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听课记录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0: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授课老师:许青娟(大班社会)

2012年11月8日 活动名称:十二生肖

一、活动目标:

1、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感受、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轮回的规律。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二、活动准备: 教具:自制生肖中。 学具:十二生肖动物图片。 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时钟。

三、活动过程:

1、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简单感知其顺序。

(1)、情景导入:出示生肖钟。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呀?

(2)、出示一只一只动物一一问完后,让小朋友上来把动物贴在生肖钟上面。

(3)、刚才我们是先从哪只动物贴起的?我们来数数看,有多少只动物?这些动物可以叫什么呀?12生肖贴在时钟上,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钟称为生肖钟。

(4)、老鼠排第一,那谁排在第三,谁排在第六,在第九和第十一的中间是谁呀?小猪排第几?(让小朋友一一指出来)

(5)、分成几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合作给动物排队?

2、发现、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及属相。

(1)生肖钟上面一共有多少种属相?12种属相一个个轮下来要多少年?(小结:原来,钟面上的12种动物就是人得12种属相)

(2)、十二属相轮流一次要多少年?

(3)、你还知道什么人的属相?(自由讲素述)

(4)那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呀?龙年过完后又该是什么年?

(5)每个小朋友都有属相,你知道自己的属相是什么吗?你还知道你的属相和什么人一样吗?可以回家问问你周围的人?

3、制作生肖钟。

今天我们自己也来做做生肖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当中)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1月8日

评语:在活动开始时,许老师出示生肖钟,然后通过提问、回答,许老师将这些动物的图片逐一出示,特别清晰,孩子们看得一目了然。孩子们通过看和贴,了解了十二生肖中有哪些动物,这时候,许老师又抛出了新问题:这些动物们是怎么排列的?有顺序吗?当时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纷纷举手、竞相回答。这样就引出了十二生肖的故事,许老师边讲故事边把转盘上的图片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按顺序排列。我觉得这是我这节活动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环节孩子们印象深刻,效果很好。

最后,为了让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顺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在转盘上的图片每个生肖下面编了号,这样孩子们就看得很明白,记得牢。通过提问巩固识记之后,让孩子们转动:十二生是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然后又抛出问题:1.你属什么?爸爸妈妈呢?2.一个属相表示多长时间?今年出生的属什么?明年呢?去年呢?引导幼儿运用。为了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循环特点,我又问:十二生肖排完了怎么办?为什么同一属相的人年龄不同?幼儿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回答,既定目标得到了完成。

不足之处是,幼儿对于生肖的循环特点还有些不清楚,需要多练习。在做生肖钟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懂得把老鼠画在12点,好多都画在了1点上,应着重强调一下

3、授课老师:冯小红(大班科学) 2012年11月15日

活动名称:《神奇的盐水》

(一)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2.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杯子、提子、勺子、筷子。 2.盐、味精、糖。 3.记录单、勾线笔。 4.“死海”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一个提子,这是一个提子,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 师:我有魔法的,我不用你们说的方法,我只要跟它说一声让它浮起来,它就会浮起来了,信不信? 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提子放在自来水中,提子沉于杯底,再将提子放于另一杯盐水中,提子浮于水面。 师:咦,真奇怪,提子为什么在这个杯子中会沉下去,而在另一个杯子中会浮起来呢?(幼儿猜可能是放了东西) 师: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提子浮起来呢? 2.小组合作,操作探索 实验: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1):说明实验规则: 出示盐、糖、味精 师:这儿有3样东西(出示3杯东西),教师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提子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倒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再用相同标记的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全部溶化)后,再放入提子。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请每组的组长把你们组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浮起来用(↑) (2)师解释记录单:(幼儿记录单)

提子 糖(黄)

味精(绿)

盐(红)

(3):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4):汇总幼儿实验情况:哪组愿意先来说说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统计在大记录表上

1 2 3 4 糖

味精

师生共同总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中放了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提子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才能让提子浮起来。 师:为什么盐能让提子浮起来呢? (因为盐溶解在水中后会增加水的浮力。) (3).扩展经验:死海 看一张有关“死海”的图片。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提问。为什么人能这么悠闲的浮在海面上看书?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3.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把魔术变得那么成功,是靠谁呢?嗯,是盐,它有神奇的魔力能让提子浮起来,小朋友们回家好好的试一下盐还可以让什么东西浮起来,好吗?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变魔术,小朋友们,再见。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1月15日 评语: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冯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材料选择合理有效,材料投放得好,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如提子在盐水中很容易浮起来,对盐越多浮力越大.2、活动过程自主开放,老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氛围,积极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首先让幼儿知道提子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让提子浮起来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老师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提子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进行了两次实验,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获得了一次次的惊喜,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两次实验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孩子们自主组合、合作默契。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老师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都是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的。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不足之处是在活动结束时把上升的箭头标错了。

