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推进转型发展 建设工业强县

发布时间:2020-03-03 11:17: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进转型发展 建设工业强县

“工业强县”课题调研组

前 言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强力支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构想,抢抓转型跨越机遇,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安排, 2011年3月初至4月底我们组织开展了“推进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强县”调研活动。在成立专门调研小组的基础上,采取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现场访谈、专家评审等方式,先后深入18家企业,召开5次座谈会,特别是专门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对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建议。

通过近两个月的调研,结合我县实际和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该调研报告,希望能为县委、县政府实施赶超跨越战略提供客观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基础不断增强、总量逐步扩大、速度平稳增长、效益显著提高的可喜局面。但是,做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由于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主导型产业面临提升附加价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加快增长转型的现实问题,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从“因煤而兴”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变。

一、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工业经济发展机遇,着力实施“工业主导、以煤富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全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培育优势企业,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改制,工业经济规模日益壮大,使工业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经济效益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上形成了“一白一黑、一电一气”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工业发展格局。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抓大事、打硬仗、育基地、建设新昔阳”的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实施规模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县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7885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工业增加值12.2005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产品销售收入27.55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实现利税4.4亿元,是“十五”末 2 的4.8倍。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主导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九五”末,共建成矿井60对,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生产原煤110万吨。“十一五”以来,我县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步伐。随着阳煤集团、国投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入驻我县,投资33亿元年产500万吨的阳煤寺家庄公司规模矿井和投资4.3亿元的国投黄岩汇煤矿年产90万吨矿井等一大批项目的相继上马和建成投产,进一步加快了规模矿井建设步伐,煤炭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2010年底,我县煤炭产量达到718万吨,煤炭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1%。同时,抢抓机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投资14.5亿元的国投安平煤矸石电厂一期2×15万千瓦项目,并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投产,年发电能力16亿千瓦时,年实现利税1.2亿元,煤电产业真正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主导工业。

3、工业结构不断完善。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是实现了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过去,我县只有国有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一片空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后,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县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2010年,13户规模企业中,国有企业5户、私营企业1户、股份制企业5户、外商企业1户、港澳投资企业1户。二是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3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按照自然条件,全县陆续办起了化肥、水泥、钢铁、机械加工等企业,各企业零星分散于全县不同区域,布局很不合理。“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三川两园”的目标,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相继引进了国投、阳煤、晋煤、山东肥城等一批大型集团公司,同时对一些布局不合理、产业规模不大、企业效益不好的企业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淘汰等形式进行整合重组,逐步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带动力强的规模企业。三是结构调整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产业和产品调整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共18项,总投资110.8亿元。全县煤矿设计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平均单井能力提升到100万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电力、化工、煤层气继续同步发展,工业经济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循环发展模式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对污染高、产能低、效益差的80个小企业进行了关闭。

4、龙头企业不断增多。国投、阳煤集团的引进,结束了我县没有大工业的历史;2010年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国投公司分别以销售收入7.4亿元排名第21位和销售收入4.9亿元排名第33位的业绩,进入全市工业企业50强;继国投安平电厂、黄岩汇煤矿投产之后,阳煤寺家庄500万吨矿井,运裕、坪上两个百万吨规模矿井先后投产,白羊岭、4 丰汇等规模矿井建设进展顺利,蓝焰集团煤层气开发实现建站输气,白羊岭瓦斯发电加紧建设,丰汇、黄岩汇瓦斯发电建成投产,阳煤100万吨(一期40万吨)电石项目落地开工,龙头企业的不断增多,奠定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我县成为了煤、电、气一体化县份。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煤炭资源主导产业的“一枝独秀”,使得其他产业要么发展空间狭小,要么必须依附于煤炭行业来寻求发展,这是我县经济转型的难点和症结所在。这一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县经济发展面临如下瓶颈:

1、产业结构单一。单一的产业结构是造成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结构性原因。煤炭、化工、建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中,除电力外均为传统产业,依然以能源带动及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煤炭生产占主要份额,2010年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煤炭开采占6家;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8.7885亿元,仅煤炭行业占到21.8038亿元,占75.7%;财政收入8.0554亿元,而煤炭行业占4.9068亿元,占61%。我县对煤炭初级产品相关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且正呈现加强的趋势。

