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寄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2: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李寄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李寄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 3了解课文大意及结构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了解李寄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精神,归纳出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法:引导法

小组讨论交流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关于传奇导入此文

二检查预习:1作者生平干宝(?―336),字令升,新蔡(现在属河南)人。少勤学,博学多才。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渡江后,召为佐著作郎。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建武元年(317),王导上疏建言宜备史官,乃命干宝兼领国史,后辟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等官。卒年约近五十。

干宝是东晋著名的文史学家,著述颇丰。所著《晋纪》20卷(已佚),时称“良史”。此外还有《易》、《礼》和《春秋左氏传》的注、论,《干子》、《百志诗》等多种,均已散佚。所著《搜神记》为东晋以来志怪小说中的重要著作,原本30卷,已佚;今本20卷,为明人胡应麟所辑,已非原貌。中华书局版今人江绍楹校注本较好。据作者自序,干宝写作此书的用意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宣扬鬼神迷信、因果报应。但书中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描写细致生动,情节也较完整,故事虽多神异怪诞,想象却瑰丽奇幻。

2注意下列词语读音 隰(xí)

啖(dàn)

朝(zhāo召) 啮(niè聂):缇萦(tí yíng): 咋(zé)

麨(chǎo吵) 囷(qūn) 髑髅(dú lóu)死人头颅。 咤(zhà) 三结合课下注释,通译全诗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

1 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知:

二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描写穷苦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事迹,热情赞颂其不畏凶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智大勇,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懦怯无能、草菅人命。

主要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四步骤”。“三起三落”是对李寄斩蛇前情节的概括。“四步骤”是对李寄斩蛇过程的概括。

巨蛇伤人,多有死者,为一起,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为一落;蛇妖欲啖童女,都尉令长患之,为二起,求养童女,送至蛇穴,为二落;募索童女,未能得到,为三起,李寄应募,父母不听,为三落(这第三落中又同时含有悬念:李寄最后去成没有?她为何去应募?她会不会被蛇妖吃掉?)

斩蛇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怀剑将犬,备办米餈;第二步灌以蜜(左麦右少),穴口诱蛇;第三步,纵犬啮蛇;第四步,挥剑斫蛇。这一段是对李寄斩蛇的正面描述,充分地表现了她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

最后一段写李寄杀蛇后被聘为后,以及其父得官,母姊获赏,表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对李寄的充分肯定

三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审美的中心是人物,从把握人物性格入手感受人物形象是小说鉴赏的基本途径。

1、文中主人公是李寄,文中哪几段主要写李寄?

明确:

2、3段

2、

二、三段是如何刻画李寄的?

(提示: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是借助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

(1)、分析第二段,找出描写李寄的句子?并回答体现了李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这时,他们又预先招募寻求,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女孩。“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这段言辞恳切的向父母诉说她应募的动机完全是出于孝。但从后文中我们可知,她陈述的应募的理由完全是假话。

可她为什么要掩盖应募的真正动机呢?

我们可以推测出:她知道蛇妖是个妖物,如果向父母说了真话,蛇妖可能知道,使她达不到杀蛇的目的。从中也流露出李寄既孝顺又智勇兼备的双重性格特点。

(2)、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李寄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正面刻画李寄机智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三段,找出描写李寄的句子,回答体现了李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第三段是文中的主要内容,写斩蛇的场面。)

提出问题:读第三段,找出描写李寄的句子,分析其性格特点。

(提示:这一段主要描写智斩蛇妖的过程,可分为杀蛇的过程、杀蛇前的准备、从容的离开三部分,结合这三部分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决心之大,胸有成竹。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机智勇敢准备充分。

“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咤言”既怜其不凶又怒其不争,表现出对九女的悲悯、鄙夷和自己杀蛇后的自豪。“缓步”表现她从容不迫,伊然一位打胜归来的将军,这几句话从正面深化、丰富了李寄的形象,使我们从她智勇杀蛇的外在行为又进而看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非凡气度。

归纳:语言行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

遭到父母阻挠后,李寄偷偷出走应募,可看出她性格的刚毅坚强。

李寄是一位十分有主见的姑娘,她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大蛇为民除害,并且订下周密的计划,表现了她的智慧。

李寄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少女。她年仅十二三岁,面对着“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长七八丈,大十馀围”的庞然大物,她毫不畏惧。“从后斫得数创”,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杀死大蛇后还“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于是缓步而归”,态度何等的从容!只有大智大勇才有这样的表现。

3、分析第一段,第四段 (1)分析第一段内容。

读课文,明确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环境恶劣

“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馀围,土俗常惧。”————蛇大且粗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长官无能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九女被吃

(2)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从侧面营造了一种恐惧的氛围,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烘托了李寄的英勇形象。

归纳铺垫手法的运用:蛇的巨大凶狠,官吏束手无策 (3)理解第四段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智杀蛇妖的结局,李寄被聘为妃子,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4)第四段的结尾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从侧面烘托了李寄的英勇形象,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3

五、总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文第

二、三段主要是通过李寄的语言、动作、神态方面正面描写 李寄的英勇事迹,第

一、四段主要是通过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

《李寄》教案及练习

《李寄》教案及练习

李寄除妖读后感

李寄文言文翻译

李寄杀蟒读后感

寄书教案

《纸船——寄母亲》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李寄教案
《李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