4、授课老师:郑春蕊(中班科学) 2012年11月20日 活动名称:比高矮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

2、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感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入场处悬挂的小铃铛。

2、材料准备:分配好的积木。

3、幼儿用书第4-5页。

三、指导要点

1、

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

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四、活动过程

1、

体验高矮。

(1) 带幼儿入场。(幼儿依次从入场处悬挂的小铃铛下走过。)

(2)提问: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小铃铛响了?有的人走过去的时候小铃铛没有响呢?

(3) 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碰到了小铃铛。有的矮,就没有碰到小铃铛。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 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 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 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比高矮(再对换位置进行比较)。引导讨论,两个人比高矮应该怎么比才是正确的?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 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

(2) 为三个幼儿排队(从高到矮),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请三个幼儿来搭积木,搭好后再进行比较谁搭的积木高,谁搭的积木矮。

4、

活动延伸

(1)课后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4-5页。

(2)让幼儿回家后跟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么比?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1月20日

评语:在活动开始时,郑老师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小铃下走过,通过一位幼儿走过小铃没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儿碰到了小铃发出声响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图片比较印证上一步得出的结论。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当性。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郑老师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5、授课教师:何丹梅(中班语言)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

活动名称:《伞》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学习动词:飞、跑、跳、爬等。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下雨天观察各种各样的伞,观察下雨天人和动物不同的躲雨方式。

2、材料准备:幼儿用书、大树、蚂蚁、蘑菇、花瓣、荷叶等图片、小动物头饰大小两份。

三、活动重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动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四、活动过程

1、播放下雨的录音,营造意境,引发学习兴趣。

提问:(1)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用什么词来形容?(哗啦哗啦) (2)下雨的时候,人们用什么来挡雨?

(3)小动物会用什么来挡雨?(出示儿歌中出现的小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和表达)

2、完整欣赏儿歌

播放已准备好的教师配乐朗诵的儿歌。

导语:老师把小动物躲雨的情景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这首儿歌的名字叫《伞》。 提问:小动物是什么躲雨的?它们的伞是什么伞?

3、理解儿歌内容。

(1)出示图片,把图片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已听过的儿歌内容,帮助小动物们找到它们的伞。

提问:(1)这是谁呢?它是怎么到伞下的?它的伞是什么伞?(依次呈现蚂蚁、青蛙、瓢虫、小鸡等小动物的躲雨方式,学习飞、跑、跳、爬等动词,学„„伞。

(2)请几位小朋友带上动物头饰,扮演小动物在已布置好的场地找它们的伞。(巩固飞、跑、跳、爬等动词和什么伞。)

4、学习朗读儿歌。 (1)幼儿跟读儿歌。 (2)集体朗读,边做动作边朗读。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伞》,知道了人和动物的躲雨方式,学会朗诵这首儿歌。大家表现都很棒,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

评语:活动中何老师通过语言的渲染、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表情、肢体动作, 把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把孩子们带入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孩子们学说优美的语句的欲望一下就被勾起来了。同时为幼儿提供了尽兴探索、尽情表达的机会,创设了创造性表达、表现的空间,从活动开始到结束,老师始终以鼓励的言行让幼儿大胆想、大胆说,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说说你的想法,说错没关系的。”不管幼儿的回答是否满意,始终以赞许的口吻激励幼儿。使幼儿活动积极,情绪高涨,如:在为小动物找伞时把自己想到的办法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潜能得以发挥,使孩子们在学习诗歌中想说,敢说,喜欢说。

在学习朗读诗歌时,运用了多种方式让幼儿练习,看图片说,分角色说,利用语言游戏说,边做动作边说,有目的地促进每个幼儿的语言兴趣、能力的发展。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说。

图谱的运用,在本次活动中也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较快地理解诗歌,同时也让孩子对诗歌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如:学习词语乘风凉,教师通过图谱的演示,孩子很快就弄清了词义。图谱把语言材料简单化、形象化,使活动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动脑,发展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孩子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

