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8《等待戈多》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4:19: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等待戈多》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3、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4、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之前的戏剧学习,我们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和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这些戏剧都属于传统戏剧。今天,我们跳到20世纪,来了解下现代戏剧。

二、介绍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1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他曾颇有感慨地说:“人们不需要寻找忧伤,它便映入人的眼帘,甚至在伦敦的出租汽车里也是如此。”贝克特自谦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无知”“无能”的作家。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

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

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出一场“棺停里的爱情三重奏”。在《啊!美好的日子》里,看到的是半载入土的维妮在梳妆打扮。追忆她的“第一次舞会”“第一次亲吻”。在《剧终》里,看到的是被装在垃圾箱中的纳格、奈尔在乞讨食物和拥抱接吻。贝克特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西方普通人的共同命运——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

贝克特于20年代末就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创作的诗集《婊子镜》(1930)、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就具有现代派的特点,并体现出他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讽刺才能。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

2 洛纳之死》和《无名的人》(1946—1950)通过主人公的四处游荡表现了人生的艰辛与虚无,被一些评论家誉为20世纪的杰作。

使贝克将蜚声西方文坛的还是他的戏剧创作。《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剧》(1964)等。

三、剧情简介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子,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

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个小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个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四、分角色朗读本文,体会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的初读我们已经对于《等待戈多》有了这样的感受:荒诞、无聊、压抑、不知所云、混乱(屏幕显示),为何这样一出情节简单,不知所云的戏剧却影响了一代人,并且成就了其作者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它的魅力何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求答案吧!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2、探究人类的“等待情结”,学会积极等待,乐观生活。

二、文本分析阅读:

讲述:首先请大家再来看我们的课题:等待戈多。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如果让你把这个短语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你可以怎么做?(请学生说一说)其实也就是说是谁在等待戈多?很明确吧→“戈戈”和“狄狄”(板书)。

3 也就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项小组作业,我想知道大家完成了吗?

1、讨论小组作业之一:

①剧本中有没有能够反映主人公生存状态、生活环境的语句。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②两位主人公对于可以在什么时间和地点等到戈多是否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没有,剧本中哪些语句可以反映这种不清醒?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请他们适时地朗读文中的对话!) 讨论分析两个流浪汉的生活状况以及精神状况

讲述:在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爱斯特拉冈无家可归,晚上只能在一条沟里过夜,而且还挨了打,对此弗拉季米尔是什么态度呢?——还表示羡慕,是吧。可见,他的状况还不如爱斯特拉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的生活现状——极其贫困,潦倒(板书)

讲述:那么这样的一种生活状况给他们的精神上带来的是什么呢?文中有没有表现呢?(估计有学生可以找到154页:弗拉基米尔:我觉得孤独(板书)。孤独、无助的他们在等待戈多,对于这件事情他们很清醒吗?好像未必吧。

明确:他们心中对于这件事情充满了“不确定”(板书)。不确定在什么地方等戈多,也不确定他们可以在什么时间见到戈多,甚至于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等到戈多以后要做什么?“不确定”是不是也可以换作另外的词语呢?比如说“迷惘”(板书)他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时候问学生,是什么呢?)是等待,是必须要等下去!文中哪些语句有所反映?(请学生找到,并朗读,152页)

2、分析“戈多”的寓意

讲述:在刚才我们一连串的朗读和分析中我想有一个念头是不是在你的心头一点一点地膨胀起来呢?那就是“戈多是谁?”(屏幕显示)

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项个人作业,请大家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疑问写出来,从交上来的纸条的情况看得出来大家的态度很认真,能够仔细地阅读文本,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地中肯。我总结了一下大家的问题,疑问最多的几个问题之一就是“戈多是谁”让我们先一起来讨论一下吧,首先我们要从文章

4 里面要答案,课文当中有关于“戈多”的信息多不多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向他祈祷、向他乞求。”很模糊吧。从头到尾戈多也没有在舞台上出现。甚至于说连两个流浪汉都糊涂地不知道戈多是谁?长什么样子?那么,凭你的感觉,你的理解,你认为戈多应该是什么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分享一下,讨论一下。请学生讨论)(学生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总结出这样的三点:①飘渺的希望②可能改变“非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力量③虚构的救世主(上帝GOD)。

讲述:其实,戈多是谁,评论界一直众口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究竟是什么,第二幕戏中两个流浪汉说: “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 “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总结: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管戈多是人,是神,是一个事件,一样东西,还是死亡。戈多对于两个流浪汉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能够帮助他们从现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他们的心目中,戈多是一种“希望”(板书)。

