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5: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海比较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正确选择。发展理念的创新:深刻理解生态立省战略的内涵和意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实质在于“立”字,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从青海独特的生态地位出发,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足点,倡导和弘扬绿色、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共赢。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要求我们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树立青海的生态品牌。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青海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形成和演变,对抵御全球气候变暖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青海草地生态退化严重,迫切需要我们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我省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构筑发展新平台。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省情。推进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适合省情实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生态立省战略则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求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对生态有效保护下的经济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因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的一项新方略、新定位,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平台。与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的地区相比,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特殊性。青海地处“气候源”和“江河源”的独特地理位置,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点,生态效应具有明显的外溢性。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对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青海生态系统类型较多,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生态退化严重,自身修复功能弱,脆弱的生态与区域的贫困相互交织,自身投入和建设能力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中,生态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抢占了这个战略制高点,谁就赢得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努力做好生态立省这篇大文章。明确指导思想:全面把握生态立省战略的推进方向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立生态之本,切实保护江河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借资源之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扬文化之魂,积极构建高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立省提供源头活水,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后一个时期,立足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以保护高原生态安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合理保护和循环利用环境资源、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过程中,一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支撑生态建设,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赢。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把人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主体和受益者,既要注重对贫困群众的扶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注重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的生存条件,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用到促进人的发展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立足实际,统筹研究和解决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生态保护的任务与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总目标统一起来,在实施资源转换、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战略中,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要坚持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积极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谋求最大的经济发展。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创新体制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监督和运行机制。生态立省战略的基点: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立省战略涉及面广、任务重,是一项宏大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战略基点必须放在生态保护上。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我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启动和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构筑“五大生态圈”,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三江源生态圈。实施好退牧还草、鼠害治理、人工增雨、围栏封育、城镇建设等工程项目,创新草原管护机 1

制,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逐步修复生态功能。青海湖流域生态圈。加大退化草原、沙化土地治理及退牧还草力度,合理确定载畜量,切实保护好流域林草植被。严格限制入湖河流新建引水工程,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开展人工增雨,增加入湖河流径流量,控制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势头,努力实现水量消耗与供给的平衡,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草地生态系统和鱼鸟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柴达木生态圈。以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强沙生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湿地的保护工作,营造防风固沙林,扩大植被覆盖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处理好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保护用水的关系,确保柴达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祁连山生态圈。重点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人工增雨、水土保持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强化环境监管,切实保护好黑河、大通河、石羊河等河流发源地的林草植被,改善祁连山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湟水流域和黄河阶地生态圈。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乡村绿化造林等工程,提高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强化湟水流域污染治理,集成推广污水处理、工业与生活垃圾再利用、旱地绿化、园林建设等先进适用技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抓好“四大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以及青海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好工业布局和工业园区,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抓好清洁生产,确保全省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城镇环境污染防治。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强化对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营造一个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人居环境。农牧区环境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牧区转移,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提倡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可降解塑料薄膜,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搞好农村牧区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江河污染防治。以提高森林蓄水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江河源头及两侧水土为目标,加强省内各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环境监测,加快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进度,全面改善河流水质。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依托,提高防御能力,进一步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以防为主,抗防救相结合的方针,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灾害救援应急机制,提高紧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加强农田水利、防洪设施等建设,有效预防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雪灾在广大牧区频繁发生,重点是继续加强牧民定居、牲畜暖棚、饲草料贮备建设,减轻雪灾损失。注重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草原防火减灾能力。在防灾减灾中,要加强气象、地震的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能力。生态立省战略的核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注重内涵式发展,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小。当前,要把着力点放到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上,以重点领域的突破促进生态经济的大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对青海工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形态。青海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却有限,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效益型工业必然成为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为主线,以柴达木、西宁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平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循环发展体系。在推进资源间循环融合上,坚持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矿业权市场,统筹规划资源开采工作,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和综合回收利用率,推进资源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系列开发转型,使各种资源在各行业、各产业有效组合,相互配套,形成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互补的资源循环圈,使资源在全省之间、工业园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有效循环起来,构建起大循环发展模式。在推进行业间循环组合上,主要是打破行业间相互分割、相互封闭状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把电力、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主导行业的资源、区位、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油气盐化工业、盐湖工业、纯碱工业、铅锌工业、煤焦化工业等为重点,通过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融合,建立完善产业群间循环经济产业链,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原有骨干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并建立企业间联动机制,形成企业间有机衔接、分工协作、配套服务、资源梯级利用的循环布局。在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上,要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合理延长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废物、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尤其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加强监管,引入关键技术,充分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同时要建立城市废旧物资和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大力培育绿色环保的新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绿色环保产业的主体。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我省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一定产业基础,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有利条件和政策机遇,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绿色引擎”。主要建设“五大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围绕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的目标,发展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发电系统产业链。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围绕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通信产业方向,发展高纯铝、电子铝箔、电解铜箔、半导体硅材料、印制电路、光导纤维等产业链。新型合金材