当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你的眼神总是更多和那几个活跃的、回答问题积极地孩子交流,看他们的眼神是那种充满着期待、鼓励。在边上的或者是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孩子眼神更没有交流,而且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也特别少,这违背了新《纲要》中指出的“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6、活动名称:会动的身体

授课老师:吴瑞(中班健康) 2012年12月14日

目标:

1、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动的一些部位,从而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正确健康的运动习惯。

准备:

1、图片:有人体图,幼儿在跳舞、踢球、跑步等。

2、请一名老师扮演木头人、及肢体名称卡片。

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听音乐做《健康歌》。 通过活动要让幼儿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都能动,让幼儿说出身体能动的部位。 a,出示图片:人体图 提问:小朋友们刚刚在表演时,都有哪些部位在动?你们能指出来吗?

B,请一名老师,让小朋友在老师能动的部分贴上名称卡片。

C,请两位小朋友上来,一名扮演木头人,一名贴名称卡片。

二、探索身体可以动的部位,并做出标记

出示幼儿在跳舞、踢球、跑步等图片,让小朋友们都分别模仿动作。 导语:请小朋友们模仿看看,看看这些动作都用到身体上的哪些部位了?

3、幼儿互相交流,模仿动作给其他幼儿看.

三、通过讨论,知道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1、小朋友,我们平时是怎么样运动的?

跳舞、做操、跳绳、跑步、打羽毛球、打拳)

2、讲述运动后的感觉。

提问:运动之后有什么感觉,舒服吗?

3、讨论运动对身体的好处,经常运动身体会变的怎么样?

(强壮、不会生病、健康)

四、小结:为了健康,小朋友们要从小多运动、多锻炼身体,才使身体变得更健康更强壮!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2月14日

评语:幼儿在寻找会动的关节的游戏时,惊喜之态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积极主动地通过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抢着将红苹果贴在会动的关节处,充分体现了同伴间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充分自主的活动中主动获得体验。体现了教育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主的观念以及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不足的是对本班幼儿部够了解以及在课堂上忽略了一部分的孩子,如:你的眼神总是更多和那几个活跃的、回答问题积极地孩子交流,看他们的眼神是那种充满着期待、鼓励。在边上的或者是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孩子眼神更没有交流,而且让孩子互相交流的机会也特别少。

7、神奇的筷子(中班健康)

授课者:王小妹 时间:2012-12-19

活动目的: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副筷子,一个不锈钢小碟子。事先按6个一组分好后放入大托盘中并用餐巾布遮盖起来。

2、每6名幼儿分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不锈钢水果盘,放入豌豆,彩虹糖果。 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啊,想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出示筷子)。幼:筷子。A:问幼儿筷子有哪些作用?B:师简单说明筷子的发明。

2、学习活动。 ① 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师:先将筷子像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 ③ 师: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竖着筷子*馒头,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 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 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 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 ① 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 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师: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师: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幼: 蘸颜料画画、妈妈拿来打屁股、打毛线、挖泥巴、搭房子。。。。。。

5、结束活动。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筷子还可以象积木一样搭房子,这真是个好主意,就让我们带上筷子,到外面去搭一个大大的房子吧!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2年12月19日

评语:在《神奇的筷子》活动中,首先用谜语导入课题,拿筷子、夹豆豆、筷子操等技法幼儿的浓厚兴趣。通过实物、动手,操作中引发幼儿的积极性,知道筷子的用处。筷子是谁发明的,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个活动使孩子们很感兴趣,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探索筷子的变化,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讲解拿筷子的方法,若能多例举幼儿平日生活中一些不正确的持筷子的方法,接着再利用幼儿的向师性和善于模仿的特点,运机抛出正确的拿筷子的方法,之后再让幼儿来模仿。我想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很快达到教学目标。此外,在后面的教学步骤显得有点凌乱,如果适当加以调整,这样就能使整堂课更加紧凑、更加连贯。

8、吃的糖果

小二班 授课老师:王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摸摸、尝尝等多种方式,了解糖果的颜色、味道等特征,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2、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看看、摸摸、尝尝等多种方式,了解糖果的颜色、味道等特征,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难点: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三、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碟子

四、活动过程 (1)问候

师:小朋友们,今天来了很多客人老师,我们跟她们打声招呼,好不好? 生:客人老师好! (2)律动

师: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小手小手拍拍,我把小手藏起来。 (3)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糖果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碟子里面有什么? 生:糖果。

师:你们吃过糖果吗?好不好吃? 生:好吃。 师:我就知道你们喜欢吃,所以今天小王老师给你们准备好吃的糖果,数数看,碟子里面有多少颗糖宝宝啊?

