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本课程教案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2 11:43: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从 哲 学 角 度 赏 析 诗 歌、寓 言 和 故 事

教案 高中政治组 朱先锋

1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先秦哲理寓言1 学习目标: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弄巧成拙。

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是关系事情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龟手之药

宋国有个人擅长配制使手不冻裂的药,他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有人听说这事,愿出百金购买这个秘方。宋国人想:我世代漂洗丝绵,收入不过几金,现在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卖给他吧。那人买了秘方后,就去游说吴王。恰好吴国与越国打仗,冬天,吴国士兵涂了那药,手脚不冻裂,因而打败了越军。吴王就给他封赏了土地。

2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一物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所发挥得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加以使用,才能做到物尽其用。用人也是这样。

拊马不时

夫爱马者,以筐盛屎,以大蛤蜊壳盛尿。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这人的头碰破了,胸骨也撞碎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顾及客观效果,不同的场合应才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只凭良好的愿望,不考虑具体对象和客观效果,就可能好心办坏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材之木

姓石得匠人达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但匠人却不看,竟然不停地赶路。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就会沉,用来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就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看其实质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东施效颦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别人要有所分析,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人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先秦哲理寓言2

学习目标: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鲁侯养鸟

从前鲁侯养了一只海鸟,每天向它献酒,演奏乐曲,设牛、羊、猪三牲供奉。但海鸟却忧郁不食,三天就死了。

3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事情要看对象,不同的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可千篇1律,强求一致。如果单凭主观愿望办事,不看具体对象,就会把事情搞坏。

腾猿处势

当猿猴生活在树丛中时,攀援着树枝,在其间称王称长。即使著名的射手,也没有办法瞄准它,但是,当它落到灌木丛中时,就谨慎小心,左顾右盼,害怕得发抖。并不是它的筋骨不灵活了,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不利,不能充分发挥它善于攀缘的本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努力造就有利的客观环境,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务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鲁少儒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有许多儒士,学习先生的道家学说的人却很少。”庄子说:“鲁国很少儒士。”哀公说:“整个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说鲁国少儒士呢?”庄子说:“ 有学问的人不一定穿着儒士服;穿着儒士服装的不一定是懂得儒家学说。。”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看人看问题,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实质。二是研究学问,不能只求形式,弄虚作假,而要注重实际,注重真才实学。

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作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郑人买履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应墨守成规,迷信教条。

割肉相啖

4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齐国有两个好勇的人。一天,两人一起喝酒。一个人说:“我们买点肉来下酒吧。”另一个说:“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为什么要另外买肉呢?”于是,他们两人准备好调料,就拔出刀来互相割肉吃,一直到死为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勇敢要用在恰当之处,否则就失去意义,甚至会做出蠢事。

荆人涉楚

荆人欲袭楚,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办任何事情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偏枯之药

鲁人有公孙辍者,告热闹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半身不遂),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5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线。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就会闹笑话,犯错误。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问题应看其本质,不能只注意表面现象。否则就会看错弄错。

诗歌中的哲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习目标: 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祈雨(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 6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诗歌中的哲理(2):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学习目标: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表述变化)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7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拟古 (明 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8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诗歌中的哲理(3):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学习目标: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寄兴

(宋

戴复古)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雪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9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诗歌中的哲理(4):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

学习目标: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感怀 (明 杨基)

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唐

元稹)

10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1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小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1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诗歌中的哲理(5):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学习目标: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放言 (唐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 12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诗歌中的哲理(6):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习目标: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咏史 (唐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诗一首(杨虎城)

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 13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古瓦砚 (宋 欧阳修)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故事中的哲理(1)

学习目标: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标题】:幡动·风动·心动

【主题】:惠能 主观唯心主义

14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内容】:

幡动·风动·心动

据《坛经》记载:一天,一群和尚闲来无事,在庙门口散步。一个和尚抬头看见幡杆上的幡在飘动,便说:\"你们看,幡在飘动。\"话还未说完,只听到另一个和尚反驳道,\"不是幡动,是风在动,因为幡是风吹动的。\"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呢?不同的意见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这时,有一个叫惠能的和尚从人群中走出来说:\"你们别争了,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由于他的意见十分新奇,众和尚不免大吃一惊,大家纷纷想反驳他,可是又找不出更恰当的理由,因而,只好一哄而散。

