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溧阳十二五规划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2 13:40: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草案)及2011年计划安排意见(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11日在溧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常务副市长 汤如军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及2011年计划安排意见(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既是我市发展史上经受挑战和考验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市取得成就和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一、发展成就

1、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5亿元(预计数,下同),是2005年的2.3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8.5%(以下“年均增长”均为五年平均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8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3.2倍,年均分别增长30.4%和26.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现代农业彰显特色。全市形成“一村一品”专业园107个、专业村63个,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2个,省、常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个。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3.31万亩。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4.57亿元,年均增长13.8%。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735亿元,年均增长27.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55亿元的77%。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新型建材等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优势产品,累计新增规模企业230家。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015亿元、利税总额9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5%和26.7%;其中:纳税销售超2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3家;纳税超亿元企业5家。

建筑安装优势突显。全市有建安资质企业126家,其中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21家。2010年建安施工产值、劳务收入分别达260亿元和80.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9%和28%。正方圆集团承建的项目荣获了我市建筑史上第一个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旅游业特色鲜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进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百强行列,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70亿元,我市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等。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商贸流通日益繁荣,华地百货、大统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连锁超市和百货商店入驻溧阳。成功创建江苏省金融生态达标县,新设立商业银行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家。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8亿元,年均增长18.6%。

2、民生事业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民生工程全面实施。系统实施“3910”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困难救助、治安防控三大体系,建立并实施涉及民生的劳动保障、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九个方面政策措施,每年为民办好十件以上实事。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5%,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96.5%。住房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慈善救助活动广泛开展。建立市慈善总会,慈善基金规模达2.17亿元。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851元和11160元,年均分别增长10.1%和13.4%。居民储蓄存款262.9亿元,是2005年的2.3倍。

3、开放开发取得突破,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坚持办好“中国溧阳茶叶节”和“天目湖旅游节”,成功举办了2008“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首届“天目湖中欧经济论坛”等国际性会议。2010年,全市实现自营出口总额5.5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4%;“十一五”期间实际到帐外资累计达12.5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完成外经营业收入5947万美元,年均增长9.3%。

园区开发态势良好。积极培育经济开发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两大载体和其他特色产业园,加快完善园区功能和管理机制,推动区镇联动,项目的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区位交通更具优势。宁杭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04国道、239省道、241省道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宁杭铁路客运专线溧阳段开工建设,芜申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全市各镇(区)主要节点20分钟上高速公路的目标。市政道路建设不断加快,形成“八横七纵”市区主干路体系。农村公路建设、危旧农桥改造力度加大。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运班车,在全省率先建成三级公交网。

公用设施日益完善。市区公园全部免费开放,菜市场、老小区和背街小巷提升改造。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燃气普及率达98.2%。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全面建立,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建成10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和40个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示范点。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防汛抗旱和城市防洪三大工程,全面启动燕山公园建设,推进燕山河整治。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组织开展天目湖水源地保护、矿业整顿和化工整治三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饮用水湖泊生态清淤工程,关停并转化工企业150余家,拆除31条机立窑、旋窑生产线,关闭石灰企业60家、轧石企业91家。全面完成长荡湖围网整治拆网清障工作。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国家生态市创建顺利通过部级考核验收。2010年,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9.41平方米。

5、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科教事业蓬勃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两站三中心”建设得到加强,拥有新标准高新技术企业2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4%。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新建市外国语学校,易地新建后六中学,改扩建第六中学,创办溧阳市培智学校,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省级社区培训学院。教育“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到位。通过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验收,获得“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市)”等称号。

文化体育日益繁荣。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馆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成,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每年一届群众文化活动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市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江苏省体育强市”、“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市)”等称号。

医疗卫生健康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有效落实,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有效推进。完成市第

三、第四人民医院和上兴镇卫生院住院楼等建设改造工程。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和“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县(市)”称号。人口和计生工作依法创新、管理科学、服务优质,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

文明法治成果丰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显著,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称号。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得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创建实现“六连冠”,被授予“江苏省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县(市)”、“江苏省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工业结构偏重;二是全民创业氛围不浓。企业数量相对周边县(市)偏少,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较少;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2010年我市城市化率46%,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五是居民收入增长压力加大,缩小城乡差距压力仍然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予以重点关注,着力解决。

