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歌散文练习

发布时间:2020-03-03 09:22: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永川中学高2014级语文备课组诗歌散文专题练习

诗 歌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了“春半如秋”的感觉?(2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乐府·杨柳枝

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1)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诗中第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①婵娟:美貌。②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③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

(1)结合全诗,谈谈诗中女主人怨的原因。

答:

(2)这首诗的第三联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

答:

散 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城市文化

①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②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每一步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③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④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园林也不过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⑤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⑥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⑦中国有“古城卫士”之誉的阮仪三教授曾大声疾呼:城市建设中弥漫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请不要再让城市失去记忆,不要再千城一面!他指出,人们经常误解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以至于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一味追求经济回报。他们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这无疑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

⑧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⑨城市文化须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是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⑩从绍兴回来后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1.阅读文章第

一、二段回答,沈园给人的外在感受是什么?作者游览沈园后其情感是什么?(2分) 答:

2.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从文章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分)

3.说说第⑦段中提到的“反文化的短视行为”具体表现为哪些?至少写出三点。(4分)

答:

4.文中第五段首句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点理由。(5分)

答: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城市”应具有怎样的特征?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生活体验,请你谈谈苏州在大跨步建设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7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5题。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间巷烟火的不易。弟方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眼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的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的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的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的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他走后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3分)

(1)拍拍:

(2)喝令:

(3) 挺直:

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原因(5分)

答:

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答:

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7分)

答:

高2014级语文备课组诗歌散文专题练习答案

1.(1)①“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相叠加,让诗人内心产生一种“秋”的凄凉;②“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没有春的讯息,反而让人感到肃杀萧条的氛围,所以生出如秋之感。

(2)融情于景的手法。“山城过雨”,还难于写出这场雨的份量,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顿时让人感到一种肃杀萧条的景象,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2.(1)①叠词。②突出了柳条婀娜多姿、茂密青翠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

(2)①诗中第三句描绘了柳絮洁白轻盈,洒满大地的景象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杨柳的怜爱(喜爱)之情。

3.(1)答:(1)自己青春貌美,却得不到皇上的恩宠之怨;(2)面对美好春光,思念故乡的愁绪。

(2)答:此联采用了乐景反衬哀情的写法。暖风和煦、鸟声轻碎、丽日高照、鲜花繁盛,写出了明丽绚烂的盛春之景,与诗中抒发的凄伤哀怨之情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这种怨情的真切动人。 散文答案:

(一)

1.外在感受:格局景致皆不出从,格外冷清。情感:感动,不舍。

2.结构上,引起下文,为下文论述作铺垫;内容上,说明“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3.(1)心态浮躁,急功近利。(2)理解错误,认为保护古城就是恢复历史遗迹。(3)做法荒谬,重建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一味追求经济回报。(4)结果悲哀,保护古城不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迹存,而是用作展览旅游,是反文化的短视行为。 4.因为文化中有历史,文化中有传说、有故事,所以,有文化的城市才耐人寻味,才具有生命活力,才会让人留恋忘返,才会让人感动,产生共鸣。 5.(1)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历史文化的滋润,有历史传说的熏染。(2)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3)需要有文化素养的人来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

我的看法:大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维护与发展,做到古城与文化同步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古城。意对即可。

(二)

1.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题为《静流》,静流就是静水,有成语“静水深流”,写静流目的是要表现暗中的涌动。“迷恋音乐”是静水,也是弟弟受挫的根本原因,为后文张本。

2.(1)拍拍: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3)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无法由他设计;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4.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从结构上讲,这四个都是过渡句,独立成段是为了醒目;从表现手法上讲,都用了比喻;从语句上讲,都是“我”的感想;从艺术魅力讲,都形象生动,发人深思。

5.参考答案(示例)(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2)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默写练习[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频诗句练习

诗歌散文

诗歌散文

诗歌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学生诗歌散文

古代诗歌散文

诗歌散文朗诵技巧

春节诗歌散文

诗歌散文练习
《诗歌散文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