惠能的回答虽然新奇,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幡动\"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以任何人的\"心\"为转移,不管你感觉与否,决不会改变\"幡动\"的现象。惠能自以为高明,其实恰好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观点。

【标题】:灵感与汗水

【主题】:爱迪生 量变 质变

【内容】:

灵感与汗水

无论做什么事,不付出辛勤的劳动,是不会有很大成效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不少发明创造,仅取得的专利就有1100多项,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说,一次有人当着爱迪生的面,称他为当代的天才。爱迪生只是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什么天才?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 学习科学理论,何尝不是如此!

故事中的哲理(2)

15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学习目标: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标题】:公子学字

【主题】:量 经验主义

【内容】:

公子学字

明代冯梦龙编的《笑府》中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有钱人自己不识字,请了个老师来教他儿子。老师先教他儿子写一划,说读作\"一\",写两划,说读作\"二\",写三划,说读作\"三\"。这位公子刚学会这三个字,他立刻高兴地丢掉毛笔,跑去告诉父亲:\"我都学会了,不要再劳老师指教了!\"父亲一听,大喜,立即将老师辞退了。

一天,这个有钱人要宴请一位姓万的亲戚,于是叫儿子给他写张请帖。公子写了半天还未写成,有钱人跑去一看,儿子正在大发牢骚:\"天下的姓多的是,为什么偏偏姓万,害得我从早晨到现在,还只写到500划!\"

【标题】:王阳明看花

【主题】:王阳明 主观唯心主义

【内容】:

王阳明看花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

16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标题】:井底之蛙

【主题】:实践 经验 认识

【来源】:《庄子》

【内容】:

井底之蛙

一口枯井了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出来玩耍,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鳖。

青蛙就对海鳖跨口说:\"您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越一阵;玩累了,就回到井里休息一会,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身子泡在水里;或者在柔软的泥地里玩一会儿,也很舒适。那些蟛蜞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唯一的主人,在这里十分自由自在。请您到井里来参观一下好吗?\" 那海鳖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被井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才站住脚,然后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低见过大海吗?海的宽阔,哪止千万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没涨了多少;后来,八年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生活在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呢!低见的世面矿小了。\" 井蛙听了海鳖的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17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故事中的哲理(3)

学习目标: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标题】:\"海王星\"的发现与理论指导

【主题】:理论的能动作用

【内容】:

\"海王星\"的发现与理论指导

1781年发现天王星后,人们注意到它的位置总是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不符。于是有人怀疑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的结果。当时虽有不少人相信后一种假设,但都缺乏勇气去寻找这颗未知的行星,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工作。只有一位年方23岁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敢于承担这项任务。他利用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的观察资料,反过来推算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在1843年10月21日把计算结果寄给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艾利,可惜艾利的保守思想非常严重,他不相信\"小人物\"的工作,把它扔到一边,置之不理,两年以后,幸亏法国也有一位青年勒维烈从事这项工作,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告诉柏林天文台助理员加勒,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预言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这一伟大胜利使那些最顽固的保守派也不得不相信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海王星的发现,说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取得重大成就。

【标题】:侍女妙对

【主题】:理论 实践 认识

18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内容】:

侍女妙对

清朝初年有个宰相叫张英。一次,他穿上便服到乡间私访。这时农民们正在用稻草捆秧,闲谈之间,农民要张英对对子。农民出的上联是:

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站在田头想了许久,半天对不出下联。

张英回家后和夫人谈起此事。正巧,他们的谈话被一位侍女听见了,她不由得笑了起来。张英问她笑什么,她答道:\"这有什么难对的,下联是:

竹篮装笋母怀儿。\" 张英一听,觉得她对得工整巧妙,连连称赞。

一个侍女如何能对得这样巧妙呢?原来,这位侍女是贫苦人家的孩子,灾荒年被卖做女婢的。她小时候在家乡提竹篮挖笋,感受很深,所以,一听到上联立即说出下联。

这件事再次说明:实践出真知。

故事中的哲理(4)

学习目标: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标题】:西红柿能吃吗?