“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市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我们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和《中共溧阳市委关于制定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把“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着力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举措、以推进改革创新为支撑”作为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同时突出了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调查研究和民主决策,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溧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工作。现对《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根据市委《建议》,我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绿色崛起、跨越发展”的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民生福祉为追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生态立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内涵,优化发展路径,促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和谐安康共建共享,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充满活力、科教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特色生态城市。

根据市委《建议》,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综合实力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把溧阳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的生态城、宜居宜业的创新城、山清水秀的旅游城、三省通衢的中心城、和谐安康的幸福城”。

整个目标体系包括“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幸福、总量预期”在内的五大类32项预期性、引导性和约束性指标。(具体目标见附表)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一)优化空间开发,促进区域协调

围绕“魅力溧阳”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格局,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国土开发利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开展土地整理,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集聚工商用地空间,构筑以经济开发区、天目湖科创园为核心,以宁杭(高速、高铁)、104国道、241省道、扬溧、溧广高速等南北纵轴和常溧、239省道等东西横轴以及外环交通通道为辅轴的产业布局脉络,形成各镇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工业集中区。调整完善商业网点规划,构建城市商贸、农副产品等市场流通网络。保障生态用地空间。加强区域内土地利用与用途管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主体功能,分别进行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二是合理构筑城镇体系。强化功能片区规划理念,促进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有机融合,形成科学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按照“中等城市规模、中心城市功能、山水城市风格”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形成“以溧阳中心城区为核心,宁杭城镇发展轴为主线,扬溧—溧广、常溧城镇发展轴为补充,市域生态空间开敞,农业空间动态平衡,旅游发展空间互动”的空间格局。

三是提升完善主城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城市空间结构由圈层扩张向轴扩张转变、由单中心向“一核两翼”优化,紧扣“增强中心、发展两翼”的中心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南拓西延”空间发展战略,向南重点将燕山新城、天目湖工业园区商住区建设成为集城市交通枢纽、商旅服务、生态居住为主导的综合片区;向西重点推进城西片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制高地,实现城、园一体化发展。

(二)调优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以建设“实力溧阳”为目标,加强“天目湖”品牌的宣传和保护,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现代服务业的增长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现代农业的规模优势。

一是优先发展新型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为方向,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扩张、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十二五”期间,工业投入超18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每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至少10个,形成输变电、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8家以上、50-100亿元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达5家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紧扣“两湖两山”,进一步提升天目湖、南山竹海等重点景区的功能水平,把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会务会展中心。充分发挥溧阳的区位优势,加快苏浙皖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吸引国内外品牌零售连锁企业入驻溧阳,规划建设汽车城,改造扩建苏浙皖边界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文化内涵。

三是优化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大力培育园艺业、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农业圈,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业基地。积极推进“双百万亩”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万顷良田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积极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提高农业强化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农产品营销,拉长农业产业链。

四是提升发展建筑安装业。按照“大企业、大市场、大建筑”的思路,充分发挥队伍、人才、技术、装备、品牌等优势,彰显在电梯、锅炉、起重、设备安装等方面的特色。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建安企业多元化发展,拉长建安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500亿元,年均增幅15%;培育施工产值50亿元以上的企业1-2个,培育特级资质企业1-2个;创国家鲁班奖或国优工程1-3项;争创江苏省建筑强市。

(三)推进科技进步,引领创新驱动

围绕“创新溧阳”建设,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普示范带动,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生态优势加快转变成创新优势。

一是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产学研联合体和研发中心;大力培养和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鼓励企业设立“两站三中心”。“十二五”期间,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500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00名,力争到2015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二是搭建创新平台。围绕输变电设备、光伏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招智引技力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捷通道,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三是强化创新能力。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合作攻关;鼓励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二五”期间,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00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四是营造创新环境。积极发展创投、股权基金等融资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更新创新理念、引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以一流的政策环境、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把溧阳建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洼地。

(四)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围绕“活力溧阳”建设,创新发展路径,突破体制制约,搭建开放平台。注重实效,提高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和区域合作,开创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一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中心项目,利用外资数量有较大增长、结构和质量有明显突破。“十二五”期间,每年至少要有1个超亿美元项目、3-5个超3000万美元项目成功落户。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在20%以上,累计超35亿美元。

