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4

发布时间:2020-03-02 01:06: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4

第四课时时间:2005年3月28日上午第一节关于《祝福》,我限定的教学时间是三课时,但因为上节课学生发言花去不少时间,留给我讲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我感觉自己没有把想说的话说透,我对上节课自己结束前的发言非常不满意,觉得还没有把我想说的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今天我决定再用一堂课,虽然比原计划会多上一堂课,但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这堂课当然主要是我讲。我想,学生主要讲了三堂课,我讲一堂课,不算过分吧?师生互相问好之后,学生们坐下了。

上课开始,我说:“首先我觉得,今天是赵瑞雪的生日,我们要隆重庆祝。我觉得那一天我的课没上充分,我今天先要讲一讲我没说完的话。好,请赵瑞雪上台!”

瑞雪讲了一首不太有名的之后,我送了她一本书《怦然心动》作为生日礼物,然后我说:“今天赵瑞雪出了不少错,但是她可贵之处在于临时来上,用特殊的方式庆祝了15岁生日。好,我们继续学《祝福》。”

我说:“我们上周学了《祝福》,前三节一直是同学在研讨,在发表你们的看法,现在应该也讲讲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想法。我上节课结束前几分钟说过,对你们起诉的每一个人,包括鲁四老爷还有柳妈等人,我都可以做无罪辩护。为什么?我那天说了,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有主观杀害或逼死祥林嫂的意愿。他们想把祥林嫂逼上绝路吗?当然不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动杀机。是的,正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某些语言,比如‘你放下吧,祥林嫂!’还有柳妈叫祥林嫂去捐门槛等等,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了死亡,但他们说这些话并没有想到要去杀祥林嫂,有的人甚至是好心。那么,他们为什么在客观上又促成了祥林嫂的死呢?这便是当时每一个人头脑的某些观念,正是这观念促使他们这样说这样做,正是这观念形成了一种社会压力逼迫着祥林嫂。我要问同学们,这个‘观念’是什么?你们想一想。”鲁迅这篇小说,无疑是在控诉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但从上第一堂课到现在,我都还没有正面提出“礼教杀人”这个概念,因为我不想让学生干巴巴地记住一个抽象的结论,而希望水到渠成地感受到“礼教”的确能够“杀人”。经过三节课的研讨,我感到学生们的认识之水已经流到了作品主题的渠边,现在需要我在引一引。时候到了。戚西川发言道:“这个观念就是中国古代奴仆的观念。”我评价道:“嗯,也可以这么说,但不完整。”戚西川又补充说:“男尊女卑的思想。”我鼓励道:“对的,还有吗?继续说。”戚西川说:“三从四德。”我说:“对了。三从四德,这便是当时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普遍观念。大家都接受了,如果谁违反了,显然是大逆不道。我们常说的封建礼教,指的是封建礼节和封建道德。而这个礼教具体指的是什么?”同学们说:“三纲五常。”我说:“那有哪位同学知道三纲是什么吗?”杨晓梅举手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我表扬道:“说的很好!那么‘纲’是什么意思?我这里不是下定义,但我可以这样理解,‘纲’在这里就是准则、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为臣纲,就是说君的话臣必须绝对听从,绝对不能不听的,不能有任何怀疑,而且行动上必须按君的话去做;‘父为子纲’,就是父亲的话对儿子来说就是圣旨,儿子不能不听,同样必须绝对服从。‘夫为妇纲’就不用说了,大家自然能够理解了。‘五常’是什么?即所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为标准或者说规范。这不只是针对妇女。对妇女,还有特定的道德要求,刚才戚西川已经说了,就是‘三从四德’。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叫‘三从四德’?”没有人发言,看来大家都不太清楚。我说:“这也很好讲,从,就是服从,跟从嘛!”这时候苏畅举手了,他说:“我想起来了,‘三从’就是幼年服从父,中年服从夫,老年服从子。”我说:“说得很正确!还有一种表述,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关于四德有争议。我昨天查了辞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总之是对妇女的日常行为的要求和规范,这是不能违反的。比如,过去的妇女必须笑不露齿,行不动裙,举不露腕,更不能穿吊带裙,(学生笑)这样的事如果在过去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这一切都是是束缚妇女的。你看,祥林嫂仅仅因为再嫁,大家就看不起她,因为他没有遵守‘三从’,不但别人看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道德的人,别人‘杀’了她,她自己也‘杀’了自己。没有具体的杀人者,每个人都在杀人,是‘观念’在杀人,什么观念,三从四德,封建礼教!”这次学《祝福》,意外的亮点是那天学生比较讨论鸣凤和祥林嫂,因此我现在也就这个问题发了我的看法:“那天有同学由祥林嫂联想到另一个女性形象,就是鸣凤。我很高兴同学们能如此比较分析。我这里也可以谈谈我的看法。她们两个人似乎是不可比的,如果一定要比,也可以比。这两个女性都是封建社会背景中的妇女形象,地位都低,最后都死了。但是两个人差别很大。祥林嫂至死都没有真正觉悟。有人说她问魂灵有无,是觉醒的表示,我认为不是的,她只是怀疑而已,当然可以看作觉醒的起点,但毕竟没有真正觉醒。所以,电影《祝福》的改编者为了突出祥林嫂的觉醒,加了一个情节――她用刀去砍门槛。电影出来后,有的人认为这个改编是败笔。我同意这个评价。相比之下,鸣凤是一个觉醒者,她意识到了做人的权利。另外,祥林嫂的一生都没有享受过什么爱情。那天汪洋说了,他第一次嫁给了十岁的男人,能有爱情吗?