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某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0: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XX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

的百家争鸣 教案

第8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注重理清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点,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本概念,并认识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注重教化;“节用爱人”,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取信于民,体现了民本思想,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礼”,要“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局面。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孔子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学说讨论人与人的关系,影响很大,由他开创的学派被称是儒家学派。虽然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但后来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虚无”的“道”,强调要崇尚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逍遥”自在。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由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并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老子提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原则,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期,我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社会阶级关系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非常活跃,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种治国济世的主张。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思想逐渐下移,私人讲学兴起。这样,社会造就出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孟子与荀子,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基本局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本拓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后来历史的进步。“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各种精神力量的主要源泉。

(3)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早期儒家思想形成中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并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还主张“人性本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则在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荀子还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教育和国家规范来引导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孟子与荀子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典型例析】

例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以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的相同内容为考点,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孔子学说与孟子学说均属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政”。“仁者爱人”,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其实质是有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本题只是在了解孔孟学说具体主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比较和概括活动才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答案:A

例2.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答案:B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主张?据此简要叙述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3)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思想观点?简要指出这一思想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并分析说明这一思想观点对后世封建统治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首先大致阅读三段材料后,即能体悟到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三则材料中中心人物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在思想上不断丰富延伸,就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题目的第二问通过材料一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最为强调的依然是“民信”,因此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取信于民”。第三问通过材料二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第四问阅读材料三即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在疏通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其他的问题要积极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此类题目的难度不大,把握好基础,并适当扩展知识视野就行。

[答案](1)民本的思想主张;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在不断延伸发展、总结改造,其体系日益完整,形成早期儒家思想。(2)取信于民,诚信为本;“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理论基础。(4)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这一思想观点被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唐太宗《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除此以外,还有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中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春秋时期,孔子以“仁”的学说来调整社会的人际关系。谈谈你对“仁”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

(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主张。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学说?

(3)据材料三,面对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如何才能使诸子百家的思想更能大放异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整理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结论,服务现实生活的思维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和谐社会”的思想出发,理解儒家学说及诸子百家在春秋时期的和谐内涵。另外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审题,从原因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孔子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此类试题讲求学以致用,验证学生结合现实、运用历史智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点是要审清试题,了解命题出发点,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此类试题难度较大,必须注意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调整。

[答案](1)对“仁”思想的认识:“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宽容相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仁”作用的认识:“仁”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材料一的思想内涵:“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关心爱护百姓的重民思想;材料二的思想内涵:君主统治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它们体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思想学说。(3)以儒家“仁”、“仁政”思想为指导,以德治国;以道家的“顺其自然”思想为指导,保护生态环境;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启示,做到依法治国;汲取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平等、博爱、和平、发展。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某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
《某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