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背影阅读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背 影

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过去有人认为这篇作品的思想感情低沉,有消极因素,其实不能这样看。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一篇文章不能面面俱到,全面描写,可以有所侧重,应当有所侧重。看一篇作品,感情或激越,或缠绵,或哀愁,只有表现方法的不同,没有上下高低之分。

《背影》的思想意义

在“父亲”普遍被声讨的年代里写了一个“好爸爸”(倪文尖)

《背影》为什么……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简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背影》的剪裁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叙述里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

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股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咛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叶圣陶)

写作特色

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背影》中所写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很具普遍性、代表性,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儿子说的四句话尤其让人觉得耳熟,但这些材料把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以说,作者在选材上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因此,文章很能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使读者读着不能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眼前,让自己动心流泪。

作者的笔触是展开而集中的。作品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把题点了出来,但没有立即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似乎离开了题。其实,这为突出主题做了有利的渲染和铺垫。父亲当时正处于奔丧、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他还一如既往地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

件的事情,这就更显示了父亲的崇高。接着,便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情节推向高潮。最后,作者又以父亲来信为感情的触发点,尽情抒写内心的感受,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照应了开头,深化了主题。

文章的布局由远及近,疏密有间,详略相宜,虚实相济,显得特别和谐匀称。譬如第1段至第4段,对祖母去世、父亲亏空没有实写,而对父亲怎样关怀儿子则写得比较翔实,这种安排是突出主题的需要,因为前者只是意在点染气氛,后者则和烘托背影有密切的关联。这四段,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没有它,高潮上不去,背影出不来。而刻画背影,作者也没有平均使用力量。如提到背影有三次,第一次是过铁道时,用笔较重,具体而细腻,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实中有虚。第二次是离开车站时,只是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因为前面已经对背影详写了,所以不必多花笔墨,但这淡淡一笔,把作者悲酸惆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次则是结尾时提到的,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了,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背影,这虽是幻象,但也是实情,它把通篇的情感抒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布局上的手法是多么高超。

(一)语言朴实而简洁

作品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平白如话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作者在《背影》中采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不论是叙述事情,还是描写人物,都没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朴素平凡的语言娓娓而谈。作品中的父亲是普通的人,对他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很朴实的,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请看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他)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看,这些语言多么简洁、朴实。作品运用平易朴素的语言,使父子感情显得更真挚、更亲切。叶圣陶先生曾赞扬说:“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背影》的语言的确很好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平易自然、简练朴实的风格。

(二)抒情深沉而自然

1947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写作这篇文章的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这篇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作者的感情不能不奔泻于字里行间。我们品味起来,大概有三种方式:

1.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文章有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写的,写得具体细腻,表明作者对父亲是多么关注,“关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现;第二次是通过作者眼睛“望”“找”写的,尽管一笔带过,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三次是通过作者读信时看到的幻象写的,更见作者对父亲是何等的思念。

2.直接写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现。

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3.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

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4.《背影》篇幅很短,行文很简练,但是对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细致,请看下面这段文字: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是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去买橘子和买橘子回来时的细节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其次,父亲几次不厌其烦地嘱咐茶房照应“我”和嘱“我”路上小心的描写,“我”三次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很动人。这些细致的细节描写,既突出了作品的重点,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得如此真挚、如此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动,一起一伏地读下去,被其感动不已。

(三)动词的使用

在《背影》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的行动的动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动词的重复使用。

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动词,乃犹豫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散文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自送儿子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送”的变化更自然,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的心思。

2.动词的同义词的使用。

《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第三次,在父亲嘱“我”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嘱托”则是托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

3.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

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4.动词的照应使用。

要到那月台买回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件事让作者父亲去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个“走过去”显然是同前文的动词“穿过”相照应的。但是“我”终于看到父亲“穿过铁道”,这个“穿过”再一次同前文的“穿过”相照应。在此,“我”看到父亲克服重重困难,“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这里的“探身下去”则同前文的“跳下去”相照应,“爬上”同前文的“爬上去”相照应。“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句中的“攀”“缩”“倾”等动词则是对前文“爬上去”的进一步照应。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老父亲为儿子不停地奔波的动人情景,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随同作者一起,“很快地流下泪来”。

《背影》阅读答案

《背影》阅读练习题

《背影》阅读题

《背影》阅读练习

背影阅读题

背影案例分析

《背影》教材分析

《背影》教材分析

《背影》的分析

《雨中背影》 阅读答案

背影阅读分析
《背影阅读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背影人物分析 背影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