而鸣凤享受过爱情,爱与被爱都体验过。祥林嫂是由做不了奴隶而希望做奴隶,她要争取的是做奴隶;而鸣凤已经是奴隶了,她争取做一个人,她要做人的自由,人的尊严!祥林嫂的死是绝望,鸣凤的死是觉悟;祥林嫂的死是消极而被动地离开这个世界,而鸣凤的死是积极而主动地控诉这个世界。她以死向这个令人窒息的世界发出控诉。巴金曾说过,我要用我的笔向这个世界发出‘我控诉’。因此鸣凤与祥林嫂不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实,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读过《家》,但我还是对这两个妇女形象作了比较分析,我希望通过我的分析,能有更多的同学读一读巴金的《家》,所以,我补充了一句:“我刚才说那些的话的前提,就是同学们应该读过《家》,而且熟悉里面的人物。”“上次课堂结束前我说了一句话,我说我们现在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用新的礼教代替了旧的礼教,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有哪些新的礼教?”没有人举手,但大家都在认真地思考。我说:“礼教的实质,就是用‘道德’以及这道德所产程的舆论来压抑人,把人变成非人。在封建礼教下,人失落了!而实际上我们最终追求的是人的解放,是要做一个‘人’,做一个精神上独立自由的人!当然,这个‘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如果那样也不是人,而是野兽。那么,旧的礼教破灭后,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礼教呢?比如我们对某一个人绝对的服从,这是一种新的封建礼教,比如*中对毛泽东的绝对崇拜,那时候全国的老百姓对毛泽东的崇拜并不是谁逼迫的,包括李老师,那时候真的觉得毛泽东是神。只要你反对毛主席,肯定是坏人。再过一周,四月四日,是一个叫张志新的思想解放先驱者英勇就义30周年的纪念日。张志新也是一个女性。她不过是对‘*’提出了怀疑,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这在当时当然就成了大逆不道罪行。在当时,全民族都被现代迷信麻醉了,只有张志新等极少人觉醒,最后的结局是被枪决,枪决之前还被割喉!可恨的不仅仅是执行枪决的少数刽子手,还有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或者说可悲的是当时成千上万的人诅咒张志新的善良的中国人:‘你居然敢反对毛主席!’我小时候当然也把毛泽东当作神,甚至还有一个很可笑的想法,毛主席拉不拉屎呢?我一想不可能啊,毛主席那么伟大,怎么有拉屎这样行为呢?(学生大笑)。问题在于现在还有许多人把他当作神,我们那天去农家采访就看到一些农家户把毛泽东的像对神像一样供奉着,还燃着香火。一些出租车司机还挂他的像,以保佑平安。人就是这样把自己交给了本来不存在的‘神’,这个神是我们自己树起来的。还有一种人的失落,就是把自己交给金钱,现在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就是最突出的表现。有的老师公然对孩子说,读书为什么?就是为了挣大钱美女。(有同学惊讶地议论)这是人把自己交给了金钱,成为金钱的奴隶。好像人的一切都是为了物质,而失去了精神追求的人还叫人吗?这当然又是一种新礼教。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礼教’,便是互相之间的冷漠。原来我小时候要回家,要找车,我就在马路边站着,看到一辆货车就招手,他就停了,现在恐怕就很难了。现在不行了,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关爱信任,我觉得礼教的要害是人的失落,包括善良在内的人的天性的失落。这是我的理解。比如街头一个人病了,几个小时过去了,没人理他,送医院,就停止了呼息,在咱们班上,有没有这种冷漠的现象?还有等级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封建礼教,你的父亲是当官的,或者你的家里有钱一些,你就觉得很优越,有没有这种现象?甚至城市的学生仅仅因为在城里出生,便看不起农村的学生。事实上剥掉这些外在的东西,金钱呀,官衔呀,等等,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我最看不起或者说我最深恶痛疾的,就是别人的看不起,对人的不尊重。现在现在这好像比较普遍,已经成为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了。李老师前天吵了一架。我在街头看到发生了一起交通纠纷,其中有一个老大爷,很有教养的一位老大爷,在给一个小伙子解释事情发生的真相,结果那个小伙子对这老人破口大骂,语言及其粗俗下流,我一下子勃然大怒,我说你没有教养?你没有资格对这位大爷这样说话,更没有理由骂他!论年龄,他都可以做你爷爷了!另外,包括在婚姻关系上,我们还有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的时代。比如去年年底关于杨振宁新的婚姻,仅仅因为杨振宁和他的新婚妻子年龄相差悬殊就有那么多人见不惯,不少有人说他违反了‘传统道德’,我就想不明白,他和他相爱的人结婚违反了哪一条‘传统道德’?说出来呀!但没有人能说得出来,就是觉得心里不舒服。可我要说,难道你不舒服,别人就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当时有人采访他时问他,很多人认为女子是为了你的钱财,担心你受骗,他说,我倒听到另一种说法,说我把他给骗了。他又说,既然我们选择了相爱并结婚,我们就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舆论。这件事被媒体炒得很厉害,尽人皆知,一时间街谈巷议,很多人痛心疾首,还在网上对杨振宁谩骂和攻击。这跟当年众人围观指责祥林嫂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但在我看来,只要不违反法律,且不妨碍他人生活,杨振宁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哪怕他新婚不久又离婚了,这也是他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其实新礼教与旧礼教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的失落,人的权利的失落,人的自由的失落!破除礼教,就是人不为礼教而活,不为别人的脸色而活,不为舆论压力而活!”

