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改革开放30年工业强县战略的推进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2: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弹指挥间三十年 工业经济谱华章

—民乐工业经济改革开放30年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 1978年以前,由于受交通、能源等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县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工业经济成分的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的食品加工、机械修造厂。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经过30年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奋斗,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提高等阶段,工业企业的规模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行业从零散到集中,经济结构发展到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及股份制应有尽有,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化工、酒业、食品、农产品加工、煤炭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生产格局。30年的改革成就,改变了我县工业经济底子薄弱的尴尬境况,工业经济由此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速轨道。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民乐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337.37万元(按1970的不变价计算),产品销售收入69.2万元,实现利税5.98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整整顿、政企分开、放权让利,增强了工业企业的活力,工业生产开始较大幅度地增长。198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5户,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8户;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6户;公社企业 1 11户。产业涉及采煤、电力、建材、机械、农机具制造、酿造、食品粮油加工、印刷等20多个行业,主要产品有原煤、食用植物油、水泥、配合饲料、机制砖等35种。规模较大的企业有粮油加工厂、大河煤矿、农机修造厂、印刷厂、水泥厂等。1984年以后省上批准立项建设了酒厂、粉丝厂、铬盐厂等财政扭亏项目,1986年后陆续建成投产。1994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确立了工业企业布局由分散布点向园区集中,以北部荒滩为基地,设立了六坝高新实用技术开发区,1996年经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并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工业企业向示范区聚集。近年来,在原有银河集团、天河集团、金土地酒业等三家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扩张,新建成了化工、麦芽、中药材、果汁、油籽、马铃薯等一批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园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从2000年起,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县对54户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对2467名职工进行了身份臵换,盘活国有资产6亿多元,职工切身利益得到了妥善解决,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2006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准确把握县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强化工、做稳酒业、做大农副产品加工、做实煤炭资源开发”四轮驱动,构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战略性思路,并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宽对外合作领域,加强工业龙头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实力,全县工业发展逐年加快,骨

2 干企业培育、龙头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6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96亿元,工业销售收入7.79亿元,利税6033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64倍、1124倍、1007倍。

化工产业由弱变强异军突起 我县的化工企业是以1988年建成的民乐县铬盐厂为标志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环保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不可比拟的。富源化工有限公司是在原民乐铬盐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股份制企业,是国家化工部在西部定点生产铬盐的企业,建厂之初设计年生产能力1200吨,主要产品为红钒钠。企业改制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单一产品发展到了多种系列产品,职工人数增加到400多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名,现已形成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的骨干企业。2005年公司投资5000万元新建年产3万吨碳酸锶生产线,是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的重点项目,填补了西北地区无钡锶盐生产企业的空白,整套生产线借鉴和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新型环保工艺和生产设备,所生产的碳酸锶全部达到了GB/T1614-1999标准要求,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从2005年起连续两年被中国钡锶盐工业协会评为“名优产品”,2008年5月被甘肃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化工钡盐、锶盐系列产品,工业

3 硫磺、硫脲等综合性的生产经营集团,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锦世化工有限公司(原民乐县水泥厂),始建于1970年,2000年企业改制后,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在不断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加大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力度,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现已发展成为集铬盐化工、氧化铝、硫化碱、含铬铸铁、建材、农资、包装物生产、铬铁矿、石灰石矿采选等多元化的综合性生产企业集团。现有总资产1.5亿元,职工700多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开发研究的无钙焙烧红钒钠清洁化生产工艺技术,打破了国外十多年的技术封锁。“10kt/a无钙焙烧生产红钒钠工程”,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成为全国铬盐行业唯一一家通过国家级环保验收的企业,并获得中国石化协会2005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国铬盐生产从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清洁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转变,“铬酸热分解连续发制造三氧化二铬”的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重铬酸钠、铬酸酐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2007年,锦世、富源两大化工企业纳税额分别达到1091万元、810万元,占全县大口经财政收入的24%。

酒业生产品牌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建厂于1984年的甘肃滨河酒厂,建厂初期年生产白酒50吨,经过二十多年的科研积累已发展成为以白酒为主体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科一体化的产业集团,集团下属全资或控股分、子公司15个,市场规模实

4 现了有省内向全国的转变,止2007年底市场半径拓展到全国12个省市,并在四川蒲江、贵州茅台建立了专门的酿酒基地和研发中心,拥有8项白酒专利技术,40多项创新技术,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浓、酱、清三种香型白酒的企业,先后成功开发出享誉陇原的滨河特液,陇上人家、一代骄子、陇派、国风等系列名牌产品,荣获国内20项大奖,“滨河”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甘肃省著名商标,在白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始终稳步发展,成为全省最具实力和规模的白酒生产营销企业。其中九粮液、九粮国风、国风干红以卓越的品质和西部唯一的品牌入选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国宴用酒,并指定为省政府对外交流的主要礼品之一。止2007年底,集团总资产达到4.9亿元,比建厂初期的1984年增加了400倍,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6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累计实现利税4.3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扩张群体发展 1978年以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仅有一些行办的榨油、面粉、粉条加工企业,1963年县粮食局办的机械面粉厂每小时生产面粉500公斤,1967年更名为粮油加工厂,新安装榨油机一台,每小时加工油籽750公斤。1968年县良种繁殖场办起粉坊,年产粉面750公斤、粉条3000公斤。1987年开始筹建民乐粉丝厂,1988年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粉丝241吨。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紧紧围绕“啤酒大麦、双低油菜,中药材、洋芋、林果、制种”六大特色种