【主题】:认识 实践

【内容】:

19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西红柿能吃吗?

当你津津有味地吃着西红柿的时候,你知道西红柿被发现的故事吗?

原来,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喜人。但是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

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了几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但只是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究这样,发现西红柿是可以吃的。

为了证明西红柿是否有毒,这位画家甚至作好了死的准备。这种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这件事现在人们只当做一段佳话来传颂了,但它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认识只能由实践中来,离开实践,说不定人们至今还不敢吃西红柿呢?

【标题】:探索微观世界的\"眼睛\"――高能加速器

【主题】:感觉 感性认识

【内容】:

探索微观世界的\"眼睛\"――高能加速器

最初,人们认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后来又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40年代后,由于陆续发明了高能加速器及新型观测仪器,人们能观测到更多的新奇现象,从而认识到有更多种基本粒子存在。这些基本粒子除从太空射来的宇宙线中观测到的外,大部分是在加速器上产生的。这些粒子可划分为轻子、介子、重子三大类,后两类又统称强子。

20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50年代以来,由于加速器能量及探测器效率都不断提高,人们又发现强子也有其内部结构。按照60年代基本粒子特征分类所作理论预言,强子也看作由三种更基本的粒子——夸克或层子所组成,即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1970年人们又发现这三种夸克还不足以全面解释轻子和强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有第四种所谓魅夸克(或叫粲夸克)存在。进入70年代后,加速器能量己从几十京电子伏特步入几百京电子伏特。前几年,人们在用质子轰击原子核的实验中,又发现了一种叫μ(读:字普西朗)的新粒子,其质量是1974年丁肇中等人发现的j粒子的三倍。j粒子宜于看作电正反粲夸克所组成的偶素。而μ粒子则可看作由另一种正反新夸克所组成的偶素。这个新的第五种夸克就可以说是理论上已预言过的底夸克或顶夸克了。

故事中的哲理(5)

学习目标: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标题】:魏根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主题】:感性认识 必然性 偶然性 【内容】:

魏根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根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当时震动了世界地学界。后来,地质古生物学家和古地磁学家,又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这个学说。 魏根纳提出这个学说的经过是这样的:他生病住院时,一天,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吸引住了他的视线,他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凸凹恰恰相反,愈看愈觉得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四块大陆可以拼凑成一块,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象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这是为什么?他苦苦思索,出院之后,便翻阅了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书籍,逐渐形成了一种想法,是否由于某种驱动力,使原来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了,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同样的原因,印度次大陆向北移动,同亚洲大陆相撞,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据

21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此推理,魏根纳得出结论: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洲原是集合在南极周围,连成一整块的古大陆,即冈瓦纳古陆。

魏根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说明了人的认识是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进而达到抽象思维,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标题】:皇帝吐\"白兔\"的故事 【主题】:认识 间接经验 【内容】:

皇帝吐\"白兔\"的故事

有个民间故事说,一天,某皇帝外出狩猎,他在车马劳累之中呛了一口风,咳嗽了一阵子,吐了一口痰。恰巧,这口痰就吐在一块麻布片上,随从侍卫一看慌了神。哎哟,不好了,皇帝老爷痰里带了一根毛!随猎的大官们回到府邸,郑重地对家人说,皇上今日欠安,吐了一团毛。紧跟着,家人们又向四邻传播这个不幸的消息,说皇上吐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没隔多久,消息就在京城传开了,不过这时,人们传说的又不是\"毛茸茸的东西\",而是说皇帝今日吐出一只会跑的白兔。

这个故事未免有些夸张。可是,对那种善于\"附加外来成份\"人的讽刺,却是淋漓尽致。本来,客观事物原来是什么样子,认识就应该是什么样子,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不得外加事物本来所没有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任何事情的感性认识必须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来,而且容易闹出笑话。上面这个故事提示人们:切不要根据自己一星半点的感性认识就忙着下结论,更不能把感性认识无限制地夸大,否则还要闹出\"皇帝吐白兔\"这样的笑话!

