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创新

【摘要】审计管理作为审计与管理交叉融合产生的重要分支,作为运用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技术手段对审计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重要载体,必须跟上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免疫系统”理论是当前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它要求审计机关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机制,保证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审计管理机制

基层审计机关现状

完善与创新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组织在实现管理目标过程中的活动或运作方式,它涉及到组织机构、管理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不同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来保证。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审计工作目标给予的新的定位。随之而来,对审计管理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审计管理、计划、考核、激励、促进和保障体制机制,才能保证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认清基层审计机关管理现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与“免疫理论”要求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免疫系统”论要求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过去25年,审计工作围绕什么是审计监督、怎样监督、建设什么样的监督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免疫系统”论,不是对审计本质是监督的否定,也不是对“看门狗“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创新和发展:审计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资金的监管、看护、守卫,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警示、预警、防范、抵御和建设的作用,从根本上维护经济深化的安全运行,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

用“免疫系统”理论来认识现阶段国家审计监督的作用,除了监督约束、查错纠弊、批判揭露作用之外,国家审计机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全局性作用、服务性作用、建设性作用、前瞻性作用。然而从当前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等审计管理机制来看,都还存在着与“免疫理论”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管理现状

(一)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现状。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由于现行人事制度的缺陷、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审计文化的缺位,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干部队伍明显结构不合理等想象制约着审计队伍的发展,而审计转型理念未到位、审计人员宏观思维欠缺、现代审计技术方法运用不够等新问题的出现又制约着审计转型的步伐。

(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现状。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是审计业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化程度关系到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否高效。当前基层审计计划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主性较差,署、厅等上级审计机关确定的年度审计计划和地方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一起上,往往造成审计人员穷于应付、审计风险大、项目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二是封闭性较强,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较低;三是系统性较差,计划执行缺乏有效控制,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整合、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项目完成后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经验总结等也不能实质性跟上。

(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现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运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的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按照审计实施过程划分,审计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中存在审前调查不充分、审计目标确定不够科学合理、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等问题;事中控制中存在审计组对审计实施工作质量控制不严格、审计机构对审计实施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等问题;事后控制中存在对审计发现挖掘不够、审计报告层次有待提高的问题。

(四)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现状。绩效考核是审计工作的指挥棒,是实现奖优罚劣的重要举措。当前相当一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尚未制定科学、完整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审计人员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成果、素质能力无法充分衡量,也间接地引发了部分审计人员思想中“工作干多干少无所谓、干好干差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等不正确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多数审计机关缺乏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的结果得不到反馈和提升,加重了审计人员的不信任感,进而妨碍了考核的指导教育作用;二是未实现考核指标的量化和细化,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往往成为领导及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观评价,以至于考核结果不敢公开,更谈不上绩效面谈和反馈,因此很难取得审计人员的信服;三是执行过程中考核指标的调整比较频繁,一些审计机关指标设置缺乏系统性,甚至公平性,在考核过程中出现较多的不满、纠纷,为了平息冲突,不得不调整指标的设置、指标的权重等,影响了考核的权威性与导向作用;四是审计人员在考核过程中的有效参与不够等。

三、完善与创新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建议

针对以上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与“免疫理论”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应在几下方面完善和创新:

(一)探索现代审计人才管理机制。

按照“免疫系统”理论的要求,在人员编制不在审计部门手里情况下,要立足基层审计队伍建设现状,重新审视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积极探索现代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实行审计人才纵向交流制度,基层审计机关可分批选派优秀人员到上级对口处室挂职锻炼,增强业务认知能力,拓展宏观思维;上级审计机关也可下派业务能力强、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干部到基层审计机关挂职,在丰富干部基层工作经验的同时,推动基层审计机关加快审计转型;实行基层审计机关内部轮岗制度,加速现代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审计人才的对外引进力度,积极争取引进高层次的审计人才,输入新鲜“血液”,增强队伍活力。同时,要主动改变地方上由于审计部门业务技术性强,所带来的审计干部对外交流率低、流动性差的状况,对那些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同志,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使其提拔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工作。

