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分析[全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6:22: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分析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社会治理”作为党的重要施政纲领的提出,源于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它是针对以“社会管理”概念的一种创新。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这已成为本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两点,亦是我国首次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全面、系统地提出“治理”这一概念。(1)“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必须通过公权力有效管理社会;更需要有完善的立法、司法体系来约束公权力,进而达到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2)强调要防止将“社会管理”作为一种简单的控制手段,更多得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得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3)“社会治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即国家安全与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与国家本身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即强调要依法管理,依法约束管理者。(4)“社会治理”要求改变过去国家唱独角戏,进而“无人喝彩”的情况,提倡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官民共治、共同协作。(5)通过对于管理技能、技巧的提升,逐步将“社会治理”建设成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方式, 实现自我的提升,并最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治理”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引领导航”(steering),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众多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发挥作用的某个领域取得认同,进而实施某项计划。而今天关于治理的定义更多得将其落脚于国家权力的实施与公共利益的满足上。明确它是各种国家或个人利益冲突的调和机制以及联合行动持续的粘合手段。其既包括公民对于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被迫服从,也包括了公民和机构因同意或认为符合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授权。其包含的主要特征包括:(1)治理活动本身并不是一套规则、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建立的基础不是支配而是调和。(3)治理活动不仅涉及公权力,更包含了每个公民或者集团的私利。(4)治理制度本身是正式和非正式手段的集合,其重点不在于制度的建立,而更有赖于一种持续稳定的相互作用。

人类从形成伊始,关于“治理模式”的尝试就从未停止过。早在人类早期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早期,人们更倾向于“共治”手段。在古代雅典,一种朴素的“全民公决”式的“共治”手段得到了有效利用。在古罗马,元老院的长官职务均有至少两名的偶数人数担任,以防止出现独裁者。此时的共治制度源于原始的氏族公社传统,是人类与自然界抗争的直接产物。这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人类个体在恶劣自然界的生存,但却无法保证个人私有财产乃至公社本身的安全。并且在这样的公社群体中,一种最朴素的,以巫师为代表的传统型权威亦处于萌芽状态,这位下一种治理体制的出现提供了基本保证。

为了保持集团内部的安全稳定,一种新的以个人魅力权威为基础的“专制”式治理方式营运而生。此时,一个集团的盛衰与否完全取决于集团首领的人格特质。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和集团实力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不过以集

权为特征的“专制”模式由于过分依赖权威者自身能力,进而导致了治理政策制定的随意性过大,进而增加了规定政策实施的风险程度,“暴政”与“昏君”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屡见不鲜。这种“专制”模式压制了其他思想和制度的萌芽、产生,进而抑制了社会内部的创造能力。而魅力型权威个人的偏好也为各种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此,一种以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约束个人魅力权威个人权利的新型“共治”模式也因此产生。

新型“共治”模式强调组织(包括国家)内部的个体必须通过共同协作来完成具体任务,强调组织内部个体对于组织的参与度和责任感,这种新型“共治”治理模式的尝试,则要追溯到英国1689年所颁布的《权利法案》,而美国的《1787宪法》以及其后所标榜的“自由、民主”也正是这种新“共治”思想的体现。这也成为近现代一系列社会治理制度的“雏形”。而当前世界(包括中国在内)所推行的各类社会治理体制无不是从现代“共治”制度演化而来。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手段治理手段都会有自身的劣势,新型“共治”模式亦不例外,其在过分重视公民个人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了国家的安全与作用。这一理论削弱了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在国内和国际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成为强国或跨国集团干涉别国内政的良好借口(如今天的乌克兰、叙利亚和伊拉克),进一步危害了国家自身的安全。并且该“共治”模式可能会面临各种两难选择,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责任与效率的矛盾等危机一旦解决不当必将会为地区与组织的安全稳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加之不同组织内部的客观条件不同,“共治”的具体现手段、实现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必须随之发生改变,此时, “善治”走上历史舞台。

