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4:26: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物质基础)

2、政治:社会剧变,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和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能生存下来,各国统治者四处招揽人才,采纳各种思想。

3、阶级基础:士人的崛起,他们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奔走呼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 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xi)(草鞋)然,柰(同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后因以“贫贱骄人”指对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态度。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培养了大批博学和阅历丰富的学者

二、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陈述、告发)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誉而用之。

——《韩非子·五蠹》

这两则故事在《论语·子路》中也有记载。同样的事情孔子孟子与韩非子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儿子告发父亲,孔子和孟子认为这是“子为父隐”,隐就是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过失是孝,父亲为儿子隐瞒过失那是慈。而儿子孝顺抚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一个人亲爱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为亲人隐瞒事实,其心理动机和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最高的真实。

所以孔孟是怎样看待人性的呢?每个人生来就爱自己的亲人,首先是父母,也就是双亲。这叫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由爱自己的父母推及到子女,兄弟,亲戚,朋友,再发展到君王和天下的百姓,甚至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越亲近的,爱得越深、越多;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亲亲之爱,越是疏远,则爱得越浅、越少。这就叫“爱有差等”,这也就是“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孟子认为人人皆有爱,这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孟子就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当然孟子也举了个例子,也就是课本上的恻隐之心。所以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可是韩非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那个正直儿子不惜告发自己的父亲,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忠,维护了国家的法律和权威,坚持了社会的正义和原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韩非子说“夫父之孝子,君之北人也。”——《韩非子·五蠹》对于那个屡次从战场上逃跑的人,韩非子毫不留情地批驳道:你们儒家整天谈论仁爱,孝顺,结果这些奸邪卑鄙的小人正是打着孝的名义,为自己的胆小,懦弱寻找借口。结果反而得到重用,冷落了那些真正的忠贞之士,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

而韩非子对人性是怎样认识的呢?韩非子说了个故事。楚成王有个嫡长子是叫做商臣,那么按照西周宗法制应该由他来继承王位。可是后来楚成王喜欢一个小妾并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因此想废长立幼。这种事在春秋这种礼坏乐崩的时代应该说不少。作为嫡长子的商臣

1 感到地位岌岌可危,便去找他的母亲。他的母亲问他,你能说服你的父王让他回心转意,重新立你为太子吗?商臣说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安于现状吗,不做未来的楚王而做臣子,商臣说还是不能。他母亲又说,那你能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吗?商臣说能。于是商臣就发动政变,杀了父亲,自立为王。韩非子又说现在民间生了男孩,全家庆贺,生了女孩,就垂头丧气。为什么呢,男孩是劳动力,父母老了要靠男孩赡养啊。

韩非子认为商臣对待自己的父亲是算计,父母对待男孩女孩也是算计,就连自己的父母和妻儿这些最亲的亲人尚且相互算计,那就更不要说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了。

韩非子从这两件事情中总结出人和人之所以在一起相处并非儒家所说的仁义,而是利害,而人和人的关系也不是儒家所说的礼让,而是算计。所以韩非子主张人性一直是丑恶的,这是天性,生来如此,后天也无法改变。

那么荀子呢?荀子的思想夹在儒家和法家之间,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三个人的对于人性的看法。孟子是人性本善,荀子是人性本恶。他们指的是人性的本来状况,那么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那么人性既可能向善,也可能向恶。而韩非子的主张就是人性一直是丑恶的,不可能向善。

三、治国思想

对待人性看法的不同也导致他们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尧舜禅位,汤武革命的故事吧。那儒法两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1、先看孟子,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认为桀纣是暴君,称他们是“残贼”,罪有应得,而认为尧舜那是圣贤,对商汤和周武王持肯定态度,并不认为他们是“弑君”,而是替天行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孟子什么样的治国理念?

