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08:58: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于 冰

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内容摘要: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聋校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聋校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聋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聋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聋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聋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情感体验"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在引导聋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聋校数学 探究性学习环节 策略

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聋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数学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因此,我们需要以"培养主动发展的人"为核心理念,使聋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中所凝聚的前人的智慧。那么,学校数学怎么才能"育"主动发展的人呢?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良策之一,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取代了聋生的主体角色,聋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因而,聋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可见,要使聋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让位",教师应给聋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聋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聋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急于求成。给聋生一个发展的平台,给聋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聋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我们现在所讲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聋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聋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发展聋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作为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聋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聋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聋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聋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研究性课堂。

二、为什么要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聋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聋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聋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聋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聋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诸多数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首先,数学可以使聋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聋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聋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聋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聋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聋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聋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聋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聋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聋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聋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在数学学习中,聋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

首先,聋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聋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的价值在于,不仅可以使聋生了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聋生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聋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其次,聋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使聋生形成研究的态度,而且可以使聋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

因此,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聋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聋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聋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聋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聋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聋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聋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五步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聋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聋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聋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学中,努力为聋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聋生在愤悱状态下探究。

1、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围绕"图形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周长如何计算?"等。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例:《圆的周长》一课。圆是聋校阶段最后学习的图形,聋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及图形转化方法,为此教师做了如下设计:先复习旧知:长、正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它们的周长与谁有关系?这几个设问的目的是让聋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结合点,即周长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再引导设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是否也与谁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呢?问题一经提出,聋生则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探索圆的周长的知识。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索式学习过程,鼓励聋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例:一年级《图形的认识》一课。聋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摆图形,动手折一折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的特征已经有了认识,能用语言准确表述。但这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使聋生加深了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教师说:"同学们,老师也有4根小棒(长短不一的小棒)请你摆出正方形。"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摇头:"长短不一的小棒怎能摆成正方形呢?"聋生在经历失败后,提出了利用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把四个小棒截齐,以最短的小棒为准,剪去其它小棒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同样长,就可以摆一个正方形。聋生不唯师,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聋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让聋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

(二)、合作交流

在聋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聋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聋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三)、实践运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聋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聋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聋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聋生的数学意识。例如:在教的"立体图形"复习课上,让聋生设计包装箱,其中一个组设计的内容是:"把24个露露罐装在长方体纸箱内。"聋生的设计过程如下:

1、测量数据得到露露罐的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5厘米。

2、根据摆放方法,找到包装箱的长、宽、高。

3、根据长、宽、高计算包装箱的表面积。

4、通过比较表面积大小,得出最佳设计方案,即6×4×1的摆放方法。

四、探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局限性

在聋生的数学探究教学中,由于聋生思维的刻板性,聋生信息的局限性,对预期的探究活动的效果还有很大的差异。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我深深的体会到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现代教学的改革,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真正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聋生的头脑,创造让聋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聋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

《特殊教育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科研计划

——提高聋校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于 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启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功能,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聋生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概念的界定

(1)小组合作:就是以3——4人为一组(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按差异组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民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有效性:能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通过老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更多进步。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新型的聋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聋校数学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1、筛选适合聋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素材。

2、小组合作技能的训练。包括倾听、交流、补充、帮助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3、教师如何把握时机有效引领学生进行合作。

五、研究对象:本校五年级学生

六、研究途径和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进度计划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设计子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制定实验计划,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情况。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对实验聋生进行摸底调查、测试等各种调查,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创优的实验数据,按时写实验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总结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聋生的听力障碍和语言的贫乏,造成他们与家长、社会上的健听人士沟通与交流的困难,因此聋生教育与学习的重任全都落到了老师们的身上,可特教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去教这些特殊孩子一辈子,跟他们一辈子。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作为特教学校的教师在教聋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聋生的学习能力。让聋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掌握一些学习的“窍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聋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恰当的学法指导对于聋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期、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强化学法指导尝试,通过教学,发展了聋生学习能力。

一、课前预习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作为聋生学习常规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聋生可以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找到自己能够理解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衔接;另一方面,也能发现自己感到迷惑的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这样就能大大增强聋生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聋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较强预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课前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能力是聋生所缺乏的,他们的预习习惯需要老师的培养,预习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

聋生的自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太理想,老师在指导预习时措施就要得当,方法要具体。教师首先要培养聋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每节课结束都要布置预习任务,帮聋生明确预习内容。其次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让聋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教学“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可设计这样的三个预习问题:(1)乘法各部分的关系有几个?(2)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有几个?(3)学习乘除法部分的关系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再有围绕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需要的生活经验,设计少而精的预习作业。在教学“年月日”时,聋生对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日时间的生活经验是缺乏的,可设计这样的一个调查表格让聋生去调查填写。调查表如下:

称呼出生时间每年的生日时间

爸爸______年____ 月____日

妈妈______年____ 月____日

我自己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通过这一内容的调查,去弥补聋生生活经验中的缺乏,让聋生初步感知年月日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为年月日的应用、巩固课中根据自己及父母的出生时间算出自己及父母的实际年龄作好铺垫。第二个作业是围绕教学重点让聋生观察某年的年历表,完成下列内容的填写。“我观察的是 年的年历。我发现: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31天的月份有