“善治”是对于现代“共治”体系的一种完善与发展,它是一个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不同于善政,它不局限于好政府,而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好治理;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政府利益或某个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它包含民主法治,但不局限于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只是善治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想在中国实现其善治的目标,除去其理论水平的先天不足,同时还要将其与我国现有的“社会治理”国情相结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官强民弱”的社会治理“顽疾”,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及其严重,“全能政府”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导致其与公民和各民间组织较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并且我国民间组织自身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弱,使得“共治”本身在推广过程中障碍重重,这更明确了“善治”模式,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中国政府社会治理体质改革创新的重要参照。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通过本次研究,课题组希望从以下几个问题深入研究。第一,从社会治理本身角度,运用大量的实例厘清我国当前主要的社会治理制度仍然是以一种“共治”的形态出现的。第二,再次基础上,课题组将分别从宏观(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微观(公民自身

的参与度与政策满意度)角度指出这种“共治”模式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足与问题,进而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对内(群体性矛盾与民族问题)与对外(国外敌对势力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隐患,而这一点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疆分裂势力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共治中的缺陷有着密切联系)。第三,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善治”是完善“共治”过程中各种瑕疵的重要工具,它本身既是对我国各种具体社会治理手段的思想指导,同时也应是“共治”最终的发展目标。第四,指出“共治”必须在“善治”基础上,从治理理论、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具体治理工具等方面出现巨大的变革。第五,理论联系实际,任何一项研究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放在实际应用上,这里亦不例外。为此,我们将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用实际数据说话,指出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指出如何通过“善治”的方式改善这些问题,并最终达到“善治”的终极目标,进而最终为维持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为此,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思路包括:第一,明确“治理”与“管理”的区别,指出“社会治理”的提出本身就是我国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步骤。第二,厘清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体制——“共治”,并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明确该治理体制在我国“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明确“善治”与“共治”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明确指出“善治”本身既是我国实施“共治”的重要工具手段,同时也是“共治”所要达到的一个具体目标。第四,理论联系实际,课题组将以此结论为基础,指出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新的社会治理体制,最终实现从“共治”到“善治”的突破。

本次研究,课题组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研究方法。本次研究,课题组将以文献研究为主,以各种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理论层面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现状,并通过对于“治理理论”、“共治理论”和“善治理论”的具体研究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同时,在研究当前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治理”问题实务时,本次研究还将采取二手数据调查法,通过对于各政府相关部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支持实际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个案调查,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明确当前我区社会治理体质所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的放矢地提出具体改进方案。

本次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异同;“共治”与“善治”的区别、联系; “善治”本身指导价值与目标价值的关系以及“善治”在整个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过程中的“工具性”与“价值性”。如何区别上述概念是本课题组主要的攻关之处,而这也是本课题最大的难点所在。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为了顺利的完成本课题的各项研究,本课题小组经过多方努力,现已具备较强的专项研究能力,并且为该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本课题任务的顺利完成。

首先,从小组成员研究能力看,本小组成员由多名高素质硕士研究生组成,其中多人获得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理论功底深厚。并且该课题组还多次

参与地区性行政管理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各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拥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在田野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以及专业数理统计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其次,在调查对象准备方面,本小组已经和包头市相关部门达成了合作协议。对方表现出了积极的合作意愿,并在课题组的前期工作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便利条件,因而从实际可操作性看,该课题必将在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努力以及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获得较大的信度。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一定具有较高代表性(效度)。

另外,本课题组还受到了本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申报是经过单位学术委员会在若干课题中经过讨论严格筛选出来的,其代表了本单位实际的科研水平,因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必将受到单位的充分关注。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也会获得相应的便利。

4、计划进度

2014年6月,课题可行性论证,理论准备,确定个案,联系单位,课题小组人员筛选。 2014年7月,课题组讨论文章结构,应解决的问题,并与研究对象进行初次接洽。 2014年8月,课题结构形成,整理所搜集材料,进行写作准备。

2014年9月-10月,完成课题初稿。

2014年11月,对于初稿再讨论修稿。

2014年12月,经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终版)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资料)

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分析[全文]
《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分析[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