22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故事中的哲理(6)

学习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标题】:舍罕王赏麦的故事 【主题】: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内容】: 舍罕王赏麦的故事

印度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计算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1蒲式尔(计量单位折合35.2升)麦子约有500,000颗,把这个数折成蒲式尔,那就得给西萨·班拿来四万亿蒲式尔才行。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这么一来,舍罕王发现自己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要嘛是忍受西萨·班没完没了的讨债,要嘛是干脆砍掉他的脑袋。国王大概选择了后面的这个办法。

23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舍罕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根本没有这巨大数量的感性认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

【标题】:秀才忌食

【主题】:本本主义 教条主义 【内容】: 秀才忌食

古时候,有个姓凡的秀才,整天捧本书摇头晃脑,哼哼唧唧的,可是书里讲的是啥意思,常常还是一锅粥。

有一天,他读到一本闲书,上面描写某某将军\"虎背熊腰\"、\"燕颔虎颈\",将军夫人又是\"桃腮杏眼\"、\"杨柳细腰\"。他想来想去感到不对味:虎背怎么长在人身上,杏子似的眼睛又有什么好看?禁不住大骂一声:\"胡编\"。顺手就将那本书摔到桌子上,不料,那本书恰好把另一本书撞到地下,秀才拾起一看,却是本中药书,于是便躺在床上翻读起来。这一看可不要紧,许多新鲜事叫他茅塞顿开。书中在\"猪肝\"二字下说:\"疗肝虚浮肿\",在\"猪肺\"二字下说:\"疗肺虚咳嗽\";在\"猪舌\"二字下说:\"令人能食\"。呀,原来这吃食物跟身体的某个器官还真有关系哪,从此,他吃饭的忌讳便多了起来。有一次,仆人给他送来诸肉包子,他说:\"你叫我长个诸嘴怎么的?\"仆人给他换来涮羊肉,他把眼一翻:\"你要叫我长只羊角怎么着?\"仆人给他端来平日爱吃的烧狗肉,他又大骂:\"你嫌我没长出狗爪子怎么着?\"仆人没办法只好告诉秀才的母亲。老太太以为儿子病了,给秀才带来一盘水果,她刚将一只金黄色的香蕉送到儿子的嘴边,秀才却突然大叫道:\"你还嫌我不够面黄饥瘦吗?\" 就这样,凡秀才一天天瘦下去。据说临死前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娘,粮食也是吃不得的,当心长成玉米脑袋豇豆腰!\"

24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故事中的哲理(7)

学习目标: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标题】:比萨斜塔试验

【主题】:真理的客观性 实践 解放思想

【内容】:

比萨斜塔试验

传说:1589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人影浮动,议论纷纷。只见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这是做什么呢?这是在进行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较量!原来,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一千多年来,在书本里,在课堂上,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更改的真理来讲述,没有人敢去怀疑它。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说法提出了怀疑。他想,同样是一磅重的东西,自然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如果把十个一磅重的东西捆在一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下落的速度就应该比原来快九倍。然而,这是可能的吗?于是,他决定亲自做实验来辨别亚里士多德这个理论的对错。大家望着伽利略的身影,有的沉思,有的嘲笑。嘲笑者大声他说:\"他一定是疯了,让他去胡闹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会错吗?\"这时,伽利略到了塔顶。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重量不等,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伽利略高声喊道:\"大家注意,铁球落下去了。\"他把两手同时张开。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同时落到了地面上。实验的结果无情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有力地证明了伽利略所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真空中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这个科学史上的传说告诉我们,地位、权力、威望以及多数人的承认,都不是判定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尺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标题】:牛津大论战

【主题】:达尔文 真理 进化论

【内容】:

牛津大论战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发表后,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异常的激烈。由赫胥黎为首的进化论的拥护者和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宗教势力,在牛津大学进行了一场大沦战,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这是1860年6月的一天,牛津大学的讲演厅里座无虚席,威尔伯福斯气势汹汹地首先质问赫胥黎:\"你是从猿祖父还是从猿祖母那一方面出来的?\" 这句刻毒而俏皮的话音刚一落,坐在会场前面,呐喊助威的教徒们就嚷嚷起来。那些被主教老婆拖来看热闹的太太、小姐们也如疯似狂地挥动着白手帕呐喊助威。这时,赫胥黎并没有被这气势所吓倒,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大声反击说:

