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08:18: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中的应用

摘要:汉字教育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

关键词 古文字 识字教学 造字法

一、古文字的内涵

“古文字”这个说法,最初见于《汉书郊·祀志》中的“张敞好古文字”。就字面意思来理解,“古文字”似乎是指古代的文字,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作为一门学科,“古文字”有它特定的内涵。

裘锡圭先生把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前者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者起自汉代延续至今。①在中国古文字就特指秦以及秦以前遗传下来的篆书体系的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

二、问题的提出

悠悠华夏文明,古汉字贯承古今。语文教学是一直是学习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经之路,学生可增强对祖国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感情。而小学识字教学又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部分,但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于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识字教学法门类众多,它们各有优势和特点,而且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可行。但是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识字教学法并未注重研究我国汉字构形规律最明显的特点—形与义的关系。因此,我将以古文字造字法为基础对识字教学进行研究和整理。

现阶段,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面临着种种难题:

首先,几十年的小学识字教学往往形成了一个习惯性做法是笔画、部件教学法,把汉字分割成点、横、竖、捺、撇等笔画和一些零碎的的部件,常常误导了学生对汉字最初的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虽然能方便快速记住汉字所带音形义的功能,但是对其原始的意思却是一知半解,使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学生现今面临严重的错字别字现象,有些错字别字甚至陪伴了学生一生,以至于阻碍了中国古代传统汉字文化的传递。

其次,时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尤其是青年学子。那偶尔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表现,其实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与迷茫。古文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人们对于古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明确,进而忽视了对古文字的了解和探索,在识字教学方面也没有重视对中国文字起源的认识。

再次,现今社会“提前识字”、“快速识字”盛行,纯粹要求儿童掌握大量字形和字义,片面追求识字的数量和速度,脱离教育的规律,为了识字而识字,所追求的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而并非是儿童能力的提高。

这些问题是如何导致的呢?

三、问题的分析

第一,由于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变,并不是所有当今汉字都能用古文字来解释,汉字理据的缺失与重构导致古文字识字教育工作复杂,不易操作。人们对于古文字字形结构的研究关注度不够,研究一部分还停留在了解层面,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加之很多汉字的字形结构的缺失也成为了的古文字识字教育工作的障碍。

第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对理论知识的缺乏很大一部分造成了学生的文化缺失,学生没有这个机会来学习和了解古文字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学生的遗憾,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学校没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试问学生又如何能够自觉自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毫无疑问,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第三,缩短识字的时间,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界所追求和研究的,但是很多人走进了这个误区:片面追求识字效率。这种误区一旦进入,将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甚至影响儿童的终生教育。识字需要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一味的对儿童进行灌输汉字,只会事倍功半。割离识字与写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知”识字,而不“懂”识字,儿童的全面发展得不到满足。同时,如果儿童在学龄前学习的是一些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儿童由于辨别力不强,必然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无形中增加教学难度。

四、古文字对小学识字教学的意义

古文字对于我们国人是一份骄傲,是一份财富,更是一份中华民族文化的祭奠。因此学好古文字,将古文字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世界上最古老是文字有苏马利亚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以及中国的汉字。而保存至今的,也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把古文字引进语文课堂,毫无疑问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进而使学生客观而又深入地全面审视传统文化的要义。在强调对中国古文字学习的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其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从小学着手,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气息,树立民族使命感,同时大大提高民族的自豪感。从内心感受,唯有中国的汉字,像一河池水,孕育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像一条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二)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

将古文字只是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不仅能向学生普及更多的传统文化,更能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现今低年级教学中,往往会给一些象形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如“日”字旁边就配一幅太阳图等,要想将这些图片与生字联系起来,就要掌握好一定的古文字功底。熟练的运用古文字及书本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认识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帮助学生便捷有效的记忆。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作业和考试中的错别字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写错字、别字,除了疏忽大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字的构形部件不甚了解。把古文字知识运用于语文教学,能使学生洞察汉字的构造原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错别字现象发生,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五、解决措施

第一,一方面,师范类院校应调整学制和课程设置,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专业师范类院校,学校开设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语文教师不仅学习了各项专业技能,而且也经历多次见、实习。但是,在专业知识的设置方面还有欠缺,虽然学习了古代汉语、普通话等,但在古文字的教学上有所缺失,师范生对古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陌生的。另一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加强教师对古文字学的认识,提升教师的能力和修养。老师自身的内涵知识丰富了,才有更多的东西授予学生。

第二,理论界和教育界应加强对儿童识字教育研究的基础——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利用古文字激发儿童识字的兴趣,根据字形构造原理系统学习汉字,熟习汉字结构特点和偏旁部首,教学时注重音、形、义的结合,确保对儿童早期识字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

第三,现今的识字方法多种多样,不仅有前人所创造发明的传统识字方法,更有许多新颖的识字妙方。在这些识字教学方法中,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分类识字”、“部件识字”、“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等,其中“字理识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识字方法,作其分析比较。

“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法是以汉字构形规律为基础,直接继承了我国“

三、千、百”的蒙字识字教育经验,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教学,从而形成形成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体系,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②这个方法的优点之一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并且将部件作为辨识单位,可以减少书写的错误;优点之二是基本字的字形和表义部首可以帮助理解形与义的关系,容易概念化。③集中识字的不足之处则在于它将阅读和识字割离,识字教学脱离了一定的语境,不利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也容易混淆字词的含义。

