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1 17:26: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农业局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459

麻城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版图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0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水田55.5万亩,旱地24.5万亩。

麻城有着悠久的种菜历史,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种菜技术力量雄厚,适宜发展蔬菜生产。随着全市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一、蔬菜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分析我市发展蔬菜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作出了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1999年市委市政府又把蔬菜产业列入我市“五条特色经济带”,不断加大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作为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着力培植区域性主导品种,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经营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发展路子,蔬菜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04年,我市蔬菜板块面积12万亩,是1996年的两倍,其中大棚菜5万亩。全年蔬菜复种总面积30.3万亩,鲜菜总产量69.26吨,产值3.5亿元,系列产值5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坚持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路通、电通、水通,基地产出率不断提高。

三是蔬菜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目前我市蔬菜主要销往安徽、河南以及本省的武汉、黄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外地长期来我市运菜的车辆多达有100多台。初步形成了以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以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以及蔬菜协会为纽带的外联大市场、内联大基地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是种菜效益明显提高。 2003年全市大棚蔬菜年均亩产值6500元,年均亩纯收2800元,是“棉+油”的3倍;2004年全市年均亩纯收3800元,是“棉+油”的4—5倍,2005年全市大棚蔬菜平均亩纯收预计可达4100元,将是“棉+油”的5—6倍。宋埠镇彭店村是我市蔬菜种植水平较高、效益最好的一个村,该村1200亩大棚蔬菜,今年预计平均亩纯收可达6000元以上。由于种菜效益好,该村实现了“三个80%”,即80%耕地种蔬菜,80%的劳力种蔬菜,80%的收入来自蔬菜,成为我市依靠蔬菜致富的第一村。

二、主要作法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策推动。发展蔬菜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蔬菜产业又是一个高投入,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制约的弱质产业,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了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蔬菜产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先后争取国家扶贫贴息贷款1500万元, 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以及本级财政无偿资金500余万元用于扶持大棚蔬菜的发展,重点解决农户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确保基地“三通”,即水通、路通、电通,在发展初期政府无偿提供大棚钢管,引导发展;二是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对我市境内装运蔬菜的机动车辆在运输途中和蔬菜交易过程中,运管、交警、工商一律免查有关证照手续,城建部门免收占道费、卫生费、尾气排放费,106国道麻城收费站免费通行;三是加大科技投入。1999年以来政府出资以年薪2.5万元从安徽和县聘请有丰富种菜经验的“土专家”和本市蔬菜专家分别到四个重点乡镇驻点指导,并不定期邀请外地蔬菜专家现埸授课指导,实行土洋结合,有效地解决“种

菜难”的问题。

2、机制促动。要保持蔬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仅有好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一是政府扶持促动。为了推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在政策、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大力扶持,从1996年蔬菜产业发展起步至2003年期间,我市大棚蔬菜的发展依靠政府无偿投入,2002~2003年进入了政府高投入阶段,如由政府统一购买大棚钢管,无偿发给农民使用等,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推动。政府包揽的扶持办法,虽然在产业发展初期对促进大棚蔬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扶持就不发展,不能实现“责、权、利”有机结合,大棚钢管政府投入,农民无偿使用有权有利无责,种好种坏责任心不强,不利于长远发展。通过认真总结反思,我们认为必须要在创新机制上做文章。2004年我们开始推行大棚产权制度改革,将原政府无偿投入建设的蔬菜大棚进行产权置换,建立产权明晰、市场运作的管理机制。对政府无偿投入建设的钢架大棚全部实行卖断或租赁经营,以优惠的价格鼓励原大棚使用者一次性买断大棚所有权,对新发展大棚实行“买一奖一”的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变政府包揽为以奖代补。收取处置钢架大棚的资金由各乡镇存入财政专户,用于乡镇大棚蔬菜的滚动发展。通过推行大棚蔬菜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乡镇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大棚种植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大棚蔬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4年从农民手中收取购置大棚钢管资金158万元,市财政配套近200万元,新发展钢架大棚750亩。

3、品牌拉动。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蔬菜作为商品,同样需要有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对于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和现代消费需求,我们把生产绿色食品蔬菜,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我市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一是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挂帅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编制了《麻城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菜农和市民的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三是加大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对38种高毒、剧毒、高残留禁用农药,28种中等毒性以上的限用农药进行了公告,狠抓源头治理,净化农资市场,同时积极推广生物源、矿物源农药,确保蔬菜无害化生产;四是积极组织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产品的申报,已申报无公害基地2个,无公害产品1个,培育蔬菜名牌,增强农业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

4、服务带动。农民在发展蔬菜生产中所面对的主要难题是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埸的对接?如何延长产业链条等等,这就都需要我们政府搞好服务。只有通过优质的服务才能推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服务上,我们重点抓以下四点:一是抓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络优势,捕捉市场供需信息,每年根据蔬菜行情及时发布产销趋势预测,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牵着市场手,跟着市场走”;二是抓科技服务。不断加大科技宣传普及推广力度,每年市乡两级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组织蔬菜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培训种菜能手和“明白人”上万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10余个,大棚蔬菜的主导品种辣椒每两年更换一次品种,大棚长寿无滴膜、四层覆盖技术、延秋栽培技术、大棚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嫁接技术、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微滴灌等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三是抓市场服务。首先是加强市场建设。按照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年吞吐量15万吨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一个——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以蔬菜销售为主的集贸市场24个。全市50%的蔬菜通过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外地,年成交额达到2.25亿元。改造、建成恒温库3座,总容量2万吨,年吞吐周转各类蔬菜产品10万吨,为蔬菜产品的储藏保鲜和保障蔬菜产品的销售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抓销售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我市采取“传宣引导、扶持鼓励、建档管理、定期培训、年终评比、奖

励先进”的一系列积极有效办法,建设蔬菜销售队伍。通过宣传引导,组织成立了农民蔬菜协会12个,发展营销大户200多户,专门贩运蔬菜车辆200多台,专门从事蔬菜营销的人员1000多人,全市80%以上的商品蔬菜种植户与这支销售队伍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现,产品市场幅射面越来越广,除就近占领了武汉、黄石等有关大中城市外,有些品种如反季节辣椒、番茄等产品已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市场。他们的推销量占全市蔬菜生产总量的20%以上,为我市蔬菜产业化经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几点体会

从近几年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是在广大农民群众基本解决温饱以后,各类农产品丰年有余,有的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农民增收的步子放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进一步加强,而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继续巩固国内市场地位,困难还比较大,唯一的出路就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标准化之路。三是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一项弱质产业的农业,差距将会逐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业化农业同样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化。

近两年麻城蔬菜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省内特别是国内蔬菜先进县市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基地规模不大;二是蔬菜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鲜菜的保鲜加工转化率低;三是蔬菜产业标准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再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要上规模。力争3~5年内把我市蔬菜板块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其中大棚发展到8万亩,全市蔬菜年产值过10亿元,系列产值达到15亿元。

二是要树龙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3~5年,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8~10个,实现年加工转化鲜菜5万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是抓市埸。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按照现代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要求,加强对运销大军的协会式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培植壮大蔬菜产业的同时,逐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订单生产、合同农业、股份制农业,使企业、基地、农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五是强科技。不断推进标准化,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由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的跨越。

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优秀)

做大做强水泥产业

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

做大做强大鲵产业 促进汉中突破发展

做大做强猪苓产业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解放思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

做强乡村休闲产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