生:两颗。

师:这个小朋友数这么快,快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数的?

喔,原来你是用手指一颗一颗慢慢数,我们大家一起数数看,我们把糖宝宝请出来好不好?一颗,两颗。桌子上是不是有两颗糖,我们把糖宝宝送回去好不好,一颗,两颗。(观察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送回去了)

第二阶段(糖果的颜色)

师:小眼睛看一看,糖果宝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红色,绿色。

师:用你们的小手把红色糖果举起来。 接着把绿色糖果举起来。

(意外事件:老师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吃糖宝宝了,糖宝宝很伤心,他还想跟你们做朋友,玩游戏呢,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吃掉啊?还好,小王老师还有,你们不能再吃了,不然糖宝宝要生气了,它还要玩游戏呢。)

师:糖宝宝现在累了,它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它回家,等一下再找它们玩。 师:现在小王老师想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身上有没有颜色和红色糖果宝宝的一样呢?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请举起小手。

师:红色糖宝宝很开心,今天交到这么多和它一样颜色的好朋友。绿色糖宝宝着急了,它说,你们也快帮我找找,绿色的好朋友在哪呀?

第三阶段(糖果的硬度)

师:今天糖宝宝们很开心,找到这么多相同颜色的好朋友。现在你们把糖宝宝放在手上,摸一摸,试试看捏上去什么感觉?

生:捏不动。

师:捏不动是什么感觉,是硬的还是软的?这个捏得动的是软软的,捏得动是硬硬的。跟老师说,软软的,硬硬的。

师:把硬硬的糖宝宝举起来。

师:把软软的糖宝宝举起来。好了,现在糖宝宝累了,把它送回家,休息一下。 第四阶段(糖果的形状)

师:现在老师来变个魔术,想不想看啊?我们数

1、

2、3,好不好? 生:

1、

2、3。

师:当当当当,变出一个大糖罐,大糖罐肚子里面装了各种形状的糖果。有些是方形的糖果、有些是圆形的糖果、还有心形的糖果。原来糖宝宝是有多种多样的。有些颜色是红色,绿色,彩色。有些形状是方形,圆形,心形。还有一些摸上去是硬硬的,有些摸上去是软软的。那小朋友想不想尝一尝,它们是什么味道呢?

师:可是这个像蝴蝶结一样的糖果,我们要怎么打开它呢?小朋友们,试试看。 师:拧一拧,转一转,糖宝宝的衣服放哪里啊?我们先把它放在碟子里面。 第五阶段(糖果的味道)

师:你们吃起来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它是什么味道啊? 生:甜甜的。

师:那你们知道老师吃的糖果是甜甜的还是酸酸的吗?嘘~(咔嚓,咬断糖果)老师的是硬硬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原来有些糖果是酸酸的,有些是甜甜的,有些是酸酸甜甜的。有些是硬硬的,有些是软软的。那这么好吃的糖果能不能都吃光啊?

生:不能。

师:糖果虽然好吃,但不能吃多,不然就会长蛀牙,疼疼的。吃完糖果我们要刷牙,防止长蛀牙。

师:现在碟子里面还剩多少颗糖啊? 生:一颗。

师:今天你们都吃到糖果了,可是还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没吃到,你们愿不愿意把你们剩下的糖果分享给客人老师啊?愿意吗?我很愿意,我现在就把我的糖果送给我的好朋友,你们跟着老师一块送给别的客人老师吧。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跟客人老师说拜拜。

听课教师:王育丽

评语:《吃的糖果》这一活动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源于幼儿的兴趣。因此,选择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糖果作为数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体验,有收获。活动中,王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 在活动中让孩子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去探索,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捏一捏、吃一吃、说一说。首先引导幼儿认识糖果的形状和颜色,有圆形的、爱心形的;有红色、绿色和黄色的;知道糖果有软有硬的,并通过同时摸来进行比较区分糖果软硬的不同;最后引导幼儿吃软的糖果,并教育幼儿糖果不能吃太多,预防蛀牙的现象‘第二个小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动手能力,以粘贴的形式让孩子将三种不同颜色的糖果送回家,这一活动孩子很喜欢,也能积极,基本能根据目标完成,效果较好。

9、授课教师:李文姬(小一班语言)

授课时间:2013年1月9日

活动名称:猴子开车子

一、活动目标:

1、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象声词“咚”“哇”的延长读法。

2、

喜欢朗诵儿歌,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第四页,头饰

三、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大胆表现自己的看法,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四、活动难点:学习象声词“咚”“哇”的延长读法。

五、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导入,完整地欣赏儿歌

提问:儿歌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谁在哭鼻子?