3、30天的月份有

4、二月有多少天。这样让聋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的去预习新知,复习旧知,帮助聋生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让聋生在上数学课时是有备而来,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堂上学习指导

课堂上对聋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渗透好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老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聋生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好的教学方法会孕育着好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一定要精心备课,勤于思考,做到“以学定教”,做好学习方法、数学思想、解题技巧的渗透与指导。教聋生的老师都知道,聋生学数学计算并不算很难,难的是聋生对直观感知后的理性思维的提升和对抽象概念法则的深度理解。教学中教师有时会知难而退。其实这种思想、行为要不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聋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渗透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思想、技巧。如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运算教学时,一些聋生知道去交换加数位置,把某两个数结合在一起,但只是出于对老师讲授过的加法简便运算方法的一种机械性的模仿,没有做到把某两个数做到最佳的组合。不妨指导聋生运用“找朋友”的方法去学习加法的简便运算。具体指导方法让聋生找找在连加的加法算式里,哪两个数做朋友后,它俩的和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从而使得计算简便。教者可在带聋生体验这种方法后,总结归纳出用“找朋友”的方法凑整

十、整百、整千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这样就等于给了聋生一把钥匙,让聋生以“不变”应“万变”。

(二)训练聋生课上会“听讲”

学会“倾听”和专注地看是聋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和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不少聋生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听课”能力的训练,才能有“听”的意识和“听”的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聋生“听”课的能力。首先让聋生复述老师的问题或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这样来增强聋生“听”的意识。其次聋生在读说时,要求聋生养成手口并用的良好习惯。这样能调动聋生多种感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避免聋生光用眼睛看,不动嘴巴说,不用手打手语,分散注意力。另外还要经常提问聋生,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全部聋生都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聋生积极动脑,踊跃参与课堂活动。

(三)培养聋生课上乐于识记

聋生的语言匮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畏难情绪。老师要引导聋生迎难而上,积极面对数学语言,组织聋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记。可组织聋生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去激发聋生积极识记数学课堂上的概念、法则,让聋生积累更多的数学语言。

(四)引导聋生课上善于思考

不少聋生不会思考,缺乏思考的方法和能力。在课堂上要注意教会聋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授之以渔。比如“求未知数X”这种题型。聋生刚刚学习了加减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数量关系时,聋生在解应用题时还比较清楚。但时间长了,聋生再遇到“求未知数X”,就糊涂了。在教学“求未知数X”时,不妨给聋生设计一个思维的框架。如X+250=490,分析:X是加数,因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X=490-250。要求聋生以后再“求未知数X”时,都要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分析,再去做题。训练多了,聋生对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就了如指掌。也便学会了思考的方法,自然就会思考问题了。

(五)教会聋生课上能表达

聋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时常显得十分的困难或表现为语句颠三倒四。如词“加数”说为“数加”,“等式”表达成“等于”。因此数学课堂要加强字、词、句的教学,抓好常用数学术语、常见数量关系的听说读记工作,为聋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积累必要的字、词、句和数量关系。

三、课后作业指导

(一)先复习,再作业

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的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要培养聋生的复习意识。养成要作业,先复习的习惯,正确指导聋生运用遗忘规律与遗忘作斗争,帮助聋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作业完,认真查

抄错题、计算漏写横式结果、审题只审了一半等等问题,作业时聋生常会出现上面列举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只要教者重视对聋生复查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些审题不严谨或作业马虎的不良习惯还是可以得到纠正的。教者有必要针对不同题型的作业进行“复查作业”方法上的指导。如计算题,先要审题,思考是计算呢,还是计算并验算呢;再去核对题目有没有抄错;接着再计算,看看有没有算错;最后查看有没有写横式结果。

(三)有错误,及时改

聋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它是教师反思教学得失的好资源,是教师了解聋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常用途径。教者要以一颗平常心,教育聋生正确对待作业错误,重视每一次作业的错误,认真及时的订正错误,把错误的题真正的弄懂,攻克难关,养成及时订正作业的良好习惯,做到让聋生在错误中成长,错误中再学习。

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会聋生怎样学习。真正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教与学同步进行。在聋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聋生以学法指导,使他们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最终为聋生的成长奠基。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于 冰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正确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解决“这只猴子20天要吃多少个栗子?”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故事情景,得到了(3+4)×20=3×20+4×20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3+4)×20=3×20+4×20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7个20,右边也表示7个20,所以(3+4)×20=3×20+4×20。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 ①竖式计算; 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 ⑥(100+20+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等,多加练习。

《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聋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联想、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聋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聋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聋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聋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 呢?激励聋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时应从聋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聋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而在过去的学习加法加换律,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聋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聋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聋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聋校四年级数学

聋校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浅谈聋校数学中的体验式学习2

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聋校数学中的分层教学

聋校学习心得体会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

聋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