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6:49: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学

作者:奚阳

学号:20122102146

指导老师:朱冬青

日期:2015年4月19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口基数大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

(三)农业科技水平差

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二)过量使用化学物品

(三)随意焚烧、地膜滥用

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凸显,特别是乡镇“脏、乱、差”问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新农村的建设是必要的,环境保护也是必然的,是要经济发展还是要保护环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Abstract Highligh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dirty, disorderly and poor\" problem, bring a lot of problems to our lif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nece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lso inevitable, w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is is a question worth deliberation.Keywords: New rural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一、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突飞猛进,为了使农村的经济能够适应当时快速发展的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造乡镇的经济现状,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一)我国人口基数大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人口基数确实很大。那为什么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呢?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像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人口当然比中国少;二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既不像罗马帝国那样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也不像印度那样分裂成两、三个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基数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是非常落后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村,经济最不发达的也是农村,俗话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意识到这一点时马上对此做出了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贫困的生活发展成为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村的基础农业推向世界,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工业化发展方面有了一定基础之后,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然需要学习比自己发展快的国家,学习人家的战略,学习人家的经验。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但是逐渐转变为非农业,而且经济的增长来自于非农业。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到工业发展逐步向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实施正当其时。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增长的速度都很慢。城乡收入水平比率缩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比之前多了,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在政府的控制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城乡收入差别缩小趋势的背后,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失衡和社会关系的矛盾。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乡收入差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表现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结果见表1。

表1 1978年至2003年中国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化

注:图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78年至1985年,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和监督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提高,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城乡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2.57降低到1985年的1.86。此后,改革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城乡差别又开始逐步上升,2003年达到了3.23,比1978年的水平高出21%。对于如此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是党和中央的一大课题,当然建设新农村也是自然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在福利制度、税收、就业、人口迁徙等方面存在着制度的差别,所以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资本、技术、信息、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出现。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过程中,合理的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由上面的数据可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负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分配居民人均收入是我们现在迫在眉睫的事,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最多,解决温饱就要从农村开始,故建设新农村是有这个必要的。温饱解决了衣、食、住、行,但我们要走的更高,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一个高文化,高道德,高经济的民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忽视农民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的经济发展将长期落后。那么经济将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不能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经济将得到迅速发展。处理不好城乡关系,农村经济将长期落后,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做好城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公路不通,农民看不起病,喝不了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现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动力。我国农村人口数量最多,是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如果能将农村潜在的购买意愿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那将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要拉动经济的增长就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农业科技水平差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我国农户数量多,规模小,结构行为相似,很难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而且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较差,资本投入不足,农业的产量很难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所以农业科技的发展将改变农业的产量。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科技手段改变了水稻的产量。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国粮食缺少问题,在国外像越南、印度、菲律宾和美国的水稻都大面积生产应用,而且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这样的技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从农业开始改变,从农村开始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新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谈到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治理城乡脏、乱、差还一个美好环境”这就足以说明现在的环境有多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新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多,很多重要的生态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都分布在农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生产粮食,所以造成了环境污染,在农村粗放式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是最常见的,一般是化肥、农药、地膜的过量使用还有桔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一是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现象。2006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足世界平均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其中,低于0.5亩的县(区)达463个,有的县(区)甚至仅有O.2至0.3亩。我国耕地分布极不均匀,优质土地少,质量较差,粮食产量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蚕食,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到2006年末我国耕地总面积12l800.0千公顷,年内净减耕地面积266.7千公顷,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了1亿亩。

二是土地沙化面积扩大。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风蚀荒漠化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八九十年代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面积已达到179万平方公里。因荒漠化危害,全国草场退化达1.38亿公顷,占荒漠化地区草场面积的59.6%,耕地退化773.33万公顷,占荒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的40.1%。

三是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的盐化和碱化。土地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系统形成的。一般估计,中国盐渍化的土地面积是在82万~100万平方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缺水和地下水灌溉区(如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安徽)和西北干旱区(如宁夏和内蒙古),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所在的华北地区最为严重。虽然此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不足4%,但该地区盐渍化土地达到230万~24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盐渍化土地面积的30%。

四是水土流失加剧。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左右。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约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的持续下降;江、河、湖、泊、水库等泥沙淤积,水利设施的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调控、抵御洪水与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削弱。