二是改善外贸出口结构。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重点推动加工贸易从单纯加工向研发、销售环节延伸。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打造机电、轻工和农产品三大出口基地,努力实现外贸出口量的扩大、质的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自营出口总额达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三是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按照“招商引资主阵地、工业强市主战场”的定位,推动经济开发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的“二次创业”。统筹全市工业项目布局,促进工业项目按产业门类向各类产业园区集聚,推动各镇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支持经济开发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力度,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四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对接上海,尽快融入上海、宁杭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保税仓库的建设,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在人才引进、教育培育、产学研合作、产业转移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五)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品质溧阳

围绕“品质溧阳”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面提升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五个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基本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全面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突出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城镇体系,科学定位城镇规模。进一步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城镇建设向集约发展。同时,认真做好强镇扩权试点及重点镇规划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以打造“公铁水运”齐头并进的“交通综合体”为目标,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感知协调、衔接通畅、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常溧、溧广、溧芜高速公路;改造国、省道等干线公路,建成西环路、东环路等交通通道,形成市域交通大外环。推进铁路建设;加快航道整治;提升港口建设,建设城区千吨级港口。

城市建设: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按照“构筑骨架、完善路网、拓展新城、提升功能”的思路,继续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形成和优化通畅的纵横主次干道路网系统,完善街道、行人通行设施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围绕打通城区至东环路、西环路以及与高铁车站、高速东西互通连接的各条主线和支路,进一步优化交通环境。加大老城区、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力度,规划建设城区停车场。

园林绿化: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突出“便民”要求和“亲水”特色,积极营造天蓝、水净、地绿、花香的绿色生态环境。在绿化建设中要重点利用好市区及周边的自然山体、水系、林地、文物古迹等加以绿化、美化,加强绿地和公园建设管理,构建“青山城中座,碧水穿城流”的城市景观格局。

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防洪保安和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全面完成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和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内中小流域治理,全面提高圩区防洪能力。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公用设施:加快垃圾、粪便无害化设施建设,完成垃圾填埋场和粪便处理厂建设项目,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推进全市区域供水、治污一体化。加快推进天然气门站及管道建设,扩大天然气用户。加快推进殡葬改革以及配套设施建设。

供电设施:按照“布局合理均衡,提高电网的受电能力和供电的可靠性,降低损耗”的要求,形成以500kV溧阳变为枢纽,220kV双环网为主干网架,以抽水发电、余热发电、燃煤发电等为平衡补充的电网结构,同时,优化110kV网架,加快110kV布点。加快建设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和弘博热电厂,改善和优化电网结构。

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实施“固基强村”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茅山老区开发投入和扶贫工作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六)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生活质量

围绕“幸福溧阳”建设,以增加社会公共产品、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繁荣社会事业,优化资源布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学前教育优质公益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高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快速发展、特殊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十二五”期间,确保优质幼儿园率达7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9%以上,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率达100%,普高都建有省级特色发展项目,职高都建成省级示范性、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是完善医药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完善规范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镇、社区、村医疗卫生场所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是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挖掘、保护和推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城乡公益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成各镇(区)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整合综合性科普场所、青少年活动场所资源。

四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改善城乡就业创业环境,促进居民充分就业。继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建设老年活动阵地,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孤老妇幼、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强化人口管理,适度控制机械人口增长。

(七)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

围绕“绿色溧阳”建设,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立农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资源使用减量化、废物处置资源化、生活消费节约化的绿色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发展低碳产业。坚持“调高、调优、调轻”的方针,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低碳产业模式。

二是节约能源资源。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逐步降低煤碳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提高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费比例,加快推进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余热发电等开发利用。同时,珍惜保护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强化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是重视环境保护。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及重点行业为突破口,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及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环境监测中心,加快城市污水、垃圾、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为重点,推广生物农药应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继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质控制在二类地表水标准。

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建立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进循环型产业、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高水平构建企业间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体制。

(八)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

围绕“和谐溧阳”建设,加大依法治市力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溧阳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思想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是深化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建言献策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国防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