二是审计人力资源整合制度。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目标就是优化人才配置,产生1+1大于2的效应。积极开展审计机关内部组织机构适当变革、及多项目“一体化”审计的探索,采取集中力量、统一协调、成果共享的方法,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在大型的审计项目中实现联组审计,发挥部门人才的共有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协同效应;实现机关体制外的人才借用,充分借助社会“外脑”资源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服务。

三是审计创新培养制度。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工作,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审计管理创新与审计业务创新相促进、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法创新相配套、审计与审计调查相配合、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辉映。要善于抓住一定时期影响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研讨会、审计论坛、下达审计科研任务等各种形式,重点突破,营造审计人员创新的氛围,积极培育审计人员的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并注重创新途中的支持和理解,最大限度地激发审计人员的创新热情,激活审计人员的创新潜能。

(二)建立审计计划管理新机制。

一是建立审计项目征询机制。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熟知党和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的落实进展情况,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而要掌握这些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审计项目征询机制,通过征求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走出去向被审计单位和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征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二是坚持积极主动、留有余地原则。\"积极主动\",就是改变等待上级机关下达审计计划,地方审计机关处于配套、附属地位的工作状态,认真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做出自己的计划安排。\"留有余地\",就是计划安排不能太多太满,要考虑地方党政临时交办任务的完成,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抓好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的培训学习等,确保工作安排的主动性。

(三)推行全面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首先,要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要在准则规范的细化方面下工夫,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善于根据地方审计的特点,把实践证明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甚至通过立法程序,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制订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其次,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第三,要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二是要科学考评,明晰责任,强化审计质量监控应对机制。应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审计组和所在部门要重视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同时,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应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所有审计公文送达回证签署内容要完整无误。应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适时组织上级对下级质量检查、系统内同级交叉检查观摩和政府法制部门评议等质量检查活动。应运用激励措施,开展优秀审计方案评比、优秀审计报告评比、优秀审计成果评比等活动,调动审计人员重视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应完善审计质量问责制:规范界定行政首长、分管领导、法制机构、审计组所在部门、审计组长、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的责任,是建立问责制的前提,要通过规范审计过错追究行为,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

三是要改进方法,创新手段,推进审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切实发挥好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必须适应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借助现代管理理论,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制度和手段、方法。

(四)建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一是遵循设计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可理解性原则:考核方案能够被全体审计干部恰当地理解;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代表着可行性,考核体系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成本效益原则:在考核过程中需要对获取的信息的有用性和获取信息的成本进行权衡,如果获取的成本太高,则只能放弃;权变原则:各个审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特点要求设计考核体系。

二是注意协调绩效考核与其他人事管理、审计管理之间的关系。绩效考核制度与审计机关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等其他审计管理领域既有明晰的边界,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同构成审计机关的管理大厦。绩效考核制度必须服从于机关整体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出效能。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绩效考核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审计机关在对审计人员实施绩效考核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机关整体绩效的考核。

三是激发审计人员参与绩效考核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实现通过绩效考核持续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成效的目的,以及消除绩效考核中审计人员不配合的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审计人员充分参与,从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考核指标的设定、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过程的运行都要充分听取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相信审计人员最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如何考核工作成绩最有发言权。考核的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反馈给本人,通过推心置腹的谈话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同时听取他们对绩效考核的不同看法。广大审计人员不仅仅是各项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而且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智力源泉。

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审计机关廉政建设

浅议基层审计机关建设

完善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普及基层群众

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涪陵区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增强审计免疫效果1

树立创新思维探索基层审计机关党建工作新途径

树立创新思维 探索基层审计机关党建工作新途径

基层审计机关亟待提高写作能力

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创新
《基层审计机关管理机制的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