宜对学生实行因人而异的评价。这样,优生才能获得不断攀升的动力,后进生才能获得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信心。

在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两年中,经历了艰难起步(包括外出学习、触动内心,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模仿尝试、骨干先行)、确定模式(包括各学科在探索中研讨各自的模式、学校根据各学科的反馈明确统一的模式)、全面展开(制定实施方案、小教研——备课组听课评课、大教研——学科组公开课、期中期末反思总结、学年反思总结)几个阶段,应该说,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抹杀,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而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意志,继续推进学校的高效课堂改革,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华丽的转身。

6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关于高效课堂的再思考
《咬定青山不放松——关于高效课堂的再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