5 植业,加大龙头项目建设,已建成3万吨中药材,3万吨高烹油、3万吨麦芽、1万吨浓缩果汁、3000吨粉丝粉皮、600吨真空冻干食品、1.5万吨马铃薯全粉、4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等成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2007年成功引进荷兰爱味客、万向德农等国际知名企业发展马铃薯产业,实现了民乐招商引资史上的新突破,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马铃薯之都”迈开实质性步伐。原民乐粉丝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河集团公司已形成具有年产纯豆粉丝2000吨、粉皮1000吨,冻干食品600吨的综合加工企业。“银河牌”纯豆粉丝、粉皮先后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甘肃省优质产品”、“90年代国内首届美化生活商品大奖赛金杯奖”等七项奖项,产品产销全国20多个省市,冻干食品系列产品成为我县第一家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产品。天河饮品公司“苹果梨浓缩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志宏生态公司“汽爆秸杆纤维新技术”获2007年度张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个以银河集团、爱味客马铃薯集团为中心,以德农马铃薯快繁中心,国翔麦芽、丰源薯业、恒昌薯业、陇金油脂、林河果汁加工企业为依托,涵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衔接紧密、功能互补、疏密有度、运转高效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煤炭资源开发借力发展夯实基础

我县煤炭开采业历史悠久,1978年以前,多为公社或大队所属的小煤窑,开采工具落后,方法原始,自产自销。1975年新建国营大河煤矿,当年产煤0.41万吨,实现产值6.97万元,1978年增加了调度绞车和

6 矿车,产煤达到1.1万吨,实现产值18万元,2000年企业改制产权转让。从2005年开始,县上多次组团赴青海谈判协商,最终取得了大河煤矿、三岔煤矿的开采权,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陕西东湖旅游开发公司投资2亿元开发100万吨三岔煤矿、引进响水河煤业集团公司投资4500万元开发20万吨的大河煤矿,支持县内致富能人投资5000万元开发30万吨满山煤矿,三大煤矿的开发开采结束了民乐没有大型煤矿的历史。止2008年底,大河煤矿已基本达产达标,三岔煤矿、满山煤矿探矿采矿工作进展顺利,为民乐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煤提供了坚实的煤炭资源保障。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针对原“六坝高新技术开发区”功能设计简单、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工业需求的状况,我县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于2003年10月邀请兰州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2004年9月通过了市政府审批。园区规划面积20万亩,已开发面积6.5万亩,园区内林网植被、道路、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备,已铺筑区内道路6条67 公里,建成绿洲6.5万亩,占园区面积的30%,现有机井55眼、变电所3座、输变电线路65公里。入驻工业企业1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从业人员4110人。从园区建设之初,我县就大力支持县上的重点企业向园区发展。滨河集团在园区建设了酒精生产线,并逐步发展成为金土地酒业公司;银河集团先后建设了粉丝生产线、冻干食品生产

7 线。之后,我县又陆续在园区建设了天河饮品公司、陇金油脂公司等企业。从2002年起,我县锦世化工公司(原民乐县水泥厂)、富源化工公司(原民乐县铬盐厂)生产重点向园区转移,其中锦世化工公司建设了无钙焙烧红矾钠、硫化碱等化工生产线;富源化工公司建设了碳酸锶、碳酸钡等生产线。通过重点企业的生产区逐步向园区转移和集中,开始了园区的规模扩张进程,既有效减轻了县城的土地和环境负担,又使园区的产业聚集功能逐步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和鼓励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根据我县实际,不断补充和完善我县的各类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了《民乐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同时确立了“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的工业发展思路,通过网络平台招商、外出推介洽谈、以商招商等形式,大力引进外地客商来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工业项目,一大批产业化重点项目相继在园区建成投产。从2002年起,引进外商投资或与我县企业合资建设了国翔公司3万吨麦芽生产线、永正公司3万吨中药材加工生产线、林河公司1万吨苹果梨浓缩汁加工生产线、金马肥业公司1万吨复合肥生产线。借助我县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国家、省、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良好机遇,于2007年引进世界第

四、欧洲第二的荷兰考森爱味客公司,与我县合作投资1.1亿元建设了1.5万吨马铃薯全粉生产线。

8 引进万向集团北京德农种业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年产3000万粒微型薯、1.2万吨原种、10万吨一级良种的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中心。还支持县内外客商建设了丰源薯业公司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西域恒昌公司3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立足我县小麦、大麦种植面积较大,每年产生的植物秸杆较多的实际,引进江苏江阴客商投资建设了10万吨汽爆秸杆纤维及其系列产品开发生产线。引进甘肃亨汇商贸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5万吨麦芽加工项目。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使我县工业项目规模不断扩张,工业园区实力逐步增强,同时还有效地延伸了产业加工链条,带动了特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0年来,民乐工业经济从小到大,历经蜕变,不管是发展速度还是结构调整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年工业的辉煌,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而是民乐工业精神的升华,是实力的展现和竞争力的提升。30年的发展是新的基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民乐工业将走向新的挑战。触摸30年的记忆、品味30年的甘甜、寻找30年的历史坐标,人们越来越信服民乐的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思路和打算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思路和打算

举全县之力强势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寺庄乡强势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思路和打算工作计划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创新人物

改革开放30年工业强县战略的推进与创新
《改革开放30年工业强县战略的推进与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