我们前面讲了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且孟子希望所有人经过后天的教育都能成为圣贤之人。所以在他孟子的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在他看来,君权虽由天授,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因此君权名义上是天授予的,实际上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如果君王残暴害民,人民就有权利进行革命,推翻他的统治。所以,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那么对待人性本善的老百姓,该怎么统治呢?君王应该用仁爱,礼让来统治他们,不违农时,让所有人能有饭吃,有衣服穿,上下有序,父慈子孝,兄恭弟友,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老百姓都安居乐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孟子心中理想的和谐社会。所以孟子主张仁政。这和孔子主张仁和礼的思想一脉相承。

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那么法家如何看待尧舜和商汤周武的呢?韩非子认为,尧舜禅让,那是君臣不分,而商汤和周武王更是乱臣贼子,犯上作乱。所以儒家所说的这些圣贤其实都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孟子主张仁爱,法家又主张怎样治国呢。韩非子主张法治。我们前面讲韩非子认为人性一直是丑恶的,所以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用严刑峻法来惩治那些违法奸诈的刁民。韩非子也说:你们儒家不是老说仁义吗,可是你看看村子里的那些浪荡子,父母教育他不听,

2 兄弟朋友劝导他也不听,村里的长者批评他还是不听,只有怎么办呢?士兵拿着刀剑和绳子来捕捉他的时候,他马上老实了。所以韩非子认为治理天下应该施行法治。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3、那么荀子呢?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荀子可以吸收先前诸子的思想,同时也看到了各家学说的不足。因此,荀子虽是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却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荀子觉得单凭孔子的仁和礼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从荀子的秦国之行可以看出荀子对秦国实行法治十分赞赏,不过他也认为秦国没有儒家思想也是它的短处。

4、那么请同学们站在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立场上分别评述一下儒法两家思想的优劣?哪家的思想更有道理呢?

儒家:

因为法家的思想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方说商鞅,我们承认是他使秦国走向强大,可是商鞅执法过于残忍,据说在渭水,商鞅一次性就处决了七百名囚犯,史书记载:“渭水尽赤。”可见流血之多。同时商鞅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商鞅曾经带领秦国的军队去攻打魏国,魏国的领兵大将是商鞅的好友公子昂,开始秦军打不过魏军,商鞅就诱骗公子卯见面,说要宴请他,然后双方签订和约,各自退兵。公子昂不知是计,欣然赴宴,结果被商鞅活捉了。然后商鞅乘魏军防备松懈,群龙无首之际乘机进攻,大败魏军,夺取了魏国的西河之地。

我计算了一下,孔子活了72岁,孟子活了83岁,荀子活了75岁,墨子活了92岁,庄子活了83岁,而老子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活了七老八十的。当然我在这里不是去探讨这些思想家为什么长寿。但是相比之下法家代表人物中则有很多死于非命。吴起、商鞅、韩非子、李斯的最终结局都是悲惨的。他们得到这样的下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坚持法不阿贵而遭到报复是一个原因;其行事的刻薄寡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在讲到法家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往往不惜鲜血乃至生命去实践他们的变法和改

3 革,他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刚正公平,这些是值得肯定的,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法家的严刑峻法,独断专横,缺乏人情。在变法过程中所流的血不仅有反对变法的政敌和旧贵族,也有朋友、亲人甚至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荀子作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应该说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些,所以他主张把儒家和法家结合起来,那就是礼法兼施。

四、天人关系理论

由于三个人讨论的问题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分开来讲。

1、首先是孟子 孟子谈得是义利观。我们知道孔子其实是主张用仁和礼来治理国家的,如果自己的子女,亲戚朋友犯了错误,应该劝导他,教育他,让他改正。如果是小错误,那当然应该批评教育,可是如果这个人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呢?比方说犯上作乱,大逆不道,滥杀无辜,投敌卖国呢?孔子没有给出答案,这时孟子认为如果自己的亲人如此,就应该将他绳之以法,这叫做“大义灭亲”,大家看,义的繁体字是由一个“羊”和一个“我”字构成的,羊是用于祭祀的,就是牺牲的意思,所以义最早是牺牲我自己的。说明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就得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所以孟子是很注重修身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孟子。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作为那个时代一个知识精英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精神。

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此于孔子。

2、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很有理想的,比方说孔子和孟子,他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和谐社会,他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和礼乐制度;而墨子则是要构建一个贤人社会,他的理想就是要恢复到尧舜的时代;老子和庄子则想构建充满原始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他们想要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而韩非子家则不谈这么多社会理想,他批驳孟子、墨子,你们经常说圣人怎么样,先王怎么样,祖宗怎么样,尧舜怎么样,商汤、周武怎么样,可是那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事情,你们说得清吗?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所以韩非子反对儒家那种是古非今的做法。他主张后代必然要胜过前代,历史永远向前发展。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问》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谢强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谢强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某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案

教案(百家争鸣)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