料产业。以建立航空航天、船舶、车辆急需的轻质高强合金材料、高强度合金、耐热耐磨合金材料、型材产业为目标,重点发展铝锂合金、铝镁合金、高精铜带等金属基复合材料与特种合金产业链。新型化工材料产业。以生产市场急需、用途广泛的高性能的新型化工材料为方向,发展苯系列材料、有机硅、有机硼、聚酯材料与成型品产业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建立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建筑结构生产体系为目标,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以打造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以体现原生态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新出路,也是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我们必须把发展高原特色旅游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作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最见效的一项产业来抓,把发展旅游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旅游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为支撑,旅游、文化、城镇化互促、互补、互兴的特色发展路子。在发展定位上,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保护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决不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而追求短期效益,而是以生态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发展的效益反哺生态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的双赢。在发展规划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原生态、自然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领域上,充分利用青海原始、壮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潜力,突出特色、生态、健康、文化四大亮点,积极发展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险之旅,全力打造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旅游、黄河上游水上旅游、青藏铁路旅游、昆仑文化旅游和三江源头生态旅游的品牌,以大自然的亲和力和高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立省战略的灵魂: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理想。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生态文化阵地,重视和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园林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生态乡村、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试点,建立县、镇、村三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结合“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保护母亲河”等大型公益活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内容的宣传教育,在全省大专院校、中小学全面开设生态环境与生态法制教育课程,加强对各级干部、企业法人代表的生态保护知识培训,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在全社会倡导节水、节能、节材和选用绿色食品、环保产品等绿色消费行为,组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热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把生态教育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始终要把构建多民族、多样性、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原文化精神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品牌。青海古朴的自然生态、壮美的世界屋脊风光、神秘的宗教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原生态文化。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和深厚博大的原生态文化底蕴,不仅为青海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源头活水,也日益成为一种得天独厚的发展品牌。我们要依托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全方位挖掘青海高原独特的文化内涵,实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保护工程,打响生态青海的宣传主题,打造一批“大气魄、唯一性”的青海生态文化品牌。要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突破口,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办好各类节庆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培育和宣传我省的生态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全社会生态文化繁荣。始终要把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打造新经济、新产业的重头戏来抓,不断为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文化活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把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旅游、培育产业、壮大经济的灵魂,将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主动用生态文化的角度审视生态环境的独特价值,用生态文化的手段培育特色产业,用生态文化理念指导各项事业发展,提升青海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全方位增强发展的竞争力和软实力。西藏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摘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精髓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一种目前人类最高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态平衡维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的经济社会发辰战略.正视西藏特殊区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藏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前进的方向,减少失误,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辨证思维;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有助于确立战略眼光;有助于提高领导艺术,增强人们在工作中分析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为此,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防止改革措施在时间上过于集中。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和节奏。还要重视建立补偿机制,对在深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要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二.在特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有时候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

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

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稳定,任何的改革都是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使人们生活更加为目的,这就必须使社会稳定,因此,稳定是改革的目的。而且,如果社会动荡,就无法谈论任何改革,所以,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

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发展是目的,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改革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中国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同时,改革的目的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我们的改革才是正确的改革,改革才能深化下去。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始终注意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我们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保持三者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富裕幸福。试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首先,你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写出来.然后,你再对\"改革\"进行分析,指出改革对原来制度有所发展创新的地点

最后,你再归纳你前面的答案,并对此进行总结这样答,你至少可以拿一半的分!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实施城乡发展战略工作报告

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oc2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