2、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总量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全市50强工业企业我县只有2户。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3%。由于除煤炭开采外,煤炭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 5 力,没有形成多方面的盈利能力,导致相关行业对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的消弭能力弱。在过去的短短五年内,受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化工行业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产值减少,效益降低,如天圆化工企业连续两年效益不佳;建材行业在2007年和2010年也出现规模萎缩的情况。我县非煤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亟待增强,对外部经济周期性风险的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实施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煤炭项目,2010年18个工业项目有14户是煤炭项目,新兴产业和接替产业后劲不足。

4、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高耗能工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短期内不可能由其它产业代替。如煤炭、电力、电石均为能源高耗型产品,化工、水泥等建材行业,废气、废渣排放达标难度大。

5、发展环境薄弱。我县水资源总量为1.3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0.79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0.94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0.036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5,水资源十分缺乏,属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同时,由于煤炭工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不利影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及其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加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薄弱程度。

6、人才支持不足。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需要大量具有开放视野的人才。企业经营需要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和运营者;项目融资需要专业金融人才、资本运营等 6 人才;技术创新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并能破解关键问题的科技人才。由于经济和发展环境的原因,我县“引才”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足。

三、转型发展的指导原则

我县的发展在短期之内难以找到较煤炭工业更优的替代产业。同时,如果离开煤炭资源,寻求其他产业来支撑区域经济也不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型和工业强县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贯彻“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从资源状况、现实基础、区位条件、技术条件和投资来源等多方面因素出发,优化资源配臵方式,对原有主导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改造、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控制单纯煤炭开采数量和规模。资源是宝贵的,煤炭等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使生产和生态保持良性循环,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就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使用。由于我县新兴替代产业尚待进一步发展,城市转型也需要一个准备期,因此,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仍需要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完成转型的资本积累,至少在今后5至10年内,以煤为主的工业仍然是我县的支柱产业。所以必须在煤炭的开采量上进行严格控制,既要保证市场需求,又要适度挖掘;既要保证利润最大 7 化,又要延长服务年限。综合考虑资源状况、地理区位等优势条件,认真对比权衡,既发挥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又要合理选择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现实原则,拉长产业链条。最近几年非煤产业增长迅速,煤炭产业链不断拉长,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但是,仍然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稳定和维持资源产业的同时,大力延长产业链条,使有限的资源在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工、利用和增值。具体来说,要立足煤炭优势资源,提高煤炭附加值,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大力培植煤层气、煤电等行业,使煤炭资源深加工产业成为具有成长性的战略优势产业。

技术进步原则,利用技术改进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使之发生质变。使用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同时也是真正使我县经济走向健康和良性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进传统工艺的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引进,特别是要注重对现有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对策与建议

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要从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出发,依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位臵,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布局中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以推 8 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以现有工业为基础,立足于县域资源优势,在做大做强“煤、电、气、化”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精心培育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切实把握好发展速度,稳定提高经济效益;全力实施规模企业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通过调研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县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均衡发展的“五个五”建议:把握五大机遇,利用五大优势,推进五大转移,采取五大措施,强化五大产业。

(一)把握五大机遇

一是国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资源型经济的有效转型提供了全局视角的机遇;二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开展煤基多联产研发,推进包括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作为推进清洁能源多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些都与我县的核心产业紧密相关,为我县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项目支持的机遇;三是在全国能源开发布局中,山西被确定为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晋东无烟煤基地的建设也被纳入全省能源集中开发、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集中修复的全局中,为推动我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能源产业政策支持的机遇;四是国家将推进包括太原城市群在内的六大 9 区域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举措,我县也成为全省“一核一圈三群”发展战略布局的大太原经济圈成员之一,既为我县从更高层面上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为我县在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政策难题等方面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五是晋中市委提出了要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发展战略,太原和晋中同城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我县实现工业强县提供了区域整体发展的机遇。

(二)利用五大优势

在推进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的进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好我县的相关优势。

1、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西麓,东与河北省接壤,207国道、317省道贯穿全境,处于承东启西的地理位臵,是晋煤外运的一条主要通道;距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仅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离榆次、阳泉更近。随着阳左高速、昔盂高铁、阳涉铁路电气化改造,包括力争实现的我县到黄骅港高速的开通,我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2、矿产资源优势。我县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有煤、石灰石、铝矾土、铁等各类矿藏40多种,其中煤炭总储量达73.3亿吨,属全省重点产煤县。特别是白云石和铝矾土等非煤资源,对开发金属镁、优质耐火材料和陶瓷材料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我县同时具备煤和镁的资源优势,可以形成新的煤镁产业链。