3、作品的主题分析:

讲述:可是“戈多”来了吗?——没有!因为在剧中戈多的使者,那个小男孩总是这样说:“戈多今晚不来,明天准来。”在这样日复一如的等待中希望也就不断地退化为失望(板书),失望不断地累加就变成了绝望(板书)。(结合书上148页:弗拉季米尔: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所以,两个流浪汉希望通过戈多的到来改变自己的困境的目的能不能达到呢?——很显然不能。换句话说,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他们体会到的是卑微、低贱、肮脏的“非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状态。

此时结合时代背景:记得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我们如何来理解作者这样的一种创作,创作两个这

5 样处于非人状态的流浪汉呢?我们就必须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讲述:那么当人们面对这种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状况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心中的绝望。所以为什么摇滚在那个时代能够大行其道,为什么甲壳虫乐队、猫王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因为人们需要宣泄心里的痛苦不安和绝望。请同学们随着这首曲子体会一下那时人们的情绪(播放乐曲《斯卡布罗集市》)

讲述:这首曲子是写一个在越战中奄奄一息的普通士兵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于恋人的思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这首曲子曾经被用做电影《毕业生》里的插曲。《毕业生》里的主人公本杰明就是五六十年代迷惘青年的典型,看不到人生的出路,颓废、和父亲的朋友的妻子私通,沉迷于肉欲的宣泄。

主题表述: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表现了重负之下的现代西方人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希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又难以实现心愿的绝望心理。所以只好用等待来自我安慰。应该说作品表达了对困境中的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劝勉,给人以盼头:希望是渺茫的,但毕竟是希望。可以说“等待情结”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人的普遍心理,所以本剧能够轰动巴黎,震惊西方。

4、“等待”的意义。

讲述:在剧本中我们知道戈多没有来,那么我们大胆地来推测一下,戈多能来吗?这也是绝大多数同学所提出的疑问之二。“戈戈”和“狄狄”的“等待”能够得到他们心中的戈多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6 明确:不能,为什么不能?这时结合文中两个流浪汉的一些无意义的、莫名其妙的语言和行为来分析。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昨天在哪过夜? 两个贼的故事; 《福音书》的地图; 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 关于上吊;关于脚疼等。

这些话语语无伦次,毫无逻辑,不知所云。

2、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戏剧中有哪些行为动作?(屏幕显示) 爱斯特拉冈:使劲地脱靴子

往靴子内瞧

倒靴子

摸靴子 弗拉季米尔:脱帽子

抖帽子

窥帽子

戴上又摘下帽子

这些行为动作不断地在重复,让我们看到了此时二人内心的无聊,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屏幕显示黑体字)

讲述:当然因为我们了解了那样的一个社会状况,我们找到了他们这种行为的根源是来自于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源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只是这样的一种荒诞的行为就可以使自己得到解脱吗?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这段话的最后让我想起了庄子的一个寓言《抱柱之信》,虽然只有短短的22个字:“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屏幕显示,请学生齐读,如果有时间讲解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感想)

讲述:虽然我们会感动于尾生的痴情,但是我们不免也要为他的被动等待而扼腕叹息。或者说他也好,两个流浪汉也好,都只是在进行一种消极的等待。他们的“初衷”是等待这希望,等待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可是,如此的等待,结果最终只能是“苦死”了。希望只能变成“绝望”。

7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诠释过希望:“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屏幕显示)。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是,有了希望,还应该有积极的行动,希望才能成为真实的希望。大家都应该知道一句话:“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那么,“有准备”的等待就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寻找”。两位流浪汉的等待是毫无“准备”可言的,尾生的等待是完全被动的,如此遥遥无期地等待下去,他们的生活现状非但无法得到任何改变,甚至会在与日俱增的绝望情绪中每况愈下。

三、总结:

《等待戈多》让我们了解了荒诞派戏剧,让我们了解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特殊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剖析了“等待”。我们的生活会因为有了等待而更加精彩,因为有了等待而充满希望,不过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明白:之有积极的行动才能为“等待”扩容。我们应该在等待中行动,在行动中等待,在等待与行动中抒写精彩的人生。最后,把一句广告词送给大家:“心动不如行动”。

四、作业:

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对“等待”情结的理解。

等待戈多教案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节选)教案

《等待戈多(节选)》教案

《等待戈多》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 论文

《等待戈多》读后感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读后感

18《等待戈多》教案
《18《等待戈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