五是土壤污染较重。我国土壤污染较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据环保总局不完全调查,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据统计,我国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二)过量使用化学物品

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于是出台了农业政策。农业政策的主体部分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部门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增长。所以各种农村农作物种植补助出台,政府希望农作物长期增长,农民希望得到更多补助,于是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作物快速生长,也因为农民学识低不怎么懂这些化学物,而出现浪费现象。这样一来,就导致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急速加剧,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结构。然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必然会引起生活用水富营养化,这不仅影响周围区域的空气、水源的质量,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当有疫情发生时,将会给人和牲畜带来严重的灾难,从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三)随意焚烧、地膜滥用

随着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10多年来我国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然而导致污染的是地膜在土壤中残留物,这势必造成土壤污染,甚至污染到地下水。

桔杆焚烧现在已经成为夏秋两季最严重的大气污染源,因为大量种植产生了很多桔杆,然而农民认为焚烧后可以做肥料,所以大部分被焚烧,但是没有想到污染了大气。这并不仅仅严重污染了大气,也影响了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了航空飞行和交通安全。

(三)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农村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政府为了改变贫困的农村现状,于是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度薄弱、农民致富心切。以联营、设分厂、扶助、技术转让等名义,把这些技术推到乡下。所以乡村企业大多是以电镀、造纸、化工、小炼油、冶炼等企业。这些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量己达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l/3。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11%增加到45%。如此庞大的污染物数量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可想而知。

当然少不了一些乡镇企业违法排污。还有一些现象,就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环境的污染不仅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经济还是要发展这已经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保护农村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保护农村环境也是一个让政府头疼的事,一件为了农民着想的事还是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但是环境也遭到了破环。我们需要改变这些现状。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并且文化水平低,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前首要任务。例如,通过新闻媒体、海报普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知识,动植物的合理养殖。其次,实行“模范效应”,树立环保的先进典型,加强标榜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村为集体,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第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制度。在我国法律中没有直接针对公民的环境权,虽然说在一些宪法中间接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农村农民的法律知识相对缺乏,所以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有法可依的。农民如果能拿着法律这个武器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就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更好的避免为了保护城市而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等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解决城乡日常生活垃圾问题,环境法中就应该对其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使用环保节能的高科技技术对垃圾进行焚烧销毁,做到垃圾的有效处理或者是压缩再利用。

第三: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案件的查处力度。在我们身边出现的污染河流、湖泊的新闻已经不少了,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呢?就是因为政府对污染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对排放污染物的工厂没有严查,导致各个地方的污染物到处排放,而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鞍钢联众水污染物排放超标被连罚两次、虾场排放海水污染了农田等事件应该再重视再处理。总之,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不能一蹴而就,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同时这又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第四:合理规划农村环保工作。对农村进行合理规划环保工作,就要有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地区的生产现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划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例如,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基础薄弱、比较偏远的山区,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规划中主要侧重解决垃圾的集中处理、污水的合理排放,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有效做好村容整洁工作。还要遏制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胡用、乱用化肥农药的不良习惯,降低成本,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效果,减缓农药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保证绿色的生产、安全过程。

四、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想法提出到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几年的推广和建设还是有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建设。在没有提出新农村建设之前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图1。

图1 注:图1来源于互联网百度搜索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差,当然也不用提什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没有一样是和这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后续的建设。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才能变强变大。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才能实现民族的强大。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脏、乱、差状况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们的环境得到改善,才能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政府以这样的目标对农村进行改造,结果如图2。

图2 注:图2来源于互联网百度搜索

由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不仅村容整洁,而且实现农民的富裕,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经济得到了发展。我觉得不仅需要经济建设,政治的建设也是需要的。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还有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社会建设,主要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还有法制建设,主要是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的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还有一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将是改变现城乡脏、乱、差的现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现在政府有两个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和目标。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另一种倾向是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心理矛盾复杂担心没有钱做不好事,不想负责任。

【参考文献】

[1]陈宗胜 钟茂初 周云波著《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 [2]教育政策法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0 [3]丁海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探析【J】.南方论刊.2007年第6期.第50页

[4]柯华,柯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党政干部论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l期,第14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http://www.mwr.gov.cn,2008.10.13 [6]姜文来.农村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新华网,2008年1 0月23日,http://neWS.Xinhuanct.corn/

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论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