3、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农业 10 人口20万人,城市化率不到1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源将不断释放出来。在承接东部向西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程中,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产业基础优势。我县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代表的产业格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县现有煤矿15座,其中百万吨以上煤矿6座,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全县“村村通”水泥(油)路1663公里,100%农村实现“村村通”,农村公路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各类中小型水库20座,总库容达到0.63亿立方米,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04处。现有22万伏变电所和11万伏变电所各1座,3.5万伏变电所6座。这些基础设施为我县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县从传统能源基地向复合型能源基地转型提供可能。

5、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跨入了全市第二梯队;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保持了年均40%的增长速度,五年累计投资120多亿;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由“十五”末的1.7亿元猛增到去年的8.05亿元,从全市倒数第一跃升为全市第六;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国投安平电厂和寺家庄、黄岩汇、白羊岭、丰汇、运裕、坪上等6个百万吨以上矿井先后投产,晋城蓝焰集团煤层气开发实现建站输气,阳煤40万吨电石项目落地开工;全县纳税超亿元的企业2户,有2家企业进入了全市工业50 11 强。这些都可以转换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工业发展、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为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三)推进五大转移

1、采煤产业向煤加工转移。我县在未来几年离开了煤炭工业将举步维艰。在继续做好煤炭开采业的同时,应该在煤炭深加工上做更多的文章。由于煤炭市场行情波动起伏、变化频繁、周期性显著,要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必须在提高质量、增加煤炭附加值上下功夫。要搞好煤炭的深加工,以质量打开市场销量,占领市场份额,稳定市场行情,保障产销平衡。例如,三都、北坪两个露天矿和丰汇、安顺两大企业集团应该尽快实现改造、革新,增加洗煤、筛选流程,提高煤炭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2、劣势产业向优势产业转移。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我县部分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现有水泥生产企业应通过加快实施水泥粉磨站项目,保持其传统产业优势。煤层气开采和化工开发项目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应继续抓好蓝焰煤层气开发,并配套气源输送工程;同时,应加快煤层气液化项目的建设,利用煤层气开发相关化工产品,如合成汽车燃料、合成氨、甲醛、甲醇、炭黑、二甲醚、乙烯、丙烯、碳醇二甲酯、醋酸等。

3、劣势产品向优势产品转移。为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应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促使劣势产品向优势产品转移。从目前市场产品经营状况和未来市场走势看,应集中人力、财 12 力和物力,积极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工业产品。要树立品牌意识,使我县的工业产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以规模化发展为重点,大力扶持大寨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大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寨金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大寨牌系列杂粮的加工转化能力,开发更多的大寨品牌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年转化粮食1亿斤。同时要实施好天凤薯业有限公司5000吨马铃薯全粉、山西厚基伟业食品有限公司30万头猪屠宰加工项目等一批龙头项目。着力推进干鲜水果加工和饮料食品开发。力争在“十二五”末,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0%。比“十一五”有较大幅度提高。

4、以煤为主向综合发展转移。尽管煤炭经济为我县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但从长远来看,要避免因资源枯竭或产业衰退而不得不转型的被动局面,必须把握当前我县尚处在煤炭资源型产业成长期的有利时机,未雨绸缪,逐步建立起支撑我县长期发展的接续产业,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实际,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例如,在重点扩展煤炭产业链的同时,可以考虑有选择性地承接部分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或者考虑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推进建材产业的高端化等。

5、自主发展向合作发展转移。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单打独斗、产业雷同向区域联合、强强联手的发展方向转移。应该结合本地在区域产业中的实际地位,在引 13 进大项目、大工程的同时,考虑将本地产业纳入区域发展的产业系统中。可以借用相关知名品牌,生产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可以以多种形式进入兄弟县市产业链或企业集团的长期供应链中,实现分工、协助、共同发展。

(四)采取五大措施

1、扩大招商引资。从我县的发展现状看,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是依靠煤炭资源开采。因此,必须继续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县投资,全面推动县域的资源开发、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大型企业、投资转向、大寨品牌等优势,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强化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强化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尽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2、规划工业园区。在产业布局上,突出整体规划,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重大项目落实为基础,逐步形成以界都、赵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辐射区,实现对全县经济的全面带动。