\"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只有那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而又一心要靠祖先牌头的人,才以祖先野蛮而感到羞耻。\" 赫胥黎刚说完,会场上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时不少学者纷纷站起来讲话,宣传进化论。当年贝格尔号舰的船长也站起来说:

\"我们在航行中看到的无数事实可以证明\'上帝造人说\'的谬误,我们和达尔文在船上就批判过《创世记》。\" 由于站在进化论一边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布留斯特夫人当场就昏了过去,还有一个牧师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气急败坏地忙问牧师:\"现在都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是真的吗?\" 牧师不得不吞吞吐吐地答道:\"是这样。\" 26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这位妻子一听,十分沮丧他说:\"我的上帝呀,但愿这不是在我们国家里,至少不是在我们这个城市里。\" 由于牛津大辩论,进化论得到广泛的传播,很多阐述进化论的著作陆续出版。真理在斗争中愈辩愈明。

故事中的哲理(9)

学习目标: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标题】:第谷、刻卜勒和行星三定律

【主题】:行星三定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量变 质变

【内容】:

第谷、刻卜勒和行星三定律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尽的记录,还把古代流传下来的星表上的错误一一纠正,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思维,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后来第谷的助手刻卜勒,对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地连贯起来的思索和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得的结果误差很大,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相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这一事实说明,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固然不能凭空产生科学的理论,但是单纯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科学理论。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的提出,就是对于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

27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标题】:植物听音乐之谜

【主题】:刺激感应性

【内容】:

植物听音乐之谜

有些植物不仅有表现音乐的才能,能够\"唱\"出不同旋律的\"歌声\",而且它们还是音乐爱好者,爱听和谐悦耳的\"交响乐\"。

科学家发现这个秘密后,于是设想:能不能让农作物听音乐,来促进农作物的增产呢? 试验证明这是可能的。法国一位园艺学家将耳机套在一个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三小时的音乐,结果这个番茄竟长到2.5 千克,创造了世界纪录。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用超声波培植蔬菜,蔬菜在超声波的\"乐曲\"声中\"闻歌起舞\",生长速度增加一倍以上。前苏联和英国的科学家也用超声波种出了25千克重的大萝卜和27千克重的卷心菜。在我国,科学家也曾用超声波处理桔梗等中草药种子,发芽率普遍提高了2倍至4倍。

声波为什么会促进农作物生长? 科学家初步认为,声波能够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加快了植物的生长速度。

如果这个奥秘完全揭开 ,人们就可能通过某种途径 ,满足农作物对\"音乐\"的需求,来达到农作物增产的目的。甚至在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方面,开辟又一条\"捷径\"。

故事中的哲理(10)

学习目标: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28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标题】:痒痒树之谜

【主题】:刺激感应性

【内容】:

痒痒树之谜

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树干非常笔直的树,高约3米到6米,直径最大的也不过碗口粗,树皮褐色光滑,花呈淡红紫色或白色,花瓣边缘皱缩,果实为隐果。这种树有一个奇异的特征,当人们用手轻轻抚摸它的\"皮肤\"时,树的顶端枝梢马上会左右摆动甚至摇动起来,好像发痒难忍似的,所以人们称它为\"痒痒树\"。

痒痒树为什么会怕\"痒\"? 搔抓以后为什么枝梢会摇动? 这种反应是如何传导的? 这些有趣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植物学家的兴趣,人们正在探索它的秘密。

【标题】:发电树之谜

【主题】:刺激感应性

【内容】:

发电树之谜

在印度,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树。如果人们不小心碰到它的枝条,立刻就会感到像触电一样难受。原来,这种树有发电和蓄电的本领,它的蓄电量还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中午带的电量最多,午夜带的电量最少。有人推测,这可能与太阳光的照射有关。

这种\"电树\"引起一些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注意。如果它发电和蓄电的秘密被揭开的话,也许我们可以仿照它的发电原理,制造出一种新型的发电机呢!