“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与集中识字相对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又称为“随课文识字”。先让学生认识拼音,再利用拼音正音,并学习生字新词,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作用。④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得生字新词的讲解都在语境中进行,便于识字向阅读转换,有助于记忆。不足之处在于,每节课识字量太少,效率低,错过了低年级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机。此外,分散识字教学方法没有以系统的汉字规律作为依据。

“注音识字”:“注音识字”又被称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先学拼音再学字,先阅读拼音充分发挥了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锻炼儿童的听、说、读、写,书面语言在早期就得到了训练。缺点在于教学偏离汉字规律,并且低年级没有打好字形基础,对接下来的阅读和写作都会出现障碍。

“韵语识字”:“韵语识字”是以韵母相同的字编写成有趣的课文,激发儿童兴趣的同时学习韵文认识生字。它根据快速记忆的原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虽然易于儿童学习,但是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将汉字编成韵文是个难点,具体操作复杂不易推广。

“字族文识字”:它以汉字“六书”为参考,以当代汉字为依托,选出派生能力强而起主体作用的独体字或合体字做为母体字,并以此作为识字教学起点和核心不断扩展识字量,形成一个字族;接着将同一个字族依据字音、字义编成字族文,加以教学,从而使小学生只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六年的识字量。⑤这种识字方法有助于儿童加强对字形规律的掌握,更好的理解音形义的关系,类化形近音似字。但是并非每一个汉字都能够归于字族中;为了编写字族文,课文取材也受到限制,阻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分类识字”:全称为“生活教育科学分类识字”,其特点是将汉字的分类系统与自然界的分类系统相统一。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导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书写练习。这样的识字方法能够结合生活,形象记忆,但是将汉字独立教学,儿童早期书面发展水平迟缓。

“部件识字”:又称为汉字分部教学法,包含部件分色教学法(黄碧云,1990)。部件识字是根据《说文解字》中的部首,将常用汉字加以分解。它将汉字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整字、部件和笔画三级,其中部件是构字的基本单位。然后按照书写顺序规定部件在汉字中的先后次序,简化汉字字形难度,学生在不断分析综合中学会汉字。⑥而部件分色教学更进一步将各字中的部件以不同颜色标示,以凸显在各字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包括“意”、“声”、“指事”等,增加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部件本来是机械学的名称概念,用于识字显得机械化,不易长时记忆;有的部件没有名称,需另外命名,给教学带来困难。

“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即汉字构形理据。“字理识字”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构形理据的分析,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其基本课堂教学程序是:教学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书写练习。⑦在分析字形的阶段,主张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的笔划和各部位与客观物体作分析对应,并且应用联想和比较,让学童识字(廖杰隆,1996)。优点在于将汉字的音形义统一起来教学,体现了汉字的整统性;缺点是汉字独立于阅读进行教学,不利于儿童书面语言发展。

以上的识字方法各有其优点及理论依据,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上述识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虽有偏颇,但并非杜撰。那么,如何能够改善现状,适应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六、识字教学的门户之见

各种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争奇斗艳,各有各的特点,使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要使识字教学改革更好地向纵深发展,首先应对科学有的识字方法做一个基本界定,其次要认真归纳各种识字方法的特点,总结其长处与不足,不断进行扬弃和优化,才能把我们的识字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更成功的阶段。

首先,成功的识字教学法应该有科学的汉字学的理论指导。

王宁先生指出:“汉字不仅应注意教法,更要注重学理,也就是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 充分揭示该文字的系统及规律,而不是只讲笔画、笔顺、部首;按照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道理进行讲解,而不是根据习惯对汉字进行分析,更不是对汉字进行随意的分析和拆解。

其次,成功的识字教学应该遵循教育学规律。

识字与写字的结合,识字与阅读的结合,而不是一味追求识字数量,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

另外,成功的识字教学应该遵循心理学原则。

在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下,以适当的速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识字数量和运用呆板的教学手段。

本文旨在以甲骨文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古文字进行识字教学。

(具体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过分拘泥于古文字,对于一些字形、字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难以分析其构形造意的字,也不能强自作解,而应及时结合其他方法来教学。⑧同时,我们应该重视识字教学的研究,上述教学方法并非唯一且完善的途径,我们的学习研究是永无止尽的。

六、结语

小学识字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识字教学的发展能更好的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能力和素养。对小学识字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寻找有效的识字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识字教学方法须立足于古文字学字形结构,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但是,探索之路永无止尽,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够为小学识字教学贡献微薄之力。

①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张田若.“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布习作”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 《人民教育》1997年第一期 廖杰隆.集中识字理论基础[J], 《新竹县国语文领域》96.10.15

④⑤戴汝潜.识字教育──《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J],人民教育,1997年06期 王惠生.「字族文识字教学法」在扫盲教学中的运用[J],成人教育,1996年04期 ⑥黎莉.部件识字教学法和字族识字教学法对学习障碍学生识字学习成效之个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 ⑦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三期

⑧霍生玉.“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索[J], 教育探索,2009年01期

造字法

“古文字”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方庆玖)教育科研论文《汉字造字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汉字造字法的小学识字教学探究(小编推荐)

神奇的汉字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法[推荐]

识字教学在小班化中的应用

利用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小学低年级识字方法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中的应用
《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造字法小学 古文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