最后我说:“今天我学习《祝福》,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有人说鲁迅不光是中国的作家,也是世界的作家。他写了《阿Q正传》以后,有人说阿Q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劣根性,有人说不对,反映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也有人说不对,反映了人类的弱点。因此,鲁迅可以被称作世界的作家,他超越了空间,同样,鲁迅的作品也跨越了时间。八十一年前,鲁迅写的这篇小说,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小说今天还有意义,因为今天的中国还有形形色色的礼教,而且这礼教还在杀人。什么时候这篇文章没有意义了,中国就真正进步了。”

学生们一言不发,但都在静静地思考……

《祝福》的学习算是结束了,我决定提前进入《装在套子里的人》:“鲁迅所抨击的某种观念对人自由思想的禁锢这种现象,不只是中国有,外国也有。比如,我们马上要学习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你们先自己看看,预习一下。”

课后,学生们对这次《祝福》教学评价非常高。中午吃饭时,付锐碰到我特意对我说:“李老师,我觉得你的《祝福》上得太好了!”

我问好在什么地方,他说:“让我们参与讨论和争论,还有,特别是你对新礼教的剖析,让我很受震动。”下午,我随机找了几个同学征求他们对我《祝福》教学的意见。下面是他们的评价――金薇说:“《祝福》是李老师自从教我们以来最出色的一次教学,你让鲁迅的作品走进了八十年后的今天社会,由小说走向现实,由一个时代跨入了另一个时代。并且在课后李老师还给我们找来了《祝福》的影片,让我们感受当时的情景,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篇课文上得非常成功。”苏畅说:总“的说来上得很好的,尤其是上的最后一节课,我感觉讲得很好,上现代文我就喜欢这样上!张豪博说:“《祝福》一文我觉得上得非常好,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互动,各抒己见,还有激烈的辩论,总的说来这是上得非常成功的一节课,使鲁迅的《祝福》一文在我们的心中升华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余鑫说:“我觉得李老师讲课的方式不拘于一般的教学方式,你不仅对书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还穿插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课堂气氛不再那样沉闷,同时让同学大量参与,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认为这种方式很好。”马雯婕说:“李老师上的这堂《祝福》,在我看来是很成功的。从前学过鲁迅的很多文章,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表达方式不是很通俗,总是不很喜欢他的文章。但这次语文课确实上出了新意,尤其是形式不再拘泥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采用了辩论,围绕祥林嫂之死各抒己见。这种方式是很好的,让大家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教材和参考书,使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赵瑞雪说:“在上小说单元第一篇课文《祝福》时,李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由同学自己讨论,所提出的结论在经过一次辩论,最后再提出一个大家信服的结果。最后,再由李老师与我们共同点评,互相取长补短,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整个课堂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样的方式在下来我们闲谈时大家都说很不错,反映特别好。所以希望李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也这样上,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课堂评语

祝福课堂实录(李镇西)

李镇西《祝福》课堂实录

学习李镇西老师

读李镇西老师的

学习李镇西老师的

名师课堂

名师讲作文

名师讲语文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4
《名师课堂:李镇西老师讲《祝福》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