29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故事中的哲理(11)

学习目标: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标题】:致幻植物之谜

【主题】:刺激感应性

【内容】:

致幻植物之谜

在古典小说中,常有用迷魂药使人昏迷不醒的描述。所谓迷魂药,实际上是一种或多种致幻植物的制剂。在自然界中,有不少植物,吃了它或嗅着气味,会使人产生幻觉,或麻木,沉睡于酣梦之中,或迷幻,进入一个离奇古怪的幻觉世界。这种使人致幻的植物,科学家称为\"致幻植物\"。

在美国西南方的印第安部落里,生长着一种奇特的南美仙人掌。当人们摘取这种仙人掌的芽放进口中咀嚼时,会使头脑处于虚幻状态。

在墨西哥和古巴境内的印第安人居住区,生长着一种名叫光盖伞的毒蘑菇,人食用后会产生稀奇古怪的幻觉,感到个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脱离,好像超然于时空之外,眼前的世界是那样虚无缥缈,而幻景中的一切又是那么真实可信,从而胡言乱语,狂歌乱舞。

致幻植物何以使人产生幻觉呢? 原来,在人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中枢神经媒介物质 ,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等。这些中枢神经媒介物质像信使一样,忠诚地进行信息传递,担负着调节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和协调精神功能的重要使命。而多数致幻植物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生物碱,它们的化学组成和 5-羟色胺等的分子植物极其相似,因而在人体大脑中,鱼目混珠、以假乱真,参与和影响神经传递代谢活动,扰乱脑的正常功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出现,使人产生种种离奇古怪的感觉。由于致幻植物含的生物碱不同,以至出现形形色色的幻觉来,制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五光十色的奇幻世界。

30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虽然科学家初步揭示了致幻植物使人致幻的原因,但产生各种各样梦幻的详细机理的环节仍谜一般地困扰着人们。

故事中的哲理(12)

学习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标题】:对牛弹琴

【主题】:客体 对象

【来源】:《牟子》

【内容】:

对牛弹琴

大演奏家公明仪为牛弹奏了一支很高雅的琴曲,牛照样趴在地上吃草。

公明仪一连彈奏了好几支高雅的曲子,牛仍然无动于衷。

公明仪猜想到了很可能是牛听不懂他弹的曲子。

于是,公明仪又改弹蚊虫和牛虻的嗡嗡声,弹奏小牛犊离开母牛的哀鸣之声,那只牛才从草地上站立起来,它摇着尾巴,竖着耳朵,踏着小碎步,认真听起来了。

【标题】:盲人摸象

【主题】:片面性 形而上学 感觉

【来源】:《涅槃经》

【内容】:

31 江苏新坝中学校本课程--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

盲人摸象

有一位国王命令大臣说:\"你牵一只大象来,让盲人们辨别一下。\" 不一会儿,大象被牵上来了,这时,各位盲人便用手触摸大象。然后,国王便把摸象的盲人一个个叫过来,问:\"大象跟什么东西类似?\" 摸到象牙的盲人说:\"象的形状有点像萝卜根。\" 摸到耳朵的盲人说:\"象的形状像只大簸箕。\" 摸到脑壳的盲人说:\"象的形状像块大石头。\" 摸到鼻子的盲人说:\"大象有点像根圆形的木棍。\" 摸到脚的盲人说:\"我感觉像一只石臼。\" 摸到象背的盲人说:\"我看有点像一张大软床。\" 摸到大象肚子的盲人说:\"我感觉像一只大坛子。\"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我说像一根粗绳子。\" 国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说的都是大象的局部,合起来才是大象的全部。\" 于是,国王让盲人们把大象的各个部位全摸了一遍。

32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教案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从哲学角度分析中国梦

哲学寓言故事(66则)

句子赏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诗歌)

诗歌赏析教案

诗歌赏析教案

从哲学的角度浅谈贪污腐败现象

从哲学角度分析雾霾天气

校本课程教案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故事
《校本课程教案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