2、理解儿歌内容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寻找小猴子哭鼻子的原因

提问:小猴子为什么哭了?我们应该如何安慰它?(别难过,不用哭了,开车要小心点)

3、

学年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读儿歌 (2)幼儿跟读练习

(3)分解儿歌内容依次指导朗读理解(按照每句儿歌内容,分解挂图,引导幼儿通过纸偶积极说出没句儿歌)

4、讨论“咚”与“哇”的读法

提问:小猴子的车子碰到了,是什么声音啊? (1)鼓励幼儿讨论车子碰车子时的声音。

(2)情境释演(1)、抽出两名幼儿模仿两只猴子开车子的情景;引导幼儿安静听车子碰车子的声音学习象声词“咚”的延长读法。

(3)提问:小猴哭鼻子的声音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讨论象声词“哇”的读法)

5、完整朗读儿歌

附儿歌:

猴子开车子

两只小猴子

开着小车子

咚!车子碰车子

哇,猴子哭鼻子

听课教师:王育丽 听课时间:2013年1月9日

评语: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整个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图片准备充分,很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环节流畅紧凑,引导到位,也能关注幼儿的学习需要,幼儿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虽然幼儿基本都能够流利地朗诵儿歌,但是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

1、解儿歌内容时,虽然教师提出了问题,但激发幼儿充分的表达机会还做得不够。

2、基本能流利的朗诵儿歌,但到“咚,哇”的象声词把握的不是很好,影响个别幼儿朗诵儿歌。

3、师在进行情景表演时表情不够形象,影响教学效果,应该在课前多练习几遍。

10、幼儿动动小手洗洗脸》教案(健康)

小二班 授课老师:王据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学习把毛巾打开,把脸上的部位都洗到的正确方法,把 耳朵、脖子两个部位也洗到。

2、提高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小兔、小象玩具、儿歌、自编故事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看,谁来啦?向小兔、小象问好

二、通过故事进行活动

1、讲故事

(一)

(1)提问:a怎样把脸洗干净?大家讨论 b我们要做好什么准备工作? (2)老师用儿歌中的语言边讲边示范洗脸 (3)老师帮小象洗脸,小朋友学

2、讲故事

(二):

(1)提问:怎样把耳朵、脖子擦干净呢? (2)老师示范,幼儿学习

三、学念儿歌 现在小象的脸洗干净了,耳朵、脖子也擦干净了,小兔又和它一起玩了它很高兴,送给小朋友一首儿歌。 老师念儿歌,边念边做动作

四、幼儿实践,一组一组去练习附儿歌:小毛巾,四方方, 打开放在手心上。 左擦擦,右擦擦, 上擦擦,下擦擦, 耳朵脖子别忘记, 脸儿洗的真干净。

附故事

(一): 小象和小兔是好朋友,他们每天在一起玩。有一天,小象又高高兴兴来找小兔玩,可小兔不愿意和它玩,说:“你的脸太脏了,我不和你玩。”小象听了小兔的话急的都哭了,谁来帮帮小象啊?

附故事

(二): 洗好了,小象又来找小兔玩,小兔看了看还是不和它玩,说:“你的脸洗干净了,可耳朵、脖子都是泥,我不和你玩。”小象又哭了,谁来帮助它呢?

听课教师:王育丽

评语:洗脸的一系列活动中,王老师创设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故事情景,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手,并能自觉地、有意地运用自己的小手来学做任何事。

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手,更自觉的运用手,并对自己的手充满自信,我们的小手可以学做任何的事,并且再通过儿歌的学习让幼儿正确掌握洗脸的方法,从而提高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愿意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较高,都很乐意用自己的小手来学做一些事,孩子们通过边念儿歌,边动手操作,洗脸的方法基本上都能掌握了。不足的是没有亲身示范给幼儿看如何正确洗脸。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听课记录大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