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五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0: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五年级上半学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执教人:于彬

课题:第二课:大运河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表现 应用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通过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了解京杭大运河的概貌。

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在地图上寻访大运河,设计旅游线路。

4、在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提问] 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

[点评] 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示] 京杭大运河。

[板书] 京杭大运河

2、新课教学:

[活动] 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收集的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并作简单讲解。

[提问] (1)京杭大运河起与何时?从这个动听的名字中你想到些什么?

(2)谁愿意展示自己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讲大致的路线。

(学生思考后回答,展示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并讲解)

[探究] “京杭大运河”是怎样的风貌?“京杭大运河”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学生讨论,共同探究)

[活动] 请一个学生展示他绘制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并在指图讲解京杭大运河的中心、东北与东南分别到达哪里、自北向南分哪四段,沟通了哪五大水系,流经了哪六个省。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填空部分) [承转] 隋大运河是隋炀帝征发300万民工,历时六年才完成的巨大工程。由于隋炀帝暴政使隋朝迅速灭亡,故历史上对大运河的开凿,众说纷芸、褒贬不一。我们先来听听古人的见解。

[展示] 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轮功不较多。”

[讨论] (1)以上三个诗人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你比较认可哪个观点?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总结] 历史多把隋亡的原因归之于滥用民力,开凿运河,胡曾的《汴水》诗就是这个论点的代表。但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自此受益,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就代表了这种观点,认为运河有利有害,利害相参,开始运用二分法评价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皮日休《汴河怀古》诗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造龙舟,游览江南,竭天下的人力物力,以供其无限挥霍,那么他的功绩就可以与治水的大禹媲美。把开凿运河提到大禹治水的高度来评价,这种一反传统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讨论] 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适当点评)

[承转] 如果说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渐渐沉寂,那么古老的运河在新的时代里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示] “大运河的今天”录象。以及“新北京、新奥运——北京开始治理京杭大运河”,“山东——京杭大运河断航多年后首次通航”新闻报道。

[讨论] 大运河在今天的新价值体现在哪里?

3、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京杭大运河”

课堂反思

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

五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四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六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职业生涯规划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八课教案

五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
《五年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