3、培强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核心竞争能力和质量效益,培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把全县有优势、有潜力的阳煤集团、国投公司、蓝焰公司、煤销公司、大寨集团、阳涉铁路公司、安顺煤业、丰汇煤业八户企业做为重点和龙头,加强帮扶,加快培育,真正做大做强,使其中的企业年产值和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 14 的牵引带动作用,延伸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全县工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我县“工业强县”进程。

4、培养创业人才。创业性人才始终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结合我县实际,加大创业性人才、技术运用性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搭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人才成长平台,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他们放手创立发展项目,展示发展才能。

5、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转型发展、工业强县的氛围,打造亲商、和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为来昔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强化五大产业

1、煤炭产业。加强煤炭资源管理,确保煤炭生产发展后劲。抓好阳煤寺家庄500万吨矿井和黄岩汇、坪上、运裕三个百万吨矿井建设;三都、北坪两个露天矿要达产达效。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后的丰汇、安顺两大煤炭企业集团要尽快完善生产、建设、管理、安全体系,挖掘生产潜力;白羊岭百万吨矿井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到“十二五”末,全县煤炭产量要达到1550万吨。发展煤炭产业的接续产业,实现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大煤炭企业整合力度;推动洁净煤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坚持使用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先 15 进技术和装备,建立并推广洁净生产机制,充分利用动力燃煤、煤泥、煤矸石、矿井瓦斯等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发展煤矸石电厂、瓦斯电厂、煤层气发电及民用等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鼓励对瓦斯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理念,靠安全要效益。

2、电石产业。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为契机,以大企业为依托,利用当地资源,对电石企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与上游的电力、兰炭,下游的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企业联合,实现大闭路循环;加快阳煤集团40万吨电石项目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建设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开发其下游产品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抗风险能力;注重循环经济,合理利用电石炉气、电石渣和粉尘等废弃物。

3、煤层气产业。鼓励大型企业参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进一步释放政策活力,形成国家、地方和企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合力;发展“煤气一体化”产业链条,坚持“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的战略方针;积极鼓励大型煤炭企业进行现采区和后备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统一编制煤炭和煤层气开发利用方案,以确保大型煤炭企业采煤、采气并举,做到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开发“两不误、两促进”;注重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的引进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尤其是加强煤层气精细化工转化技术和井下煤层气抽采技 16 术研究引进及试验工作。“十二五”期间,山西将投资260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并着力培养“煤层气开采→储运→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居民消费→制作业、服务业”产业链。我县应该利用自己的现有基础和相对优势,在全省新能源发展的大局中,占据自己的份额。除了利用煤层气资源,可以探索在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上有所作为的可能性。

4、电力产业。充分利用本地煤炭资源,建设坑口电厂,实现煤电联营,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开发瓦斯发电项目,利用国家对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现有企业的扩建和新项目的引入;要大力发展风电项目,加强与大唐电力、山东电力等企业的合作,争取我县西寨、沾尚以及皋落的风电项目尽快上马。搞好煤灰的综合利用,生产水泥、制砖、农业肥料和环保材料。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收益。要积极扩建安平电厂,筹备二期工程上马(投资25亿元,装机能力达2×30万千瓦);开发瓦斯发电项目。我县丰源实业有限公司已投资2600万元,安装10台5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并于2008年11月并网发电,现计划再投资9600万元,安装28台6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年燃烧瓦斯3700万立方米,年发电1.22亿度,节约标煤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5.6万吨,年创销售收入5000万元。另外,黄岩汇煤矿5×2兆瓦瓦斯发电已经并网,白羊岭煤矿8×2兆瓦瓦斯发电项目计划在年底完工。

5、化工产业。我县化工行业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化工行业出现了经济效益的波动特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与转型提升是现有化工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结合我县丰富的碳酸钙资源,大力发展硝酸钙(硝酸铵钙)的生产,延伸硝盐化工产业链和开发高效农业用硝基复合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白云岩资源,大力开发金属镁、优质耐火材料和玻璃材料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体制创新的重要转型期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跃升期。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确保全县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材料]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工业强县,旅游

着眼工业强县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进转型发展  建设工业强县
《推进转型发展 建设工业强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