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六章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8: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六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 学习目标

1.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能够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濒临的海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2.亚洲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河流。 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共有7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7个大洲说出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

答案是亚洲,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亚洲。

板书: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学习新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

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 (1)(2)

读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板书:

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大

教师:由于亚洲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又把它分成几块区域。 读“亚洲地理分区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共分为哪几个区域?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中国位于哪一地区?这一地区还有哪些国家?

3.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4.在图上找出哈萨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并说出它们所在的区域。(这几个国家都是所在区域重要的国家,或是世界热点地区)

(学生回答后,教师需给学生指出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欧洲国家,但不过多解释)

读“亚洲地形图”

活动: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注意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然后找出这几种颜色分别在图中的哪些区域。

2.讨论:从图中可以得出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3.在教材图6.5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体会亚洲地势的特点。

板书:

二、地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教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这样一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回答)

活动:1.读图6.5,在图中找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看看它们发源的地方以及注入的海洋。(教材P6第3题)

2.读亚洲地形图,请一位同学说出上述河流流入的海洋。(教师略作归纳)

板书:

三、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介绍了如下内容:

1.亚洲在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在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

2.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它们与亚洲的分界线在哪里?

3.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内部共分为哪几个区域?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5.中国在哪一区?哈萨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呢?

6.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7.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

学生作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

板书设计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长

二、地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三、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教学反思:

学生真正地发现了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很自然地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由地形特征认识当地河流的流向。从而知识成体系,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请一位同学来叙述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亚洲地形地势有何特点?

(同学回答)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亚洲复杂的气候

讲授新课

读图6.2亚洲的范围。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亚洲的纬度位置,并说出亚洲跨的纬度。

师生共同得出:10°S~70°N附近

回忆五带划分,并让学生说出亚洲所跨的温度带。

同学回答: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

教师:可见热带类的、温带类的、寒带类的气候在亚洲都可以找到。

板书:跨寒、温、热三带

活动:读图6.10回答:

比较雅库茨克和孟买两地的气温状况,分析造成两地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同学回答:雅库茨克气温变化大,气温低;而孟买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各月均在20℃以上。形成二者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

再次读图6.2,让同学指出亚洲东、北、南三面濒临的大洋及东、北、南三面的气候类型。

(同学回答)

教师:亚洲三面临洋,一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各地海陆位置不同。近海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就少;近海而受不到海洋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因此,更加剧了气候的多样性。

板书:海陆位置不同加剧其复杂性

活动:读图6.10,比较哈尔滨和乌兰巴托两地降水状况,分析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同学回答:哈尔滨位降水变化大且集中在夏季;乌兰巴托降水变化不大且各月降水都少,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海陆位置不同。

读图6.9亚洲的气候类型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图并回答: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

(同学回答)

活动: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同学:可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气候知识和图6.10中乌兰巴托和雅库茨克的图为例来总结。

同学讨论后得出结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降水较少,集中夏季 →→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活动:看看30°N附近地区的气候,回答:

1.30°N附近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

同学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

2.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呢?

同学回答:有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同学回答:高山高寒气候。

教师:可见,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同样,地形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板书:受地形影响,出现了高原山地气候

教师: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同学讨论)

教师: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其位置有关。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

活动:对比三幅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季风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同学分组讨论)

教师: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时对热量和水分的要求。但夏季风有的年份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来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水灾。 课堂小结

自然环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

2、纬度最

3、东西距离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地势特点

2、河流流向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复杂的气候

1、纬度广,兼跨寒、温、热三带

2、海陆位置不同,加剧了气候的复杂性

3、受地形的影响,形成高原山地气候

4、季风气候显著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反思:

我引导学生从亚洲的纬度位置(0度——北纬80度)结合以前学习的五带知识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很快答出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这一结论是应是分析亚洲复杂气候的基础.学生真正地发现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 认识区域第一节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_亚洲及欧洲教案

第一节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第六章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教案
《第六章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