二是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深化平安创建,强化安全保障,健全应急体系。着力构建社会公共安全工作责任网、监督网和保障网,提高事故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三贴近”,唱响主旋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公民思想道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扎实开展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各项创建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文明程度。

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

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预期性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三次产业比重为6.4:57.4:36.2;

2.现价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

3.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长18%左右;

4.建安施工产值和劳务收入增长7%以上;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其中工业投入增长20%;

7.实际到帐外资4.5亿美元,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9亿美元,外贸自营出口增长14.5%左右;

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

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

11.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

约束性指标:以省定考核目标为准。

关于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已作了全面部署。为确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从计划角度,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调优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围绕创建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市目标,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推进钢锐风能机械、华能太阳能电池、弘博新材料、朗盛多元醇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等新兴集群。同时,实施传统制造业信息化、传统建材产业技术升级和传统化工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力争取得转型升级重大突破。2011年力争形成纳税收入超亿元企业85家、超50亿元企业5家、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300亿元企业1家。

2.扩大旅游业优势,提高物流业水平。着力推进国家5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区”同创工作,建设好瓦屋山风景区、南山竹海二期、天福天目湖服务区、长荡湖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文体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品牌,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力争实现客源市场扩展新突破。加快推进苏浙皖物流园区、大唐海格物流、边界市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现代物流业和边贸市场的水平。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0亿元。

3.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推进粮油生产优质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化,形成标准化、品牌化、装备化、生态化、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201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新增高效种植业3万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1万亩以上),高效渔业1万亩以上,新建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5万亩,新增“三品”50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只,力争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4.鼓励建安业做强做优,多元化发展建安企业。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溧阳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推动我市建筑业快速发展。加快建筑业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业,突破工程施工单一经营模式。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建安老板回家乡“二次创业”。2011年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280亿元。

二、实施两大战略,增强发展活力

1.深化实施“开放活市”战略。一方面,要在利用外资上实现“三大突破”:在利用外资的总量上实现突破,力争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常州市考核任务;在服务业发展上实现突破,争取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外资项目落户;在两大开发区实现突破,重点抓好经济开发区和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时,要力争实现招商方式新突破,整合全市招商资源,重点加强“十二五”规划重大产业基地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强化“招财引智”并重理念,充分融合好人才政策和招商、科技政策,形成全面、系统体系。围绕“四大开发”,坚持以用为本,实现以事引才,高端引领人才开发,最大限度放大人才使用效应。重点关注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建设好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通过人才与项目的良性互动,促进人才集聚重点项目、人才创办创业项目、人才领衔创新项目。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0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利申请1200件。

三、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

紧紧围绕城市“南拓西延”开发战略,加大燕山新城开发建设力度,致力于完善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迅速集聚;进一步加快西片区开发,科学布局,完善设施,加快拉大城市框架。重视老城区整治,坚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拆除违章建筑。加大投入,不断强化完善基础设施。交通方面:重点抓好宁杭铁路客运专线等工程建设,构建交通综合枢纽;市政方面:以市政道路、天然气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东大街改造、东升路等道路建设及“川气东输”的接轨工作;水利方面:重点抓好小水库除险加固、农田基本水利工程,实施城市中心水厂及污水管网三期建设、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供电方面:重点抓好220kV余桥输变电和110kV社渚输变电等工程。继续强化城市管理机制创新,拓展市场化运作范围。进一步巩固生态市创建成果,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四、保障民生民本,建设和谐社会

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高度关注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就业和创业,大力推进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水平。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教育投入,促进科教兴市。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加大考核力度,确保目标完成

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各镇(区)和各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增强镇(区)、部门工作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确保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主要指标落到实处和全面完成。

六、及早分解引导,启动规划实施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对于巩固发展成果,实施科学发展,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至关重要。在确定规划纲要统领地位的基础上,及早科学制定各项专业规划,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相关镇(区)、部门年度计划之中,明确序时进度和相关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同时,要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和和监督评估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进程中的矛盾和困难。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描绘了我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纲要》一经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即成为“十二五”期间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让我们在中共溧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努力实现溧阳市“十二五”规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广州十二五规划建议

武汉十二五规划建议

河南“十二五规划建议

溧阳十二五规划建议
《溧阳十二五规划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