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4: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摘要: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资料显示,一项对200多家知名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针对2010年应届生的招聘趋势较之2009年有明显好转,岗位数增加幅度预计达到15%―20%。,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基数已经非常巨大,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原因分析

(一)国家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毕业生供给的增长速度,而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岗位的增长往往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尽管近年我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就业率不升反降的现象却反常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上。虽然经济结构调整也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但被减少的就业岗位远大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

(二)高等教育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现在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滞后、办学定位趋同化现象严重。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几乎趋同,并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造成了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的

1 /

5错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大纲规定的东西学生必须完成,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他们在这些课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没有过多的精力来选择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另外,教学环节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践课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其实国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为了保证正常的理论课、专业课、思想政治课、文体课等等,总共加起来,4年时间怎么着也得在学校待个三年半,最后半年除掉毕业论文和答辩,所剩的实习时间已经寥寥无几。即便仅有的一点点实习时间,学生还面临就业的困扰,好不容易找到的合适单位,受答辩等影响,不少学生只得辞掉心爱的工作回到母校,这样无形会给毕业生正常就业造成阻碍。因此,学生能否正常就业,关键得靠真才实学,能动手、实践能力强、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危机四伏的外部经济环境,使得教育部门不能高质量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给大学生顺利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众多企业面临“寒冬”,无奈之下企业被迫压低人力成本,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这对大学生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观念陈旧,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由于近年公办高校扩招,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这种低分录取的生源质量肯定不如往年。另外,不少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只注重成绩提高,不注重能力培养。加上不少学生学习不认真 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市场意识仍然缺乏,期望值尽管有所下降,但“等、要、靠”思想尤在,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观念没有完全领会,“孔雀东南飞”现象依然。加上市场本身在用人制度方面的缺陷,大学生顺利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三、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对策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1、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但是,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首先,这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需要。尽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时有所闻,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其次,大学生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系统性专门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专业实习则通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的准备。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而注重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就业亦有正面影响。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就业作为大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好此问题。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我国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现实经济发展相匹配。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格局,其中用人单位在不同就业领域吸收的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不同;二要充分考虑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在专业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专业内部课程设置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获取,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不同的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整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如何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分别设计相应的学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修,从而有效地突破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课外活动各自为阵的传统格局,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兼职的渴望,高校也应重视实习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事实上,在针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就有一些单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并以此作为企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尽管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获得各种就业信息,但对个人而言,学校依然是提供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的重要途径;其次,完善求职技巧的指导工作。如何在就业过程中处理好自身能力、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如何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学校教育对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应该着力解决好大学生的求职技巧的培训;第三,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广泛的,它既包括沟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各种交往提供服务(如组织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等),也包括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某种信任关系(如就业协议的签署等)。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政府通过政策安排全面介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而另一方面,由大学生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双重心理所衍生出来的政策缓冲期,则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如何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科学、合理决策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积极面对的问题。

1、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努力整合各类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2、建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网络监测、预警系统。政府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监管工作。包括统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公布并分析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时,政府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平台,详细地公布各专业乃至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督促学校、社会对学生负责。

3、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但却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评估与反馈机制,因而不能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这些政策与措施往往是一些救急性的、修补性的非长期措施,并在很大程度上经常以学生的社会奉献

精神作为前提;同时,与政策相关的承诺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与社会承载了许多或许根本就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意义上,缩小具体政策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是提高政策有效性并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四)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是约束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环境。

1、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人才市场上的消费者,掌握着大学毕业生的选择权,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决定性的。但是,目前用人单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诸如“高学历崇拜症”、“唯实践论”等现象。因此,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

2、社会舆论。社会舆论的功能是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舆论界在就业指导以及就业相关信息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看作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既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充分认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李艳.山东财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3]蔡海燕.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指导研究

[4]马宏丽.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困难分析

[5]吴文玲.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论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_论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分析

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状况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论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