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史记选读教案系列之屈原列传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2: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理解屈原在中国文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为什么一反其传记通常的表达方式,而是在客观记述中融入了大量的议论。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文言知识点较多,可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重点归纳如下内容: (1) 通假字: ①博闻强志

通“记”

②穷则反本/使于齐,顾反

通“返”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

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 ..⑤靡不毕见/举类远而见义远

通“现”

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浊” ...⑦屈平既绌

通“黜”

⑧厚币委质事楚

通“贽” ..⑨亡走赵,赵不内

通“纳”

⑩被发行吟泽畔

通“披” ..11泥而不滓

通“涅”

○12齐与楚从亲

通“纵” ○..(2) 古今异义 ①故死而不容

不被接受

②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第二年 ....③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意愿

④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⑤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脸色,面容;形体,容貌

⑥屈原至于江滨

到 ......(3) 文言句式 ●被动句:

▲用“见”表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是以见放 ③而自令见放为 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用“为”“为„„所”表被动: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用“于”表被动:

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用“受”表被动

⑧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无显现标志,动词有被动意味: ⑨方正之不容也

故死而不容 ⑩屈平既绌

11虽放流,眷顾楚国 ○1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3其后楚日以削 ○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或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定语后置句:

①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本文篇幅很长,但并不难懂,可用快速阅读的方式进行。但应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尤其要注意文章所叙一系列事件前后之间的勾连照应。比如:

(1)文章的第4—8自然段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作者有意历叙屈原被黜之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旨在揭示屈原被贬与楚国日益衰败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被排斥对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2)第10自然段写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顷襄王“怒而迁之”。这一段用笔虽简,用意却深。这里并非简单地又一次叙述屈原再遭厄运,而是突出小人当道、昏君蔽明、朝廷腐朽,从头到尾如出一辙,从而揭示出屈原这样的“方正”之人不为所容是那个污浊社会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他的悲剧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三、夹叙夹议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司马迁一反其传记通常的客观记述的表达方式,而是在文中多处插入直接议论的文字,这是值得研究的。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段分析,可重点分析第

3、9自然段。

这种手法不仅有助于屈原形象的塑造,也展示了司马迁本人的内心世界。司马迁不仅与屈原有着相同的遭遇,而且与屈原有着相通的思想渊源,所以他对屈原既有极度的同情,也有深深的共鸣。可以说他是怀着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一种无比景仰的情怀为屈原作传的,所行文之中的直抒胸臆不仅是一种手法,更是一种情不能已的表达。

四、理解屈原高洁的品性及其价值。可结合全文,重点分析第11自然段。这一段借对话立论,屈原与渔夫的两次问答一方面提示出屈原悲剧的原因:清醒者必遭厄运;另一方面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死也要支持真理,保持高洁的品性,决不同流合污。这一段直抒屈子之志,突出表现了他始终不渝的心志和誓不妥协的抗争精神,也深刻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

分析时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屈原端方正直的品格在引领自己的成长和传承优秀的文化精神方面的重要价值。

《史记》选读教案 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滑稽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教案系列之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教案系列之屈原列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